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婷 郭小青
【摘 要】 提高研发支出资本化率和削减研发支出是上市公司实施研发支出盈余操纵的两种常见手段,但出于盈余管理动机的研发支出削减行为不易被识别,现有研究更关注研发支出资本化盈余操纵。选取科力远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经验分析法和Gunny模型对新能源企业研发支出盈余操纵的两种手段分别进行识别,并分析其动机和对企业以及信息使用者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管理层为了改善经营业绩迎合盈余目标,通过削减研发支出和提高研发支出资本化率两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盈余操纵,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对信息使用者造成迷惑并做出错误决策,同时损害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力。
【关键词】 研发支出资本化; 削减研发; 盈余操纵; 新能源企业; 科力远
【中图分类号】 F27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4)12-0153-09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能源转型”成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推动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和大规模发展,不仅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路径。国家为支持新能源企业发展,鼓励研发创新活动,通过财政拨款、贴息及税收返还对新能源企业的绿色创新绩效进行补贴,很大程度上使得新能源企业在研发活动的投入力度远远超过其他类型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等问题,股东的约束能力有限,无法对公司经营者形成强有力的监督;管理层出于自身利益为迎合盈余阈值,可能倾向于对不确定性较强的研发支出进行操纵。提高研发支出资本化的会计处理方式能提高企业利润、粉饰财务报表,从而向外部投资者传递研发能力较强的信息,提高投资者预期致使其产生误判。另一方面,新能源企业研发投入高,削减研发支出不易被识别且面临诉讼风险相对较低,管理层为达到短期的目标利润,可能会加剧通过削减研发支出来达到扭亏为盈等盈余目标的操纵行为。因此,以新能源企业为例研究研发支出盈余管理情况更具典型性。
本文选择湖南科力远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科力远”)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可能的研发支出盈余操纵动机、方式及其对企业未来发展以及信息使用者决策判断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识别研发支出盈余操纵行为从而进行有效投资,帮助股东对管理层的盈余操纵行为进行识别监督,从而保证中小股东利益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分析
国内外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方式主要包括全部资本化、全部费用化和有条件资本化。闫华红等[1]认为国家出台的有关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的大多优惠政策可以使科技研发公司降低一定的税负,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整体利润。石瑾[2]提出,科技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不一定会为企业带来价值增长,难以作为企业的资产。因此,全部费用化是最具谨慎性的处理方式。但Ciftci[3]通过研究发现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存在严重的弊端,具体表现在:它会导致绝大多数科技研发企业出现财务亏损的危机,甚至存在给整个市场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周苏娟[4]认为可能由于研发本身的不确定及滞后性导致一些无法预见的弊端出现,有条件资本化对企业来说更适合,它可以促进企业产品技术的长足进步。刘金林等[5]研究发现,提升研发支出资本化比例能明显促进企业绩效,该促进作用会受行业、规模、产权等异质性的影响。宋军等[6]提出公司管理层会主动发出项目可行性信号,将成功概率高的研发项目资本化,以实现股价的普遍上升趋势。然而,资本化的实际应用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一些公司可能会秘密地、主观地实施盈余管理。
(二)研发支出盈余管理研究
国内外文献将研发支出盈余操纵方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提高研发支出资本化率进行的应计盈余操纵,一种是通过削减研发支出进行的真实盈余操纵[7]。现有研究主要从研发支出盈余操纵的识别、产生的动机和经济后果展开研究。
研发支出应计盈余操纵的识别方面多数采用经验识别法,李慧[8]通过经验识别法对福田汽车的研发支出总额及资本化比例等分析识别其过度资本化问题。张延昕[9]通过研究创业软件公司得出,企业出于债务契约、资本市场等动机进行研发支出资本化盈余操纵。傅贵勤等[10]研究得出,企业利用研发支出过度资本化方式粉饰财务报表,蒙蔽投资者,EVA动量指标可抑制企业研发支出盈余操纵行为,帮助投资者在大量的数据信息中进行识别。在研发支出真实盈余操纵的识别方面,大多数学者采用Roychowdhury[11]的经营现金流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对真实盈余管理进行识别,但这种计量方法本身无法准确度量削减研发支出的程度。Gunny[12]通过采用模型度量法单独考察了公司削减研发支出的盈余操纵行为,便于企业利益相关者进一步识别。朱红军等[13]研究得出,上市企业为一时的高收益,进而采取了削减研发支出的行为,这种决策无疑是在为企业未来发展埋下隐患,是对公司业绩及其在国际市场中的价值有反向影响的。朱湘忆[14]根据Roychowdhury和Gunny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管理层削减研发的盈余管理行为会削弱公司创新能力。楚有为[15]研究得出,审计委员会专业背景能够有效抑制研发活动中隐蔽的盈余操纵行为。龙子午等[16]研究得出较高的审计师行业专长或者较高的分析师关注,会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操纵行为形成有效的抑制作用。
(三)文献述评
研发支出盈余操纵的主要手段有:提高研发支出资本化率的应计盈余管理、削减研发支出的真实盈余管理。目前关于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相关研究表明,会计准则对研究与开发阶段的模糊界定加剧了管理层研发支出盈余操纵的可能性。管理层利用研发支出高度资本化达到盈余目标,蒙蔽投资者使其高估企业价值形成误判。此外,管理层为实现保盈目的,进行削减研发支出盈余操纵行为,致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受损而影响长期发展。
现有研究通常针对某一种研发支出盈余管理手段展开,并且更多关注通过提高研发支出资本化率的盈余操纵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出于盈余管理动机的研发支出削减行为隐蔽性高、不易被识别,导致该种手段的相关问题没有得到研究者应有的重视,无法还原研发支出盈余管理活动的全貌,并且现有关于研发支出盈余管理的文献多采用大样本统计分析,缺少对个案的细致挖掘。本文将理论运用到个案企业,通过经验识别法和Gunny模型法对研发支出盈余操纵的两种手段分别进行识别和度量,并对其动因和经济后果进行分析,从而能对研发支出盈余操纵行为进行更系统、全面的研究。
三、案例背景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选择科力远作为案例分析对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通过对2017—2021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研发支出资本化情况进行统计,发现研发投入资本化比例平均为17.54%,而科力远作为一家新能源企业,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比例长期基本维持在80%左右,远远高于行業的研发投入资本化率;第二,科力远2017—2021年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总体下滑78.5%,这与新能源行业逐年增加研发支出的情况相悖。第三,科力远的利润呈现正负交替状态,结合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会发现科力远利润质量偏低。综上推测科力远存在研发支出盈余操纵行为,将科力远作为单案例研究对象,对其研发活动盈余操纵具体的方式、动机以及对公司未来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等展开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科力远的长期战略发展产生现实指导意义;此外,以点带面,有助于探究新能源企业的研发投入盈余操纵问题。
(二)研究思路
首先,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在研究分析现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选取科力远作为案例分析对象,研究公司2017—2021年的企业年报、审计报告以及关于科力远的媒体报道等相关资料,通过纵向分析研发投入资本化与利润总额的变动关系,横向比较比亚迪、宁德时代等行业中的领先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的情况,进一步结合市场情况对营业收入和研发投入进行分析,判断存在盈余管理动机。其次,采用Gunny模型衡量研发支出异常削减情况,结合报表信息对盈余操纵的“副作用”进行分析,预测对企业长远发展带来的潜在风险。最后,建议企业在进行研发投入盈余管理时综合考虑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科力远研发支出盈余操纵证据推断
(一)整体情况
科力远2017—2021年的研发投入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研发投入金额总体呈下降趋势,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总体下降78.50%;此外,2017—2021年科力远研发人数占总员工数的比例也从20.72%减少到4%,而营业收入呈明显的增长趋势。
科技创新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科力远作为一家新能源公司,理应重视研发活动,伴随其营业收入成倍数增长,出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相应地也会倾向于在研发投入方面加大力度。然而,科力远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从2017—2020年呈降低走势,尤其在2018—2020年期间,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从14.22%减少到3.48%,之后在2020—2021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2017—2021年,科力远营业收入增长了34.5%,而研发投入减少了68.17%,究其根本可能是2018年营业成本同比增长13.55%,营业收入虽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增速放缓,且利润质量不高,导致2018年以后研发投入逐年削减,占营业收入比例大幅减少。其次,据统计,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61.7%,市场竞争相对激烈,科力远虽然在HEV电池产业链等方面相对领先,但在新能源行业中总体规模远远小于比亚迪、宁德时代等行业领先公司。作为新能源企业,需要依靠研发活动生产新产品,扩大市场维持自身竞争力,而科力远2020—2021年在营业收入保持20.14%增速的情况下,其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下降到3.26%,这与新能源产业激烈竞争的情况相悖。
(二)经验分析
1.纵向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在2017—2021年,科力远平均研发投入资本化比例为76.84%,2017年和2018年资本化比例甚至高达90%以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且不同年份研发支出资本化率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异常。结合图1可知,科力远2017—2021年的利润总额呈“V”字形,2019年是拐点,利润总额下降至41 746.59万元,研发投入同比降低21.91%,资本化率降低30.31%。科力远降低研发支出,提高研发支出费用化的比重,一方面能减轻本期的税收压力,另一方面企业在之后的会计期间将之前年度的研发费用转为资本化,能有助于提高之后会计期间的利润。
2020年科力远的利润总额增加了47 176.32万元,补齐了2019年的亏损,其研发投入同比降低57.83%,研发支出资本化比率与上年维持在同一水平。根据公司法等相关法规要求,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两年亏损就会被风险警示,科力远2019年亏损41 746.59万元,研发投入同比下降57.83%,说明企业很有可能为了弥补亏损的利润对研发投入进行异常削减,增大了研发投入盈余操纵的可能性。
另外,由表2可知,科力远在2019公司大幅降低研发投入强度的前两年毛利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都有大幅提升,可以看出前期研发投入有助于提升公司的成长性和竞争能力,公司削减研发投入应该不是由于投资效率低下。结合科力远的经营情况可以发现,科力远在研发方面很可能采用提高研发支出资本化率或削减研发支出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
2.横向分析。科力远所属的新能源行业,其运营模式与其他行业存在较大区别,本文选择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与科力远研发投入力度以及资本化率进行横向对比分析。选择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作为对比案例的原因有:第一,同属新能源企业的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对于研发的重视程度高,研发投入力度较大,经营能力和获利能力强,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内的标杆企业,与之对比也能从中发现科力远研发方面存在的不足;第二,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作为A股上市公司,企业存续的时间较长,企业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及资料的准确性都基本能得到保证,增强案例对比的可行程度。
通過表3可知,2017—2021年之间,比亚迪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的均值为5.89%;同期宁德时代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平均为6.88%。相比这两家公司,科力远2017—2021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浮动程度剧烈,整体降低79.5%,平均值为9.25%,2021年低至3.26。从公司规模的角度看,科力远的规模小于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其营业收入在逐年增长,研发投入反而减少,用于研发的资金极大地被挤压,不利于研发成果和企业竞争力的维持。在研发资本化方面,比亚迪研发支出资本化率平均为30.5%,而宁德时代披露的研发投入资本化率为0,相比之下,科力远的研发支出资本化比重最高,仍为60.09%。在研发成果方面,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的研发专利总数远远高于科力远。因此,通过横向分析,即使在重视研发活动和具有高研发效率的公司中,资本化研发支出的份额也比科力远低,表明科力远可能通过提高研发投资的资本化率实施盈余管理。对研发投入资本化的灵活处理,可能使企业为了迎合盈余阈值而对研发支出的资本化比例进行人为操纵,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与同行业公司之间会计信息对比的有效性,使得会计信息存在失真现象,也为外部投资者做出正确经济决策增加了干扰。
(三)模型分析
1.真实盈余管理模型分析。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知,异常削减研发支出属于企业进行的真实盈余管理,公司使用的会计准则或公司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者管理者在离任前期为获得更多利益,会通过真实盈余管理来实现他们希望向外界传达的盈余阈值。国内目前相关实证研究采用Roychowdhury模型,但由于Roychowdhury模型对于削减研发支出的操纵行为无法单独识别,因此,本文借鉴Gunny构建的模型,用以衡量科力远企业异常性的研发支出程度,具体模型如下:
RDi,t/Ai,t-1=a0+a1(1/Ai,t-1)+a2Mvi,t+a3Qi,t+a4(Inti,t/Ai,t-1)+
ε■■ (1)
NRd=b0+b1(1/Ai,t-1)+b2Mvi,t+b3Qi,t+b4(Inti,t/Ai,t-1)(2)
其中,RDi,t为公司i在t年的研发支出额,Ai,t-1为公司i在t-1年的资产总额,Mvi,t为公司i在t年市值取自然对数,Qi,t是公司i在t期末的托宾Q值,Inti,t为公司i在t年扣除折旧摊销费用前的营业利润,NRd为正常研发。ε■■ 是残差,若ε■■<0,则Indicator=1,异常研发削减= -1×ε■■×Indicator。通过上述模型,利用Stata计算出ε■■的值,得出企业异常研发削减的值,值越大说明企业研发削减程度越大。下面采用此方法测量科力远研发支出盈余管理程度。
2.真实盈余管理测量结果。当ε■■<0时,说明公司存在异常削减研发支出情况,且绝对值越大,说明对研发支出的异常削减情况越严重。根据模型1可以计算得出ε■■,衡量科力远在研发支出上的削减程度,即对研发支出的操纵情况。采用Stata把行业截面数据代入模型2计算出企业每年对应的公式系数值,再将所得出的参数估计值和科力远相对应的因变量的值代入模型1,计算得出科力远异常削减研发支出的值,如表4。
根据表4结果显示,2017—2019年代入科力远各指标值求出的ε■■均为正值,说明此期间不存在因盈余管理异常削减研发支出的情况,2020年和2021年的ε■■均为负值,异常研发削减=(-1)×ε■■×Indicator,可以得出2020年和2021年存在异常研发削减的情况,且相比2020年,2021年的研发削减程度更大,即盈余管理程度相对更高。根据表5可以得出,在2018年和2021年,科力远的总资产报酬率与上一期的差值落在[0,0.01]范围中,推测科力远为达到或接近上期盈余阈值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2021年的异常研发削减更有可能作为科力远在研发支出上采用的盈余管理手段。
五、科力远盈余管理动机及“副作用”推断
(一)动机
1.管理者回报动机。对于高研发的公司来说,管理者为完成盈余目标,很有可能会对主观随意性较大的研发支出进行操纵,实行研发支出高度资本化或削减研发支出的短视行为。科力远根据所实现营业收入、利润和管理职责等考核指标形成综合考评结果,并以此为依据发放管理层薪酬。科力远在对管理者2021年的业绩考核中,要求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20%和净利润不低于0.2亿元,公司在2021年实际实现营业收入30.59亿元,同比增长20.14%,减去股权激励成本影响实现扣非净利润0.34亿元,刚好达到公司业绩考核要求。此外,在2021年科力远的CEO同期任职董事长,双重身份使其在公司的投资战略、经营决策以及对外信息传递方面具有更大的实际影响力,但却在2022年卸任其CEO及董事长身份,由于高管在离任前会为了自身能获得更多的利益而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因此在这种条件下,有理由推测科力远管理层为完成考核指标进行了研发支出盈余管理行为。
2.资本市场动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给管理层利用研发支出政策选择进行资本化或真实操控研发活动留下可操纵空间。由报表数据可知,科力远2017—2019年的营业利润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股票收盘价格从2017年的每股7.83元下降到2019年的每股4.4元。从2020年开始,营业利润开始平稳增长,这种波动较小、相对稳定的收益使公司股价上升,可以看出科力远2021年底的股票交易价格相比2019年增长了62.05%。2018年科力远通过偏高的研发投入资本化金额影响营业利润,使得营业利润的亏损减少,避免了净利润为负的情况。2021年,将研发支出资本化比率再次提高到81.49%,让企业的营业利润维持在比较平稳的状态,向市场传递公司正处于稳定发展的阶段。研发投入高资本化率使得外部投资者高估企业的发展潜力,从而加大投资,使得公司的股价上涨。因此,有理由相信管理者正是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方式来吸引投资。
另一方面,对科力远的营业利润进行调整,会发现2017—2021年调整后的营业利润均显示负值,2019年的净利润亏损达-58 062.79万元,这说明科力远的营业利润质量较差。面对亏损的情况,企业有着更迫切的融资需求,科力远可能在利用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盈余操纵,通过提高研发支出资本化率的方式,使利润基本能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由此可以推断出,科力远对于利用研发投入资本化调整利润指标存在很大的依赖性。因此,有理由相信管理者正是通过向外部投资者传递公司能稳定盈利的信号,来增强投资者投资的信心。
3.债务契约动机。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一般会作为对外融资的条件,由于投资人很看重公司的欠债偿还能力,所以公司倾向于将其杠杆率建立在容易融资的水平上。债务水平越高,公司就越有可能以某种方式管理其盈余,因为随意变更财务数据意味着企业会承担很高的风险,所以公司倾向于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来提高利润,通过提高资本化比例,将研发费用转入资产部分,有利于降低杠杆率。新能源汽车行业中资产负债率的平均水平为43.95%,而科力远2017—2021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9.91%。从表6可以看出,在2019—2021年期间资产负债率稳定在50%以上,可见企业的负债水平和偿债压力都在增加。企业的营运资金在2019年下降了92.8%,在2020年营运资金为负值,由此可见,企业在2019年以后资金链严重受到影响,企业面临较大的债务压力。因此,推测科力远可能存在债务契约动机导致的盈余操纵行为。
4.避免退市动机。根据我国公司法和证监会的规定,上市公司若连续两个会计年度出现净利润为负,证券交易所会对其实施风险警示。对因经营困难而退市的公司来说,融资条件差会使企业的处境更加艰难,退市会影响企业的声誉,企业难以从困境中脱离,管理层的利益也会受到严重损害。因此,当科力远净利润出现负值时,其避免退市的动机最为强烈,管理层为了避免公司被退市,会通过盈余操纵的方式调整利润来达到盈余阈值。分析科力远的净利润,在2018和2021年科力远的净利润处于“微利”的状态,在2017—2021年间,相比其他年度,2020年的净利润达到峰值,其他年度表现为微利与巨亏交替出现。因此,可以推断科力远采用研发支出盈余操纵来提高净利润,将利润扭亏为盈,维持上市資格。
(二)研发投入盈余管理产生的“副作用”
1.摊销期内利润压力增大。随着长期对研发支出进行高比率资本化处理,无形资产与资本化研发投入基本呈现正相关关系。2018年科力远的无形资产达到127 957.25万元,相对于2017年增长了94.72%,然而形成的高额的无形资产,虽然短期内能缓解企业当期的费用压力,增加收益,避免企业出现利润亏损的情况,但就长期来说,在未来摊销期内会增加企业的压力。根据年报数据可知,科力远2018年无形资产达到最高值,2019年无形资产摊销额相比2017年增长了3.43倍,在2019年后无形资产摊销额仍呈平缓增长趋势,高额的摊销会在未来几年内明显降低科力远的利润。此外,由于无形资产有效期的不确定性,前期过度的研发投入资本化也给后期每一年度的摊销额造成较大影响,无形资产形成的减值损失会降低科力远企业的利润。科力远企业在2021年披露的报表中无形资产减值损失为189.65万元,占同年净利润的36.71%。由此可见,无形资产减值损失对净利润的影响很大,在选择对研发投入进行资本化处理时,应当考虑未来存在的“反噬”风险,保障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短期内税收压力增大。科力远的高比例研发投入资本化,一方面使得可以享受税前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当期资本化支出未能形成无形资产时,无法享受无形资产成本税前加计摊销,总体会使当期所交税费增多。为了对比科力远企业现有高比例研发支出资本化率与全部费用化后,两者之间在企业所得税缴纳方面的差值,将科力远2017—2021年的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按照全部费用化进行重新处理,并按费用化成本的175%进行税前加计扣除。从表7可以看出,将研发投入全部费用化处理后,2018年最高可以抵减6 387.78万元税费,每一年度可抵减的企业所得税费占研发投入资本化的26.25%,科力远在过度研发支出资本化后,在表面上会形成盈利的假象,但实质上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比例越高,带来当期的税收负担也会越大。
3.不利于企业长期研发成果。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短期业绩而减少研发支出的盈余管理行为,会给同行业中其他企业先一步创新研发成功的机会,导致企业自身研发成果的滞后性,从而无法享受最先研发带来的红利。为达成盈余目标采取削减研发后逆转的方式,这类盈余管理比出于战略考虑削减但不逆转研发支出行为的经济成本更高,异常削减研发支出会打乱原有的研发战略,由此对公司长期经营带来的损害,即使快速逆转仍无法弥补。当管理者出于盈余管理动机削减研发支出时,为粉饰利润往往会忽略研发项目价值,这使得削减研发支出盈余操纵行为抑制了企业的创新产出能力,导致企业的长期核心竞争力受损。根据年报数据可发现,科力远研发的专利数相对当期的研发投入存在滞后性,科力远2017—2020年专利总数从532增长到716,2021—2022年专利数与2020年基本持平,这可能与2020年和2021年削减研发支出存在直接关系,削减研发支出削弱了企业创新产出能力。
六、结论
本文采用案例分析,得出科力远新能源公司利用研发投入资本化和削减研发支出两种方式进行盈余操纵,对其研发支出盈余操纵存在的“副作用”进行剖析并给出了相应的经验证据。作为A股上市新能源企业,科力远在融资、人才引进和政策支持方面的优势远超过非上市公司,若被退市,科力远宝贵的“壳资源”将会丧失,公司的管理层以及投资者的利益都将受到损害,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会极大地削弱。科力远被“ST”后,其短期内很难实质性改变公司的财务状况,为了维持上市资格,利用盈余管理手段操控利润是最直接的方式,高额的研发支出对于新能源企业而言不会引发争议,研发成果的不确定性也对盈余操纵行为形成“掩护”,因此,科力远在研发活动方面进行了盈余操纵。通过高度研发支出资本化的会计处理,提高了公司利润,摆脱利润为负的状况,并向外传达企业发展能力、盈利能力较好的信号来促进筹资。其次,管理层通过削减研发支出的盈余管理方式干预公司正常研发,维持利润增长达到考核要求,保障自身利益。
研发活动盈余操纵行为一方面会蒙蔽投资者使投资者对其盈利能力产生较高预期,投资者也因其研发支出的高资本率乐观地认为公司的研发成果较多,从而可能进行了失败的投资。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损,公司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来自新能源汽车退补政策的压力,本当推“新”应对,但科力远削减研发支出的“节约”行为将会抑制公司的长期发展。盈余操纵行为对新能源企业利润指标的改善只是短暂性的,而从长远来看,可能会给新能源企业未来发展埋下隐患,导致企业未来出现研发能力减弱、利润质量不高、业绩压力大等问题。公司要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还应当立足于市场需求,提高自身的研发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获得长远发展。
为减少新能源企业的研发支出盈余操纵行为,保障投资者的利益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建议:第一,会计准则中对研发支出资本化率的规范应当根据其行业特征或者研发相似特征进行划分,选择适合的标准确定研究和开发阶段的划分时点,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的划分依据,使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更有参照性和可遵循性,从而在根源上减少研发支出资本化盈余操纵行为。第二,证券监管部门应对披露内容做出合理的规定,也要控制好披露程度,在保护企业研发机密的基础上,又能让外界信息使用者很好地了解到企业的研发进度与研发能力,进而对企业研发的整体状况有准确的把握。第三,企业应当对内部治理结构进行完善和优化,保证董事会和监事会具备独立性,能对公司的管理者有切实的约束和明确的奖惩机制,保证公司的决策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以及中小股东的利益,真正做到根据市场变化,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护企业发展最主要的动能,持续推进公司稳健经营。第四,会计师事务所应加强其独立性,选择职业态度谨慎、专业的注册会计师,按照严格的审计制度对目标公司进行系统、全面的审计,针对研发程度高的企业,对其研发方面的信息多给予关注,对于重大的研发项目,可以进行详细的测试和评估,以验证每个过程是否符合标准、产生的费用是否属于合理支出,通过设计合理具体的审计程序去发现问题,减少管理者利用研发活动进行盈余管理。此外,针对被审计公司出现任何违规行为,注册会计师应及时提出意见并在审计报告中进行披露,以保证审计的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也会加强对真实会计信息的披露,以避免市场反应不佳,这将规范企业减少过度盈余管理,保证真实的经营状况得到反映。第五,投资者也应当更加关注和信赖拥有高质量审计的公司,高质量的外部審计能对隐蔽的研发操纵行为形成很好的控制。同时,外部投资者也要加强对财务知识的学习和了解,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所披露财务信息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更好地判断和识别报表中所披露信息是否掺杂误导信息,助力企业进行合理有效的投资。
【参考文献】
[1] 闫华红,闫佳睿.软件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问题与对策[J].财会月刊,2022(18):74-79.
[2] 石瑾.中美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比较分析[J].会计之友,2011(33):47-48.
[3] CIFTCI M.Capitalizing R&D expenses versus disclosing intangible information[J].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2016,46(3):661-689.
[4] 周苏娟.探讨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努力增强企业创新能力[J].湖北社会科学,2006(10):113-114.
[5] 刘金林,陈敏娟,涂利果.供应商管理视角下的研发支出资本化与企业绩效[J].会计之友,2022(23):90-97.
[6] 宋军,刘曦漫.研发支出资本化中盈余管理者的识别[J].证券市场导报,2021(11):35-47.
[7] 郭慧婷,刘莹.市场竞争环境、研发支出异常削减逆转与经营业绩[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22,19(5):53-62.
[8] 李慧.上市公司研发支出资本化过度问题探析[J].财会通讯,2021(2):119-122.
[9] 张延昕.基于研发支出资本化的公司盈余管理案例分析——以创业软件为例[J].财会通讯,2020(1):97-100.
[10] 傅贵勤,李卓翊.研发支出的盈余管理发现与抑制——以A医药股份公司为例[J].财会月刊,2018(14):109-116.
[11] ROYCHOWDHURY,S.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42(3):335-370.
[12] GUNNY K A.The relation between earnings management using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and future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meeting earnings benchmark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0,27(3):855-888.
[13] 朱红军,王迪,李挺.真实盈余管理动机下的研发投资决策后果——基于创新和税收的分析视角[J].南开管理评论,2016,19(4):36-48,86.
[14] 朱湘忆.真实盈余管理、产权性质与创新绩效[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20(5):53-64.
[15] 楚有为.审计委员会专业背景与企业研发活动盈余操纵[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8,38(10):96-113.
[16] 龙子午,石锦.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分析师关注对研发操纵的影响——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J].财会通讯,2022(1):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