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蓉
【摘要】本文首先对《现代汉语词典》中声母为“j”的汉语词汇的比喻义进行梳理,并从语音、语法以及语义方面进行整理,并对相关现象分析解释,力求通过对声母为“j”的汉语词汇的整理,寻找汉语比喻义背后的规律,为比喻义派生机制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和参考。
【关键词】比喻义;中观分析;描述性语义
【中图分类号】H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4)17-012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7.037
词义是人们通过词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的事物、现象及其关系的意义内容。邵敬敏先生在《现代汉语通论》中将词义分为客观概念义、时间空间义、主观色彩义、固定修辞义、临时语境义等五类。其中语言使用者通过某种修辞手段改变语义,且凝固成为词典义项之后可称为固定修辞义,比喻义便是其中之一。《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以“j”做声母的词汇约4076个,其中有比喻义的190个。(以释义中明确提出“比喻”为标准,且将“又称”“也说”以及组词构成的词汇也记入。)
一、比喻义基本情况梳理
(一)语音
190个詞中单音词有5个,双音节词共83个,三音节词22个,四音节词组高达69个,多音节词11个。总的来看双音节在比喻义中占比最多,高达43.5%,四音节占比达35.6%。从绝对数量上看,具有比喻义的词主要集中在双音节词和四音节词中,三音节词较少,多音节词依次减少,单音节词数量最少。我们综合考虑所有4076个词汇,并判断占比。综合数据见下表。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双音节词绝对数量和占比都位列第一。将各个音节词内部具有比喻义的词纵向比较,我们发现,四音节词中具有比喻义的词占比达16.5%,单音节词占比为13.6%,其次是三音节词,单音节词占比为3.5%,而绝对数量最多的双音节词占比最少,只有2.7%的双音节词存在比喻义。我们可以绘制下面的表格,在判断中不能只考虑“分子”绝对数量的比较,而应该以“分子/分母”为考量标准,从音节本身的集合群中进行数据判断。
总之,所有具有比喻义的词语中,双音节词占比最大,数量最多。而四音节词最易产生比喻义,对比而言,双音节本身语义比较固定,语义引申产生比喻义的可能性较小。
(二)语法
从词类来看,比喻义词汇中个别词词性比较复杂,例如“教条”有4个义项,其中3个普通意义为名词,但其用作比喻义时为形容词。有5个双音节词是这种比较复杂的情况。我们这里不考虑其所有义项的词性,主要考虑其基本义(多个义项时将第一个作为基本义)的词性。此外,部分多音节词的词性也无法判断。所以,整理分类后的数量总和低于190。
从绝对数量上看,具有比喻义的词汇中名词、动词数量都很多,且基本义为动词和名词的词汇产生比喻义的可能性相比其他词性要大得多。从可判断的词汇的语法结构来看,偏正类词汇最多,动宾结构、并列结构数量也较多,主谓结构、动补结构数量很少。
组成结构的数量应该结合词性来看。名词在整体具有比喻义词汇中占比较多,且大多为偏正结构。动宾结构的数量较多也受比喻义词语中动词较多这一因素的影响。所以语法结构的数量及占比并不能证明词汇结构本身是否对形成比喻义有影响。
双音节词汇语法结构的判断比较明确,不存在矛盾或无法判断的情况。
双音节(83) 有比喻义“j”开头词语个数 占比 所有“j”开头词语 占比
从语体上看。190个具有比喻义的词语中,22个为明确标识的书面语,占全部551个书面语的4%。明确标注的方言有1个——节骨眼,占全部116个方言的0.9%。书面语词汇语义发展,具有比喻义的可能性较大。
(三)语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明确提出具有比喻义的词语共190个,但是这些词汇并非全部都有两个及以上的义项。5个词语释义中只提到可以用于比喻,但是并未将其具体的比喻义用法单列作一个义项。67个词语释义中直接为比喻义,未列其本义,这些词语大多为多音节词语。我们具体分析语义的对象是118个既有本义,也有比喻义的词语。
研究词义有多种方法,本文对语义的分析主要是从功能角度分析语义结构,将语义分为两大类:关涉性语义成分和描述性语义成分。关涉性语义成分起介绍、指别、涉及等作用,如类属(领属)、构造、工具、材料、用途、物件、时间、空间、数量、性别等,可看作广义的指称内容,显现出关涉性语义特征。描述性语义成分指在语义内部起描写、修饰、陈述等作用的内容,是语义结构中表特性的部分,如属性、特征、关系、动程、特定表现等,可看作广义的述谓内容,显现出描述性语义特征。笔者首先对既有本义,又有比喻义的118个词汇的基本义进行结构分析,并对其比喻义的来源进行判断。118个词语的语义分析中,有7个词语笔者未能进行准确的关涉性、描述性语义的区分。有4个词语笔者未能准确判断其比喻义与描述或关涉性语义的关系。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笔者对于结构分析不明确、比喻义与描述或关涉性语义关系不确定的词语11个词语不计入最后的数据统计。总结如下表。
107个可以判断的词语语义中,有19个词只有关涉性语义(肌体:指身体),有5个词语的语义成分只有描述性语义(践踏:①踩②比喻摧残)。既有关涉性语义,又有描述性语义的词语有83个。其中比喻义来自关涉性语义成分的词语有13个。来自描述性语义成分的词语数量最多,有49个。比喻义既与描述性成分有关,也与关涉性语义相关的词语有21个。但是,如果以语义成分中既包括关涉性又有描述性成分的词语为比照对象,即以83为“分母”进行判断时,数据占比有较大变化。比喻义来自描述性语义成分占比高达59%,涉及关涉性语义的为15.7%,两者成分都有的占比较多,为25.3%。
“比喻释义时往往都将用来作比的事物的特征揭示了出来”,描述性语义成分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占比中都占据绝对的地位,足以说明比喻义成分与描述义成分的密切关系。
二、比喻义派生规律
从语音表现形式上看,双音节词语数量很大,但是四音节词语确实最易产生比喻义的。首先,比喻义双音节词语的绝对数量很大与汉语词汇双音节化发展有密切联系。汉语词汇双音节化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趋势,也是汉语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汉语词汇中双音节词汇占比最多,基数大,所以“j”做声母的词语中双音节词汇以及具有比喻义的词汇中也是双音节词占比最大。第二,具有比喻义的四音节共69个,全部为成语,涉及历史故事或者典故,或者是选自古文书籍。成语的选择和形成有明显的民族特点,所表达的概念外延的大小也有着民族的特点。这些词语本身就包含一定的民族意味和文化意味,皆带有某种感情色彩,也为其语义引申产生比喻义奠定了基础。
从语法角度看,具有比喻义的词语中名词数量最多,其次是动词。语言里每一个词都是客观现实的一部分的概括反映。组成这个大千世界的要素有三个:事物与概念、动作与行为、性质和状态,分别由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来指称。张永言先生在《词汇学简论》中提道:人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发展都反映在语言里,反映在词义的变化里。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和從特殊到一半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抽象化的过程往往同时就是一般化的过程。而比喻义是抽象化、一般化的某一种最终结果。反推之,如果有出现比喻义的可能性,则这个词某一意义是偏具体的,偏特殊的,且在人的认知中具有可抽象、可一般的可能性和基础。从词类看,名词通常表示人或事物或时地的名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现。两者语义比较明确,而且通常指代具体事物,客观性较强。相比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其他词模糊性较大,产生比喻义的语义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名词、动词两类词产生比喻义的几率更大。词汇中各个语义之间基本上是有联系的,而相关词汇比喻义这种修辞义的产生更需要基于词汇本身的意义。从语义内部来看,我们采取词汇语义的中观分析,相比基本义中关涉性成分,我们发现词汇比喻意义的产生与词语基本义的描述义成分有密切关系。
词义变化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物质文化的变化、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等等,从历时角度看,“人的思维的发展变化和词义的发展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某一特殊意义的产生也与人的思维有很大的关系,比喻义的产生便是如此。描述义成分是语义中起描写、修饰、陈述等作用的内容,是语义结构中表特性的部分。施春宏教授在说明描述性语义和关涉性语义时曾提出“关涉成分的类型并不复杂,可以看成是对各种语义成分进行归类后得到的一些大类”。我们认为相比关涉性的基础语义,描述性成分是某一词汇语义中的“区别性特征”,这一区别特征的存在一方面是这个词语存在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是人们认知和区别的重要手段,所以相比于关涉性语义,描述性语义在实际交流和使用中更为突出。此外,世界万物之间具有相关性,“关涉成分是相对封闭的,而描述成分有相对开放性”,这一“开放性”也为人们充分联想并利用提供了可能。所以,人们在对某一词语利用比喻产生相关修辞义时会选择更明确,更具有特性的成分,也就是描述性成分。
三、结语
总之,比喻义的产生是语义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比喻义的产生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从语音表现形式上看,双音节词语数量很大,但是四音节词语确实最易产生比喻义的。从语法角度看,具有比喻义的词语中名词数量最多,其次是动词,且两者产生比喻义的可能性相比其他词性要大得多。从语法结构看,偏正类词汇容易产生比喻义,但笔者认为词语结构类型与词性息息相关,这种趋势与名词数量多有很大关系。除此之外,相比方言词语,书面语词语产生比喻义的可能性更大。从语义内部来看,可以发现词汇比喻意义的产生与词语基本义的描述义成分有密切关系,在语义既有关涉性成分和描述性成分即情况下,59%的词语的比喻义成分来自描述性成分。这一规律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比例都是符合趋势的。这一规律施春宏也有明确提出,即“最能体现描述性语义特征的是名词的比喻义。比喻义揭示的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共同的描述性语义特征”。
当然,受材料本身的限制,并没有做到汉语所有词语的穷尽性研究和数据统计,且以“j”开头的词语统计中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语义判断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这些因素都影响着结论具体数字的准确性,但是正如张永言先生所说:“词汇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语言中具体的词汇现象加以全面深入的研究来阐明关于词和词汇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j”开头的词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数量较多,占比相对也比较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数据及规律的可信度也较高,可以为比喻义派生机制的研究,乃至汉语词汇语义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和可参考的研究方向。希望以此文“抛转”,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为语义学、词汇学乃至语言学的发展提供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
[4]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6.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6]施春宏.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与副名组合的可能性[J].中国语文,2001,(03).
[7]施春宏.试析名词的语义结构[J].世界汉语教学,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