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必修必学内容中设置了体能模块。由此可以看出,体能练习在高中体育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紧凑的时间框架内,多样化的体能练习能够高效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满足学生差异化的需求,增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
一、高中体育课多样化体能练习的设计与实施
1.结合课程,整体设计
在高中体育课的课程设计应围绕提升学生的综合体能素质进行一体化推进,如力量、速度、耐力和协调性。教师要以模块设计为前提,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能素质的基础上,结合项目特点融入体能练习。如,篮球模块中3VS3技能教学,可以融合以下体能练习,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耐力水平。折返跑(提高学生的速度和灵敏性):在篮球场上摆放2个标志物,学生在2个标志物之间进行折返跑,每次折返都要触摸到标志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体能情况逐渐增加折返的次数或距离;跳绳(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和协调性):让学生进行单脚跳、双脚跳、单摇、双摇等多种形式的跳绳练习,注意节奏和呼吸的配合,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仰卧起坐(提高学生的身体稳定性和耐力):让学生进行变换形式的仰卧起坐练习,如交叉腿仰卧起坐、侧身仰卧起坐等,注意呼吸的配合和动作的标准性;俯卧撑(提高学生的上肢力量和耐力):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俯卧撑练习,如钻石型俯卧撑、击掌俯卧撑等,注意呼吸的配合和动作的标准性。
此外,课程设计还应考虑学生的学情特點,提供适合不同水平和能力的练习方案。通过设置不同难度、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练习任务发展学生体能,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强度、难度和内容的空间,有助于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挑战和发展。
2.融合项目,精准实施
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能练习可以融合不同运动项目,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运动视野,而且加强了体能练习的全面性和实用性。如,结合篮球的跳跃技巧和足球的短距离冲刺,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爆发力和协调性;融入田径的耐力跑和体操的柔韧性训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持久力和灵活性。此种结合项目的体能练习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有更丰富的运动体验,全面提高学生技能和体能的同时,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如,在篮球技战术教学中,在防守与进攻组合练习后,可以安排以下专项体能练习。“防守步伐挑战”(3min):学生进行快速侧移练习,模拟篮球防守过程中的步伐,增强上下肢协调和敏捷性;“快攻折返接力比赛”(3min):分组进行全场快攻折返接力比赛,发展学生的移动速度和无氧耐力,增强体能;“仰卧起坐+跑点投篮”(4min):完成30次仰卧起坐后进行快速跑点投篮练习,提高学生核心力量与身体反应能力。
3.目标导航,分组开展
分组教学有利于通过同伴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让每名学生都能找到团队归属感。同时,在分组教学中融合分层教学的思想,提高体能练习的针对性和精准性,使每名学生都能在符合其个人能力和需求的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有效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机能。
一是采用同质分组的方式,根据学生运动兴趣、体能水平、技能水平等,将学生分成基础、提高2个组别,每个组别的练习计划根据其水平进行设计,基础组侧重基础体能的建立,降低起点。如,基本的耐力和力量练习,以及简单的组合体能练习。提高组在达到基础目标后提高难度,进行中高强度或更复杂的组合专项体能练习,拔高体能和技能。二是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互补带动组内成员共同进步,常用于比赛环节,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三是同质和异质分组相结合的方式,根据不同内容和目标的需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灵活选用分组方式,适时调整。此外,还有领导式分组、帮教式分组等组织形式。在高中体能练习中,多样化的分组也是体能练习多样化的体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体能水平进行分组,然后在各组内开展不同的练习项目,既能保证练习的针对性,又能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另外,教师还可以定期进行组间交流,让不同组别的学生分享彼此的练习经验,促进相互学习与进步。
4.组织比赛,活动赋能
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练、赛一体化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策略。通过组织比赛,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技能和体能应用于实际竞技环境中,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体能练习比赛的设置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如,设置篮球三分球大赛,学生需要在三分线外连续投篮,不仅要速度快,而且要命中率高,这不仅需要学生具备出色的手感,更需要强大的心肺功能、上肢力量等。只有体能充沛,才能在比赛中保持稳定的发挥。这种实战应用不仅巩固了运动技能的掌握,还能在比赛中提升体能,增强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和持续性。此外,比赛也提供了一个反馈和自我评估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在比赛中的表现评估体能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增强。
二、高中体育课多样化体能练习的注意事项
1.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多样化体能练习需要采用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体能练习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首先,聚焦教学问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发展体能。如,在以分组的形式开展中长跑、间歇跑等体能练习时,引导学生思考发展心肺耐力的原理和特点,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其次,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结合生活实践建立真实的教学情境。如,教师将单纯的卷腹、俯卧撑转变成“卷王大战”等情境化的教学比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2.注重教学组织的多样化
体能练习的多样化要求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组织方法,合理运用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运动需求。同时,体能练习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变化情况灵活安排内容、合理搭配体能练习内容。如,设计不同层次难度的体能练习,特别要关注肥胖、瘦弱、协调性差的学生,通过降低难度增强参与性,帮助他们树立学练信心。
3.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化
教师运用多元化的评价能渲染课堂氛围,激发运动动机,激励学生适应体能练习的负荷强度,继而长时间保持良好的身心锻炼状态。教师要结合学生在体能练习中技能表现和情感态度,运用激励性、引导性、表现性等评价方法,让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体能练习中。如,TABATA体能练习时,运用“好样的”“冲刺”“加速”“倒计时”等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战胜自我,克服高强度体能练习带来的枯燥感和疲惫感,树立超越自我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