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的若干思考

2024-06-04 06:53张广冬张园园邵艳
会计之友 2024年12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研究生教育中国特色

张广冬 张园园 邵艳

【摘 要】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2022年9月印发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在管理学门类下增设审计博士专业学位,将原有的审计专业学位类别由硕士层次调整到博士层次,这意味着审计专业博士即将进入实质性培养阶段。文章在分析审计博士专业学位设立必要性的基础上,从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的内涵、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尝试做出探讨,认为培养中国特色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做好“两个区分”与“两个融合”,即横向上与审计博士学术学位、纵向上与审计硕士专业学位做出区分,融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与实践、融合国际及其他学科专业博士培养经验。

【关键词】 审计专业博士; 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育; 中国特色; 新质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 F239;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4)12-0026-07

一、引言

学科专业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支柱、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学科专业目录将高等教育的众多学科专业以制度性方式进行呈现,为规范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学科专业培养体系等提供基本依据。我国研究生专业目录从1983年版至2011年版历经四个版本。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旧版研究生专业目录显然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对于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新要求。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新版目录”),此次更新使专业学位在新版目录中的地位得以凸显,丰富了专业学位的类别和層次,增设了一批博士或硕士专业学位,尤其是博士专业学位,由原有的6种增加至36种。众多博士专业学位中,一个显著变化是在管理学门类下增设审计博士专业学位,将原有的审计专业硕士提升到审计专业博士层面。本文在分析审计博士专业学位设立必要性的基础上,从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的内涵、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尝试做出探讨,以期为培养中国特色审计专业博士提供借鉴。

二、审计博士专业学位设立的必要性

我国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发展相对缓慢,不能满足最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需求[1]。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加强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培养。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研究生教育工作应深入推动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调整,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和社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培养能够熟练运用新质生产资料的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为新时代审计研究生教育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对审计工作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明确提出“积极推动审计专业学科建设,加强审计专业人才培养”。2021年印发的《“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及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都明确指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新时代新征程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审计实践与审计理论的发展都对高质量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增设审计博士专业学位成为必然。

(一)促进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和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新时代对党和国家监督和治理体系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各类监督和治理机制进一步相互协调,形成监督合力。审计作为党和国家十大监督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能够有效推动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审计机关作为审计监督的重要机构,为维护经济秩序、保障财政资金安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新时代审计机关在继续秉承独特监督使命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创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审计流程与方法,以适应新时代对于审计工作的新要求,更好地发挥审计独特监督作用。新时代审计独特监督作用的实现离不开高质量审计专业人才的支撑,培养审计专业博士是有效促进党和国家监督和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必然要求。

(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

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专业化程度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更高层次的专业化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把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的“硬道理”,变成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硬实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智力支持,需要培养能够熟练运用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审计人员是发挥高质量审计监督作用、新时代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最为宝贵的资源、最可倚重的力量。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下,审计机关队伍建设还存在短板弱项,培养的审计专业博士既要精通财政、金融、经济等专业知识,更要成为一个领域精耕细作的专家型人才,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赋能。

(三)习近平总书记对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提出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十九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努力建设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要全面从严治党治审,认真按照党中央部署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和审计队伍教育整顿,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指示要求,新时代的审计专业博士人才培养,要突出政治标准,强化专业素养,着重锻炼“能查”“能说”“能写”3个能力,通过更高层次的博士专业教育提升审计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审计信息化能力,为新时代审计事业发展提供高级人才支撑。

(四)审计实践发展对新时代审计专门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建设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同时,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也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各级审计机关充分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扎实推进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在审计理念、审计手段、审计管理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监督合力进一步提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审计实践的发展对专门人才的职业素养、知识能力、专业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审计专业博士培养要以审计事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把研究型审计的思想贯穿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升审计专门人才的审计研究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能够以创造性思维从事审计实践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审计人才。

(五)审计学科知识体系拓展对高级审计理论研究人才的新要求

随着审计理论研究深化与审计实践发展,审计学科知识体系不断丰富,审计专业人才是审计学科理论与专业实践的有机结合,审计学科理论体系的扩充必然对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在审计本质理论、审计功能理论、审计制度理论等方面形成新的突破,通过设置更高层次的审计专业博士学位为审计专业人才构筑更为坚实的审计理论基础迫在眉睫;另一方面,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对传统的审计理论和方法带来挑战和机遇,交叉学科与大数据审计将成为未来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流。培养高质量的审计专业人才需要深入学习高级审计理论的理念,审计专业硕士显然不能满足新学科体系对高级审计理论研究人才的要求,审计专业博士培养也成为必然趋势。

三、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的内涵

2020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学位〔2020〕20号)指出,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聚焦于培养拔尖创新型、应用型高级人才。审计博士专业学位(DAud)教育工作应立足于新时代党中央提出的“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总要求,培养系统掌握现代审计理论与方法,具有独立运用科学研究方法、以创造性思维系统地解决复杂审计实践问题能力的高水平、高层次、应用型审计专门人才。

(一)横向上与审计博士学术学位的区分

深入理解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的内涵,首先要从横向上理解审计博士专业学位与审计(会计)博士学术学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两类博士均属于高级学位,但定位不同,传统的博士培养呈现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观念,新版目录将专业博士学位提升到与学术博士学位并重的地位,这是新时代对于博士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正如美国密歇根大学荣休校长杜德斯达所言“知识型社会需要专家,更需要受过广博教育、能够跨越专业壁垒的问题解决者”[2]。审计博士专业学位与审计博士学术学位研究生均应掌握坚实宽广的审计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审计学术学位博士还须具有独立从事审计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须在审计科学研究领域做出创新性研究;审计专业学位博士还须具有独立承担审计专业工作的能力,须在审计专业领域做出创新性研究。审计专业型博士培养应是一种“研究性实践”,审计实践即审计研究的组成部分或是审计研究本身;审计学术型博士培养应是一种“实践性研究”,基于审计实践或由审计实践引领的审计研究,两条路径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审计学科的构建。因此,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避免过度“学术化”,以与审计博士学术学位做出区分。

(二)纵向上与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区分

深入理解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的内涵,还要从纵向上理解审计博士专业学位(DAud)与审计硕士专业学位(MAud)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审计博士和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相较于审计学本科生均属于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新版目录印发之后,相较于审计硕士专业学位,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的设立对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现有的审计专业硕士培养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实践针对性,但审计理论学习的深入性以及与新时代高质量审计需求的适配性都存在一定差距。新时代对审计高质量发展、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拟解决的审計实践问题也更加复杂,因此需要更高水平、高层次、应用型审计专门人才。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要注重现代审计理论与方法的掌握,理论性显然需要更加深入,才能够确保理论指导实践,创造性地解决审计实践中的复杂问题。从审计专业人才的具体素质上来讲,审计专业博士培养需要着重锻炼“能查”“能说”“能写”3个能力,更加体现综合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通过更高层次的博士专业教育提升审计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审计信息化能力。总之,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避免“硕士化”,以与审计硕士专业学位做出区分。

四、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

科学设定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旦确定了培养目标,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要求、培养方案、研究方向、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等需要与之匹配。科学设定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同样需要从横向上与审计博士学术学位、纵向上与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做出明显区分。

从横向上来讲,众多高校并没有单独设置审计博士学术学位,而是在会计博士学术学位下设审计方向,我国会计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评价体系等已较为成熟,审计博士学术学位培养目标与之类似,一般设定为: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改革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具有广阔的基础理论知识、全面系统深厚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创新精神,能独立从事审计科学研究工作,并在审计理论或审计技术等方面有创造性成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审计专门人才。

而“研究型高级专业人员”作为专业博士学位培养目标已获得学界共识,其本质还是专业人员。审计专业博士不仅需要掌握坚实的审计理论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更是两者的有机结合者。审计专业博士作为高级学位人员,一方面需要承担将学习进修的高级审计理论与方法创新地应用于审计实践的转化角色,另一方面也需要承担从复杂的审计实践提炼审计理论和规律性认识的归纳角色,从而更加有效地指导实践。从这层意义上来讲,审计专业博士的培养目标不是高级审计理论和复杂审计实践简单的堆砌者,而是需要将高级审计理论和复杂审计实践有机结合的高端审计专门人才。但强调审计专业博士的专业性不等于忽视学术性,学术是学位的本质体现,如果失去学术性,学位存在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3]。因此审计专业博士的培养应该要求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统一。

从纵向上来讲,《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2)》将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修养,系统地掌握现代审计及相关领域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审计专门人才。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是新版目录颁布前培养审计专门人才的最高学位,新版目录将其提升至审计博士专业学位层次,设立审计博士专业学位既是新时代新质生产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于高质量审计专门人才的需求,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的新要求,同时也是审计实践和审计理论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显然,这些新要求在审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中并未完全体现。

综合以上分析,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可以设定为: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修养,适应我国新时代党和国家审计事业的改革创新以及新质生产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系统地掌握现代审计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审计信息化能力、审计研究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能够独立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创造性地研究和系统解决复杂审计实践问题的高水平、高层次、应用型审计专门人才。研究型高级审计专门人才是审计博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该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高级审计专门人才的新要求,同时强调了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审计研究能力、审计信息化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反映了新时代研究型审计、大数据审计以及侯凯审计长提出的“能查”“能说”“能写”等业务能力的新要求。

五、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的研究方向

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的研究方向反映审计专业博士在学习研究阶段进行科学研究的领域,合理设置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的研究方向对于培养高质量的审计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需要加以明确与探索,与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相适配。同时,确立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的研究方向也需要体现出审计学科领域的特色与发展方向,这对于发挥审计学科优势、健全拓展审计学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而言,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研究方向的设立可能与两个因素息息相关,其一是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所从事的专业实践领域,这与培养应用型、满足社会特定需求的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其二是审计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导师或导师组的研究方向。审计可以划分为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大分支领域,当前大部分从事审计人才培养的高校导师或导师团队的研究方向比较偏重于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领域,对于国家审计领域的关注稍显不足[4]。当然也有部分高校如西南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国家审计方向占据优势,原因还在于拥有该领域的导师或导师团队。因此,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的研究方向不同培养单位难以做到高度统一,本文从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出发,结合我国新时代对审计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尝试探讨审计博士专业学位重点关注的领域或研究方向。

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定位是研究型高级审计专门人才,原则上来讲,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研究方向的设立,既要与新时代新质生产力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要求相适配,又要反映现代审计理论与方法、新审计实践提出的新要求。为了满足以上目标和要求,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的研究方向可以重点关注以下领域:(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培养中国特色审计专业博士最坚实的理论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审计机关成立40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审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对审计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总结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及时代性的审计理论体系,该研究方向设立的目标是需要审计专业博士进一步总结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2)审计推动新时代新质生产力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地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審计担负重要使命,把审计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需要审计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找准定位、发挥好独特作用,审计如何推动新时代新质生产力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需要审计专业博士持续关注和探索。(3)研究型审计研究。2024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强调,审计高质量发展必须沿着研究型审计这一必由之路。研究型审计是指在开展审计工作时,运用研究的方式开展审计理论研究,促进理论研究指导审计实践,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5]。研究型审计需要高级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有机结合,将审计当作课题研究,科学安排审计项目,精准选择审计重点。研究型审计的思路与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具有高度契合性,设立研究型审计方向可以为培养研究型审计专门人才提供重要支撑。(4)大数据审计研究。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我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时代对传统审计理论与方法带来挑战和机遇,给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能力结构、知识技能体系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领域,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时代,大数据审计必然成为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的研究方向之一。(5)审计国际化研究。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积极推进人才国际交流。中国特色审计专业博士不仅只是聚焦于中国的审计理论和实践,更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培养持续跟踪国际审计准则动态、了解国际审计实践的审计专业人才,这不仅有利于汲取国际审计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有效推动我国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更有利于向世界各国分享中国特色审计理论和实践,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六、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的招生条件及培养模式

(一)招生对象

审计博士专业学位是为了培养应用型、满足社会特定需求的研究型高级审计专门人才,因此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对所具备的审计专业实践具有较高的要求。除满足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外,审计博士专业学位招生人员应具有丰富的审计专业实践经验,才能准确把握和理解审计实践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招生对象可以来源于国家审计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甚至需要对申请人的工作岗位和层级设定要求,因为审计专业博士作为高级学位,需要申请人具有相应的项目参与和管理经验,适当的层级限制保证了生源的质量。

除专业实践经验外,申请者的研究能力也需要重点考察,审计专业博士并不是简单的在职者提升学历的途径,而是要培养研究型审计专门人才,通过学习较为前沿的审计理论与知识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同时审计专业博士也承担着将复杂的审计专业实践经验提炼为审计理论和规律性认识的归纳角色,因此申请人需要具备较强的研究、创造及转化能力。为了确保上述能力的实现,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申请人须具有相应的会计或审计硕士学位,同时可以在考核申请人时要求提供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的研究计划及可能的选题方向,或要求申请人自带实践研究项目,培养单位可以采取申请考核制设立合理的招生条件予以筛选考察。

(二)招生单位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关键交汇点,肩负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双重任务,是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确定哪些高校和研究机构可以招收审计专业博士也是实现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审计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主要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相关数据,2024年共有10所高校计划招收56人,专门的审计博士学术学位规模更小,而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全国共有65所。虽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明确指出不把博士学术学位授权点的获取作为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设的前提条件,但一般来讲具备审计博士学术学位授权点彰显了该培养单位在审计领域的专业实力与特色。审计专业博士的设立原则上应首先要求该培养单位是审计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同时参考是否具备审计硕士或审计博士学术学位授权点。审计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申请单位需要具备一定的审计专业特色,具有较强的学科专业基础,已初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审计专业领域。审计专业博士培养单位应当既能为国家审计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等培养精通审计理论与实务的高层次审计人才,也能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深厚专业功底的优质师资。

审计专业博士的培养的关键还是在于师资力量。师资队伍不仅需要在审计的某个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造诣,同时需要与国家审计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等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培养单位与审计行业间人才交流与共享。新到岗的专业博士生导师除了要有较高的审计理论水平外,还应具有相应的审计行业从业或实践经验,主持承担审计行业相关课题或项目经历,以便从源头对专业博士生导师质量进行把控。而对于在岗的专业博士生导师则需要实时追踪审计实践,对审计实践经验进行更新,以满足审计专业博士生的实践需求。培养单位应构建审计专业博士研究生双导师制,校外导师的选取也要至少具有硕士学位,这将有利于审计专业博士既能掌握最前沿的现代审计理论与知识,又可以准确把握复杂审计实践中的重大需求与问题,对于培养研究型审计专门人才大有裨益。

(三)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博士生的培养模式基本上是以“课程学习+学位论文”的模式为主,与学术学位博士生的培养模式较为相似,难以体现出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特色[6]。审计博士专业学位采取“课程学习+学位论文”的基本模式没有问题,但是对于构建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撰写什么样的学位论文值得深思。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避免过度学术化,与学术型审计博士区分,同时也要避免过度实践化,否则无法体现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的科学性与学术性,过度实践化只会让审计专业博士的合法性饱受社会质疑。破除专业博士学术化问题的根本在于优化制度顶层设计与增强学位委员会、培养单位自主权,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凸显专业博士特色的发展道路[7]。

对于审计博士专业学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培养单位可以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审计博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构建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参考目前审计专业硕士课程设置,审计理论和知识体系受西方影响较多,对中国情境下的审计理论与现实问题缺乏必要的关照,无法很好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及时代性,未能较好地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的理论逻辑、制度基础、实践成就与文化内涵。第二,审计博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构建需要注重国家审计领域审计专门人才的培养。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新质生产力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审计机关作为审计监督的重要机构,在40年的时间里为维护经济秩序、保障财政资金安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改变以往审计人才培养单位偏重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布局,逐渐向国家审计领域逐渐倾斜,以实现审计专门人才培养的均衡性,更好地形成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监督合力。第三,审计博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构建需要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以反映审计专业实践的现实需求。培养单位应能够与审计实务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并实施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共同开设实践课程,参照本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和核心课程指南、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开设课程,完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综合性、专业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满足职业发展需求。实践教学课程每名审计专业博士需要至少开展1个审计实践案例研究并形成报告,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七、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的评价体系

审计博士专业学位是学术性和职业性的统一,如果要取得审计博士专业学位,应该要求撰写审计博士专业学位论文,保证其学术性和合法性,审计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可以综合展现审计专业博士的学术水平,展现其独特的创新性。职业性或实践性方面,审计博士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国家审计机关、企事业单位或会计师事务所等审计实践领域中急需研究和解决的复杂审计实践问题。答辩时应重点关注学位论文是否创新性地解决了审计实践中的关键问题,是否能够将审计理论与知识充分作用于审计实践,使审计实践问题的解决更具效率和效果,或者能否将复杂的审计实践总结上升为一般审计规律性认识。总之,审计专业博士学位论文应强调对理论知識的创造性应用或对实践知识的原创性贡献。

从当前我国其他学科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价体系看,存在着明显的标准过于学术化的倾向,专业博士学位论文需要吸取这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加大实践性评价考察的比重[8]。审计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的评价需要学术导师对创新性进行把关,也需要审计行业社会导师对学位论文的实践性进行把关,建立多元评价机制。鉴于此,培养单位应注重审计实践领域专家对审计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的全过程参与,包括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盲审、预答辩、答辩等环节,以充分衡量学位论文的实践价值。学位论文采取审计同行学术评议与社会实践评议相结合的形式,以充分评价学位论文学术上和实践上的贡献和价值。

除此之外,应确立分类评价与综合评价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教育评价要针对不同类型教育特点进行分类设计。教育部强调将持续优化学科的专业布局,强化两类学位在定位、标准、招生、培养、评价、师资等环节的差异化要求,强化分类审核与评价。鉴于此,需要对审计博士专业学位建立独特的学位评价体系,为考察审计专业博士的实践创新能力,将审计理论与知识的原创应用作为评价的核心内容,避免审计专业博士与审计或会计学术博士使用同样的评价体系。此外,还需要树立起综合评价理念,破除传统的“唯论文”倾向,逐渐向全过程评价模式转变。审计专业博士的评价不应仅以最终的学术论文发表作为标准,适时纳入课程学习阶段性成果,再加最终的学位论文共同构建审计专业博士的综合评价体系[9]。

对于审计专业博士学位的评价还可以适时运用国外兴起的“档案袋”评价方式[10]。档案袋评价方式主要是通过能够反映学生在某个领域的不同学习阶段所付出努力和取得成果的资料,来证明学生的培养模式是否成功,这些材料的获得一般需要一个有连续性和针对性的过程。这一评价方式可以适当用于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的培养中,将审计专业博士的课程作业、心得反思以及总结报告等成果纳入档案袋,在学期末进行统一评价管理。档案袋中的成果反映了审计专业博士生在学习期间付出的努力,可以作为其毕业成果的一部分,部分替代论文发表要求,并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评价提供参考,综合起来对审计专业博士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进行评价。

八、研究总结与展望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22年新版目录的发布将审计专业学位类别调整到博士层次,这意味着审计专业博士即将进入实质性培养阶段。这不仅完善了审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同时也丰富了审计作为一门学科专业与实践工作的内涵,即审计兼具学术性和应用性。本文在分析我国审计博士专业学位设立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的内涵、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等尝试做出全面分析,以期能为培养中国特色审计专业博士提供借鉴。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自主知识体系,不仅需要在学术领域做出更多的创新性成果,更加需要利用创造性分析和归纳的方法对暂无理论支持的前沿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支晓强认为,专业型博士在实践经验方面比学术型博士更加丰富。对于攻读专业博士学位的人才,在传统的博士培养基础上,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独特、朴实的特征,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和完善。由此可知,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的设立对于归纳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实践经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专业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我们注意到,新版目录发布之后,西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等高校正在积极筹备和申报审计专业博士授权点,共同为培养新时代审计专业博士人才助力。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新版目录的调整只是一个开始,审计博士专业学位建设和人才培养还面临诸多未知和挑战,还需要进一步广泛地探讨和实践摸索。在对审计专业博士进行培养时,关键要做好审计专业博士与审计专业硕士的区分、审计专业博士和审计学术博士的区分,避免审计专业博士培养“硕士化”和过度“学术化”,同时审计专业博士的培养也需要积极借鉴国外专业博士培养和我国其他学科专业博士培养的经验,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实践,在培养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才能够有效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学科体系、培养中国特色审计专业博士人才,从而为新质生产力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助力。

【参考文献】

[1] 曹媛媛,郭卉,储昭卫.反思性实践:国外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3

(6):90-97.

[2] 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刘彤,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7.

[3] 李拓宇.知识生产、学科演化与专业博士学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5):132-138.

[4] 吴其阳.新时代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变革——基于9所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分析[J].審计观察,2022(1):20-25.

[5] 秦荣生.研究型审计的现实使命与实现路径研究[J].会计之友,2024(4):2-5.

[6] 王东芳,刘晶.澳大利亚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的规模与结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3(7):82-92.

[7] 刘进,葛浩,林松月.专业博士学术化:挑战与应对——基于对282篇博士学位论文的文本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5):48-53.

[8] 袁广林.专业博士生跨学科整合培养:内在逻辑与模式构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3(6):39-45.

[9] 申国昌,夏豪杰.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内容、问题与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8):53-60.

[10] 柯婧秋,闫广芬.专业博士专业社会化:科学内涵、影响因素与实现路径[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3(2):67-74.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研究生教育中国特色
以科创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何为“新质生产力”?
支持科技创新成财政提质增效新出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投资新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