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小英
草莓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利用细胞工程技术,使用草莓茎尖、花药、叶片等进行组织培养,能实现草莓的快速繁殖。所培育出来的幼苗,产量也比一般繁殖方法多一成以上。笔者在概述植物组织培养的基础上,梳理了草莓组织培养的常用途径和常见问题及对策。
1 植物组织培养概述
1.1 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
植物组织培养是利用植物细胞全能性原理,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茎或叶的表皮、叶脉、幼嫩茎或芽组织(如芽、胚轴等)用无菌水清洗,然后接种到培养基上,利用细胞分裂增殖、组织分化和器官形成等机制来生产植株的过程。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生物技术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技术,是生物技术与现代生物学结合的产物。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离体培养可以得到大量的变异植株,获得大量优良品种,进行遗传育种和细胞工程研究。组织培养也可用于植物转基因、基因转移、细胞融合等研究,并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基因工程手段(图1)。
1.2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基本要素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外植体的选择与消毒、培养基的配制、生长调节剂的选择与使用以及无菌操作等。外植体选择是组织培养成功的关键因素。应根据植物的种类、组织或器官、胚状体或种子、器官的大小等,从生理状态和形态结构上进行选择。无菌操作是组织培养成功的关键。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组织培养是成功的前提。培养基配制也是关键要素之一。根据外植体选择相应类型的培养基,同时要注意培养基中各种成分的配比,其中糖、无机盐、有机化合物、水是基本培养基。还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激素浓度。生长调节剂使用也是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重要方面。要根据外植体和培养基类型正确使用生长调节剂。
1.3 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
一是培养基。培养基是由基本培养基、附加成分组成。基本培养基包括基础营养物质和基本生长因子,基础营养物质有无机盐类,如 NaCl、 KCl;有机成分主要为糖类或氨基酸等,如蔗糖、麦芽糖等。辅助因子主要包括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剂,常用的辅助因子有:6- BA和 IAA,常用的基本培养基为 MS和B5。
二是灭菌方法。常用的灭菌方法有高温灭菌法、高压灭菌法及微波灭菌法等(图2)。
三是接种材料。不同的材料生长状态也不同,通常以愈伤组织为主,而植物材料的种类也影响到植物组织的类型,如水稻叶、水稻茎等;此外,接种材料对植物组织培养结果也有一定影响,如接种材料是茎,则茎段能发育成愈伤组织;接种材料是根,则根能发育成植株等。
四是温度和光照。不同植物对温度的要求不同,一般在25~28 ℃最为适宜;光强度对植物的影响较大,在光照度大于3000 勒克斯时,植物生长良好;在低光照度下,植物生长慢;在弱光下,植物生长快。因此在组织培养中应尽量提高光照度。
五是碳源和氮源。碳源通常包括蔗糖、葡萄糖、乳糖等;氮源有尿素和硝酸銨等。培养基中的碳源和氮源的比例也很重要。一般是碳水化合物占80%~90%,氮源占10%~20%;培养基中蔗糖含量不低于30克/升。
六是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他们对芽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因此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必须注意这些因素对细胞分裂的影响。
此外,其他因素如培养基 pH值、盐浓度等也会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效果。
1.4 植物组织培养的技术要点
植物组织培养是一个复杂又精细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技术问题需要解决,主要包括植物材料的选择与处理、接种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腋芽诱导与增殖、生根培养、移栽和管理方法等。
1.4.1 植物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植物组织培养所使用的外植体必须是新鲜、完整、没有病虫危害及死亡、没有损伤和发育异常的植株。通常将带有腋芽或刚长出腋芽不久的茎段剪下,作为外植体。
1.4.2 培养基的配制 必须使用无菌手术操作时所用的无菌材料,如无菌操作器械、剪刀、手术刀等。灭菌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以保证所使用培养基中不带有细菌和其他微生物。
1.4.3 腋芽诱导 腋芽是茎顶端分生组织中新生出来的一种小芽。这种芽可以在离体条件下分化成完整植株,而不会受到其他外界条件和内源激素的影响。将植物材料(外植体)在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时,往往会产生大量不定芽,如不定根、不定茎等,这些不定芽称为腋芽。在培养基中进行腋芽诱导时,要注意尽量少用激素,这样才能诱导出较多的腋芽。腋芽诱导一般需要6~7天。
1.4.4 生根培养 当腋芽增殖到一定数量时,就可以把这些腋芽从培养基中转移到生根培养基中。
2 草莓的组织培养技术
通过茎尖、花药等部分的培养,可以有效地去除大部分植物体内的病毒、真菌和细菌,从而促进生长势、丰富花色多样性、增强抗逆性和提高产量[1]。按照采集、接种、培养、生根、移栽的流程,实现了工厂化生产,该技术在反季节生产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草莓的组织培养有利于草莓优良性状的保持,促进产量和品质的提高等(图3)[2]。
2.1 草莓组织培养影响因素
2.1.1 外植体材料的选择 组织器官的不同,组培后代的变异程度也不同。草莓的子叶是草莓最重要的器官,草莓的生长、发育和花芽分化都与子叶密切相关,同时也是草莓繁殖的主要器官。匍匐茎是草莓植株基部萌发并生长出来的一段茎,在组织培养中,一般把它作为外植体,因为它很容易长出根,且生出的根多为匍匐茎。匍匐茎顶端一般有一对叶片和一朵小花。当它产生不定芽时,将它从植株基部切下,成为外植体,并在培养基中培养。根尖是草莓根部的一个小分支,位于植物中央的最深部分,是草莓组织培养中的重要外植体。茎尖是在茎基或芽上方0.5~1.0 厘米处剪取的一段,常用来作为草莓组织培养的外植体。通常认为,在一定浓度的激素作用下,高度分化的组织或细胞可以获得愈伤组织,并通过继代培养获得再生植株。含有分生组织的外植体,如茎尖、腋芽等,其分化率比叶片、根段、茎等的要低[3]。
2.1.2 培养基成分 在草莓的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激素的种类、浓度和组合与无性系变异有关,尤其是细胞分裂素的浓度过高是组培苗发生变异的重要原因之一。细胞分裂素可以通过诱导和抑制植株的生长,影响植株的形态和发育,从而影响植物的产量和品质[4]。另外,细胞分裂素也可以影响植物的抗氧化能力、抗病虫害能力以及抗环境胁迫能力等,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2.1.3 继代次数和增殖率 无性系变异与继代次数有着密切的关系,继代次数越多,发生变异的频率就越高。这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遗传变异是由多个基因突变而引起的,而基因突变又可以通过不断地继代来积累。在草莓组织培养实际应用中,应将继代次数控制在10以内,以达到生产标准,继代次数超过30将严重影响草莓果实的产量与品质。
2.2 草莓组织培养的常用途径
2.2.1 草莓茎尖组织培养[5] 有以下技术环节:
(1)取材:以匍匐茎为外植体,将其剪成5~10 厘米长的小段,要求尽量取嫩的小段,并保证茎尖在培养基上分布均匀,且生长良好。取材可在植株开始发生匍匐茎时进行。
(2)接种:将茎尖从基部剪下后,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处理,切成5~10 厘米长的小段,消毒2~3次,接种在 MS+0.5 毫克/升6-BA+ 0.2 毫克/升NAA培养基上(图4)。
(3)培养:将培养基置于培养室或温室内,注意室内温度保持在18~25 ℃,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利用该设备对茎尖进行继代培养。一般1个月后形成愈伤组织,再30天后分化出不定芽,再约2周后分化出小苗。
(4)炼苗:将不定芽接种到生根培养基上后进行炼苗。将试管苗转移到暗室内3~5天,然后转入露地中炼苗3~5天。当试管苗在0.5 毫克/升6-BA+0.1 毫克/升 NA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后转入生根培养基中进行移栽。
(5)移栽:将试管苗移栽到营养土中,并浇透水。
(6)定植:在温室内定植。定植前需对温室内进行消毒处理,可用5%的次氯酸钠溶液或0.2%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15 ~30 分钟;或用75%酒精浸泡10~15秒;也可用1毫克/升的升汞溶液浸泡10 ~15 分钟;也可用0.5%过氧乙酸溶液消毒30 ~45 分钟。
(7)采集时间一般在12月中下旬,可从匍匐茎上剪取茎尖。
2.2.2 草莓花药组织培养[6] 有以下技术环节:
(1)材料:选取当年新抽发的花芽,要求无病虫害,花瓣均匀,花药饱满。
(2)采集:将花序從植株上剪下,注意剪去花梗处的腋芽和果实。把花瓣取下来,用酒精浸泡消毒20 ~30 分钟。然后在无菌条件下用镊子将花药夹出,放在超净工作台的载物台上,用镊子取下花药。
(3)接种:将处理好的花药置于 MS培养基上,并添加2~3毫克/升的6- BA和0.2毫克/升的NAA。培养室温度为25~28 ℃,相对湿度为90%左右。
(4)培养:将花药放入接种瓶中,每隔2~3天更换1次培养基。一般每30天左右便可形成愈伤组织并分化出不定芽。在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需要适当地补充水分和养分,培养室温度为18~25 ℃。
(5)炼苗:将愈伤组织转移到生根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当有1~2片新叶长出时即可移栽到大棚内进行炼苗。
(6)移栽:在温室内炼苗3~5天后便可移栽到露地中。当秧苗生长健壮后便可移栽到营养土中进行大田管理。
2.2.3 草莓叶片组织培养 有以下技术环节:
(1)取材:从植株上剪下健康无病虫害的新叶,将其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处理,并切成1厘米左右的小段。
(2)接种:将处理好的花药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进行继代培养。
(3)培养:将花药接种到叶片再生培养基上后进行继代培养,30天左右便可形成愈伤组织;随后在不添加任何激素的情况下进行生根培养,30天左右便可形成不定芽;然后转移到生根培养基上进行移栽[7]。
2.3 草莓组织培养中常见的问题与对策
2.3.1 褐化问题 在草莓组织培养中,褐化是常见问题之一。接种后7天内草莓叶柄褐变不明显,7天后,部分较弱的外植体可能发生褐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一些外植体出现死亡,而死亡的外植体会出现更加严重的褐化现象[8]。研究表明,褐变主要是由酚类物质氧化导致,酚类物质在酚类物质氧化酶的催化下生成喹诺酮类物质。通过添加抗氧化剂和吸收剂,可以有效地抑制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形成。维生素C在植物组培苗中也被广泛应用,是一种抗褐变的物质。采用过滤法向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C,可显著抑制茎尖褐变,但操作费时费力[9]。用维生素C溶液浸泡草莓芽,300 毫克/升维生素C溶液可明显抑制茎尖褐变,促进外植体形成愈伤组织,并显著提高萌发率。用维生素C浸泡9 分钟后,褐变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说明褐变只会在一定时间内被浸泡后停止。另外,PVV-抗氧化剂能显著降低草莓茎尖褐变率,并能促进愈伤组织生长,其萌发率可达100%。而添加活性炭则不会对褐变产生显著影响。已有研究表明,用维生素C浸泡草莓芽苗,中间添加抗氧化剂 PVP,能显著抑制芽苗褐变,并促进愈伤组织的萌发[10]。
2.3.2 玻璃化问题 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玻璃化种苗保存是另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王桂荣[11]的研究表明,玻璃化种苗保存与培养基种类及实验室通气性有关。在组织培养时,愈伤组织吸水较少,提高光照度,有利于叶绿素的合成,尽量使用固体培养基。玻璃化程度较高的植物,细胞分裂速度较快,可加入适量的赤霉素,以减缓细胞分裂速度。王爱勤等[12]对玻璃化幼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外植体灭菌和培养时间的延长,糖、琼脂浓度下降,细胞分裂素浓度提高,进而使玻璃化幼苗的数量增加。
2.3.3 污染问题 在组织培养中,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很容易造成污染问题。造成污染的原因有:真菌、霉菌、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它们的繁殖速度很快,分布很广,很难处理。操作人员应注意工作台、培养瓶和培养箱的卫生状况,应经常擦拭,并及时保持干燥。各种真菌和孢子随风飘散,也是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污染源。要经常通风,减少室内真菌的积聚。在操作开始之前,一定要做好消毒工作,消毒之后,不能与任何东西接触,要马上去无菌区,进行相关的操作。
3 结 语
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项在生物技术领域中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它在花卉、蔬菜、果树、林木、药材及牧草等植物育种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开展草莓组织培养,可以有效地实现草莓品种的优良性状保持,防止品种退化,从而提高繁殖系数,缓解草莓种苗供需矛盾,促进草莓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艾勇,赵佐敏,唐虹.草莓组织培养及产业化应用初步研究[J].种子,2002(5):56-58.
[2] 马继文.草莓组织培养及组培苗移栽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2019,39(32):49.
[3] 郭月玲,解振强,王永平.我国草莓组织培养生产研究现状及前景[J].浙江农业科学,2010(6):1211-1215.
[4] 张玉君,彭兴龙,张哲民,等.草莓组织培养与脱毒技术[J].河南林业科技,2009,29(1):73-75.
[5] 蒲忠贵,张庆全.草莓茎尖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2022,53(9):86-89.
[6] 郭春沅.草莓花药组织培养快速繁殖[J].技术与市场,2000(7):28.
[7] 王建湘. 草莓组织培养叶片再生技术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4.
[8] 潘忠强,尹涛,邵阳,等.现阶段草莓茎尖组织培养防褐化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10):175-176.
[9] 戴莹,杨世海,赵鸿峥,等.药用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化现象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6,47(2):344-351.
[10] 张清凤,李啟菊,马梅见,等.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现代园艺,2022,45(10):177-179.
[11] 王桂荣.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J].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1):54-57.
[12] 王爱勤,何龙飞,裴润梅,等.组培条件对不同品种芦荟试管苗玻璃化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2,18(5):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