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应对策略

2024-06-04 14:32:26程国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16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

程国超

摘要: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广泛存在,成为心理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分析青少年NSSI教育现状及成因,总结出了四种常见的NSSI动机类型,即缓解负性情绪型、防御或求救型、报复或威胁型、自虐或病理型,并结合案例阐释了个人因素、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对青少年NSSI的影响,提出了培养个体积极心理品质、家校联动形成教育合力和营造校园心理文化氛围的应对策略,对学校开展NSSI防治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NSSI;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4)16-0063-05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是指个体在无自杀意念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系列反复、故意、直接、多样的伤害自己身体且不会造成致命危险、不被社会所允许的行为。

近年来,青少年NSSI逐渐成为更多中学生面临的情绪危机之一,悄悄在学生群体中兴起并相互效仿[1] 。NSSI在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中以多种方式出现,常见的有刀割、划伤、针刺或摩擦、掰指甲、灼烧、撞头、脚踢、捶打、手抓和掐、牙咬、扯头发、击打自己、吞食刺激性物品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切割皮肤。

相比于自残自杀等严重心理危机行为,不同形式的青少年NSSI并未被教育工作者及时发现或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青少年NSSI防治工作形势严峻,教育者如何开展有成效的NSSI防治工作,对维护学生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开展高质量心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教育现状及原因

我在长期心理辅导和教育工作中发现,青少年的NSSI广泛存在。有研究表明:初中生、高中生的NSSI检出率分别为22.4%、26.4%[2]。可见,青少年NSSI具有普遍性,值得教育者高度重视。然而,我在访谈中发现,一线初中教师对此数据不太认同,甚至感到震惊,他们认为这不符合教育经验,难以理解检出率为何如此之高。

这正说明一部分中学生的NSSI具有隐蔽性,没有被教师所发现,许多轻微的多样化的NSSI未受到教育者应有的重视。有的教育者甚至认为NSSI就是割手腕、割手臂,相较于刀割皮肤,其他自伤方式常常被教育者所忽视,切割皮肤带来的鲜血淋漓的视觉冲击,以及一定时间内留下的皮肤伤痕更容易被人们所发现、关注和重视。

其实,对于广大中小学教育者和家长而言,NSSI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只有在自我伤害行为导致比较严重的肉眼可见的身体伤痕或伤害时,才会被大家所关注和重视。可见,教育者普遍关注的自伤行为对身体伤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严重程度,而更加普遍存在的、轻微的、多样化的NSSI行为,很多教师和家长要么没注意到,要么选择性忽视,要么觉得孩子矫情,甚至认为是孩子挟持、威胁他人、试图控制环境或改变他人决定的游戏,不用大惊小怪,导致错失了青少年NSSI尽早干预的良机。综上所述,轻微的NSSI行为虽然广泛存在,但并未受到教育者的足够重视。

二、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动机类型

作为心理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思考,青少年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是精神疾病或病理原因?是主动选择还是情不自禁?是心理成瘾还是心理获益?根据NSSI行为的动机及特点,结合教育实践探索,我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以便广大教育者更好地理解NSSI行为动机。

(一)缓解负性情绪型NSSI

青少年在短时间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较多、心理负性情绪多、心理压力大,同时学生心理弹性差,缺乏应对负性情绪的技巧和方法,巨大的内心痛苦超出其心理承受能力,用NSSI来宣泄自己内心痛苦,或用肉体的痛苦来转移或对冲精神压力带来的痛苦。这类型学生,学校和家庭要给予抗挫折能力训练和心理调适技能指导。

(二)防御或求救型NSSI

青少年将NSSI作为遇到无法解决困难时潜意识发出的自我保护和求救信号,他们可能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吸引他人的关注,常见于内心敏感,孤立、内心孤独、长期被忽视、缺乏关爱、缺乏心理资源、心理支持系统不完善、渴求关爱的学生。这类型学生,学校和家长要密切关注,共情并给予心理支持和帮助。

(三)报复或威胁型NSSI

青少年将NSSI行为作为报复或威胁他人的手段,试图以此来控制环境和影响他人,以期达到特定目的的行为模式。一般常见于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青春期叛逆的孩子,父母过度溺爱,迁就,使其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他们采用极端的行为,父母或重要他人就无原则地让步,致使他们每一次的“发病”都能从中获益,从而强化了其自我伤害的行为,逐渐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行为反应。家校協同教育是解决该类NSSI行为的关键所在。

(四)自虐或病理型NSSI

病理生理机制或某些特定心理障碍导致的NSSI。精神疾病患者较之正常人具有更高的NSSI发生率,NSSI患者具有较高的神经性,即情绪稳定性更差。此外,神经学研究表明内源性阿片酞理论、多巴胺缺乏理论等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自虐或病理型NSSI的广泛存在。该类型NSSI学生,教育者应该慎重对待,及时鉴别诊断,及早转介专业医疗机构或人士。

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

青少年NSSI从萌生想法、内心彷徨、挣扎抉择、初次实施、重复出现、自伤成瘾,每一环节都可能有其特定的表现,其采取自我伤害并不是最终目的,也不是NSSI者的本来意愿。如果青少年NSSI的心理根源和影响因素能尽早地被教育者认识到,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面对那些难以解决的困难,心理问题等,通过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等帮助其治愈或成长。

(一)性格与成长经历

非自杀性自伤者大多性格内向、情绪调节能力较弱、内心敏感、自卑、焦虑抑郁倾向明显。这些性格特征使他们很容易与他人产生明显不同,不受人欢迎,导致人际关系欠佳,缺乏良好的心理支持系统。童年创伤、冲动型人格、表演型人格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NSSI对他们而言,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吸引他人的注意力,让自己得到更多关注;同时,他们内心的潜在焦虑、抑郁、紧张、压力等也可能通过该行为得到释放和缓解,使心理获益。

案例:来访者跟别的同学稍有冲突时,就会紧握双拳,拼命捶打桌子、墙壁,手掌变得通红,手背青筋暴露,牙齿紧咬嘴唇,轻则留下齿印,重则咬出血来,嘴里还发出“啊、啊”的怒吼声。每一次,他一发作,其他同学就被吓到了,于是不论对错都做出让步,避之唯恐不及,大家都觉得他这是有“病”的,不要跟他一般见识。

那么,为何该同学平时可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在遇到小小冲突和威胁时却表现出如此自我伤害的行为?首先,这和他冲动性格有关,他平时也表现得脾气暴躁,性格冲动。其次,这是他错误的应对压力的方式,也是一种自我防御的方法,是一种威胁性自我伤害,更是一种他试图控制环境和他人的手段,每一次的“发病”他都能获胜,这种获益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他的非自杀性自我伤害的行为。

在成长经历方面,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极度缺乏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存在一定相关。青少年自身经历中负性生活事件多,心理压力大而心理弹性和抗挫折能力又差时,更易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例如:心理脆弱的青少年在面对欺辱、歧视、失去亲人或重要他人、身体虐待或性虐待、丧失自我价值感、朋友背叛、人际关系危机等带来的心理压力时,他们更容易用自我惩罚来转移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自伤带来的肉体上的痛感可以让他们转移注意力,缓解各种精神痛苦。当他们心里极为痛苦,以及强烈自恨自责时,更易产生自我惩罚的行为,即进行非自杀性自我伤害。

(二)特殊的家庭环境

当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环境不良,心理严重失衡,又得不到家庭外部的支持和帮助时,极有可能造成心理崩溃,甚至选择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有研究表明:中学生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家庭、学校、社会、同伴有关,家庭关系差、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差是导致自伤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3]。可见,家庭关系,家庭教育方式等都会对青少年NSSI产生影响,甚至直接诱发其NSSI。其中,家庭环境出现丧失、受虐待、忽视、冷落、暴力等情况的孩子更易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案例:女孩子在手上用美工刀先后划了几十条浅浅的新旧伤痕,经咨询了解到其爸妈经常吵架,最近正在闹离婚,妈妈早已搬出去住了,她和爸爸住在一起,爸爸性格暴躁、酗酒,稍有不如意就会骂她“和你妈一起滚出去”“你跟那个贱女人(女孩妈妈)一样”等,即使现在已经上了中学,爸爸有时还会“打她”。爸爸发现了她身上的伤痕,非但没有安慰,反而骂她:“你为啥不去抹脖子、划脸……”女孩子声称妈妈很爱她,舍不得离开妈妈,要不是妈妈,也许真想离开这个世界。但她爸爸不让她跟妈妈见面、联系等。她无法接受爸妈即将离婚的事实,心中难受又没有地方倾诉,于是出现了上述“自我伤害”的行为。

案例中,女孩子的自我伤害行为就是家庭环境导致的。咨询实践中发现,不少非自杀性自伤者童年生活在充满暴力的家庭环境,他们不仅在家长的暴力和冷酷中耳濡目染,而且自己身体上也反复经历伤害康复的过程,她们从小就认为身体轻微伤害没什么大不了,这点小伤算不了什么,过几天就会好。

有研究表明:亲子依恋显著负向预测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自尊起中介作用[4]。因此,家庭亲子关系影响着青少年NSSI的发生。案例中糟糕的父女关系正是女孩NSSI的重要原因,但女孩子对妈妈的依恋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其NSSI行为,当妈妈离开并即将与父亲离婚时,她就出现了NSSI行为。

(三)学校的教育环境

对于中小学生来讲,教师和同伴对他们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由家庭逐渐转向了学校,学校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

首先,教师对学生NSSI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自伤行为发生频率。教师的无视或忽视纵容了NSSI行为发生或导致其进一步加重,教师能否及时发现NSSI,提供丰富多样的心理支持和正确的心理干预决定着学生自伤行为的发展方向。

其次,中学生被欺凌正向预测非自杀性自伤[5]。学校的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差、被欺凌等是导致NSSI发生的危险因素。教师的教育方式、校园和班级的文化氛围、同学人际关系等也会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比如,教师经常挖苦、讽刺学生造成学生心理伤害,同学恶性竞争导致学生心理压力大,学生同伴欺凌、辱骂、相互取笑攻击、人际关系不良等,往往导致学生自卑、心理压力大,成为NSSI行为的诱因。

案例:数年前一名初中女生常在桌子上“用力撞自己的额头”,经常看见该生额头留下浅浅的红色印记,同学们都称她为“撞头姐”,班级各科老师也都知道这一情况。刚开始教师们还挺担心这个学生,怕学生撞伤自己,看见了就进行制止。后来发现该生行为反反复复,制止效果并不明显,也没有出现什么安全问题,不知道怎么处理好,就干脆不管了,把她安排在一个离同学们较远的角落里,大家見她撞头也习以为常。

后来,该生行为愈发严重,“撞头”频率越来越高,撞击响声越来越大,才被老师带来了心理辅导室。让我感到心痛和震惊的是,学生被带来的理由是她总是制造出噪声,严重影响到了教学秩序,故而送来心理辅导。

撞头如此严重的NSSI行为竟然出现了好长时间才被送来咨询室,而理由竟然是影响了教学秩序,而不是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教师们也许忙于教学而无暇顾及,也许是面对NSSI多次努力后无奈放弃,也许是非专业人士,事不关己任其自生自灭……但无论如何,这都说明了教师对学生的NSSI产生了较大影响,教师的态度也无形中影响了其他学生,所以出现大家都对“撞头姐”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由此可见,有的教师对NSSI行为并没有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全员育人、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责任,更没有教育者应该具备的专业心理学素养。从该案例可见学校的教育环境对学生NSSI的深远影响。

四、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应对策略

(一)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提高个体NSSI免疫力

学校心理教师要加强学生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情绪调节、积极认知、责任感教育、正确处理学习压力等积极心理品质训练,培养学生接纳自我和乐观开朗的性格,自尊自信以及爱己爱人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NSSI免疫力。教师要提升心理课教育实效,做好学生心理品质教育,让学生树立积极阳光的心态,勇敢面对挫折和困难。

我校以课堂教学为核心,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通过文学影视欣赏、艺术欣赏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观;通过主题班会课、心理教育课发展学生个性和人格品质。例如,我校开展了“学业情绪变形计”“培养成长型思维”“我的心理支持系统”“亲子矛盾不断,我该如何与父母相处”“自古英雄多磨难”等心理课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心理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成长型思维,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甚至缺陷,接受是应对现实的最好方式,当缺点真的无法改变应避短,也可以揚长盖短,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特长上。教师要无条件积极关注学生的不良特质,欣赏并接纳他们,尝试和学生探讨这些特质,帮助学生理解和接纳自己的不足。教师要对青少年保持合理的期望,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认知模式,当学生的内心变得自信、阳光,发自内心地喜欢自己时,就不会再去伤害自己身体。

(二)学校家庭教育联动,形成预防NSSI教育合力

学校发现NSSI学生,要及早和家长沟通,必要时开展家庭治疗,进行跟踪辅导。对于“撞头姐”这样的学生,学校、班主任、心理教师和各科教师更要联系家长,家校一起高度重视,商量对策。家校在教育中不仅要保障NSSI者的人身安全,给患者营造安全、接纳的心理氛围,避免其受到忽视、歧视和排斥,帮助其康复心理,更要及时干预其他同学,避免这种行为在班级蔓延和对其他同学造成心理伤害。

学校要充分发挥家校教育的联动作用。学校可以组建各级家委会,班主任请家委会在班级群内转发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微课、心理健康温馨提示或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家长会、心理讲座等引导家长认识NSSI及其对学生的身心伤害,掌握其预防和早期识别的技巧,引导家长密切关注孩子心理动态,在思想上对NSSI引起重视,注意孩子的消极情绪和受排斥状况,多和孩子谈心等。

学校要为家长提供青少年心理问题求助的支持性服务。比如心理辅导和治疗途径、社区公益心理援助服务、家庭小组互助团体、家庭心理兴趣小组等。例如:我在兼任班主任期间,曾开展“浸润心灵,滋养生命”“体验家庭会议,让爱表达出来”“家庭户外拓展训练,亲子联谊活动”,让学生和家长一起观看“亲子冲突心理剧”“亲子教育主题班会课”“感恩教育主题课”等亲子活动,通过公众号推文进行家庭教育知识宣传,推荐家长阅读生命教育主题文章等。通过这些家校联动教育活动,让家长参与生命教育,和教师共同守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营造校园心理文化,创设防治NSSI良好氛围

学校要营造“关爱心理健康,拒绝自我伤害”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较大外部精神刺激、情绪长期低落、悲观抑郁、性格孤僻、自卑内向、人际关系恶劣、父母离异、家庭破裂、缺乏关爱、消极厌世、有自伤暗示、情绪波动较大等情况的学生,学校心理教师要做好学生个体辅导,多与这些学生聊天、互动,并与各科科任教师沟通,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多给他们鼓励、宽容、赞赏和关爱,避免其出现NSSI行为。

学校要建立学生NSSI行为预防、预警和干预的三级机制,建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环境。学校要做好NSSI预防教育、定期监测、早期诊断和介入、后期干预和转介。对于已经建档的NSSI群体,学校心理教师和班主任要实行“一人一策”跟踪援助制度。心理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方式采集学生NSSI预警信息,进行科学、完整、专业、准确的分析和研判,预测NSSI的发展趋势,预防或消除NSSI。同时,还要做好相关数据的保密工作,确保学生心理安全,避免给学生贴负面标签等,为学生提供安全、可信任的心理环境。

面对青少年NSSI行为,预防胜于治疗,只有将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控制在萌芽状态,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其危害。学校、教师、家庭要高度重视,营造家校良好的防治NSSI环境,做好NSSI预防教育,及早发现,及时提供帮助,降低NSSI发生率,提高NSSI治愈率,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学校心理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明蕾.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案例的心理辅导[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26):55-58.

[2]周烈,周丽芳,张新风,等.青少年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3(10):860-865.

[3]凌秾喜,梁昌权,唐京雄,等.中学生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10):1774-1776.

[4]郭丰波,杨子阳,高碧莹.青少年亲子依恋对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21,9(12):705-712.

[5]叶坤,张珊明,刘嘉慧.中学生被欺凌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技术与应用,2023,11(9):559-568.

编辑/卫 虹 终校/孙雅晨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生命教育渗透的研究
论初中英语生命教育中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生命教育理念下高职体育教学现状及完善方法
求知导刊(2016年30期)2016-12-03 10:12:20
探究基于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求知导刊(2016年30期)2016-12-03 09:56:06
初中生物生命教育的缺失及对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职业·中旬(2016年10期)2016-11-28 20:27:55
如何在影视欣赏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教学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88期)2016-11-24 14:59:45
有效滋养生命的德育探究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