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应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4-06-04 11:19张秀红
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4年4期
关键词:心理效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张秀红

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德育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心理学成为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融入心理学知识,有效地推进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基于此,文章探讨了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发挥心理效应的作用,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心理效应;课堂教学

心理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规律与现象,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其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水平,教师应对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效应进行辩证认识,在深入了解各种心理效应内容的基础上,主动创设情境,积极展开思维活动,使心理效应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更具科学性、渗透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心理效应的含义

心理效应是指在相似的情境或刺激下,大多数人倾向于产生相同或类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这种心理反应是普遍存在的,它客观反映了人们的心理状态。心理效应是一种非自觉性的获取过程,其形成和稳定主要依赖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不同的心理效应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影响效果,对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总的来说,心理效应具有双重性,既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心理效应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確理解和运用它们。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同时努力消除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以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这需要教师深入理解心理效应的内涵,掌握其规律,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二、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及表现

在初中生中,主要存在四种心理问题:自卑、逆反、忌妒和厌学。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还对学生行为表现产生深远影响。自卑心理是指学生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自信,表现为行为上的畏缩和退缩。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此外,自卑心理与初中生的某些消极行为,如吸烟、校园暴力等存在一定的关联。逆反心理是学生在面对他人要求时,为了保护自尊心而采取的一种相反的态度和行为。这主要表现在对教师和家长的公然顶撞,以及认为挑战所有权威是一种个性表现。这种心理状态反映了学生对权威的不尊重和对抗。忌妒心理是由于学生在品德、才能等方面与他人相比较而感到不如他人,从而产生怨恨和不满的心理状态。由于初中生正处于知识和经验

猜你喜欢
心理效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让政治课紧扣“心”弦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化解作文教学窘境
教育教学工作中常见心理效应的再思考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