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久业
【摘 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壮大,电影作为一种备受欢迎的艺术形式愈加具有独特的魅力与美育价值。如今,高校美育课程正面临新的变革与挑战,如何让电影赏析课在高校课程中更好地发挥美育作用,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在新媒体环境下,本文从现状分析、实践意义、路径探索等方面,分析了电影赏析课在现阶段高校美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基于此提出了合理化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电影赏析课 高校美育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4-0123-06
在大多数非电影专业的高校中,电影赏析课的教学资源略显滞后,难以满足正常的课堂教学。例如,设备迟缓卡顿、画面模糊等,这些都会影响电影的展现效果,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学生对电影的整体理解,导致整体受众不能够形成良好的观影氛围。
一、电影赏析课在高校美育中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电影赏析课教学资源缺乏
电影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艺术、文化、历史、传媒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因此,该学科需要一支知识、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然而,大多数教授电影课程的高校教师并非电影专业出身,他们缺乏系统的电影知识结构,在课程内容、环节设计等方面教学能力不足,不能较好地保证电影赏析课的教学质量。而对于一些有电影基础知识的教师来说,他们将更多的教学重心放在科研学术的探索方面,而不是电影专业的课程教学,这无疑对课程体系本身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结合前期查阅的资料,笔者发现非电影专业院校的影视美育课程设置没有系统性和规范性,如缺乏系统专业的电影赏析课教材;教师往往按照个人的教学思路随机播放电影;电影类型跨度大,不能很好地衔接,缺乏连贯性;影视类的通识课程与影片赏析不能很好地结合。此外,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这些方法虽然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电影知识和技能技巧,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教师可能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和PPT课件,而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二)高校电影赏析课互动性不足
电影赏析课在非影视传媒类的高校中通常是以公选课的形式出现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度和参与度极为重要。调研结果显示,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一言堂为主,影视美育的教学方法也较为单一,多数教师仍采用电影理论知识讲解与影片观摩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然而,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新媒体的发展,传统的电影课程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对电影课程的需求。大多数学生在课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的过程,对于电影艺术的知识了解得较为浅显,电影的鉴赏能力不足,不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与教师进行课堂互动。对此,教师可以适当采取一些合理的教学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活动等。教师可以提供电影片段和场景,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电影角色扮演,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对角色进行塑造和演绎。整个流程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电影赏析课的课堂氛围,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此外,微电影拍摄也能从一定程度上促进课堂互动,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电影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电影的拍摄技巧、镜头语言、叙事结构等,从而加深对电影艺术的认知。同时,微电影拍摄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在传统的电影赏析课中,学生通常只是被动地观看电影,缺乏参与感和实践机会,而微电影拍摄则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参与电影制作,通过实践来更好地理解和赏析电影,从而丰富了电影赏析课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互动。
(三)学生对于电影美育的认识不够深入
在新媒体发展迅速的当下,信息的碎片化传播使得学生难以形成对电影美育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在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中,学生往往只能接触到电影作品的片段或简介,难以实现完整的观影体验。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导致学生对电影作品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挖掘影片的内在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如今的在校大学生多为00后群体,他们对于电影的选择主要来源于网络推荐、票房成績和口碑评分,个人主观情感较为浓厚,而对电影的美学价值、文化内涵、创作背景等方面了解得相对较少,对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现象的电影更是不感兴趣。在观影过程中,他们更注重电影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对搞笑的情节片段和人物场景记忆深刻,忽视了电影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这种对电影美育认识的不足,不仅会影响他们对电影作品的欣赏和理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在艺术鉴赏和审美素养方面的提升。为了打破这种局面,也是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学生对电影美育的认识,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高校电影美育课程的设置安排,通过系统的课程教学和专业的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对电影美育的正确认识;二是通过举办电影讲座、观影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欣赏电影作品;三是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素养,通过艺术鉴赏课程、文化活动等途径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四是利用新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制作精美的课件、利用在线学习平台辅助教学等方式,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五是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微电影创作、写影评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入理解电影艺术,进而提升电影美育的认识。
二、电影赏析课在高校美育中的实践意义
(一)深化审美认知与教育意义
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涉及画面、声音、表演、剧情、舞美等多个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通过电影赏析课,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电影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对电影艺术的欣赏水平,增强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度和感悟能力。电影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并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元素传达给观众。电影作品中所展现的人物形象、价值观等,往往会对观众产生深远的影响。电影赏析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从而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审美人格。通过分析电影中的角色形象、人物关系等因素,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更加健康、积极的人格。电影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需要创作者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欣赏和分析电影作品中的创意元素,学生能够学习到如何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电影艺术常常把教育跟娱乐融为一体,使人在娱乐中受到教育,实现真正的“寓教于乐”。电影《长安三万里》以唐诗为引子,穿越回大唐那个诗人辈出、群星璀璨的时代,并以高适与李白几十年的友情为主线,深入挖掘了主角高适的内心世界,使观众与之产生共鸣,进而见证了唐朝由盛到衰的历史变革。
在影片中,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诗人从书本中走出,一一登场,好似一幅幅诗人图谱。他们从单纯的文字变成了有血有肉的鲜活形象,更具立体感。影片通过展示高适如何在动荡的环境中保持初心和追求美好的人生,传递了一种对于坚持和美好的向往与追求。同时,影片也展现了长安这座繁华城市的盛世与崩塌,歌颂了那个时代的辉煌与浮沉。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制作精良、内涵丰富的动画电影。它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人物故事,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盛唐时期的风云变幻,同时也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这样看来,电影赏析课是一种通过观看电影、分析电影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增强情感表达的课程。而寓教于乐则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在娱乐中融入教育。二者相互结合,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技能。
高校电影赏析课中的美育,实质上是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的培养,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进而完善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大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艺术欣赏中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他们的审美感受和审美领悟有着明显的区别。不同的鉴赏者因为不同的人生经历、生活阅历、文化修养、艺术素养乃至性格、气质等多方面的不同,所以拥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审美倾向和审美个性。正是这些个体差异,使得学生们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观点在交流中相互碰撞,从而激发出更多的奇思妙想。这种交流不仅能增强电影赏析课的课堂效果,还能凸显电影主题的美育意义。
(二)拓宽文化视野与人文素养
电影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和社会风貌。通过赏析世界各地不同的电影作品,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从而拓宽文化视野,增加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同时,电影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它对人性、感情、道德等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情感波动以及社会现象等,都可以成为电影创作的素材。导演和编剧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将其定格在荧幕上。比如电影《泰囧》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人物塑造和文化元素的融合,巧妙地拓宽了观众的文化视野,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素养。《泰囧》讲述了主人公在泰国旅行中的种种奇遇和成长,传递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积极的价值观。影片中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友情的力量和勇敢面对困境的精神。这些元素不仅触动了观众的情感,也引发了他们对人生、友情、勇气等问题的思考。通过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塑造,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与此同时,电影中的幽默元素和輕松氛围,也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得到放松和消遣,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从拓宽文化视野的角度来看,《泰囧》将观众带入了泰国这一充满异域风情的国度,电影中的泰国寺庙、街头巷尾、繁华夜市等场景,以及泰国人民的热情好客、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都让观众对泰国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三)培养批判性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
在常规的电影赏析课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对电影作品进行思考和分析, 并在观影后随堂提出相应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涉及电影作品的内容情节、电影基本知识、电影背景等。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辨能力。通过对电影的解读以及采用这种独特的授课方式,学生逐渐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他们能够对电影片段和情节进行深入感知和思考,从而形成具体的理解和判断。这种能力不仅对学生今后在电影领域的深入研究大有裨益,还能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未来职场中发挥积极作用。电影中的画面、音效、情节等元素往往具有极大的想象力和创意,学生常常会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受到启发,进而产生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种想象力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独立思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电影赏析课在高校美育中的探索路径
(一)拓展教学资源,挖掘影视艺术
首先,高校可以利用影视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组织教师观看电影、研究电影、讨论电影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可以利用影视资源提供的培训机会,如在线培训、研讨会等,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学习,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其次,高校可以利用影视资源拓展教学资源,通过引入优秀的电影作品和相关背景资料,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电影艺术及电影史。同时,可以利用影视资源中的实践机会,如拍短视频、制作海报等,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最后,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这是保障电影赏析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高校应该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及时收集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意见,以便教师对课程进行调整和完善。
另外,高校可以与影视制作公司、电影院等机构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生可以在基地中参与电影制作、进行观影活动、写作影评等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最后,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合理设置电影赏析课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包括电影艺术的历史、理论和批评,还要关注电影艺术的思想性和文化内涵。在选播影片的过程中,要选取具有代表性和价值的作品,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理解其中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电影美育高校教学资源是一个多元化的体系,涵盖了电影库、教材资料、教学课件、在线平台、实践基地以及师资力量等多个方面,这些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有助于提升电影美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二)还原经典电影,传承时代元素
经典电影的还原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故事情节、角色塑造、场景布置、服装道具,以及整体的风格和氛围协调搭配等。这种还原工作旨在尽可能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真切感受到原作的魅力。例如,为了让观众看清香港电影最初的样子,中国电影资料馆、抖音、火山引擎发起了“经典香港电影修复计划”,计划在一年内4K修复100部香港经典影片。据悉,《武状元苏乞儿》《A计划》《蜀山:新蜀山剑侠》等首批修复的22部电影已上线抖音和西瓜视频。此次计划修复的香港电影制作时间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包括徐克、成龙、陈嘉上、周星驰等多位知名导演和演员的作品。黄金时代的香港电影装点了几代人的记忆,即便是透过当年模糊的画质,影片中的胆识与热血、侠骨与柔情依然深入人心。4K修复后,这些电影变得更加清晰、鲜明和生动,将继续陪伴和鼓励当下的年轻人。在抖音短视频更加普及的今天,高校可以考虑采用将经典电影还原的方式进行播放,对现在的00后进行普及。这种还原方式会让学生的受众群体更加接受新颖的电影艺术。技术为光影传承提供了助力,延续了电影的活力和生命力,同时也让人们能够再次沉浸式感受其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还原经典电影很重要,但过度的还原也可能导致电影失去创新性。因此,应该尽量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期还原电影的同时创造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因此,在还原的过程中,制作团队也需要注重创新性突破,以呈现出既保留原作精髓又具有新意的电影作品。
(三)举办特色活动,营造文化氛围
1993年,中国大学生电影节悄然问世。大学生电影节始终坚持“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的宗旨,以大学生的视角对国产电影作出独特评判,为国产电影的发展助力,是电影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独特交流平台。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短视频、直播逐渐成为传播电影文化与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群体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短视频平台上探索中国电影文化的多样性,如电影解读、电影点评、花絮剪辑、线上观影等。可以看到,年轻人在短视频平台找到了全新的文化输出阵地。因此,随着内容生态的不断完善,快手开始从电影宣发、电影制作、电影发行等方向持续加码电影行业。
2023年12月9日,“风华之期,光影相伴”温州市首次大学生电影节启动仪式在温州大学举行。此次电影节走进高校,源于温州各高校有着丰富的影视土壤,例如,温州大学在影视艺术教育方面有着悠久的办学传统,从1987年(当时还是温州师范学院)开始到现在,一直在本科中文专业开设影视艺术和影视美学课程,硕士阶段文艺学专业设有影视艺术审美批评方向,文化创意学专业设有影视文化创意产业方向,同时开设影视文化美学批评课程。该校教授曾获全国影评奖、中国电视金鹰节电视艺术论文全国一等奖,其拍摄制作的专题片《抗日英烈林心平》获全国“优秀作品奖”。此外,温州医科大学开展了心理微电影大赛,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参与。温州理工学院也开展了首届理工校园电影文化节。其他著名的大学生电影节还有:中国广州大学生电影节、中国杭州大学生电影节、中国天津大学生电影节、中国上海大学生电影节、中国南京大学生电影节、中国成都大学生电影节,以及恩施湖北民族学院大学生电影节。非艺术类高校可以在目前现有教学设备的基础上,多与开展电影节的高校进行文化交流,让电影文化深入校园,不断推动其传承和发展,使电影文化节在高校形成良好的态势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电影赏析课在高校美育中的路径应该趋向多元化,应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大众流行元素,带给受众群体电影艺术美的享受,从而有效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电影赏析课的美育课程建设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通过优化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批判性思维培养和提升教师素养等策略,可以更好地发挥电影赏析课在美育课程中的作用,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对于电影赏析课在高校美育中的路径探索,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总结,在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基础上,使其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四、结语
在全面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美育课程建设的诸多方面后,笔者更加坚信,电影赏析课作为高校美育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背景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早在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就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这份纲领性文件不仅体现了国家对美育工作的重视,也凸显了美育在全面培养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学校美育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升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同向同行,与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同向同行,与学生全面發展的迫切要求同向同行。展望未来,新媒体环境将继续为美育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参考文献:
[1]陈丹丹,史晓丹,刘梦雅.互联网时代电影美育功能思考——以高校电影公选课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09):47.
[2]王梅.论高校通识教育中电影教学的发展策略[J].消费导刊,2008(14):222.
[3]徐敏.高职院校电影赏析课的美育探索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15):208-209.
[4]杨伟祺.中国青春电影中“萌”元素对大学生的美育影响[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1):13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