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财富观对新时代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启示

2024-06-05 13:23肖欣耘
关键词:共同富裕

摘 要:马克思财富观基于人的历史存在视域,深刻阐释了财富的本质、内涵、来源、分配,以及与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关系,它是对资本主义财富积累的深刻批判与时代回应,同时也对我国新时代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具有指导意义。新时代在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过程中要明确财富积累对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要正确认识劳动和资本在财富积累中的差异,鼓励并支持劳动创造财富;要坚持健全收入分配制度体系,提高财富积累的公平性;引导树立科学财富观、彰显财富积累的人本价值、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财富观;财富积累;共同富裕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政策演变研究”(21SKDJ012);重庆交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科研项目“《哥达纲领批判》对新时代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启示研究”(101322050)

作者简介:肖欣耘(2000- ),女,重庆长寿人,重庆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引言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目标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共同富裕的实现,取决于公平正义的制度基础,它是各项制度体系的共同目标,其结果是使社会财富和各种资源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得到合理的分配与积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与物质基础的不断夯实促使居民通过多种渠道实现了财富的持续快速增长,其存在的财富积累不规范现象较为普遍,并由此导致财富差距呈扩大趋势,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其中“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首次提出,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财富积累速度加快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其针对性解决财富积累总量增大、速率增快所引起的阶层固化、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它是对收入分配制度的有效补充、延续与完善。使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探究不仅仅局限于收入分配问题,同时还强调财富积累的存量问题,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长远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过往问题的解决中,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在实践中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因此,将马克思主义与当前具体实际问题相结合具有现实意义。马克思的财富观基于人的历史存在的视域,立足于劳动者的立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和根本观点,科学批判了隐藏在资本主义财富积累背后的资本剥削,并阐明马克思财富观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因此,马克思对财富本质、财富来源、财富分配、财富最终目的等财富基本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我国对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理解与把握。

在财富积累机制方面,当前我国学界侧重于从收入分配视角探析共同富裕的实现,对财富积累相关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并集中从经济学视角探讨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意义[1]、我国现存财富积累现状的实证分析[2]、问题分析与对策措施[3];或是从社会学视角阐释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内涵与内在关系。在对马克思财富观的研究中,主要侧重于其对共同富裕的启示研究或是泛谈当代启示,其针对财富积累机制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少。根据已有文献中学者们研究所呈现的结论,我国财富积累主要面临着财富积累过度集中、财产性收入增速过快、城乡、行业贫富差距较大等问题。因此,从马克思财富观视角探析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将有助于系统性阐释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途径,有助于新时代分配制度的完善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二、马克思财富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财富观是对以往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财富理论的变革与超越,是对资本主义财富问题的深刻批判与时代回应,其本质是批判财富问题背后资本的剥削。马克思从财富的内涵、来源、分配及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关系等方面对财富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历史超越性与当代确认性,其独特的人本视角,让财富回归本质目的,将更好地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一)财富的内涵与本质

马克思对财富概念的界定是基于人的历史存在角度去阐释的。没有物就没有人的生存,没有物质财富的富足就没有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马克思明确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内容”[4],即无论是生产创造的物品还是依托于物质存在的精神产品,其共同性首先是物质属性,再者是能满足人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因此,一方面,马克思认为财富的物质内容便是其蕴涵于“物”中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就是财富最根本的属性,而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并同时能满足人类(主体)某种需要的物质(客体对象)。另一方面,由于人的历史存在,其自然存在物的规定性决定了人具备物质财富的创造性,人可以通过劳动与生产资料的结合,生产出具有剩余价值的商品,并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商品价值与资本的增值。因此,财富的内涵是与人的物质生活直接相关的物质生活条件,既包括直接满足人生存发展需求的现存物质生活条件,也包括人劳动创造的具有剩余价值的商品形态。总的来说,在马克思的财富概念范畴中,财富不论形式如何都将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使用价值是其根本属性,二是生产的“剩余性”。

再者,马克思认为财富的本质在于财富的主体存在。“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5]马克思认为,财富不仅表现为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还表现为人的主体能力的存在与充分发挥,马克思的财富观与前人的最大不同就是始终关注财富生产中人的重要作用,无论是财富生产的过程中对人的实践本质的确证,还是财富生产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其本质上马克思财富观的核心主旨所强调的就是“以人为本”。因此财富最本质的属性就在于主体存在,而财富创造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财富的来源

马克思在对以往财富理论的批判中指出,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但是是财富的主要来源。关于财富的来源,马克思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强调劳动是财富创造的主要源泉和决定性力量,作为创造过程唯一有意识活的主体,劳动具有不可替代性。“劳动不是作为对象,而是作为活动存在;不是作为价值本身,而是作为价值的活的源泉存在......劳动作为主体,作为活动是财富的一般可能性。”[6]二是强调财富是由自然界和劳动共同构成的,“一个除自己的劳动力以外没有任何其他财产的人,在任何社会的和文化的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另一些已经成了劳动的物质条件的所有者的人做奴隶。他只有得到他们的允许才能劳动,因而只有得到他们的允许才能生存”由此揭示了物质条件是构成财富的另一来源,即财富的生产创造是由人类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要素共同作用的。三是财富的初始来源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马克思阐明“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7]而使用价值是财富的根本属性,因此直接表明“自然界同劳动一样是财富的源泉”。其财富生产的过程,即人作为有意识的存在物,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借助劳动资料、自然界资料这一物质中介,将人脑的主观性思维传递到物质性的劳动对象上。而在社会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界资源能在不需要加工的情况下直接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因此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先于人而存在的,其所含的“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与前提。当生产力不断提高,其提供的“物”便成为可以利用和改造的劳动对象。由此来看,自然界是财富创造生产的初始源泉。

(三)财富的分配

马克思在财富分配问题的探究上并不受局限,而是深入地探析到分配的生产根源,强调“社会财富的分配,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因而,它是由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一个部分。”[8]“一定的分配关系只是历史规定地生产关系的表现”[9],因此,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实质上是统一的,生产决定分配,分配方式会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只是当下生产方式即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某一阶段的暂时性选择。马克思重视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强调生产资料所有制对分配的影响。即在财富生产的过程中,生产资料的占有将决定财富的分配方式,而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往往在分配中占优势。

另一方面,分配反作用于生产。因此,如若分配方式与生产方式不匹配或是分配方式不公正,将阻碍财富的生产。马克思指出:“随着分配的变动,......生產也就发生变动。”[10]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财富在分配不公的状况下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财富资本聚集到少数资本家手里,贫富差距愈发扩大,矛盾发展愈发激烈,导致生产发生系列改变。“生产力的增长再也不能被占有他人的剩余劳动所束缚了,工人群众自己应当占有自己的剩余劳动。……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11]生产受分配的影响,局限于满足分配的生产,大大降低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因此深入把握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对我国当前的财富积累的基础——收入分配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财富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马克思在手稿中阐述道,财富的生产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息息相关。首先,财富的生产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条件,马克思明确指出: “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12]即劳动是满足人类生存与自身需要的过程。其次,马克思指出“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他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13]即财富的生产过程就是人自身的发展过程,劳动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是在创造自身。马克思指出,人在生产活动“更新他们所创造的财富世界,同样地也更新他们自身”“财富的再生产即社会个人的富裕发展”[14]。因此,一方面,在财富创造生产的过程之中,人们也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获得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与锻炼,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最终目的便能得到更好地实现,另一方面,在财富创造的过程中,社会财富积累和人们的财富创造能力也随之提升,社会财富将更全面地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进一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再者,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和本质内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人的自由时间将日益增多。马克思认为自由的可支配时间,就是财富本身。“创造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财富整个发展的基础”[15],“自由时间,可以支配的时间,就是财富本身”[16]因此,自由时间与财富存在着共生共存的关系,只有当财富被充分满足,自由时间才会增多,人的自由发展空间才能得到逐步的扩张和有效的利用,人才能在自由可支配的时间里,通过绘画、音乐等精神或物质的实践促进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综上所述,财富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手段之一,其过程既是对人的实践本质的确证,也是让人在实践中得到能力的有效提升。其目的的本质都是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马克思财富观对新时代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启示

(一)正确理解财富积累:明确财富积累对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基于马克思财富观关于财富的内涵与本质的阐释,财富具备物的使用价值与“可剩余”性,其使用价值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物质保障作用。从当前我国发展现状来看,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与经济的持续发展仍是我国的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与关键。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自21世纪后,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资本贡献率始终在50%以上,全要素生产率在30%以下,因此,资本积累与投入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张晓晶团队的研究结果,未来三十年资本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将依然处于当下的高水平阶段(40%—60%),且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我国还将面临人口老龄化、人口峰值的到来,生育率下降,劳动力贡献持续走低负增长,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口净贡献不断下降的问题,因此要让资本贡献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就需要对财富积累有一定的要求。再者,财富的积累有助于为科技创造提供资金支持,科技的创新发展与财富积累存量、资本存量息息相关,财富积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备风险承担、动力驱动的作用。因此,不能单单看到财富积累所带来的阶层固化、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切忌犯“平均主义”与“一刀切”,打击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也要正确认识财富积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针对财富积累的乱象问题,在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过程中保障合理公正的财富积累渠道,加大资本市场的监管力度,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在规范秩序的基础上鼓励居民积累财富,助力社会经济平稳发展。

(二)鼓励支持劳动创造:正确认识劳动和资本在财富积累中的差异

根据马克思财富观关于财富来源的阐释,财富的主要来源是劳动,初始源泉则是自然界生产资料或劳动资料。而在财富生产过程中,其主要形式则是劳动与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占据了生产资料,资本由此开始投入循环及无限扩张,因此二者在财富积累过程中存在多方面的差异。其中主要体现在规模积累、要素流动与代际传承三个方面。在规模积累方面,由于资本的逐利性,相较于劳动要素的一次性投入,资本是在积累中无限扩张、循环投入的,最终形成资本规模的无限增长,其实质是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剥削与占用,同时资本家由于社会经济的优势,将拥有智力财富、知识财富等物质难以替代的资源。而劳动则受限于环境与自身,可替性高,难以形成规模化积累。其次,在要素流动上,全球化加速了资本在不同国家地区的流通,同时给予资本选择性,减少资本积累的成本。相对而言,劳动则受制于成本与环境,难以实现流通,选择也相对局限。再者,在我国较为突出的问题是代际传承,资本通过遗产分配、赠予等形式实现传承与延续,而劳动的一次性与当下性难以得到有效的传承。本质上资本的代际传承与劳动所得皆受法律的认可与保护,但存在的问题是资本积累会导致下一代初始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社会机会分配与生存环境大为不同,而劳动则难以实现财富积累,最终资本积累在代际传承的助力下将导致阶层固化、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

在这样资本逐利的大趋势下,要坚持弘扬劳动精神、创造精神、奋斗精神,鼓励支持人们通过劳动、创新获得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17]一方面,财富积累的来源要更多地倾向于劳动创造。资本逐利的过程带有投机性,片面指望通过各种投机行为就能实现暴富是不现实的,例如近年来网络火爆的“刮刮卡”“拼多多”。另一方面,国家要展作为,要尽可能创造更多劳动致富的机会,政府、企业等要致力于搭建劳动致富渠道,广听民意,给予劳动者支持与便捷,要在提升致富能力上多下功夫,为民众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要在全社会践行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和创造精神,倡导并保障劳动者能依靠自身劳动、创新创业实现收入可持续和财富积累,创造提供更多、更公平、更合理的以劳动为本质的致富机会。同時坚强思想引领,开展宣讲活动激励人们争做正能量的发扬者、新时代的奋斗者,不做“躺平”人、“摆烂”人。最后,要坚持发展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相协调,避免出现虚拟经济领域的过度投机。加强资本积累的税收,遏制财富的阶层集中,引导人们更多依靠劳动创新而非“以钱生钱”积累财富。

(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分配制度体系提高财富积累的公平性

马克思财富观注重生产与分配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分配制度的完善中,要保障生产与分配相匹配,促进分配的公平正义。

初次分配要注重财富来源的合理合法性,由于不同生产要素会产生不同的分配,若生产要素分配有所倾斜,引起财富分配不公,将会扩大社会财富分配差距。因此,要坚持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制度,生产要素分配与社会市场要素贡献相挂钩,尽可能确保生产要素所有者地位平等,保障分配与生产相适应,促进生产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另要保证财富来源的合法性,将财富积累的全过程纳入法治框架下,依法规范财富积累。同时,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财富生产及来源的具体情况,包括合法性、合理性、劳动本质等方面,充分考虑设定不同的制度与机制,让各类生产要素获得比较公正的报酬。健全主要由市场决定要素价格的机制,减少不当干预引发的初次分配和财富积累不公现象。

其次,再分配要加大税收对财富的调节力度,税收是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一是要深化个人所得税改革,综合课征范围,应将经常性资本收入纳入。其二是针对不同群体,逐步推行与完善财产税、房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以应对财富积累效应带来的差距过大,阶层固化的问题。三是把握好再分配公平与激励政策相平衡,避免过强的再分配政策抑制市场活力,结合形式变化,广听民意,征讨可行性方案,减少税收的负面影响。最后,是要加强税务征管体系建设,对高收入人群进行税务监管,防止资金外流。

其三,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一方面完善制度激励,适当放宽慈善公益组织设立的条件,进一步完善慈善公益的税收优惠政策,扩大可享受税收优惠、土地、金融、人才等的慈善公益组织的范围,促使民众投身慈善事业。另一方面,塑造致力于推广向善、乐善的慈善文化,运用数字和网络技术赋能公益慈善,搭建互联网慈善募捐平台,提升慈善项目的参与度,营造慈善公理的社会氛围,大力推动自愿基础上的社会共济。

(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树立科学财富观、彰显财富积累的人本价值

马克思财富观关于财富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阐释,突出彰显了财富的“人本位”本质。一方面,树立科学的财富观。引导人们理解财富的本质和规律,让人们在财富创造与积累的过程中正确认识与发展自己。加强可持续财富积累的引领,提供稳定可靠的投资渠道,引导人们通过绿色环保、劳动创造等方式实现可持续财富积累。另一方面,财富积累的全过程应始终彰显“人本”价值。即财富的创造、积累、发展必须适应并服务于人的发展。同时,也要深刻了解人的合理需求,把握好财富增值与扩张的程度。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劳动者的体力或脑力活动,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为劳动者提供社会福利保障,给予劳动者发展作为空间,鼓励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实现价值并获取财富,从而增加社会财富总量,不断提升劳动要素在社会总收入中的占比。其次,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既要注重财富的积累,又要把财富创造与积累的价值引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近十年,劳动者在财富创造与积累中作为人才资源的竞争只增不减,我国要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强人才教育事业的发展,注重引导劳动者通过教育投入、技能提升、能力培养等途径实现财富的生产与积累,要在财富的创造与积累中,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人们建立科学财富观、彰显财富积累的人本价值。

四、结语

本文通过探析马克思财富观的核心观点,明确了马克思人本立场的财富观,从内涵、来源、分配等多个方面的阐述更为清晰地展现出马克思财富观的历史超越性与当代确认性。在财富内涵的探析中,财富使用价值的特定属性有助于理解财富积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劳动作为财富的主要来源,则有助于正确认识劳动和资本在财富积累中的差异,鼓励并支持人们善用劳动和创新创造财富;财富分配中对生产与分配关系把握,启示我们要坚持健全收入分配制度体系,提高财富积累的公平性;最后,财富创造与积累作为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手段之一,启示我们要引导建立科学财富观,彰显财富积累的人本价值,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终将拓宽中低收入群体获得财富的渠道,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差距,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 陈江生.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课题[J].经营管理者,2023(6):34-38.

[2] 李实,詹鹏,陶彦君.财富积累与共同富裕:中国居民财产积累机制(2002—2018)[J].社会学研究,2023,38(4):1-26+226.

[3] 郑礼肖.共同富裕目标下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路径探索、挑战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1-12.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20.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3.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3.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

[8] 屈炳祥.《资本论》与马克思的科学财富观[J].当代经济研究,2012(6):10.

[9] 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97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750.

[1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221-222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6.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7.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94.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6.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30.

[17]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努力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与社会保障改革——基于浙江省域的探索与实践
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同享共同富裕 共绘绿色港区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