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探讨黄肉蟠桃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科学施肥、灌溉管理和修剪技术。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结合主要病虫害种类,制定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选择原则,以减少对农药的依赖,保证果品质量安全。丰产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可推动蟠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黄肉蟠桃;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生态环境;产量提升
黄肉蟠桃对生长环境有着一定的要求,其生态环境适应性直接关系到产量和果实品质的提高。黄肉蟠桃适宜生长在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且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1]。土壤的pH值应保持在6.0~7.0,这有助于植株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黄肉蟠桃更偏好温暖而干燥的气候,年均温度在15 °C以上。此外,黄肉蟠桃应选择日照充足的种植区域。
优质的生态环境不仅有助于提高果实的品质,还能增强植株的抗病虫害能力,从而为丰产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科学合理地调整种植环境,将是实现黄肉蟠桃高产优质的关键之一。
1 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1.1 品种选择
选择适宜的品种是确保黄肉蟠桃优质丰产的首要条件,品种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以确保蟠桃能够在最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在市场上,一些抗逆性、适应性强的优质品种备受推崇,如中油蟠9号、中蟠11号、中蟠101、瑞蟠1号、中蟠桃17号等。这些品种在丰产、口感和抗病虫害方面表现出色,值得在实际生产中予以重点考虑。
1.2 定植
1.2.1 地块选择 确保土壤排水良好,防止积水对根系的不利影响。优选土壤质地疏松、通透性良好的地块,有利于根系的伸展和气体的交换[2]。选择土壤pH值在6.0~7.0、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以使黄肉蟠桃生长更为健康。
1.2.2 树龄选择 一般而言,选择1~2年生的幼树进行定植,这样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生长环境,减少移栽后的生长停滞期。然而,树龄选择需要结合具体地块和气候条件来综合考虑,以确保定植后的果树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
1.2.3 土壤改良 在定植前,可以通過添加有机肥料、矿质肥料等手段,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养分含量。此外,对于酸性土壤,可适量添加石灰进行调整。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壤改良,可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有助于果树在定植后根系尽快健康生长。
1.2.4 定植密度 黄肉蟠桃的定植密度一般在每亩40~60株。密度大容易导致果树之间争夺养分和阳光,影响果实的发育和品质。因此,在定植前需根据果树的生长特性和土壤条件,科学合理地确定定植密度。
1.2.5 其他事项 应注意的是,在定植栽培之前,要修剪蟠桃的枝叶。定植完以后,用土回填和及时浇水、压实地面。
1.3 科学施肥
黄肉蟠桃对养分的需求量相对较高,特别是对氮、磷、钾等元素的需求较大。在栽培过程中,建议采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的施肥方式,合理配置各类养分,满足植株的生长需求[3]。每年秋季(通常在果实采收后)施用一次基肥。基肥以有机肥料为主,如腐熟的农家肥、牛粪、鸡粪等,同时可配合适量的化肥,如尿素、过磷酸钙等。施用量应根据树龄、树势和土壤状况确定,一般每株施入5~10千克。在春季萌芽期、花芽分化期和果实膨大期,分别进行追肥。追肥以速效性化肥为主,如尿素、硫酸钾等。每次追肥量为每株0.5~1千克,可根据果树长势和土壤养分状况适当调整。在生长期中,可以通过叶面喷肥的方式补充微量元素和其他营养物质。常用的叶面肥有硼酸、硫酸锌、氨基酸液肥等。注意选择适宜的浓度和时间,避免浓度过高或在高温时段喷施。在施肥过程中,应定期观察植株的生长状况和叶片颜色变化,以便及时发现营养缺乏或过剩的情况,并相应调整施肥方案。
1.4 合理灌溉
黄肉蟠桃对水分的需求较大,因此灌溉管理是栽培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采用滴灌或微喷灌方式,可以更精准地控制水分的供应,减少水分浪费,提高灌溉效率。在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如花芽分化期和果实膨大期,增加灌溉量,确保植株获得足够的水分。同时,要避免积水和土壤过湿,以免引发病害。
1.5 整形修剪
通过修剪,可以调整植株的形态结构,促进通风透光,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在春季萌芽期进行适度的修剪,可采用摘心、剪梢、疏剪等方法,促使植株形成均衡的冠层结构。在果实采摘后,及时清理老枝、病虫枝、交叉枝等,调整树形,有利于新梢的生长和发育,为下一季的丰产奠定基础(图1)。
1.6 技术创新与实际经验相结合
在实施黄肉蟠桃栽培技术时,要注重技术创新与实际经验的相结合。及时吸收最新的栽培技术和科研成果,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等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栽培策略。建议农户加强与专业技术团队的合作,定期组织技术培训,提高农户的栽培水平和科学管理能力。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形成适合当地的栽培模式,实现技术创新与经验传承的有机结合。
2 病虫害防治策略
病虫害是影响黄肉蟠桃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建立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策略。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是两种主要的手段,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并建立健全的防治体系,以最大程度减少农药残留。
2.1 主要病害与防治策略
2.1.1 疫霉病 疫霉病是蟠桃主要的病害之一,容易在潮湿环境中发生。可以通过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此外,及时清理枯叶、保持通风、树干涂白,有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图2)。在必要时,可采用生物制剂进行喷洒,以达到生物防治的效果。
2.1.2 炭疽病 炭疽病也是影响蟠桃产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在果实膨大期喷施拜尔敌、百菌清等,有效控制炭疽病的发生。同时,合理调整树冠结构,保持通风透光,有助于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2.2 主要虫害与防治策略
2.2.1 桃蚜 桃蚜是蟠桃常见的虫害之一,对果实和叶片造成危害(图3)。为了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建议采用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引入天敌昆虫,如瓢虫、蚜茧蜂等,建立天敌昆虫与害虫的平衡系统,达到可持续的生态平衡。
2.2.2 红蜘蛛 红蜘蛛主要吸食叶片液汁,使叶片出现失绿小斑点,后逐渐扩大连片,最后全叶焦枯脱落,严重影响树势和产量,果实品质极低下。防治方法:在春季桃樹发芽之前,用5波美度石硫合剂进行全园喷雾杀灭越冬虫卵;萌芽后成虫出现时,喷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消灭成虫;桃花谢后,可用虫卵兼治的24%螺螨酯悬浮剂3000~4000倍液进行防治。
2.3 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选择原则
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在防治病虫害中各具优势。在选择防治手段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2.3.1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且可持续的手段,通过选择合适的生物制剂,如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核多角体病毒等,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轻环境污染。合理的生物防治策略有助于建立生态平衡系统,提高果园的自然免疫能力。
2.3.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一种迅速、有效的手段,特别适用于病害发生较为严重的情况。要选择低毒、高效的农药,并按照推荐使用剂量,有助于减少农药残留。然而,化学防治应谨慎使用,避免滥用,以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3 结 语
综上所述,通过深入挖掘黄肉蟠桃的种植特点、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策略,为蟠桃种植提供系统的科技支持。然而,对某些病害的防治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验证和技术创新,进一步完善黄肉蟠桃的栽培技术与病虫防治体系,以促进蟠桃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孟红.黄桃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OL].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2022[2023-11-15].
[2] 黄子秀,王清,周复艳,等.黄桃栽培现代模式及关键技术[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9(10):27.
[3] 朱建军,汤崇俭,孙冰辉,等.黄桃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南方农业,2021,15(18):32-33.
作者简介:李红(1979年—),女,汉族,农艺师,大专学历,从事果树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