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炜煜
“日积月累”是统编教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板块,主要编排了古诗词、名言警句、童谣、成语等内容,多与单元的人文主题或语文要素有关,要求学生会背诵并根据语境灵活运用。它们若能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学传递给学生并内化于心,那定会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然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受教师不重视、内容本身难度较大等因素的影响,该板块常常被边缘化。不少教师教学方式单一,仅限于读背、默写,导致“日积月累”的教学枯燥无味、效率低下。那么,教师究竟应如何教学“日积月累”,引导学生增强语言积累的意识,教给学生相关方法,实现积累与运用相结合?笔者对此作了一些初步探索和研究,具体如下。
“日积月累”的内容涉及面广,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维果茨基的支架式教学理论提倡搭建支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遵循这一理论,教师可在教学中搭建合适的支架,辅助教学。
教学“日积月累”中的古诗词时,不少教师仅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忽略作者及写作背景。其实,了解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可帮助学生解除阅读障碍,促进对文本的理解。比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中的古诗《江雪》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教师在教学时可补充该诗的创作背景,用浅显的语言让学生初步感知诗人孤寂的情绪,明白诗歌展现了一个幻想境界,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志趣。
小学生都爱听故事,课堂上若能插入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便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个寓言故事单元,其中“日积月累”的内容是9 个成语,每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寓言故事。教学时可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初步理解这些成语,接着让学生尝试复述故事。如此,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愉快,还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能通过主动学习将这些成语故事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日积月累”时,若只关注文字信息,可能显得相对枯燥。如果能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加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元素,就能使文字生动起来,活跃课堂气氛,进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
如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中的《数九歌》时,学生可能觉得相关常识比较陌生。教师可指导学生借助插图进行理解,让其对文本内容有形象直观的认识。且《数九歌》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可播放欢快的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拍手诵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日积月累”中的很多语言材料都源于生活,并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教师要注重回归生活,鼓励学生将语言材料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借助生活中的情境或具体可感的画面去记忆和理解,可让学习更有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日积月累”中的成语时,为了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成语,教师可设计如下练习。
看到生活中的以下情境,你想到了今天所学的哪个成语?
(1)课堂上大家都在背书,只有小明在做嘴型,骗过了所有人。不过,当老师让我们一一背书时,他就背不出来了。
(2)妈妈一面熬夜追电视连续剧,一面花大价钱买护肤品美容。
在教学完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日积月累”中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后,笔者设计了相关练习。
根据下列人物描述,写出相应成语。
(1)小玛拉哈唇红齿白,圆脸蛋,高鼻梁,一脑袋乌黑卷曲的头发,挺俊气的。
(2)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此类题目让学生在默写、理解大意的同时能灵活运用成语,同时训练学生“抓关键词”的能力,真正使知识烂熟于心。
“日积月累”都安排在单元末尾的语文园地中。很多教师会根据编排顺序,将其放在单元最后进行单独教学。其实,考虑到统编教材内各单元联系紧密,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贯穿整个单元,教师可尝试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将“日积月累”渗透在单元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也就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安排不仅能增强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单元的篇章页提示了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同时,单元中的“日积月累”与其紧密相关。对此,在开始学习新单元时,可将“日积月累”中的一些内容前置,作为课堂导入部分,使学生既能提前了解学习内容,激发探究欲望,又能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例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提问策略单元,篇章页上有陆九渊的名言“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教师若能在单元学习的起始阶段就引入“日积月累”中四句关于提问的名言,就能让学生一开始就意识到提问的重要性,促使其在后期的学习中养成提问的好习惯。
教师要有单元整体意识,发现“日积月累”与课文的链接点,适时点拨,提供必要的指导。
例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主要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教师可启发学生批注时引用“日积月累”中的内容。在学习《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文时,读到文中“我”期待被老师选中参与表演的部分,就可用“日积月累”中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进行批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
在教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常会进行小结拓展,拓展的内容可以是与课文相关的古诗词、名言警句、谚语等。将单元“日积月累”中的内容作为拓展素材,既能达到积累知识的目的,又能让学生提前学习后续内容。例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诗歌单元,教材设计了“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单篇课文或整个单元学习结束后,为培养学生读诗、写诗的兴趣,教师可利用“日积月累”中的句子进行小结,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设计兼具趣味性和多样性的学习活动,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语文知识。而“日积月累”板块是一个极佳的平台,可以用来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环是培养语感。诵读在培养语感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日积月累”的内容短小精悍,不少诗句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适合诵读。教学时,可采取多种形式诵读,如大组读、同桌互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配乐读、填空读等,让学生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
例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日积月累”提供了一组气象谚语,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教师在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读,再个别读、全班齐读,然后依次进行师生对读、男女生合作读。在理解谚语的意思后,教师出示相应的语境,让学生口头填空,最后全班一起拍手打节奏读。一遍又一遍不同形式地读,使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完成背诵任务。
语文学习强调读写相辅相成。在学生读背、理解文本后,教师通常会安排学生抄写或默写,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练习了书写。然而,“日积月累”中的语言材料若仅让学生机械地记忆,便失去了语用价值。教师应秉持“学语文、用语文”的理念,通过巧妙的设计,引导学生将积累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再将其运用到习作中。
例如,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将脑海中的画面或故事写下来。在教学名言警句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写对某句话的认识和体会。日常教学中,教师也可有意点拨学生合理引用学过的“日积月累”中的内容,这样可使原本静态的语言材料在学生笔下焕发活力,从而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水平。
1.互动表演,引发共鸣
学生大多具有较强的表演欲。部分“日积月累”中的古诗词有一定的情节,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增强代入感,与诗中人物产生共鸣,从而理解诗意。例如,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日积月累”中的古诗《别董大》时,教师可请同桌两人分别扮演诗人和他的朋友,模拟他们的言行,感受他们的内心活动。这样的教学方式将使学生兴趣高涨,参与程度高。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和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2.开展游戏,边玩边记
儿童天生喜欢玩乐。因此,教师在教授“日积月累”这一部分时,可以巧妙地将游戏元素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实现语言的有效积累,达成学习目标。例如,教授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中的“日积月累”时发现,十二地支及其对应的生肖相对抽象,缺乏规律,且数量较多,记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教师可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小游戏。如:同桌对读,一人念“子”,另一人接读“鼠”,以此类推;小组开火车接龙读;将“萝卜蹲”游戏改编成“生肖蹲”游戏……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日积月累”的学习内容延伸到课外,如由某首诗延伸到一类诗,由某句名言拓展到一类名言,使积累丰富起来。
引入竞赛的形式,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并有效促进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的培育。教师可开展“成语接龙”活动,让学生比比谁积累的成语多;可举办“班级诗词大会”,让学生看看谁积累的诗词多;还可采用“擂台赛”的形式……这样趣味盎然的竞赛活动不仅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还能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
1.线下展览,交流共享
教师可以“日积月累”的教学为契机,适时策划一些展览,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让学生在学习他人成果的同时,体验分享的快乐,增强成就感和自信心。展品可以是古诗配画、写有格言的书签、课外查找的含有“日积月累”句子的原文等,也可以是自己的课外摘抄本、积累卡、小报等。这些展览旨在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在学习与交流中共同成长。
2.线上展览,便捷高效
依据课标精神,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以扩大语文学习的领域和途径,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可创新展览形式,利用各种网络平台举办线上展览。学生可以照片、PPT、电脑小报等形式分享作品,相互学习借鉴。此种线上展览的方式不仅突破了地域限制,让每位学生都享有参与和分享的权利,同时也更加灵活高效,为学生学习成果的呈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日积月累”的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渐进式、持续性的积累过程。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教学板块的潜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同时,教师还应以“日积月累”中的语言材料为核心,逐步进行拓展与延伸,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深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