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盛典 林祺
一、时代归因:技术赋能的育人价值
技术的发展是教育变革的推动力量。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
泛在学习最早源自马克·威瑟的“泛在计算”理念,它倡导学习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人人可通过任何设备获取信息。技术赋能背景下的泛在学习育人实践导向的是学生多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最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为了让信息技术更好地驱动学校的教育发展,笔者学校以泛在学习为理念内核,在校园内打造泛学习场域,促进学生利用泛学习场域进行跨时空信息交互,分科分项目开展自主研究、团队竞赛、交流辩论等活动。学校也由此摸索出一条以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变革教学行为,统整评价方式的教育新路径。
二、模型构建:泛在学习的有效路径
学校从尊重学习主体、尊重学习的发生、尊重学科认知规律出发,借助信息技术为学习活动创设平台,不断在教学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最终指向人的全面發展。当前,学校不断对“技术赋能下的泛在学习教与学模式”这一育人模式进行凝练,其整体架构由“三环四柱”组成,具体如下。
1.从理念原则到普适性模型,架构泛在学习的实施脉络。“三环”为泛在学习教与学整体模式架构的核心部分,由内而外包含核心理念、实施原则、普适性教与学模式。其中,内环凸显泛在学习的核心理念,即校园教育范畴下的无处不在的学习。通过场域营造无时无处不学习的理念,立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支持学生全面发展、多元发展。中环提出了模式的四大原则,即自发生原则,让学习自由发生;自选择原则,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方式;自组织原则,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可自由组合进行合作学习;自反思原则,以解决真实问题为突破点,在质疑、探究、分析、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中对自我思维、行为和情感进行深入思考。外环则确定了“任务驱动—多元探究—交流分享—评价反思”的四步教与学模式,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兼具导向性与灵活度,便于各学科结合自身的学科特征进行丰富与完善。
2.从场域资源到策略评价,完善泛在学习的操作方式。“四柱”为泛在学习教与学整体模式架构的支撑部分,包含教学空间、教学策略、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四方面,是实现学生泛在学习的重要保证。
学校以泛在学习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积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尝试在学科教学、学校活动中构建四位(学科教室、校园主题区域、校外实践基地、网络虚拟空间)一体的泛学习场域。四位一体的泛学习场域是从实体到虚拟、从线下到线上、从校内到校外的学习空间的交织与延伸。学生的项目化学习过程就是在虚实空间中不断对信息进行处理、对知识进行探索与应用的过程。
在实践归纳的基础上,学校总结梳理了基于泛在学习的协作式、沉浸式、编辑式等多元教学策略,开发了“生命教育”“‘梧园劳动家”“快乐足球”“益智器具”“‘悦读”等泛在学习理念下的课程资源,搭建了融合线上线下的“木木实验室”“梧童读书会”“心海导航”等学习资源库,形成了囊括“自评+互评+师评+群评+社评”的五方评价模式,使泛在学习的教与学过程形成完整闭环。
3.从信息汇聚到数据集成,丰富泛在学习的应用纵深。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校在四位一体的泛学习场域中构建“现实物理空间+虚拟网络空间”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让学生、家长、社会均可以关注甚至参与到项目学习进程中,冲破原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封闭式学习模式。课余时间,学生常常聚集在校园各楼层普遍架设的泛在学习网络终端观摩彼此的项目学习内容,探讨项目的改进方向。信息的大汇聚与展示,无形中架设了学生分享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成果的平台,也让学生从个人小范围的学习活动,逐步扩展到团队的协作探究。
自泛在学习场域架设以来,学校管理后台已关联到4000多个学生的泛学习账号,实现11个学科近百个大小学习项目结项,总结出经典研究案例18个。学校通过账号信息追溯,生成了泛在学习活动参与者大数据。学生的项目完成度、参与程度、参与数量、学科偏好等数据相互交织,形成个人的泛在学习画像,有效地促进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养作出更立体、全面、科学的评价。
三、项目实践:线上线下的多维互补
学校泛学习场域打破教学的时空限制,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均能开展沉浸式学习,推动学生自我驱动,形成终身学习的生活方式。笔者学校在教学完六年级语文《竹节人》这篇课文后,顺势开展“怀旧玩具”的项目化学习,下面以该项目化学习为例进行说明。
1.场域贯通,联结学科教学与素养培育。《竹节人》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然而,城市里的学生对竹节人知之甚少,难以和文章产生共鸣。于是,执教教师在年段学生中开展主题为“怀旧玩具”的调研。调研显示,许多学生对从未接触过的竹节人十分好奇。教师就势让学生在学习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制作一个怀旧的玩具。这样的学习旅程,尊重学生的选择和需求,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让学科课堂教学升华为学科素养培育。教师借助泛在空间平台发布“怀旧玩具主题展”的前置性学习任务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包,学生在课外可以请教自己的长辈或是利用泛在网络空间观看怀旧玩具的制作过程和玩法。如此,学生学习的空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延伸到网络空间,做到无时无处不学习。
2.社交融合,实现复杂环境下的探究生成。以往,学生的学习活动常困在一个年段与班级架构中,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泛在学习以任务为导向,不同年段、不同班级的学生彼此可以选择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组队,形成志同道合的同行人,并肩探索知识奥秘。
在“怀旧玩具”的项目化学习中,教师先收集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再借助泛在空间的平台发布正式学习任务,即学生在制作玩具的基础上,写一份玩具的制作指南。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自主探究,志趣相投的学生可以合作组队,学校也鼓励教师、家长、校外专家共同参与学生的探究。如此模式下的学习任务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能让他们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多维度的学习,从而丰富学习的过程与内容。
3.学科融通,促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泛在学习的诸多项目均源自学生在课堂上与生活中的兴趣点,由各学科任课教师加以梳理提炼,形成可供研究的项目后再对外发布。学生以兴趣为原点,相互召集,以任务为导向,开展自主研究、团队竞赛、交流辩论,培养复合式的问题解决能力。
制作怀旧玩具首先要求学生能看懂学习资源包中的视频讲解及文字描述,这就涉及对说明文的信息提取,也涉及劳动和美术学科的融合应用。在这一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达成任务和目标,还需要进一步查阅信息,需要对自己感兴趣的玩具的样式进行设计,需要动手实验玩具的可行性,这是泛在学习多元探究的体现。沉浸式学习过后,学生在终端提交学习成果。借助线上平台,师生可以在学校楼层智慧终端和机房计算机、家长在校外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查看和留言。学生可以根据同伴、老师或是家长的评价与反馈来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最终,“怀旧玩具”项目顺利完成,学生提交了一份份图文结合、步骤清晰的玩具制作指南。这样的项目化学习融通各类学科,构建起无界学习的新样态,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梧村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