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课赛证协同德育理念在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内涵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2024-06-04 14:56:25袁源范建峰
公关世界 2024年4期
关键词:岗课赛证德育

袁源?范建峰

摘要:建设工程管理职业人才培养是推动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推动力量。建设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离不开专业内涵创新支持,在培养活动开展中,必须适应高技能、高素质人才需求特征,实现岗课赛证与德育理念的协同导向。本文在明确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内涵建设意义基础上,明确当前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内涵建设实现路径与实现保障,以此为建设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活动开展提供参考,为推动人才培养成效提升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内涵;岗课赛证;德育

引言

职业教育改革深化是新时期职业人才培养形势变革的必然要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新型人才培养理念深入推进背景下,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推动内涵建设,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新型人才培养活动开展应当紧贴改革政策导向要求,适应行业需求导向,全面加强实践教学,推动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有效提升。

一、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内涵建设意义

(一)有效解决建设工程管理职业人才培养问题

建设工程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必须以新型技术推广应用和新型人才培养为支撑,推动产业整体朝向高质量发展。当前建设工程产业发展形式不断变革,也对管理型职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内涵建设依然存在多方面问题:一是在建设模式上还是以粗放型为主,发展中心主要侧重于专业数量增加、实训基地增加及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在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和特色等方面体现不足。二是专业建设更加侧重于规划而缺乏详细措施支撑,在招生数量和规模明显降低情形下,导致教学资源过程调整不够及时,应用策略不够完善。三是岗课赛证育人机制没有较好的应用实践于专业内涵建设,专业课程体系无法完全贴合建筑行业与岗位需求,教育思想依然较为陈旧,专业课程体系架构较为滞后。全面推进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内涵建设,实现各个方面要素的充分整合,构建新型育人体系,能够更为高效的解决建设工程管理职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实际问题。

(二)充分发挥岗课赛证职业教育人才机制运行优势

岗课赛证是适应我国职业人才培养导向发展而来的创新机制,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更为专业内涵建设提供堡垒支撑。但是在岗课赛证协同育人机制运行中,德育工作还存在滞后性与被动性,与专业教育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育人价值取向不足,学生缺乏驱动力等问题;存在育人工作重心偏离,课程资源重置与浪费显著等方面问题。全面加强建设工程管理内涵建设,将德育理念深度融入岗课赛证育人体系,在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过程中逐步构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体系,能够充分发挥出岗课赛证职业教育人才机制运行优势,培养适应建筑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三)推动德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深度融合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活动开展,既需要实现对职业技能的综合培养,又需要体现意识形态的深化培养。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必须推动岗课赛证和德育理念的相互渗透,有效形成合力;要能够在相互指引作用下,对各自育人作用纠偏;要能够形成完善的协同育人链条,达到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目标[1]。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内涵建设为德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融合与指引作用发挥搭建新型载体,改变传统育人方式中存在的重专业学习轻职业素养,重理论概念轻实战演习等方面问题,适应建筑产业岗位需求和专业发展规律,以岗定课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升,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为培养高水平职业人才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内涵建设实现路径

(一)细化岗位能力导向

岗位能力是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应当具备的基础能力,是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内涵建设的基本导向。专业内涵建设必须强化对建设工程管理岗位能力的深层次分析,明确当前建筑产业活动开展各个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组织提供依据,结合合适的教学方法,推动学生岗位能力体系的有效建构。同时在培养活动开展中,还需要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确保学生能够快速融入职业岗位,明确岗位需求并在职业实践中不断成长,形成良好的职业发展能力。要能够结合高职院校学生身心特征,从不同方面岗位能力培养要求出发,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并以此为框架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提升岗位能力培养有效性、针对性,确保岗位能力目标能够切实达成。

(二)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岗课衔接、课赛衔接的有效支撑条件,在课程体系优化完善基础上,实现德育元素的有效融入,才能够确保人才培养活动规范性开展,人才培养成效不断提升[2]。新型课程体系构建应当涵盖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等,通过系统性的课程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更为完善的知识建构,确保学生能够具备从事建设工程生产与管理活动的理论基础。在课程体系中应当注重新型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有效融入,例如BIM操作和应用技术、精细化理念等,采用活页教材等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结合项目教学法、支架教学法,确保课程教学时效性和实用性。在课程体系中应当实现德育教育的深度融入,强化学生品德修养、职业素养及社会责任感培养,确保学生能够成长为适应建设工程管理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三)深度参与技能大赛

技能大赛是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技能大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在岗位能力与课程教学之间搭设桥梁。对学生而言,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技能大赛,能够有效提升知識应用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在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内涵建设中,高职院校应当主动加强与企业方面的合作,共同组织举办合适类型的技能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省部级、国家级等高等级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学生参与过程中,要注重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确保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够具备一定的职业发展能力,在毕业后顺利进入职业岗位。

(四)明确职业证书标准

以岗课赛证协同德育理念推动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内涵建设,必须以证书要求作为衡量学生技能水平的重要标准,为学生树立明确的发展标准。学生通过考取建筑类职业资格认证等证书,能够形成对建设工程管理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认识,获取目标就业单位的认可,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通过参与职业等级资格考试,能够驱动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开展自主学习,明确技能应用要点,有针对性的弥补自身知识结构不足,快速实现职业岗位转换。职业院校应当加强与考证机构合作,积极利用线上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培训和辅导活动,帮助学生提升职业资格考试能力,获取与建设工程管理相关的各种证书,多元拓展就业岗位,为职业发展和提升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

(五)创新特色德育方式

在当前建设工程产业进入激烈竞争,精细化理念导向要求不断细化背景下,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内涵建设必须注重德育教育在育人体系中的深度贯穿,更加强化学生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在教育活动开展中,要注重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注重课程建设,在专业知识教学中适当融入德育元素,提升德育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活动中,通过新型教学方法应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更加深刻的把握综合育人制度的意图,明确参与“赛”“证”的目标和意义,端正参与态度,学会掌握技能大赛和资格证书考试的方式方法,科学分解任务并内化至自身知识体系,从多层面、多领域了解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职业教育的内涵,并以此为基础优化职业生涯规划[3]。结合职业院校自身办学特色,创新特色德育方式,也能够为岗课赛证融通发展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氛围,能够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思想教育,在“乐业、勤业、精业”中培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形成终身学习的职业发展观。积极利用新型教育技术创新德育载体,灵活应用新型教育方法,推动理想信念、科学素养、民主法治、道德責任等德育元素在综合育人教学中的融入,引导学生形成崇尚科学、锤炼心志、涵养品格的良好品德,坚持遵守职业道德,提升建设工程管理技能,在职业活动中厚植家国情怀,形成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精神追求。

三、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内涵建设实现保障

(一)提升实践育人思想认识

以岗课赛证协同德育理念推动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内涵建设,离不开实践教学的有效支撑,离不开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效培养。在具体建设推进过程中,应当从当前建设工程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特征出发,完善技能大赛标准,明确资格证书要求,从基础课程教学阶段开始,就提升学生对实践技能训练的重视程度。在土工实训室、计量计价实训室等方面建设中,利用多种途径邀请企业人员、大赛评委、证书评审员等进行协助指导,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场所,创设良好的实践机会[4]。在实训活动中,要充分利用项目化教学方式、虚拟仿真技术等手段,提升实践教学的真实感,推动实践教学成效不断提升。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优势,在工程项目建设现场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推动实践教学计划有效落实。在各种类型的实践教学活动中,都应当注重职业道德修养的有效融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规范的实践方式,不断充实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内涵,推动人才培养成效不断提升。

(二)多元开拓校企合作路径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内涵的不断丰富,需要高职院校与建筑类企业深度合作,在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及科技创新过程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水平不断提升。学生在校企合作平台运行中,应当承担起主动推进责任,通过见习、跟岗、顶岗实习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实践机会。实践活动开展应当以专业需求为导向,实现课程与岗位的精准对接,与企业导师深入交流,设置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要能够通过校企合作活动开展,提升学生技能应用水平,具备通过资格等级证书考试能力,以整体育人目标为框架指引,全面推动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内涵建设。

(三)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是推动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条件。对高职院校而言,首先要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结合校企合作目标共建职业技术师范专业能力实训中心。其次是要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建筑行业实践和学术研究活动,丰富教师实践经验,提升教师教学指导能力[5]。再次是要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行业专家,以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完善教师团队结构,丰富教学和课题研究经验。最后是要全面推动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有绝活、善育人的“双师型”教学名师,以“岗”提升、以“课”磨合,以“赛、证”促进,切实打造一支能够全面推动课岗赛证融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四)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以岗课赛证协同德育理念推动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内涵建设,必须形成由教师、学生、企业、社会等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从课岗赛证等各个维度实现对教学质量的全面监控。在育人体系运行中,优化教学质量评价方式,细化评价指标,合理设定不同指标权重,及时开展教学检查和评估活动,及时发现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并进行整改。完善教学质量绩效奖惩机制,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到专业内涵建设中来,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结语

建设工程管理职业人才培养形势不断变革情形下,必须实现岗课赛证的全面贯通,实现德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的深度融合,坚实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实现各方协同,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以此才能够推动专业内涵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学生顺利进入职业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系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4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岗课赛证”协同德育理念在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内涵建设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4SZX20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邵转吉,魏荣.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24):33-35+39.

[2]赵聪.“云物移大智”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研究——以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群为例[J].广西城镇建设,2023(10):75-80.

[3]刘杰.兴辽卓越背景下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群建设路径[J].辽宁高职学报,2023,25(10):26-29.

[4]高星.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22):232-234.

[5]郭忆妍,乔艳龙,龚明杰等.“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培养探究[J].中国农机装备,2023(08):106-109.

(作者单位:铜川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袁丽娜)

猜你喜欢
岗课赛证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中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岗课赛证”融合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
“岗课赛证”融通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科技风(2021年29期)2021-11-03 13:41:50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探索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12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重构实践研究
电子商务(2020年5期)2020-05-26 12: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