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予
摘要:智媒时代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予了民航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许多崭新的特征,使得教育的输出形式呈现多样化与个性化、学生的参与样态呈现自主性与深入性、信息的传播方式呈现丰富化与高效化,但同时新技术也带来了新挑战,复杂的网络环境消解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信息茧房加强学生网络群体的极化趋势、数字化建设滞后影响高校教育效果。在摸清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我们提出智媒时代的“五力”进路,以期增强民航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情感影响力”“传播感染力”“議题设置力”“技术打造力”“品牌创新力”。
关键词:智媒时代;民航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引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时代课题。为更好地了解智媒时代民航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新状况,本文选取了民航高职院校398名大学生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就智媒时代民航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崭新特征、存在问题和提升路径等问题进行分析。
一、智媒时代民航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崭新特征
智媒体是一种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新闻传播的媒体手段,给传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表达形式、参与样态、传播效果等方面带来了新机遇,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的特征。
(一)教育输出形式呈现多样化与个性化
智媒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以声音、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呈现,而是借助5G、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手段进一步延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表达方式。多样化的表达形式扩展了学生个性化的选择空间,丰富了他们的体验感与代入感、现场感与沉浸感。调查数据表明,有93.47%的受访的大学生表示“大学学习和生活中你是通过手机网络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但是在回答“您最喜欢哪种线上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的方式”时,学生的回答呈现出了个性化的选择,有61.81%的受访学生选择了“观看短视频”,有16.83%的受访学生选择了“云游民航教育基地”,有14.07%的受访学生选择“网络课程学习”,有7.29%的受访学生选择“跟随智能教育机器人进行学习”。由以上数据分析可知,智媒时代表达形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契合了当前民航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意愿。
(二)学生参与样态呈现自主性与深入性
智媒体时代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多元主体可以自主选择参与到某一个新闻的生产与传播中。这就给学生在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时提供了更多的主动权,人人都可以成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而哪些教育信息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会被内化吸收,也更多取决于个人的主体选择。有68.09%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曾经有过网上刷课的情况,有75.13%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曾经有针对学习课程制作或参与制作微视频、微电影等的经历,有96.99%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曾经在观看感兴趣的民航新闻时有点赞、评论、转发的经历。这些数据都表明,智媒时代的教育过程中更具有自主、互动、共进的特点。同时,在智媒时代媒体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的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这种方式有利于精准把握每个教育主体受教育的情况并作出增值性评价,极大地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入性。
(三)信息传播方式呈现丰富化与高效化
智媒时代教育者可以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从更多的空间与维度搜集整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信息,极大地弥补了传统依靠人工采集数据的缺陷。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使得信息的生产、发布与传播突破了以往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建构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客体之间即时沟通的桥梁。这有效提升了信息处理与传播的效率,在减少耗费更多人力物力的同时,也间接地提高了人们对信息的关注度。智媒体时代一条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信息可以获得四五千次的阅读量,例如中国民航新闻网微信公众号2023年7月21日发布的文章《体感40℃+下新疆机场人的坚守》阅读量达到了4782次,这在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是很难实现的。调查数据也显示,有98.49%的受访学生表示曾经通过网络平台的短视频或者文章等内容受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并深受启发。
二、智媒时代民航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存在问题
智媒时代先进的技术在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崭新特征的同时,也给民航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复杂环境消解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智媒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环境更加复杂。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信息的质量良莠不齐,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增加了制作虚假新闻的可能性,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和隐匿化再加上人工智能技术的换脸、语音合成等技术则引发借助社会热点炒作、刻意煽动舆论等现象。这些情况的存在无疑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难度。在调研中,有93.73%的受访学生表示自己曾出现过对所看到的民航新闻或者时事存在难以辨识真伪的困惑。当前,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大众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来说,网络化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1],如何让他们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二)信息茧房加强学生网络群体的极化趋势
智媒时代下的网络推荐算法虽提高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精准度,但也让学生看到的内容越发单一极端,与他们既有认知相左的信息会被算法直接屏蔽,这就变相地剥夺了他们的信息选择权。信息茧房造成学生偏食信息,难以建立起整体的、系统的逻辑抽象思维。在内容高度同质化的网络信息会议室中,他们容易不断补充、更新、加深、固化一些负面的信息,偏执地认为扭曲的事实才是事实的全部,造成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失真,呈现出易受诱导、轻信、盲目、冲动、狂热、偏执等特点,进而引发整体价值观的偏失。同时网络信息茧房可以满足人们各方面的信息需求,这就导致更多的人倾向选择“宅”,片面地认为互联网环境下的人机交互,已经能够满足其信息需求,也就没有必要进行现实社会的交际。调查发现,有25.88%的受访学生周末或者节假日最喜欢的娱乐方式都是“宅着上网或者打游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力,容易导致对崇高价值的解构和对现实思考的模糊。
(三)数字化建设滞后影响高校教育效果
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的重要阵地,但是当前一些民航高职院校的数字化建设还难以与新时代青年学生的需求高度切合。一是数字化教育平台教育内容单一,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多数内容是对传统新闻媒体如报纸上的信息的复制,忽略了内容的有效开发与价值引领,“人工智能+教育”的模式也还不够普及。二是信息的发布与审核制度不规范,缺乏有效的舆情监测机制,存在较大的風险问题。特别是智媒体时代基于传感器的生理反馈机制,可以实时观察到学生在接收教育信息时的情绪变化,以此来判断其对教育内容的接受度,但背后所隐藏的如何实现个性化服务与隐私保护之间的平衡等伦理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三是不同教育工作者在网络教育空间的孤军作战、互不通气,部分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受到信息处理技术的钳制,在角色转换上仍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上,缺乏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服务青年成长的意识。有35.93%的受访学生表示“不喜欢学校网络教育平台的学习资源”,原因是“内容落伍,说教成分多”。同时62.56%的受访学生表示“最喜欢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型”,由此可见新时代大学生对师生关系的定位。
三、智媒时代民航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五力”路径
智媒时代民航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要依据民航高职学生的群体特点和智媒时代的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新时代民航事业发展的需要,鼓励学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唱响青春之歌。
(一)融入民航强国战略,输出更大格局的“情感影响力”
智媒时代,教育工作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主流意识形态凝魂聚力,塑造良好的网络平台文化氛围,引导民航学生树立更大格局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明白,只有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个体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运用先进的智媒技术将教育话语转变成图片、声音、视频等可视化形式,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用小语言表达大思想,引导民航学子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民航强国战略紧紧联系起来,弘扬当代民航精神,牢记“三个敬畏”,自觉将引导个人奋斗与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相结合,努力在面对国际民航发展的新格局下寻找中国方案。
(二)善用民航主流媒体,加大主流声音的“传播感染力”
面对各种虚假信息、不良社会舆论,智媒时代民航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守住话语表达的红线与底线。民航主流媒体要敢于发声,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自媒体等方式开设话题专栏对错误观点进行分析,敏锐抓住错误言论背后的价值矛盾,对于错误言论给予有力的回击,增强学生辨别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能力。民航系统各单位,不论是航空公司、机场等各类企业,还是参与通用航空管理活动的政府或事业单位,抑或是民航行业类院校,共同承载着民航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在智媒时代,各单位可以巧用网络技术赋能,加强联系,统筹合作,共同营造民航主流声音的“传播感染力”。
(三)紧跟民航时事热点,提高主题教育的“议题设置力”
智媒时代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等预知未来话题的热度、寻找热门话题的深化方向、挖掘冷门话题的内在价值等,精准分析学生的信息需求,促进教育内容的有效生产,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魅力与内涵价值。通过对海量资讯中蕴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知识进行有效提炼与累积,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的结合,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深度。但应注意的是,“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数据,要提出有价值的选题,人的判断力、解读力、选择力与创新力仍是核心”[2]。所以广大民航教育工作者应密切关注时下热议的民航话题,抓住焦点热点事件,进行议题设置,做到有热度又有温度地回应学生诉求关切,提升学生获得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四)贴合民航话语体系,增强行业场景的“技术打造力”
VR、AR等技术打破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边界,给受众提供沉浸度高、临场感强的全方位模拟体验。智媒时代的民航高职院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加大VR、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通过虚拟场景、情景模式等增强行业场景的氛围感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通过可视化技术把抽象枯燥的教育话语以一种简单的、便于理解的视觉方式呈现出来。有效的可视化界面不仅直观形象,而且更加真实可靠,更具有说服力,能够让广大民航学子理论结合实践,在行业背景下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意义。
(五)弘扬民航红色文化,打造行业院校的“品牌创新力”
民航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在民航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新资源加以整合,既要发挥博物馆、展览馆、革命老区、红色基地等传统教育资源的功能,又要开发出新的教育资源,利用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最新的信息技术、媒体技术开展教育活动。同时,要整合教师资源,要把高校的各级领导、专业课教师、管理人员等都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中,实现全员育人,也要积极吸纳社会上的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大国工匠、劳模、明星等各界人士,以满足新时代民航高职院校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结语
我们要把握智媒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结合民航高职学生特点和民航事业发展需要,走好“五力”进路,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民航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情感影响力”“传播感染力”“议题设置力”“技术打造力”和“品牌创新力”。
本文系中国商业技师协会2023年度职业教育研究课题“智媒时代民航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五力研究”(项目编号:ZGSYJSXH20230038)的研究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浩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的构建研究[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1,(05):74-89.
[2]彭兰.智能时代的新内容革命[J].国际新闻界,2018,40(06):88-109.
(作者单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