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大琴 刘慧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技术蓬勃发展,应用广泛,极大地改变了翻译实践方式和产业发展格局,同时也引发了译者主体地位遭到破坏、自身翻译能力遭到矮化、价值遭到贬值、知识产权受到侵犯等系列伦理问题。文章从翻译技术伦理视域出发,在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缘由的同时,提出增强学生翻译主体能动性、优化学生自身翻译能力、加强翻译技术伦理教育、增强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等对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技术伦理观,为进一步完善MTI 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翻译技术;翻译技术伦理;伦理教育;MTI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H059;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24)01005805
收稿日期:2021-12-20
基金项目:2020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教学能力提升研究(SK2020A0193);安徽省研究生学术创新项目:翻译技术伦理视域下的翻译人才培养研究(2022xscx074);教育部规划项目: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淮南子》翻译问题研究(22YJA740007)
作者简介:丁大琴(1977- ),女,安徽芜湖人,副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现当代翻译理论与教学研究。
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技术扶摇直上,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译员的翻译速度和效率,減轻了译员的工作负荷,解决了他们“一名之立,旬月踟蹰”[1]6的困扰,而且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了语言服务行业的内涵,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好评。与此同时,翻译技术的发展也引发了一些类似同传造假、“机器替代论”等夸大其词、妄下断言的技术伦理问题,引起了国内业界学者的广泛关注。如,蓝红军从翻译技术伦理影响、预测翻译技术伦理风险角度,对翻译技术伦理展开反思[2]8;郝俊杰和莫爱屏从技术哲学和技术伦理学两大角度,分析了技术社会伦理、人机关系伦理、语言生态伦理等相关问题[3]58;任文重点考察了翻译技术的应用伦理,并基于后现代技术伦理观提出了翻译技术伦理准则[4]46;韩林涛重点关注了翻译技术(公司)的商业伦理原则[5]52;冯曼则从翻译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的角度深入反思了翻译技术伦理[6]153。
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翻译技术所带来的伦理问题,除了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分析外,更需从伦理教育方面着手,将翻译技术伦理教育纳入MTI教育体系之中,向学生传授相关伦理知识,培养出自觉遵守翻译技术伦理规范、维护翻译行业和语言生态良序的高素质语言服务人才。本文拟从翻译技术伦理教育视角探讨翻译技术给MTI人才培养带来的伦理挑战,并对MTI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一些具体建议,为进一步完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一、翻译技术给MTI人才培养带来的伦理挑战
翻译技术指“应用于人工翻译、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中的不同类型的技术手段,包括文字处理软件和电子资源等计算机信息处理工具,语料库分析工具和术语管理系统等专用翻译工具”[7]5。当前,翻译技术的发展如火如荼,不仅支持多种语言的文本翻译,甚至实现了“语音识别、语音生成、字幕技术等多种技术相结合”[8]87的多模态、多场景、多元化翻译,极大提高了翻译质量和效率,满足了多元需求。但翻译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译者主体地位遭到破坏、自身翻译能力遭到矮化、价值遭到贬低和知识产权遭到侵犯等一系列翻译技术伦理问题,亟需高校顺应时代发展需要,重新调整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翻译技术伦理观,将违背翻译技术伦理的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
(一)译者主体地位遭到破坏
在翻译历史长河之中,有关译者地位的争辩从未停止,各翻译流派更是积极为译者正名。从最初语义学翻译观视角下“戴着脚镣跳舞”[9]141的“奴隶”,到结构主义翻译观视角下“缪斯的化身”[10]188,再发展为解构主义翻译观视角下的“创造性叛逆者”[10]189,当前译员的主体地位本应越来越高才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自2016年谷歌发布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系统以来,翻译技术的深度学习功能不断完善,学习资源不断增加,翻译功能愈加强大,创造了秒译千字文的奇迹,赢得了业界的一致好评。因此,社会各界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等翻译技术,人工译员则只需要做一些译前编辑、译后审校工作。这直接将最初的“机助人译”演变为“人助机译”,导致“翻译中的话语权力很容易集中到翻译技术资源控制者的手中”[2]12。此外,随着有道翻译、百度翻译、谷歌翻译等翻译软件的出现,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在线翻译,完全不需要专业译员进行现场指导,译员似乎可有可无。不仅如此,一些翻译技术公司为了扩大宣传、提高人们对翻译技术的信任度,甚至直接利用机器语音转写专业译员完成的翻译,将专业译员的劳动成果完全抹杀,使译员发展为“隐形人”,严重破坏译员主体地位,偏离翻译技术初衷,违背翻译技术伦理道德。
(二)译者翻译能力遭到矮化
翻译技术,作为辅助译员从事翻译活动的工具,凭借强大的记忆存储功能,重复再现翻译资源,能有效地减轻译员的工作负担和压力,但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翻译技术的依赖性,弱化了译员自身所具有的翻译能力。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人和存在的自身性的损坏、扭曲和丧失是技术时代的真正的危险”[11]63。随着深度学习、语料库的优化升级,语言服务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客户、翻译公司对经济效益的重视,翻译技术在翻译活动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译员也由最初的翻译活动主导者演变为修补者,从而导致翻译活动对译员的翻译理论、翻译策略的要求降低,对翻译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增强。因此,译员不得不重新审视技能需求,将更多的精力花费在学习日新月异的翻译技术上,以紧跟技术赋能时代的步伐。
技术运用能力的增强,确实可以有效帮助译员解决“一名之立,旬月踟蹰”的烦恼,但过度依赖翻译技术会导致译员自身记忆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双语转换能力减退,忽略自身语言知识和翻译能力训练,不断被翻译技术物化,逐渐丧失人的翻译优势,甚至沦为翻译技术的附属品。如,在分析MTI学生的翻译作业过程中,孙黎发现学生存在对整个翻译过程缺乏深入思考、不重视译文的反复修改、缺乏翻译想象力[12]107等问题。由此可见,翻译技术的优化升级确实弱化了译者的翻译优势,使得译者逐渐偏离最初的训练目标。
(三)译者自身价值遭到贬低
翻译技术的发展在降低翻译门槛、拓宽翻译渠道、促进技术民主、提高翻译效率、节省译员时间的同时,也降低了译员的经济和精神价值。从短期效果来看,译员确实会因翻译效率的提高而获取更高的劳动报酬;但当译员的翻译效率普遍得到提高后,市场需求得到饱和,翻译价格便会走跌。此外,翻译技术的发展还会使得越来越多非专业译员以及一些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的翻译公司进入翻译市场之中。这些非专业译员和翻译公司凭借较低价格优势抢占原本属于职业译员的翻译项目,迫使专业译员要么退出翻译舞台,要么降低劳动价格以适应当前的翻译市场,因而从整体上降低翻译市场价格,干扰市场秩序。徐彬和杨珍曾指出,“翻译企业受到压缩经营成本需求的影响,更多的公司愿意招募兼职译者与业余译者,导致这种去专业化、去职业化的特征在近些年来变得愈发明显”[13]127。与此同时,在追求效益至上的翻译大环境中,雇主的关注点往往集中于翻译的效率而非质量上,从而导致追求高质量的专业译员和翻译家与翻译市场格格不入,被迫转变翻译战略,加入翻译工行列。而翻译精英的角色转变必然会严重打击译员的创作热情和积极性,削弱其“作为文化传播者和精神启蒙者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2]10,从而降低译员的创造性价值和精神价值。
(四)译者知识产权受到侵犯
翻譯技术的进步不仅削弱了译员自身技能优势、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还借助大数据和互联网这座桥梁任意对译者的翻译成果进行大肆传播,严重侵犯了译者的知识产权。传统翻译方式下翻译出来的文本都会明确标注其作者和出处,真正将译者的知识产权和版权落到实处。然而,随着语料库、记忆库和术语库等翻译技术的发展,译者之间、翻译公司与译者之间均存在侵犯译者知识产权的行为。一方面,译者在从事翻译活动时,为提高翻译效率,会直接借助已有的语料库和术语库,“窃取”其他译者的翻译成果,为己所用;另一方面,译者借助翻译技术完成翻译项目后,译文便会直接进入翻译技术软件存储之中,成为他人的囊中之物。随后,翻译技术公司利用大数据的冲刷,有选择地将译文直接纳入该公司所建立的语料库、记忆库或术语库之中,以此扩充语料库或术语库的容量。此时的译文便成了无主之物,任由翻译公司处置和安排。甚至有一些不良公司会借此“商机”将窃取的劳动成果作为商品进行二次销售,严重侵犯了译者的知识产权。当然,也有网民打着技术民主的旗号,将从网上搜集来的译文直接或经加工整理后发布到网上,供广大网友使用,使得译员的劳动成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沦为公共产品。
二、翻译技术伦理视域下的MTI人才培养对策
当前,翻译技术的蓬勃发展给翻译主体带来了众多伦理挑战,“语言服务业的利益相关者陡然感受到技术伦理观缺位导致的尴尬”[14]13。高校作为翻译人才培养基地,理应肩负起翻译技术伦理教育的艰巨任务。因此,高校应顺应发展趋势,从翻译技术伦理视角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技术伦理观,以确保学生履行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平衡和谐原则”“公正原则” 在内的“责任原则”[15]62-63,最终培养出能够模范遵守翻译技术伦理道德规范的高素质翻译人才。
(一)增强学生翻译主体能动性
高校翻译教学应加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坚决抵制盲目接受翻译技术给出的译文,以避免助长翻译技术的气焰和人本身的懒惰性。换言之,高校不仅要加强学生翻译技术能力的培养,更要教授学生正确看待并使用翻译技术,敦促学生坚守译员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在文本的选择、译前、译后的主体能动性,落实译者的价值和意义,防止学生沦为翻译技术的附属品。首先,加强学生的精神价值教育,培养其自我选择能力。学生在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翻译文本时,可以加深对翻译价值的理解。其次,译前编辑重点训练学生根据翻译要求和目的做好对源文本的筛选和阐释、译入语读者的设定以及翻译过程、策略和方法的规划等工作,为后续译后编辑节省时间和精力。最后,译后编辑重点训练学生根据自身的语言知识、翻译策略和方法对翻译技术所提供的译文进行检验,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和流畅性,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能动性。另外,译后编辑训练还应培养学生的“机器翻译质量评测能力、定位机器翻译问题的能力、译文修改能力、文本编辑能力”[16]89以及科学、严谨的翻译精神,体现出“所有具有自由思考(free-thinking)、具备能动思维(mental initiative)的人在塑造语言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17]226-227。
(二)优化学生自身翻译能力
随着翻译技术优化升级、高校重视翻译技术的程度提高以及机器翻译取代人工翻译的质疑声增强,学生难免会产生翻译技术强于译者自身翻译能力的心理认知。因此,高校教师应该回归翻译教育本质,加强学生自身翻译能力培养,树立正确的翻译技术使用观,将培养优秀的“译才”而非“译匠”作为教学立足点。首先,教师仍要重点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知识素养、广博的百科知识、高超的翻译技巧、优秀的人文素养以及出色的专业领域知识,所谓看家本领绝对不能丢。其次,教师要通过翻译实践、翻译史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念、批判性思维能力、专业的翻译精神和严谨的工作态度”[18]56,激发学生精雕细琢、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边译边思边想的探索精神,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精神,充分挖掘学生的求知欲。一方面,语言在不断发展变化,译者作为语言沟通的桥梁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进行自我充电,才能紧跟语言发展变化的步伐;另一方面,翻译技术拥有强大的存储和记忆功能,译员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头脑,从根本上做到利其器、善其事,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翻译市场中站稳脚跟。唯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译者的自身翻译能力,培养出适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翻译人才,从而确保译者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不遭到贬值。
(三)加强学生翻译技术伦理教育
当前,国内已有多所高校开设了翻译技术相关课程,在增强学生翻译技术素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翻译技术伦理教育方面的成效尚不明朗,体系化的翻译技术伦理教育或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付诸阙如。因此,高校应结合中国翻译协会于2019年11月发布的《译员职业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和切斯特曼(Chesterman)提出的“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规范伦理”和“承诺伦理”[19]139翻译伦理5模式,调整MTI人才培养模式,开设翻译技术伦理课程,加强伦理教育,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质翻译人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高校应该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教育,明确翻译技术行为的伦理规范以及译员应该履行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帮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翻译技术性质、内涵和作用。同时,教授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翻译技术,避免因翻译技术的滥用和误用而引发不必要的翻译伦理问题,从而有效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第二,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模拟真实的翻译实践任务场景,向学生讲述潜在的翻译技术伦理问题,并通过课堂讨论等方式找出解决翻译技术伦理问题的具体方法和策略,加强学生对翻译技术伦理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有效避免和解决翻译技术伦理问题的能力。第三,高校可根据《译员职业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建立一套基于翻译技术之上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考核机制,以考试的形式评判学生“对相关规范文件的了解、在具体案例中识别伦理困境的能力以及将规范中的相关准则应用于具体场景的能力”[20]26。第四,高校应加强专业教师自身的翻译技术伦理认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翻译理论、翻译策略和翻译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和翻译实践中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模范表率作用,以实现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水平翻译人才的目标。
(四)增强学生知识产权意识
当前,我国各大高校对翻译专业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存在一定的偏差,尚未理清知识产权教育与翻译人才培养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产权归纳到法律体系之中,认为只有法律专业的学生才需要系统化地学习知识产权知识,从而忽视了翻译人才知识产权素质教育。因此,高校应该重新审视翻译专业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将翻译技能教育与知识产权教育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一方面,高校需要定期开展与翻译专业相关的知识产权教育讲座和专题培训,向学生普及基础性、通识性较强的知识产权知识,例如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介绍以及专利信息的检索等。之后,再循序渐进地向学生讲授与翻译相关的专业知识产权,建立多元化、多模式的知识产权教育。另一方面,高校应将知识产权教育贯穿到翻译技能教育和翻译技术教育的全过程、各环节,将相关的知识产权课程纳入到翻译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促使学生从接触翻译技术伊始就高度重视译者的知识产权和版权问题,树立知识产权意识。
三、结束语
翻译技术的广泛应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机助人译”的发展趋势势不可挡。然而,随着翻译技术的进步,译者主体地位遭到破坏、自身翻译能力遭到矮化、价值遭到贬低、知识产权受到侵犯等翻译技术伦理问题相应而生,严重阻碍了翻译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作为翻译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主动肩负起维护翻译市场秩序的重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创新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应对翻译技术伦理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高校MTI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几点建议:第一,高校应协助学生树立译者主体意识,增强译者翻译主体能动性;第二,高校应注重学生语言知识、翻译策略、翻译理论教育,加强学生自身翻译能力,避免学生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遭到贬值,“减少未来人机互助中可能的异化风险”[12]110;第三,高校应加强翻译技术伦理教育,加强学生对翻译技术伦理的认识,增强翻译技术伦理意识、社会责任感,灵活应对翻译技术伦理问题;第四,高校应通过开展知识产权讲座等途径促使学生高度重视译者的知识产权和版权问题,树立知识产权意识,增强知识产权素质。限于篇幅等原因,本文在分析问题或提出建议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期待学界同仁有更深入的研究,日益完善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赫胥黎.天演论[M].严复,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蓝红军.关于翻译技术伦理性的思考[J].上海翻译,2019(4):8-13.
[3]郝俊杰,莫爱屏.翻譯技术的伦理探索[J].上海翻译,2019(5):58-63.
[4]任文.机器翻译伦理的挑战与导向[J].上海翻译,2019(5):46-52,95.
[5]韩林涛.语言产业视阈下翻译技术商业伦理的基本原则[J].上海翻译,2019(5):52-57.
[6]冯曼.译者、技术与世界:翻译技术伦理反思[J].理论月刊,2020(5):153-160.
[7]BOWKER L.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Technology: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Ottawa: 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 2002.
[8]王华树,李智.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技术研究:内涵、分类与趋势[J].外国语言与文化,2020(1):86-95.
[9]闻一多.诗的格律[A].孙党伯,袁謇正.闻一多全集:第2卷[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10]单宇,范武邱.中西译者称谓变迁与翻译主体构建[J].湖南社会科学,2016(4):187-191.
[11]冈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技术[M].宋祖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2]孙黎.技术伦理视域下MTI学生笔译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20(4):106-111.
[13]徐彬,杨珍.翻译生态系统中的破坏性创新[J].山东外语教学,2019(6):123-130.
[14]任文.新时代语境下翻译伦理再思[J].山东外语教学,2020(3):12-22.
[15]陈勇,郭玉松.科技伦理责任观基本内容论析[J].伦理学研究,2007(5):59-63.
[16]仲文明,舒超.译后编辑的能力结构与课程设置:基于国外译后编辑课程的前沿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20(6):86-91.
[17]ROBINSON D.Schleiermacher′s Icoses: Social Ecologies of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M].Bucharest: Zeta Books, 2013.
[18]吴晓梅.学以致用,切实提高英汉翻译技能的开山之作[J].中国翻译,2011(5):56-57.
[19]CHESTERMAN A.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A].PYM A.The Return to Ethics[C].Manchester: St.Jerome Publishing, 2001:139-154.
[20]王巍巍,余怿.译员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机制探索[J].山东外语教学,2020(3):23-31.
[编辑:洪梦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