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才秀 张宇慧
摘要: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在实现以劳育人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作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发展至今,在教育评价中还存在评价被弱化、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不健全、评价机制和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可以积极整合评价资源,构建高职院校“八维一体”劳动教育综合性评价体系,即构建以教育主体为中心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以教育对象为中心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以教育影响为中心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以教育环境为中心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引言
随着《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出台,各类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有了新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鼓励、支持各地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这为运用好评价这一“指挥棒”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1]。为此,探索科学、合理、可操作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综合性评价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劳动教育主要是由教师、学生、课程、教材、课堂、学校、家庭和社会8个基本要素组成的育人系统,本文主要围绕这8个基本要素,探索构建高职院校“八维一体”劳动教育综合性评价体系。
一、高职院校“八维一体”劳动教育综合性评价体系构建研究的意义
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是劳动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劳动育人工作中发挥监督、诊断、反馈、调节、规范、导向、激励等作用,是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构建高职院校“八维一体”劳动教育综合性评价体系,较全面地将劳动教育要素和各个环节纳入评价体系,有助于劳动教育主体及时调整教育手段和方法、更新教育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为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以劳育人教育目标提供支持。
(一)强化以劳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2],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育人价值。以劳育人和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劳动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系统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同时对强化以劳育人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有效调控劳动教育系统不断改革创新的关键环节
劳动教育评价是检验劳动教育成效的试金石,是劳动教育改革的导向。通过评价反馈,可以分析学校层面劳动教育各项政策措施是否落实到位,督促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创新,促进劳动教育要素和实施过程优化、升级,整合劳动教育资源,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保障劳动教育全面实施。因此,有了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才能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劳动教育取得的成效和不足,通过反复地反馈、调节,就能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系统不断改革创新。
(三)有效促进育人对象劳动素养全面提升的核心动力
劳动教育评价的过程是一个反思改进、不断提升的过程。积极、肯定的评价,是对学生的认可、激励和鞭策,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劳动的内驱动力,促进学生的劳动素养向更高层次发展;一定范围内消极、否定的评价,是对学生的警示和监督,有助于他们审视自己,及时纠正自己不良的劳动认知和劳动习惯。通过构建准确、公正和客观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弘扬和践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奉献精神,以内外结合和上下联动的方式,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分析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在评价过程中存在评价被弱化、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构建缺少科学性与系统性整合、评价机制和体系不完善的问题,这直接导致劳动教育评价流于形式,劳动教育实施得不到很好的监管,不利于构建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劳动教育内循环。
(一)劳动教育评价被弱化,未能有效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
劳动教育作为一门课程被纳入学分考核和综合素质测评,部分高校对劳动教育评价的认识不足,存在重实施轻评价、评价被弱化和异化的问题。由于部分高校在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方面缺乏科学的设计,甚至并未完全意义上重视和贯彻落实劳动教育相关政策,导致在劳动教育评价过程中存在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问题,评价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评价的价值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
(二)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不健全,评价未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劳动教育实效
劳动教育是一个由若干具体要素组成的有序育人系统,系统中的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都是教育评价的对象,对系统的诸要素进行分析评价,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才能客观反映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根据访谈调查,劳动教育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不健全,缺少科学性和系统性整合,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评价机制和体系不完善,评价结果未能反映劳动教育系统的整体性
各大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的实施还处于探索发展期,只是把劳动教育系统单个要素或某几个要素作为评价对象,且忽视了诸要素间的有机联系,对劳动教育的评价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评价结果未能反映劳动教育系统的整体性。例如,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过程中发挥协同作用,然而很多高校并未有效利用家庭和社会劳动资源,缺少家校社联动的评价机制,同时家庭和社会作为劳动教育主体,也并未从真正意义上被其纳入评价体系。
三、高職院校“八维一体”劳动教育综合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是指对劳动教育的诸要素和实施过程进行的分析与评估。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是一个由教师、学生、课程、教材、课堂、学校、家庭和社会8个基本要素组成的有序育人系统,简称“八维”;八维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简称“一体”;“八维一体”诸要素既相互独立存在,又相互协调发展,构成协同互补的“八维一体”劳动育人系统[3]。针对劳动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各职业院校应积极整合评价资源,把人才培养效果作为劳动教育评价的首要标准,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系统的各要素、结构及其动态发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由学校主导的、校内评价体系和校外评价体系相结合的高职院校“八维一体”劳动教育综合性评价体系。
(一)构建以教育主体为中心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主体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对教育客体施加影响的人。劳动教育主体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既是评价主体,也是评价对象。根据教育主体在劳动育人过程中所处地位和发挥作用的不同,可以把劳动教育主体分为管理主体、实施主体、社会主体三类即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构建以教育主体为中心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时,既需要对单个教育主体进行评价,也需要对多个教育主体之间的联结关系进行评价。
一是构建以管理主体为中心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劳动教育管理主体是指对劳动教育实施进行领导、督查、评价和指导,以保障国家劳动教育政策贯彻执行的相关部门,包括学校领导部门、劳动教育主管部门和院系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走访调查、材料审核的方式考查学校领导部门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撑保障作用是否有力,以及督察各职能部门协同育人的工作情况等。对学校劳动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重点是考查课程开发、劳动教育制度制定和师资培训情况等;对院系管理部门的评价重点考查课程实施、管理和服务育人情况。
二是构建以实施主体为中心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劳动教育实施主体是指对劳动教育对象的劳动素养起作用的人,主要包括劳动课专职和兼职教师、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教师以及家长。对劳动课专职和兼职教师的评价,要明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测评指标,可以通过材料审核的方式,考查教育目标的方向性与科学性、整体性与层次性,考查教育内容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科学性与时代性;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考查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程度,考查课堂设计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考查教育管理是否坚持规范约束和教育激励相结合、动态平衡和整体优化相结合的原则。对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教师重在考查其协同育人的效果。对学生家长的评价,可以通过学生评价和走访的方式,考查家长的劳动教育认知、劳动家风和学生基本劳动能力的养成情况。
三是构建以社会主体为中心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劳动教育社会主体主要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用人单位、社区。教育行政部门在劳动教育中承担加强条件保障、专业支持和督导评估的职责;用人单位在劳动教育中主要承担提供劳动实践场所、业务指导和学生劳动评价的职责;社区在劳动教育中主要承担提供劳动环境和劳动场域的作用。科学构建以社会主体为中心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满意度测评和自查自评的方式,考查社会主体在劳动育人中的作用。
(二)构建以教育对象为中心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劳动教育对象是指在劳动教育活动中被施加教育者,即学生。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评价是评价中的重点,也是难点。重点是考查劳动教育实施前后学生劳动素养的变化;难点是针对教育对象的动态发展性,既要注重阶段性和过程性评价,又要注重综合性和终结性评价;针对学生个体性差异,既要设置普遍发展性指标,又要设置学生自主发展性指标等。
学生劳动素养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劳动观念,考查学生的劳动认知和个人价值取向,通过理论课课堂表现和理论测试的方式进行考查;二是劳动能力,考查日常生活劳动能力、生产劳动能力和服务性劳动,其中生活劳动能力要考查学生的个人生活自理能力,生产劳动能力要考查学生专业实训情况和“6S”实训室劳动情况两个基础指标,同时设置勤工助学(校内学生助理等)和专业竞赛(学生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两类个人发展性指标;三是服务性劳动,包括校内集中劳动一项基础指标和校内外志愿服务和义务劳动两项个人发展性指标。在评价主体上,向教师、学生、社区分配评价权。劳动课指导教师对学生劳动理论课、校内集中劳动进行评价;学生主要对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与品质进行互评;实训教师对学生专业实训和“6S”实训室劳动进行评价;学生勤工助学由岗位负责人进行评价;负责老师和社区对校内外志愿服务和义务劳动进行评价。在实际劳动教育过程中不同学段的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考查指标应当有所区分,其中基础性指标每位学生均需考查,个人发展性指标可以选择其中某几项完成。
在对受教育者进行评价时,要注重多元参与,坚持发展性评价理念,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4],运用一定的评价技术和方法,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度。
(三)构建以教育影响为中心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影响是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务的总和。这里主要分为课程、教材和课堂三个指标,通过构建协同共进的“教育影响”评价体系,促进高职院校“八维一体”劳动教育系统动态平衡发展。课程是劳动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劳动教育实施的依据,可以通过材料审核、走访调查的方式,考查校本课程的开发、课程设置中家校社联动情况、综合利用资源状况等。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为了推动劳动教育教材建设,可以通过教材审查的方式,考查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实用性。劳动教育课堂分为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第一课堂和以实践劳动为主的第二课堂,可以通过走访课堂和学生满意度测评的方式,考查课堂的思想性、生动性、实践性等。
(四)构建以教育环境为中心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劳动教育环境,是指对劳动教育活动以及劳动教育对象的观念、品质、能力、行为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对劳动教育环境的评价分为家庭育人环境、学校育人环境、社会育人环境三项指标。可以通过走访调查的方式,考查家庭劳动氛围、家长劳动教育参与度和效度;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考查学校劳动氛围、学校劳动场域、学校劳动育人宣传效果等;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考查社会协同育人环境。通过构建以教育环境为中心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有利于确保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在健康的教育环境下有效开展。
结语
行之有效的评价是劳动教育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关键环节。各职业院校在落实劳动教育政策时,需要结合学校与专业情况、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工作实际,遵循课程建设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不断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使劳动教育在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管中健康持续发展。
本文系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耕读文化对涉农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用研究》(项目編号:SK22-1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马韵.《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调查[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0):30-31+38.
[2]孟万金.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生态系统、学习框架和评价模型[J].创新人才教育,2020(04):6-11.
[3]李渝萱,李才俊.系统思维视角下构建高校“八维一体”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性评价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8):130-134.
[4]林文明,张清华.“弘毅课堂”的模式、特征与实施策略探赜[J].成才之路,2022(01):40-42.
(作者单位:1.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2.四川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