当代大学生消极苦乐观的表征解析、疗愈理论与教育对策

2024-06-05 17:05:59张静宋小洪
关键词:积极心理当代大学生现象

张静 宋小洪

摘 要:苦乐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个体对自我生存意义的探寻,而当前部分大学生的“摆烂”现象反映了其苦乐观的消极倾向。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摆烂”现象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部分大学生在苦乐观方面存在以下表征:片面理解苦乐内涵与关系的怀疑倾向,苦乐态度不端与情感消极为表征的颓废悲观倾向,苦乐信念缺乏与意志薄弱的精神虚无倾向以及苦乐动机功利与行为脱节的精致利己主义倾向。借助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探讨大学生苦乐观教育,有助于消解大学生“摆烂”症候,帮助大学生辩证对待人生苦乐矛盾,树立积极向上的苦乐观。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摆烂”现象;苦乐观教育;积极心理;表征解析;疗愈理论

基金项目: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23JH028);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23SZA-002);江苏开放大学“十四五”科研规划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2022-D-1)

作者简介:张静,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心理學研究;宋小洪,江苏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法学硕士,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文章编号: 1671-6604(2024)03-0116-09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2022年4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国家高度重视解决“躺平”“佛系”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近来,继“佛系”“躺平”后,以宣扬“逃避可耻但有用”为处世哲学的“摆烂”文化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摆烂”通常被用来指当事情已经无法向好的方向发展,就干脆不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任由其往坏的方向继续发展下去。一时间,部分大学生以“摆烂族”自我标榜,追求一种彻底拒绝奋斗,面对现实困难主动放弃斗争和吃苦的“恣意生活”。事实上,当前部分大学生的“摆烂”行为是其消极苦乐观的一种外在反映。苦乐观是个体对苦乐本质及二者关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体现了个体对自我生存意义的探寻。大学生是青年中的精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到,“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82.】。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要培育学生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以“摆烂”现象为例,对当代大学生消极苦乐观进行深层次分析,并以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为依据,探讨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辩证对待人生苦乐矛盾,激发奋斗的情感,构建有意义的人生。

一、 以“摆烂”现象为代表的当代大学生苦乐观表征解析

部分大学生“摆烂”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无法正确对待现实中面临的诸多苦乐矛盾,未能正确认识苦与乐的辩证关系,缺乏积极苦乐观的指引。本文选取《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是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武汉大学)推出的年度研究报告。该课题组围绕“大学生观念与行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与成效”两个方面设计问卷,以抽样调查的方法选择一定比例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样本,通过网络调查方式收集数据。其中,“观念行为”主要呈现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包括人生观与人生追求、价值观与价值选择等。2018年11-12月,课题组基于40所高校共收集3 769份有效问卷。2020年12月,课题组基于74所高校共收集98 508份有效问卷,并从中选取46 813份作为本次调研的最终样本数据。经检验,问卷信度和效度水平高,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因此,本文选取报告中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作为实证的有力支撑。】2018—2019年版【沈壮海,等.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8—2019[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42-49. 】(见表1)和2021年版【沈壮海,刘晓亮,司文超,等.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21[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25-44.】(见下页表2)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为深入解读“摆烂”行为背后的苦乐观机制,本研究结合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围绕其对苦乐问题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以及对“摆烂”行为的看法和应对方式等方面设计访谈提纲。综合考虑受访对象的年级、性别、专业等因素,在13所高校大一至大四各个年级以及研究生群体中分别随机抽取6名学生,对共30人展开半结构化深度访谈,以期能真实客观地呈现当代大学生“摆烂”现象背后的苦乐观样貌。

(一) 片面理解苦乐内涵与苦乐关系为表征的怀疑倾向

第一,对人生苦乐内涵理解的表面化。由表1可知,11%的被试对人生苦乐本质的认识停留在物欲层面,而对内在精神世界的关注略显不足。当前,有限社会资源带来的边际效益递减、贫富分化、阶层固化等问题,加之住房、教育与医疗这“新三座大山”【张丽军.从觉醒、佛系、躺平到新觉醒:百年中国青年问题的现实流变与未来路径[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54-63.】的压力,使得包括部分大学生在内的青年们陷入奋斗的无意义感和吃苦的荒谬感。所以,当部分大学生认为通过积攒财富、权力和地位才能获取人生快乐的时候,就对通过艰苦奋斗获得快乐幸福生活的可能性产生了怀疑。在这种矛盾心态下,部分大学生可能会选择降低生活要求和期待,甚至放纵自我沉沦,开启“摆烂”人生。这体现出部分大学生对人生苦乐内涵理解得不深刻。

第二,对苦乐关系认知的浅层化。由表1中的第二条和表2中的第一条数据可知,尽管92.5%的被试都能认识到奋斗才能创造幸福,但也有41.5%的被试期望凭借好运取得成功。可见,部分大学生并未正确认识苦与乐的辩证关系。此外,40%的受访学生表示,“虽然都知道先苦后乐的道理,但平时整天娱乐不刻苦学习,到考试前两周再通宵突击并由此叫苦不迭的人着实不少”。现实中,一时的努力不一定能立刻看到回报,面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和责任,部分大学生选择“摆烂”,放弃拼搏、躲避吃苦、屈从平庸、沉溺享乐,不愿先苦后甜,对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等传统美德的价值品质持怀疑态度。

(二) 苦乐态度不端正与苦乐情感消极为表征的颓废悲观倾向

第一,不端正的苦乐态度。一是重物质之乐而轻精神追求,70%以上的受访学生认为吃喝玩乐是人生最快乐的事,32%的受访学生表示在面对阻碍实现理想的困难面前会直接“开摆”;二是重个人之乐而轻匹夫之责,10%的受访学生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那些有志向、有能力的人该做的事情,作为普通人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三是重一时之乐而轻持久努力,40%的受访学生害怕做出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选择,更满足于当时当下的快乐;四是重享受之乐而轻劳动付出,45%的受访学生在学习上渴望高分,在求职时渴望高薪,但在平时学习和专业实践时不付诸努力,在遇到困难时选择逃避。

第二,消极的苦乐情感。表2中的第二条数据显示,42.4%的被试对于“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这一观点表示赞同,在访谈中,更有近一半的受访学生表示“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但不努力一定很舒服”。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部分大学生甚至“主动晒摆”,通过塑造“摆烂人设”以降低自我期待,逃避壓力,追求一种去内卷化的反向生活,以获得更为直接的快乐。这表明部分大学生在面对苦乐矛盾时,存在单纯趋乐避苦的情感倾向,一方面表现为对一种“极乐狂喜的生活”的渴望【徐珍.功利主义道德哲学的嬗变[J].湖南社会科学,2015(6):16-20.】,另一方面表现为在困难面前容易产生沮丧、畏难等消极情绪。

(三) 苦乐信念缺乏与苦乐意志薄弱为表征的精神虚无倾向

第一,部分大学生缺乏人生目标导向,使其难以形成坚定的苦乐信念,从而阻碍其坚韧的苦乐意志的养成。调查数据显示,对于“是否拥有人生目标”,20.4%的被试表示“有明确目标”,65.5%的被试表示“有大体方向”,11.5%的被试表示“说不清楚”,2.6%的被试表示“很不确定”或“完全没有”【沈壮海,等.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8—2019[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32.】。可见,79.6%的被试大学生未树立清晰的人生目标。现实目标导向的缺乏,使得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理解生活的意义,导致其精神世界充斥着虚无感,缺乏超越自我的动力,难以形成崇高的苦乐信念和坚韧的苦乐意志,最终把行动上的“乱”、心理上的“累”、情绪上的“烦”统统看作生命中的“苦”【马超.“摆烂文化”的病理溯源、症候透视及诊治理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3(5):106-111.】,把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追新逐异、哗众取宠和游戏人生看作是生命中的“乐”。

第二,部分大学生受外在复杂环境的冲击与诱惑,其苦乐意志薄弱,易受动摇。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网络媒介的推波助澜和资本利益的驱动下,新自由主义思潮裹挟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观念,不断冲击大学生苦乐观,动摇其苦乐意志。70%以上的受访学生都表示曾制订过详细的学习计划,但往往因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诸如网络视频、游戏等的诱惑而将其抛之脑后。可见,部分大学生易受外界诱惑影响,使得注意力从学习转至能够带来短暂感官快乐的事情中,在沉迷网络游戏、痴迷影视作品、往返娱乐文化中走向“摆烂”生活,失去实现人生理想、追求崇高事业的艰苦奋斗的意志。

(四) 苦乐动机功利与苦乐行为脱节为表征的精致利己主义倾向

第一,功利的苦乐动机。由表2中的第三和第四条数据可知,近半数被试将是否对自己有利,以及对财富的追求当成自身行为动机。部分大学生在功利性动机的驱使下,遵循“经济性”原则,精准地将时间和精力成本用于个人利益的追求上,以选择性“摆烂”的态度对待个人与集体间的苦乐矛盾。例如部分大学生为获得奖学金,在学习和各项赛事上展开激烈竞争,但却对集体活动和荣誉漠不关心。

第二,认知与行为脱节。表2中的第五和第六条数据显示,超过八成被试对“奉献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表示赞同。但数据显示,平均每年参与志愿服务2次以上的大学生人数占比不足40%【沈壮海,等.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8—2019[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64.】,且2015年以来,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人数的比例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沈壮海,刘晓亮,司文超,等.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21[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126.】。对此,有受访学生表示“志愿服务确实能让人在奉献中体会快乐,但要突破自己的舒适圈太痛苦了,想想还是放弃”“奋斗的青春确实有意义但也很辛苦,‘摆烂的青春更加疯狂和快乐”。可见,部分大学生虽然对奉献与快乐、奋斗与幸福的关系有着一定理性认识,但在现实行为中却存在很大差异,表现为认知与行为的脱节。

二、 当代大学生“摆烂”心理的疗愈理论

当前部分大学生的“摆烂”现象反映出其苦乐观的消极面,在对表征倾向进行解析后,根据大学生苦乐观形成的心理规律,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以积极情绪扩建理论、积极人格理论、积极环境理论为理论依据,可以为帮助大学生抵御“摆烂”文化带来的悲观价值导向,树立积极苦乐观,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支撑。

(一) 基于积极情绪扩建理论改变“摆烂”思维—行动模式

积极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森(Fredrickson)提出的“积极情绪扩建理论”认为,积极的情绪体验不仅可以扩展个体的思维认知和行为操作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建构和增强个体的身体资源、认知资源、心理资源和社会资源等,使个体原有的思维—行动模式实现螺旋上升【FREDRICKSON B L. 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J]. Rev gen psychol, 1998(3):300-319.】。基于该理论,对于处在学业、就业、情感等多重压力和复杂社会环境下的大学生,一方面,教育者应引导其养成乐观向上的心态,帮助其摆脱“佛系”“躺平”“摆烂”“丧”等消极情绪的影响,使其学会理性看待现实中的苦乐矛盾,主动调节思维和行动模式与现实社会相适应,从而实现个体生命价值感和奋斗感的回归;另一方面,教育者应鼓励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感知幸福满意、乐观希望等积极情绪,并借此不断扩建自身的积极认知和行为,进而提高自身对抗消极情绪的能力,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养成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积极思维和行动模式。

(二) 基于积极人格理论生成顺—逆境生存“抗体”

心理学家彼得森(Peterson)和塞林格曼(Seligman)提出的“积极人格理论”指出,培养积极人格特质是确保个体能获得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任俊.积极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154.】,有利于维护个体心理健康,增强心理韧性。勤奋、坚持、自我调节、乐观等性格类积极力量的发展,有助于个体勇气、节制、卓越等良好品德的培养,有利于促进个体积极苦乐观的养成。因此,教育者应关注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帮助其生成顺—逆境生存的心理“抗体”【胡佳新,蒋明宏.积极人格特质:当代大学生逆境生存的“抗体”[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2):36-38. 】。首先,教育者应树立起积极教育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积极人格品质作为教育的重要出发点之一,帮助学生找到内在的,诸如乐观、坚强、勇敢等积极力量和美德,并在实践中加以锻炼。其次,教育者应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出积极解释,进行正确归因,使其对苦乐问题作出理性正确的分析,并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提高自身创造力和自信心,不断从生活中获得正向意义,培养面对苦乐问题的良好心态。

(三) 基于积极环境理论形塑积极奋斗行为

积极心理学除了关注主观水平的积极体验、个体水平的积极人格特质之外,还关注群体水平的积极社会环境【杨胜才.高等教育视域下积极主义教育的理论建构[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2(4):76-89.】。环境氛围对个体苦乐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如果没有外部积极组织系统的支持和推动,仅靠内心力量难以实现人的思想和行为系统的超越。因此,大学生要形成积极苦乐观,拒绝“摆烂”人生,也依赖外界良好环境系统的支持。首先,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营造出全社会崇尚主流苦乐价值观的良好氛围,鼓励大学生投身具体、鲜活、丰富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感知苦乐观的价值。其次,改变大学生发展唯分数论、唯成绩论的单一评价系统和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大学生突破“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利益观,形成积极多元的评价体系。最后,提供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心理支持等多样社会支持,建设基于“主观幸福感”和“社会价值感”的发展性评价策略【霍力岩,龙正渝,谷虹,等.新时代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和特点新探——兼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21(8):86-90.】,推动大学生将乐观、勇气、力量、责任等积极品质外化于实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彻底摆脱“摆烂”的低迷姿态。

三、 消解大学生“摆烂”症候的苦乐观教育对策

当前部分大学生的“摆烂”现象折射出其在面对现实苦乐矛盾时消极的心态和应对方式,这迫切要求教育者思考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苦乐观教育。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苦乐观教育对策,可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认知、培养积极情感、锤炼积极意志、形塑积极行为,以消解当代部分大学生“摆烂”症候,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和人生观。

(一) 晓之以理:深化教育内容形成积极认知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思维创新模式,深化大学生苦乐观教育内容,在晓之以理中使其形成对现实苦乐问题的積极认知。第一,贴近学生生活,深化苦乐观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积极认知。为更好地满足学生自我价值实现和主观幸福感提升的需求,教育者应通过目标教育来提振学生的人生意义感,让其在目标实现和价值追求中深刻体会到乐观、希望、坚韧等是战胜痛苦困难、摆脱“摆烂”人生、获得快乐幸福的重要法宝;通过快乐观教育引导学生在适度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条件下,追求高尚的、精神上的快乐,在有建设性的实践活动中获取自我创造的快乐【庄晓平.论快乐观的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44-46.】;通过顺—逆境观教育启迪学生正确认识顺境中的“乐”和逆境中的“苦”,“防止顺境自满止步、逆境无力消沉”【张静,孙青青.心理学视角下当代大学生顺—逆境观教育现状及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8):64-67.】。第二,紧扣学生成长各阶段,促进其苦乐认知的螺旋上升。大学生苦乐观教育内容既要注意承接中小学段苦乐观教育,又要帮助其正确认识大学环境中,新的生活、学习方式带来的新的苦乐矛盾;针对各年级学生设置差异性的教育内容,以实现其苦乐认知的螺旋上升,帮助他们逐渐建立人生目标感。

(二) 动之以情:丰富教育方法培养积极情感

大学生苦乐观教育要注重增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情绪体验,在动之以情中强化其拒绝“摆烂”的情感动力。第一,教育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做情绪的“加减法”。一方面引导学生做“减法”。即让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和感恩的态度看待现实生活,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变批评、指责式的悲观型解释风格为积极主动的乐观型解释风格,学会和消极情绪情感做对抗。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做“加法”。即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丰富学生积极情绪体验,通过增强心理预备能力,避免其因一时困难或阻碍而产生焦虑或紧张,防止其因暂时的失败而失去信心。第二,以真实性的情境体验激活情感记忆,以互动性的情感交流激发情感共鸣【邵帅.从情感体验走向情感育人——以“爱在家人间”为例谈情感育人策略[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3):32-35.】。在进行苦乐观教育时,教育者应改变扁平化理论说教和单向度理论灌输的教育方法,尽可能地利用能够承载积极情绪情感的实物、影音作品等创设立体情境,让受教育者在沉浸式体验中,获得对幸福满足、乐观希望、健康福乐等积极情绪的直观感受;教育者应主动了解教育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努力实现苦乐观教育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过程中实现主观幸福感和社会价值感的需求,促使其对教育者所教授的苦乐观教育内容产生情感共鸣;教育者自身更要释放积极情绪和正能量,在日常生活中发挥行为示范作用,巧妙使用个性吸引律、邻近律等加大情感投入,拉近师生距离,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绪情感问题,多以交流沟通、心理疏导的方法帮助学生转化消极情感。

(三) 持之以恒:創设心理情境锤炼积极意志

教育者要培养学生积极人格,使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地增强自我效能感,培养能够克服困难和压力的强大意志,提升“化苦为乐”“理性求乐”的心理势能,从内部阻断“摆烂”产生的心理根源。第一,帮助教育对象提升苦乐观自我教育能力。教育者应在尊重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前提下,通过苦乐情境体验、问题分析、矛盾心理陈述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和谐自洽的心理氛围,提高心理韧性,促使其将苦乐感受转化为目标实现过程中的积极体验,从而养成克服苦乐矛盾的坚韧意志和坚定信念。第二,善于使用心理效应,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心理态势。合理运用门槛效应和成功强化效应,引导学生学会分解目标,并通过短暂目标的实现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继而激发其保持艰苦奋斗以实现最终目标的强大意志;正确使用标签效应和延迟满足效应,通过树立标签、建立期待的方式,引导学生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和暂时享乐,追求人格完善和价值实现带来的快乐【张静,宋小洪.时代楷模精神融入大中小学德育的心理学路径[J].教育科学研究,2022(11):71-77.】。

(四) 导之以行:营造外部环境形塑积极行为

根据积极环境理论,积极苦乐观外化为具体行为除了依靠教育对象主动构建外,也依赖外界积极环境力量的支持。第一,以个性化的实践教育构筑大学生苦乐观教育“训练场”。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在公益性实践活动中体验“奉献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督促其承担社会公民责任,在责任实现中体验化苦为乐;通过开展行走的“沉浸式”苦乐观教育,激发其践行积极苦乐观的自觉动力;鼓励学生投身体育锻炼、运动竞赛等活动,在体验竞争、合作、成功、失败中获得直接的苦乐感受,养成不怕吃苦、敢于吃苦、能够吃苦的良好性格和积极乐观、永不放弃的人生态度。第二,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自觉践行积极苦乐观。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崇尚勤劳、克俭黜奢、先苦后甜等精神品质融入家风、校风建设,使学生深刻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将苦乐观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使学生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践行好积极苦乐观;营造积极的网络氛围,坚持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加强榜样事迹的宣传报道,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帮助大学生外化积极苦乐行为,抵制“摆烂”人生提供环境支持。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号召广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肯吃苦、能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1.】。当代大学生应辩证看待新时代社会环境中的苦乐矛盾,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实现、责任担当中凝聚奋斗意识,拒绝“摆烂”人生,树立奋勇拼搏、节制求善的苦乐观,推动自身获得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责任编辑: 刘雨轩)

The Characteristics, Healing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Viewpoint on Hardship and Happiness

— A Case Study of the “Tanking” Phenomenon

Zhang Jing1, Song Xiaohong2

(1. School of Marxism,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1100;

2. School of Marxism, Jiangsu Open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6, China)

Abstract: The viewpoint on hardship and happines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view on life, which reflects an individuals search for the meaning of self-survival. However, the “tanking” phenomenon among some college students reflects their negative tendencies towards hardship and happines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is “tanking” phenomenon, we found that some students featured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hardship and happiness: the one-sided understanding and doubting of the connotation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hardship and happiness, the decadent pessimism of negative attitudes towards hardship and happiness and negative emotions, the spiritual nihilism characterized by lack of belief in hardship and happiness and weak will, and the refined egoism scintillating from disconnected motive and behavior concerning hardship and happiness. With the help of relevant theorie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discussion of hardship and happiness education is helpful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dispel their “tanking”, facilitate them to walk out of the contradictions in life, and establish a positive view of hardship and happiness.

Key words: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anking” phenomenon; educational viewpoint on hardship and happiness; positive psychology; characterization analysis; Healing Theory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当代大学生现象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商周刊(2017年5期)2017-08-22 03:35:13
弱化权势,和谐共生
文理导航(2016年32期)2016-12-19 21:44:55
从美育角度如何促进高职生积极心理发展的内容研究
青年时代(2016年27期)2016-12-08 07:29:34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36:15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05:51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3:27:18
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念探析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43:59
知恩于心,感恩于行
积极心理团体辅导促进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