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下高中地理的教学研究

2024-06-04 14:15陈秋杭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4年4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深度学习新课标

陈秋杭

摘  要:新课标明确提出高中地理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这四个核心素养。为此,高考试题的设计也着重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地理原理,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进而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深度学习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文章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在教与学中实现深度学习,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深度学习;高中地理教学;新课标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并获得健康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强调学生的素养导向,聚焦引领性学习主题,展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式活动,不仅能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还能体会学科基本思想,建构知识结构,理解并评判学习内容与过程。深度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利用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对高中地理学科而言,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为实现学生对高中地理的深度学习,教师必须重视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实现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师构建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地理教学活动。例如,在“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这一节课中,教材简要描述了农业生产的特点,如季节性和周期性。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概念,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关的情境:“莆田地区以其四大名果而著名,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分别在哪个季节可以品尝到这四大名果吗?”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问题,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春季可以品尝到枇杷,夏季是荔枝和龙眼的季节,而秋季则是柚子的丰收期。”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总结:这种在不同季节种植不同农作物的做法就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而每年春季都能品尝到新鲜的枇杷,这则体现了农作物生长的周期性特征。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深入理解课本知识,还能体会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体验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会遇到认知上的冲突并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在春节期间参加宴会时也能吃到像龙眼这样的夏季水果呢?”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正是他们主动思考和深度学习的体现。教师可以借此机会进一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如:“除了能在冬季吃到夏季成熟的水果外,我们平时还能吃到很多反季节的蔬菜,这又是为什么呢?”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教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对“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这一节课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需要注意的是,情境设计和问题设计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二)设计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学习

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地理知识,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人口迁移”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策划如下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前来莆田求学的大学生、在此务工的农民、来此旅游的东北老夫妇、因三峡工程移民至此的张先生以及携带家属前来探亲的年轻夫妇等。同时,设立一名学生担任记者角色。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元宵节的场景:现场热闹非凡,记者穿梭于人群中,对这些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士进行采访,探索他们选择来莆的原因。采访结束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1. 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哪些情况属于人口迁移,哪些情况不属于,并解释原因;2. 分析这些人口迁移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此活动设计旨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通过角色扮演与互动,不仅使学生深入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进而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此外,活动设计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教师需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活动设计的形式。以土壤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的提升,并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然而,考虑到大多数学生来自城市,对土壤的认知较为有限,这可能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设计实验活动,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具体的实施策略如下:

活动一:通过观察实验,了解土壤的物质组成。

1. 加热实验:(1)将小部分的土壤样本倒入烧杯,盖上盖子;(2)打开酒精灯瓶盖,用火柴点燃酒精灯;(3)将点燃的酒精灯移入三脚架下方给烧杯加热;(4)加热约8分钟后观察样本的变化。观察:加热前后,土壤样本发生了哪些变化?2. 沉淀实验:拿出装有土壤样本的一次性杯子,往里倒水至八分杯处,充分搅拌后,静置几分钟。观察:加水时,水面有何现象产生?静置几分钟后,又有何现象产生?

活动二:观察土壤样本的颜色,了解土壤颜色的影响因素。

活动三:通过观察实验,了解不同质地土壤耕作性能的差异。

1. 用手指对三份土壤样本分别进行研磨,对触感进行比较,感受土壤的质地。2. 土壤渗水实验:用量杯量取三份20ml的水,同时缓慢地倒入三份土壤样本中,观察水分下渗的速度差异,比较其透水性的差异。静置几分钟,等水分不再下滴后,观察下方塑料杯中的水量差异,比较其蓄水性的差異。根据观察结果,推测三类土壤的耕作性能差异,完成如下表格。

学生亲手进行实验活动,细致地观察了实验现象,从而深入理解了土壤的构成、不同类型土壤的特质以及土壤形成的原理等关键知识。这一过程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地理理论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验本身就是一种深度学习的方式,它要求学生在操作中展现出科学严谨的态度。然而,由于实验操作的复杂性和严谨性,某些小组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操作失误或其他挑战,导致未能获得预期的实验效果,甚至可能出现实验结果偏差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可能导致实验结果差异的原因,在实践中的反思与探究,进一步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

三、实现深度学习的学习策略

为了在高中地理学科中实现深度学习,教师需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积极创设教学情景,并精心设计各类活动,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同感,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学习。同时,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需积极转变学习态度,不断优化和改进地理学习方法,以适应深度学习的高要求。但如果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但地理成绩不是很理想,这可能与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关,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事半功倍。

(一)勤读图,读懂图,做到图不离手

地理知识的考查主要以区域为基础,区域认知是地理的核心素养之一,所以学生在学习中“会读图、读懂图”也是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例如,2022福建高考试题中的第5题:下列土壤平均冻结期范围中,对应陆地面积最大的是:

A. 120-150天 B. 150-180天

C. 210-240天 D. 310-340天

学生需从图示中精确识别各结冰期的纬度范围,并凭借对世界地理的熟悉度,迅速锁定陆地面积最大所对应的纬度位置。此步骤完成后,问题将迎刃而解。本题目着重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这是地理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之一。类似题型如2022年福建高考地理试卷中的第18题中,要求简述某岛屿风向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为了准确解答此题,学生需依據岛屿的纬度位置(36°56',37°00'),判断出该岛屿受盛行西风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交替控制。在此基础上,结合风频图的信息,学生能明确冬季主要盛行西北风(或偏西风、偏北风),从而完整描述出岛屿风向的季节性变化特点。由此可见,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具有显著效果,同时也是地理学科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

(二)勤画图

绘图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尤其在地理学科中,它能将复杂的地理过程和原理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原理、水循环过程以及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等,都可以通过绘图来辅助理解。绘图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现象和原理,还能促进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大气受热过程为例,通过绘制相关图表,可以清晰地看到太阳辐射如何将能量传递给地面,以及地面如何通过地面辐射将能量传递给大气。这样的图表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下面以一道题目为例:“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在解答此题时,学生可以通过绘图来辅助思考。一方面,学生可以画出绿地如何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进而减弱地面辐射,使城市气温降低,从而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展示绿地如何吸收二氧化碳,减弱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进而导致城市气温降低。

除了绘制地理过程图,学生还应学会绘制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土壤”这一课时,学生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来整理和归纳相关知识,如图1所示。

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可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土壤这节课的知识要点包括土壤的组成、观察土壤、成土因素和土壤功能与养护。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土壤的组成与成土因素是有联系的。比如,土壤组成中的矿物质来自岩石风化,而岩石风化的产物是成土母质。又如,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于生物的残体,但是生物的吸收又会使有机质减少,所以生物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具有两面性。而气候会通过影响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水的淋溶作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变化。通过思维导图中各知识点的联系,学生能理解热带雨林区土壤贫瘠原因以及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的原因。因此,绘制思维导图是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因为它要求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从而建立起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三)参与地理实践活动

深度学习的达成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细致观察、详尽调查等,从而直接感知和理解地理事物与现象。例如,学生可以对月相变化、天气转变、四季更替、昼夜长短等现象进行观察,并运用所学的地理概念与原理来解读这些现象,实现对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此外,地理实践也是发现问题的有效途径。例如,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可以揭示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交通问题和环境问题等;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可以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一整合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正是深度学习的体现。深度学习需要耐心与毅力,学生不可急于求成,而应保持持久的学习与探究热情。

四、结语

在地理学习中,深度学习是实现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绘图辅助理解、构建思维导图以及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现象和原理,构建起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并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深度学习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学生付出持续的努力和耐心。同时,教师也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深度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共同推动地理教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小珍.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J]. 试题与研究,2023(34):149-151.

[2]吴桥美. 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研究[J]. 新课程研究,2023(29):42-44.

[3]曹琪,李加林,刘伟龙,等. 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中地理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以人教版“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为例[J]. 地理教育,2022(S2):79-82.

(责任编辑:孙晓林)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教学深度学习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高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
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剖析及对策探究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讨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