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慧敏
整本书阅读的效果与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紧密关联。这是因为整本书的文本结构通常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特点,所以学生要从“读下去”发展为“读进去”,须积极开展分析、猜测、推断、关联、评价、鉴赏等高阶思维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心便是推动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知识和逻辑为基础,以发现和分析为内核,促使阅读从“感知—印证”向“感知—对话”推进。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的建构和学习的发生是隐性、抽象的,方法的习得是模糊的。为此,教师应以学生现有思维水平为基础,在学生思维进阶的肯綮上搭设支架,帮助学生明确阅读路径,降低阅读难度,让思维过程有迹可循,进而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常言道,温故而知新。教师可基于学生的阅读起点和阅读需求,对相关旧知进行整理、归类,搭建支架,形成新旧知识的关联,使学生对已习得的阅读策略和方法产生新的理解,更好地内化旧知、领悟新知。
在教学中运用旧知支架,需把握好新旧内容的联结点。根据整本书的文本特点,具体可从主题、人物、情节、表达特点等多角度进行建构。以人物角度为例,在阅读《朝花夕拾》等鲁迅经典著作时,为了消除学生与经典作品的隔膜,可勾连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鲁迅单元的内容,搭建旧知支架。从人物出发,以“追寻鲁迅精神”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少年闰土》中少年鲁迅的好奇心、《好的故事》中中年鲁迅的怅惘,以及《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中臧克家对鲁迅的评价,感受人物追求正义的性格和为时代呐喊的精神。以人物精神品质为联结点,学生在迁移阅读《朝花夕拾》等书时,便能抓住“鲁迅精神”这一支架,自觉追寻不同时期的鲁迅,收集时代背景资料,印证人物品质,并由此深入文本,感受鲁迅强烈批判旧社会的原因,品出文字背后其对变革的渴望。
教师要注重篇章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融通,将篇章阅读教学的经验迁移至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刷子李》一课选自《俗世奇人》,该书以“奇”为主题,串起诸多人物形象。作为《俗世奇人》一书中的代表篇目,《刷子李》的情节具有一波三折的特点。从刷子李“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到“竟然出现一个白点”,再到“那白点原来是黑裤子上烧出的小洞”,故事的情节起伏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充分渲染了刷子李之“奇”。这样跌宕起伏的情节在《俗世奇人》中随处可见,因此,在阅读本书其他篇目时,可引导学生勾连课文《刷子李》的阅读经验,关注故事一波三折的叙事特点,发现情节转折处的秘密,从而感悟书中不同人物“奇”在哪里。
在搭建旧知支架时,不仅要注意关联的角度,还要适合学情,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现状,从而为学生的深度阅读指明方向,使学生在多维度思考中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成尚荣先生曾说过:“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实质是让思想真正发生,让学习看得见的实质是让思维看得见。”思维导图能直观呈现隐藏的思维逻辑,使碎片信息、点状资源变得具象而有条理。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搭建导图支架,运用树状图、鱼骨图等多种形式,逐级呈现学生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从而帮助学生梳理故事脉络,厘清人物关系,明晰写作思路。
发展高阶思维所需的导图支架应具有多个层次。比如:“细节—全局”的导图支架契合自下而上式阅读,引领学生顺着词句段步步深入文本,适用于第一、第二学段;而“全局—细节”的导图支架契合自上而下式阅读,引导阅读者根据其知识背景边读边预测,形成“题旨预测—分支预测—分支印证—题旨印证”的阅读过程,适用于第三学段。以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为例,本书共有四十一个章节,主要讲述了七个故事。为搭建“全局—细节”的导图支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目录中每个章节的标题,大致了解整本书的主要内容,对题旨进行预测,从而知道这本书写的是小英雄的事迹,目的是“赞美英雄”。接着,引导学生以目录中的某一标题为依据,将各个标题整合起来思考,并结合已有经验,合理猜测故事的具体展开,即进行分支预测。如,针对标题《我们就是到这儿埋地雷的》,可以结合《危险的侦察》《特务》《这儿是中国的土地》等标题,猜想雨来他们“埋地雷”是为了炸鬼子。最后,让学生在阅读时印证这一猜测,并在读完整本书后,对最初猜测的题旨进行印证。由此,学生在预测与印证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使理解跃入更高层次,感悟文章深蕴。
导图支架提供了一种思考模式。在整本书阅读中运用导图支架,需要注意不同层级要有差异性:一、二层级要有概括性,三、四层级需有具体细节,五、六层级可用于补充。此外,导图支架还可以与美术学科的知识进行深度融合,借助线条、色彩更好地进行分层和总结,以建构清晰的知识体系,挖掘文本中的美育元素,实现教育共融。
表达是思维的外显。外界的信息经过大脑加工输出为语言文字,在此过程中,语言材料成为思维的工具。因此,整本书阅读时,教师要求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以表达为支架,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凸显阅读的意义,促进思辨能力的提升。
相较于单篇文章,整本书的逻辑性更强,更有利于深度阅读。例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中提及的欧洲民间故事里就隐藏着共性:它们讲的都是老百姓的生活故事;都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但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并不多;都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肯定。阅读这些作品,首先要忠于文本本身要传递的信息,厘清人物关系和情节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想象,添加故事情节,或利用情节反复的特点续编故事。这不仅对达成“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的单元目标有益,还能通过补白、创编等表达手段实现深度阅读。
在具体运用表达支架时,转换叙事角度有利于对文本真相的探寻。例如,在复述《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主要内容时,若从旧交李小二的角度叙事,会发现陆谦谋害林冲这一情节的悬念;若从陆谦角度叙述,则会揭开他谋害林冲的整个过程及原因;而从林冲角度叙述,又能体会他的委曲求全。如此创意表达,既能填补情节的空白,使松散的情节在逻辑上变得细致可考,又可在转化过程中产生思辨“为什么说林冲寻仇不遇,自心下慢了?为什么李小二夫妻听不真切又不去求证?”从而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使其发现新的问题。
把握了“它原本”后,还要形成“我认为”,从变换角色讲故事进阶为人物评析,做到事实与逻辑相印证。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在历史故事中评议历史人物,经过反复推敲与思考,找出事实关联,使思维持续、有效推进。
设置有价值的驱动性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深入阅读并解决问题,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真问题”往往能激活学生阅读思维。教师要以“真问题”为抓手组织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通过在细微处、矛盾点搭建问题支架,引导学生主动质疑,生成新的思路,进而推进深度阅读,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为抓手,指导学生阅读民间故事。具体而言,先要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然后着眼于细微处,通过思考“海力布得到宝石,获得神奇能力,但使用有禁忌”与“海力布化为石头”是什么关系,发现伏笔在民间故事中的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阅读《水浒传》。《水浒传》一书围绕宋江的忠与义展开,但矛盾点在于宋江明明是一个忠义之士,却在当郓城县押司时,将官府要缉捕生辰纲要犯的消息透露给晁盖,这与他“忠”的品质相悖。但细品这一矛盾点就会发现,正是因为忠和义总是无法两全,才使得宋江这一人物充满了悲剧色彩,人物形象也随之更加真实丰满。除此之外,《水浒传》中还有不少其他矛盾点,比如同样打了虎,为什么李逵就不能像武松那样被称为“打虎英雄”?多思考这样的问题,学生就能逐步打破思维定式,提高思辨能力。
除了抓住矛盾点,问题支架的搭建还可以整本书的核心价值为联结点。如《西游记》的核心价值就是“用虚幻揭露现实,以神话影射人生”,教师可扣紧这一联结点,引导学生边读边对照现实生活,思考“故事中哪些虚幻的部分与现实有关联”。具体可从人物形象、社会关系、遇到阻碍等角度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形成以“现实”为核心的问题链。比如,在社会关系方面,可思考妖精为何分成三六九等,继而思考它们背后的神仙关系。在人物形象方面,可从孙悟空的名号变化开始思考,结合每个名号产生的原因,进而发现其形象的象征意义。如此,从对内容的预测到对人物形象的品析,再到现实意义,形成一系列问题链,贯穿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推动学生从“能问”走向“会问”。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因此,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以“问”捕捉细节处、矛盾处,使学生学会质疑,在阅读中边读边问,以“我”代入,生成对人物的理解、对情节的叩问,思辨由此向纵深发展。
总之,整本书阅读需要以知识和逻辑为基础,以发现和分析为内核。设计旧知支架、导图支架、表达支架、问题支架等思辨支架,可使思维过程有迹可循,从而让学生在深度阅读中发展高阶思维,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