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向莉
【摘要】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自诞生起便成了学术界争论不休的焦点。本文以明代许仲琳所著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为切入点,从现实社会和文化产业两个方面着手进行研究。首先是现实社会因素对文学关系的影响,分别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思想潮流、社会文化四个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当时社会现实对于作家作品创作的影响。其次是文学推动现实文化产业发展,选取网络小说与国产动画电影作为现实文化产业的代表,探究在当代社会中文学对于现实能动的反作用。
【关键词】文学与现实;《封神演义》;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7-003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7.009
文学是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它以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舞台,直接或间接地与各种各样的社会因素发生联系。① 从文学本体意义上看,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特定的社会现实对文学创作和接受中主客体双方的影响和制约,使主观方面的审美理想与客观方面的审美理性统一起来,使创作主体的艺术方式具有特定的现实品格。②文学除了是一种社會现象之外,又是一种审美创造行为。文学以它独有的审美方式影响着现实社会生活,即推动现代文化产业的新发展。
一、现实社会因素对文学的影响
一切文学创作的形式,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深刻的联系,小说也不例外。其中,文学文本则是作者对一定现实生活的抽象展现。
《封神演义》成书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由许仲琳集合民间故事传说改编而成。其前身是宋元讲史话本《全相平话武王伐纣书》,《封神演义》便是在其的基础上展开扩写。小说以“武王伐纣”为故事主线,后又增添了神仙妖魔等设定,使故事情节充满了传奇色彩。全书共一百回,由纣王庙中亵渎女娲圣像招来灾祸至最终被武王讨伐夺取天下而分封列国。
(一)社会政治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由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将皇权与相权合二为一。由皇帝独揽朝政大权,极度强化了君主的独裁专制。在明成祖和明宪宗时期,加设东厂和西厂。上到文武百官,下到平民百姓,统一对其进行监察和视听。明中叶以后,封建皇权高度集中。皇帝统治的腐化和堕落导致了明朝后期时宦官的专政和干权,打乱了以往的文官治国体系。而宦官的专政与朝廷的腐败,又使得朝堂中的党派之争更加严峻。
基于此,作者便在《封神演义》中塑造出了纣王这个暴君形象,借以讽刺当朝统治者们。他终日沉湎于酒色之中,昏庸无道,残暴不堪。最初,纣王因在女娲庙进香时被庙中女娲圣像的美貌所吸引,便在神像旁的墙壁上题写淫诗亵渎女娲神灵的尊威。此番举动,惹得女娲盛怒。为严厉惩治纣王的无礼,当即便派遣了在轩辕坟中修炼的千年狐狸精等三名女妖入朝歌。奉命迷惑纣王、秽乱君心,破坏成汤的江山社稷。其怂恿纣王设炮烙之刑以奸杀直臣,陷害姜皇后冤死,更甚至强逼比干挖心自戕心,以暴政苛待百姓。最终遭周武王灭国,自焚于摘星楼。
小说中纣王的所作所为不仅是为塑造其暴君形象的描写,也是对明朝中后期残暴的政治现实的折射。因明初恐怖的文字狱现象,《封神演义》便不能像《武王伐纣平话》一样直接明确地表达对暴政和昏君的反对。于是,作者便将故事置于宗教的框架之中,主要讲述有关于神仙妖魔的故事。虽是与历史故事相交融的作品,但见于正史中的人物并不多,其主要角色都更换为宗教中的神魔,甚至还虚拟出了一大批的神魔人物。
(二)经济因素
明中叶以后,随着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发展,市民阶层也在不断地扩大。由此而提出了要符合市民阶层精神生活的创作需求,以市民阶层的喜恶为创作核心的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不断推出。作为没有经受过系统教育的普通民众,相较于以往以伦理纲常为核心的古板呆滞的道德说教小说,以宋元说话艺术为基础的通俗小说更能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虽然《封神演义》的思想本质仍是以仁易暴,以有道伐无道的儒家教理,但作者并未因此而把小说定位于严肃正经地谈论历史真实的话语格调上,而是将其置于神魔宗教的框架之中。运用了一种更加通俗易懂和乐于被底层市民所接受和喜欢的游戏笔法,营造出一种民间宗教传说中通俗、平易、轻松的氛围。其中虚拟的众多神魔形象和情节,不仅扩充了小说的容量,还增添了些许的趣味性和娱乐性。③
严肃沉重的历史史实被通俗化和戏说化,使得作家得以摆脱被历史演义所捆绑和束缚的说教功能。其直截了当地宣布,小说就是小说,是供人消遣的游戏娱乐。作家不再是对复杂历史现实的苍白再现,而是依据满足读者的审美需要,对其进行历史故事的再创造。尽管小说中的描写与真实的历史不尽相同,但读者们也并不会追究,他们只会对神魔斗法间紧张刺激的厮杀而津津乐道。
(三)思想潮流
明中后期时,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股清新的思想潮流。即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为代表的早期启蒙思想,其抨击封建礼教和君主专制,提倡民治和个性的解放。在此思潮的影响下,更是出现了泰州学派的异端思想。这一学派在明朝后期广为流传,为王阳明心学的一分支流派。强调自我,蔑视权威,追求个性的解放和自由。④《封神演义》中作者抛开儒家正统的人格规范与审美范畴的束缚,以一种神异的游戏笔法酣畅淋漓、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
在小说虚拟的众多人物之中,其中受其影响最深的便是哪吒这一人物形象。他出自佛教经典之中,是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太子,其原形是佛教中一个三面八臂的夜叉护法。但在传入中国后逐渐被本土化为一个穿着红肚兜、光屁股的孩童形象,其身份也由佛教中的护法神变为转世的神仙道童灵珠子,拜入道士太乙真人门下。小说中,作者以游戏的笔法,夸大了儿童的顽皮,使其桀骜不驯、叛逆轻狂的性格特征不断凸显。因一时性急而手刃李艮,后又打死敖丙抽其龙筋,摆弄乾坤弓而误杀石矶娘娘的童子。更甚至在化莲重生后罔顾旧情,一心只想将自己的父亲李靖处死而为自己报仇等故事情节的描写,以此来表现出对封建传统和权威的蔑视、戏弄和反叛。⑤
(四)社会文化
随着明代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市民文化也随之崛起,使当时的社会思潮呈现出“尚俗”的时代特色。其不仅表现在历史的通俗化上,还表现在宗教的通俗化上。神话传说在发展到明代时,曾经对于神灵虔诚膜拜的信仰和庄严神圣的尊崇,早已经被儒家学者剥离得只剩揶揄和戏弄,宗教亦是如此。⑥
明朝大多仕途失意的文人们,在其精神世界遭受现实世俗文化强烈的冲击后,便开始向内构建新的情感价值观。他们摒弃了从前对于高贵道德品质的追求,重新找寻自我,并在文学的审美创作中涌现出丰沛的情感与激情。⑦
《封神演义》中,占绝大篇幅的是阐、截两派的斗争。通览两派斗争的全过程,其首尾一因一果的表现便是受宗教因果报应观念的产物。即第一回纣王在女娲庙中因贪恋美色亵渎女娲圣像而降罚,是商朝灭亡之因。第一百回武王伐商攻占朝歌后分封天下,是商朝灭亡之果。在小说中,也体现出了佛道思想合流对其的影响。道教的人物最后被封神是通过佛教中的轮回观来实现的⑧,在第九十九回姜子牙捧符敕封神的场面也与佛教的灵魂超度相似,反映了明代宗教哲学文化对《封神演义》的影响。
二、文学推动现实文化产业发展
文学与现实,无疑有着相互对应的关系。依据马克思的观点,文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也是人们参与改造世界的方式之一。⑨社会现实影响和制约着文学的发展,同時文学也会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现实。文学作为文化的载体,得以从中看见各民族早期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以实现跨时代的共情。正是基于这种共情的产生,得以进一步推动现实经济基础中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网络玄幻小说的兴起
20世纪末期,网络文学脱颖而出,玄幻小说日益在网络文学创作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与焦点。普遍认为,玄幻小说是指在互联网上通过虚构故事或场景进行虚拟体验的一种新型小说类型。它既继承了传统奇幻小说的精华,又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现代魔幻小说的艺术手法。中国幻想小说在网络玄幻小说的诞生与创造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以明代神魔小说的影响最为深刻。明代神魔小说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道”这一概念引入进奇幻故事中,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玄幻叙事模式。许仲琳所著的《封神演义》是明代神魔小说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对于后世文学有着深远、悠久的影响,并且对当代网络玄幻小说的创作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⑩
明代神魔小说是当代玄幻小说题材的源头之一。作为网络玄幻小说重镇的起点中文网,汇集了许多以《封神演义》为蓝本进行创作的玄幻小说。以“封神”为关键词在起点中文网搜索,相关作品有15495部。随着时间的更迭,作品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增。玄幻小说的作者们在借鉴题材和人物的同时,模仿原著,改编与再演绎,使其具有了一定的符合现代审美的内容和精神,《佛本是道》就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部。梦入神机的《佛本是道》则被称为是网络小说中古典仙侠封神体系的开山巨作,其将古代神话历史传说与现代仙侠修真相结合,不仅重新建构起了中国传统神话中神仙佛魔妖的层级体系,而且还开创出了玄幻小说中洪荒流仙侠修真的新类别。
明代神魔小说继承了中国古代的“神仙”和“长生”之说的传统,作为一介普通的凡人,若想追求长生不老以达到生命的永恒,那便要通过修炼从低阶生命进化到高阶生命,以超越世俗凡界。《封神演义》中姜子牙最终在西岐封神的过程就是人走向神的过程,封神榜所封的三百五十六位正神其原身都是来自凡间的普通人,通过层层修炼并经历种种磨难考验最终封神。在今天用科学的眼光来看,不论是“修行”还是“封神”,实际上都是一种违背自然规律的逆天行为,但其背后所彰显出的逆天精神和坚韧意志被网络玄幻小说吸收并发扬光大,以耳根的《仙逆》最为代表。
(二)动画影视作品的崛起
以《封神演义》为蓝本进行改编创作的动画影视作品,最早可追溯至1928年长城画片公司制作的《哪吒出世》。1979年,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上映,并在1980年成为第一部在戛纳参展的华语动画电影。直到2015年时《哪吒闹海》的重新上映,便又唤起了《封神演义》动画电影改编的激情。?
2019年,由彩条屋根据《封神演义》中“哪吒”这一人物形象而改编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上映。该片在上映第五天时便打破了中国动画票房的纪录,并在最终以总票房破五十亿的优异成绩创造了中国动画电影票房的最高纪录。影片将“哪吒”这个人物从原著中抽离开来,以他为核心进行故事主题的阐释,赋予其主体性的地位和独立性的精神。虽是依附于原著的故事时代背景,但却以“陌生化”的创作手法对其进行二次创作与改编,即对人物形象和叙事框架的改写和演绎。?
在影片中,哪吒不再是《封神演义》中“满地红光,面如傅粉,右手套一金镯,肚腹上围着一块红绫,金光射目”的小孩?,而是“黑眼圈、齐刘海、萌大眼、稀疏牙”的化着烟熏妆和雀斑妆的“丑萌”形象。而在原著中与哪吒不共戴天的敖丙,成了与其同生共死的命运共同体。由灵珠将二人的命运连接起来,最终化敌为友,共同对抗天命。在对故事情节的改写中,影片保留了原著中“哪吒闹海”的核心情节,并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直接鲜明地阐述了“与命运抗争”这一时代性的主题,摒弃了《封神演义》中以“天数”为代表的宿命论的封建主流价值观。
围绕《封神演义》中另一经典人物“姜子牙”而改编创作的动画电影《姜子牙》,也沿用了将经典文本“陌生化”的改编策略,对其进行颠覆式的改写。不同于哪吒所具有的反叛精神,小说中的姜子牙更像是一个服从于神权与王权的工具性人物,是作者宿命论思想的服从者。由《封神演义》中“顺应天命”绝对服从权威的“神”,成了“逆天改命”心怀理想主义的“人”。在影片中被重构的行为逻辑,又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兼济天下”的救世情怀。?
由《哪吒》到《姜子牙》,再到最新上映的《封神榜:杨戬》。《封神演义》中“人神大战”的设定为动画电影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幻想空间,其中所建构的“封神”体系更是对中国神话体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动着《封神演义》动画电影走向体系化,开始构建自己的“封神宇宙” ?。
三、结语
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自诞生起便成为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论题。马克思将人类生活于其间的社会结构比喻为一座大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大廈的基础部分,称之为经济基础;而竖立于其上的法律、政治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观念形态的政治和法律思想,道德、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则构成了上层建筑。?特定的社会现实会对文学创作的主体产生制约和影响,使其具有特定的现实性品格和社会性质。从文学本体意义上来说,它自然地接受了来自现实社会因素各方面的影响,而作为上层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与现实中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更是不能被忽略。
注释:
①⑨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
②杨立民:《“文学与现实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内涵》,《唐都学刊》1996年第4期,第91页。
③刘彦彦:《〈封神演义〉的戏笔及其社会文化背景》,《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第152页。
④穆刚:《〈封神演义〉的思想特色及成因探析》,《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9卷第6期,第47页。
⑤才让南杰:《〈封神演义〉主题的再思考》,《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第86页。
⑥朱越利:《〈封神演义〉与宗教》,《宗教学研究》2005年第3期,第81页。
⑦李建武:《〈封神演义〉的叙事思维与名族文化心理》,《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3卷第4期,第148页。
⑧潘贤强:《明清宗教文化与神魔小说的思想内容》,《东南学术》1992年第4期,第50页。
⑩李如、王宗法:《论明代神魔小说对当代网络玄幻小说的影响》,《明清小说研究》2014年第3期,第4页。
?徐金龙、刘建华:《“神话主义”观照下古典神魔小说的动漫化传承发展——以〈封神演义〉动漫演绎为例》,《民间文化论坛》2022年第2期,第70页。
?奉丽群:《论国产动画电影对中国神话的现代性重构——以〈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为例》,《视听研究》2021年第12期,第62页。
?许仲林撰:《封神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4页。
?杨越洋:《从〈姜子牙〉看经典神话文本改编动画电影中的传承与创新》,《戏剧之家》2022年第8期,第145页。
?刘起:《〈姜子牙〉:封神宇宙的现代性重构》,《电影艺术》2020年第6期,第62页。
?恩格斯:《致瓦尔特·博尔基乌斯》,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