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永和县红枣产业存在的问题及高效发展实践

2024-06-04 09:57:05高存宁
果农之友 2024年5期
关键词:实践

高存宁

摘 要:红枣是永和县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全县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年产值1亿元,农民人均红枣年收入165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以上。但在红枣产业发展中面临劳动力短缺、管理粗放、产量低、自然灾害威胁大、贮藏加工业发展滞后、销售方式落后等问题,制约着生产效益的发挥。近年来,永和县从红枣园托管、优化品种组成、强化管护、防灾减灾、发展贮藏加工业和电子商务等方面进行了提高生产效益试验实践,促进了红枣管理上水平,种植效益上台阶。

关键词:红枣产业;高效发展;实践

红枣产业是永和县立足当地人少地多的实际发展的农村致富产业,目前全县红枣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红枣树种植总量达850万株,红枣年产量1500万千克,产值超过1亿元,农民人均红枣收入165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75%以上,红枣种植是永和农民经济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永和县红枣生产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早在3000年前,永和县就开始种植红枣,永和县红枣文化积淀深厚,长期生产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境内种质资源丰富,生产中主栽的木枣核小,皮薄,肉厚,天然无虫,五星枣因形状独特,闻名全国(图1)。

永和县位于山西省吕梁山脉南端,晋陕大峡谷东岸,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海拔600~1524米,年平均气温9.5 ℃,无霜期183天,年日照时数2 501.7小时,年平均有效积温(大于10 ℃)3674 ℃,年降水量554.3毫米,昼夜温差大,土壤沙质,气候湿润,光照充足,热量充沛,非常适宜红枣生产。永和所产的红枣含糖量高,味道甜,品质优良,被农业部批准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和奖章,永和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枣乡”称号。

永和县红枣产业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产业发展质量不高,生产效益的提升受到极大限制。面对这一发展难题,永红县正确面对,积极探索破解之策,促进红枣产业高效发展,已取得可喜进展。

1 永和县红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全国红枣种植面积的扩张、新生产区的崛起,永和红枣种植规模的扩大,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永和红枣生产中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已严重地制约着永和红枣产业向好发展,主要表现在:

1.1 红枣产业整体管理粗放

永和县土地面积1212千米2,总人口6.5万人,农业人口4.95万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失严重,目前全县常驻人口4.8万人,乡村常驻人中2.5万人,地多人少,全县种植红枣25万亩,枣树管理劳动力严重短缺,大多数枣树管理粗放,以掠夺式经营为主,严重地影响生产效益的发挥。

1.2 土地瘠薄,红枣产量的形成受到限制

永和县红枣以黄河沿岸滩涂和陡坡不便耕种的山地栽培为主,滩涂沙地漏肥漏水,山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养分含量低,枣树生产能力低下,永和县平均每株枣树产量仅2千克左右,广种薄收现象十分突出。

1.3 自然灾害对生产威胁较大,丰产不丰收现象较普遍

永和县季节性降水明显,降雨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降雨期恰逢红枣成熟期,红枣易发生裂果(图2),在果实成熟期遇连续降雨一昼夜,果实即大量腐烂,失去商品价值。降雨与红枣果实成熟期高度吻合,导致大量烂果,生产中有“十年九不收”的说法。夏季强对流天气引发的冰雹对枣树危害极大,常将树叶、果实砸烂,导致树势衰弱,果实霉烂,造成巨大损失。

1.4 贮藏加工业严重滞后,红枣以卖初级产品为主,效益低下

永和县红枣贮藏加工业仅以自然晒干干制红枣为主,缺乏成规模的保鲜贮藏和精深加工企业,产后干制高度依赖天气,在晒制过程中遇雨,损失严重。贮藏加工业原始,产品附加值低,生产效益低下。

1.5 销售方式落后

永和红枣以客商贩运销售为主,虽然永和红枣品质优良,但市场开拓不力,销售范围窄,销售渠道不畅,产销呈现墙内开花墙内红现象,市场占有份额低。近年来随着全国红枣种植面积的增加,总产量的增多,红枣市场行情低迷,销售价格下滑,生产效益下降明显,枣农种植红枣的积极性严重受挫,枣园弃管,枣果弃摘现象日益增多。

2 永和县红枣产业高質量发展实践

面对红枣产业出现的新变化,永和县立足当地实际,结合全国红枣产销形势主动作为,积极应对,以提高农民收入,保持红枣产业良性发展为目标,不断创新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管理措施的落实,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扶持创建贮藏加工企业,化解市场风险,完善电商平台,保障产业下游畅通。这一系列措施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红枣产业的发展质量,减少了烂果损失,提高了红枣的商品率,拉长了红枣产业链,提升了红枣产业效益。

2.1 搭建托管平台,破解红枣产业管理粗放的难题

永和县农村人口稀少,劳动力严重短缺,无力经营是红枣发展中最现实的问题。永和县遵循“政府倡导,企业经营,两厢情愿,有偿服务,合作共赢”的原则,以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契机,农机补贴为手段,推进红枣管理由原始的人工管理向机械管理转变,向管理要效益。全县先后培育省市县三级示范合作社42个,示范家庭农场21个,农机服务组织17个,农机专业合作社13个,对全县无力经营的4万多亩枣树在施肥、修剪、土壤疏松、病虫防治、果实烘烤等管理的关键环节进行托管(图3),有效地落实了管理措施,提高了管理水平,特别是在虫害的控制上效果显著,全县红枣虫果率控制在5%以下,永和县成为中国红枣无虫第一县。

2.2 优化品种组成,为提高永和县红枣市场竞争力打基础

永和红枣种植品种以当地木枣为主,主要用于干制,种植品种单一,红枣成熟期集中,市场压力大,竞争力不强。近年来永和县先后引进了梨枣、冬枣和晋抗系列品种,嫁接推广面积2000多亩,引导果农进行多样化种植,为全县红枣错开销售期打基础。

2.3 提高红枣管理水平,促进生产效益提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永和县红枣管理以传统经验为主,管理水平低是永和县红枣产业低效的主要原因。近年來永和县紧抓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把永和县确定为“院县科技扶贫示范县”的机遇,大力实施科技富民行动,实施万亩红枣科技管护,在全县推广老树更新复壮、中幼龄树高接换优、新品种推广和防裂新技术,先后创建示范管护示范基地4万多亩,建成红枣精品园8000多亩,引领红枣管理向精细化转变,促进红枣管理上水平,效益上台阶。

2.4 积极探索防灾减灾措施,减少生产损失

针对永和县红枣生产中裂果和雹灾发生严重的实际,近年来永和县采用加强设施建设和购买红枣保险的方式,解决枣农种植红枣的后顾之忧。政府财政补贴在打石腰乡、阁底乡、南庄乡等红枣生产重点乡镇示范搭建防雨棚4000多亩,搭建防雹网1200多亩,试验示范红枣多果套袋500亩,示范区红枣烂果率得到有效控制,红枣烂果率在10%以下。

针对红枣烂果给果农造成损失严重的实际,永和县和中国人保财险山西分公司签订《红枣保险理赔扶贫战略协议》,县财政每年拿出400万元,给红枣产业投保,引导枣农参加红枣保险,全县红枣每年购买保险8万亩以上,给买过保险的枣吃了“定心丸”。

2.5 扶持红枣贮藏加工企业发展,提高红枣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永和县整合涉农资金,大力扶持建办中小型红枣贮藏加工企业,先后建成红源葆、盛旺、浩民等一批贮藏加工专业合作社,建成中小型果品贮藏库2760座,红枣贮藏能力在560多万千克,每年有1/3的鲜枣可通过贮藏,进行错季销售,有效规避了销售风险,贮藏的红枣销售价格明显提高,效益提升。扶持引导枣农进行烘干干制,以提高干制效果,全县烘干设备186台,年烘干红枣100万千克左右。

2.6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红枣销售多样化

永和县已建成6个乡镇级电商服务站,47个村级电商利民服务点,果农普遍使用快手、抖音等现代信息传递方式实现红枣线上销售,全县每年电子商务销售红枣量达200多万千克,电子商务成为永和红枣销售的主要方式之一。永和县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产地商贩贩运和销区直销配合的方式,在枣市低迷的情况下,确保红枣能产得下,卖得出,卖好价,以提振枣农生产红枣的信心,增加红枣产业的吸引力,持续做大做强做好红枣产业,为县域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作贡献。

猜你喜欢
实践
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究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研究与实践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2:20
会计预算控制现状及方法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38:54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35:30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5:31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59:08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4:30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