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刚:繁星之景在头顶,追梦之路在脚下

2024-06-03 01:21张晓利
中国医院院长 2024年8期
关键词:高志浙大机器人

文|张晓利

“国考”取得全国第二名成绩的背后,有运筹帷幄的高瞻,又有足履实地的智慧。

“灿若繁星”象征欣欣向荣,繁荣美好。近些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以下简称“浙大儿院”),无疑是那颗备受瞩目的明星。

在2022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国考”成绩单中,浙大儿院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儿童医院序列中位列全国第二名。这是继2021年度取得全国第二的好成绩后,总成绩再次夺得榜眼。同时,医院有多个学科,如新生儿、小儿呼吸、小儿消化、儿科重症、血液肿瘤等,达到了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备受业界瞩目。

繁星之景背后,有着怎样的“秘密”?走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采访副院长高志刚发现,医院高质量发展背后,有运筹帷幄的高瞻,又有脚踏实地的智慧。可谓是,繁星之景在头顶,追梦之路在脚下。当然,过程之中,更有一群像高志刚这样的怀有儿科梦想和济世情怀的浙大儿院人。

立专班、建机制、优管理

浙大儿院深知,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考核结果是国家深化医改、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检验区域医疗综合能力和水平的“金标准”“指挥棒”和“风向标”,是一张最官方、最权威、最综合的榜单,能充分彰显各家医院的硬实力。

做好这一答卷的第一步,便是将这一指挥棒融入医院管理中。“首先,我们建立多个专班。”高志刚表示,医院以“为了儿童健康”为宗旨,围绕医疗质量、运营效率等五个方面成立了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推进专班,不断抓深抓实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不断促进医院精细化管理和高质量发展。

然后是建立机制。医院以考促干、以考促改、以考促效,在门诊和各住院科室不断细化指标、压实责任,充分发挥了“国考”的指挥棒作用。具体而言,医院根据往年成绩分析得分、失分之处,明确哪些是医院强项和扣分点,对于短板之处,进行根因分析。

医院每年制定重点推进项目,同时签订科室目标责任书。“有一点很关键,便是制定差异化的目标。”高志刚强调,医院不会特别刚性要求,而是根据上一年度数据为科室量身定制目标;然后从数据看实现程度,因而医院也会定期汇总数据,让数据说话,如每季度有质管简报,每月有数据总结;在每个科室进行纵向对比的同时,调整、健全指标,以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其中,一是差异化制定指标,体现的是医院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如有些科室天然存在短板,难以提高四级手术占比。二是不断健全、调整指标,而非制定好后一成不变。当大家怎么努力都达不到要求时,就会考虑指标的合理性。”高志刚解释称。

在落地过程中,医院发现,临床科室任务繁重,很难有专门的人手来厘清指标、督促落实,于是医院联动质管、医保、财务、运行等部门来帮助临床科室开展指标落实工作。以四级手术为例,医院对标国考指标和医保支付制度,整理出四级手术目录,再细分到每个科室,“这样很好地避免了临床分不清到底算不算四级手术,以起到鼓励和便于落地的作用。”同时,医院鼓励开展MDT,“仅外科主导的便有20多个MDT”。每个MDT设有专职秘书,负责梳理病人情况,组织MDT。由于MDT人员不固定,医院设了4人以内、4~8人、8人以上档位,并设置了不同的收费标准和分配机制。“大家互相支持,参与积极性高。”

与此同时,医院态度很明确:国考是指挥棒,但也不能唯指标论,要紧密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高志刚称,医院即将启动一个新院区,面临的情况又会有新的变化,不能只盯着一时的排名,要立足长远发展。

强学科、重人才、敢创新

浙大儿院开展的首例儿童肝脏移植。

“评价一家医院好坏,学科最直观。”高志刚为浙大儿院有诸多优质学科感到自豪。他如数家珍地说,浙大儿院是首批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单位,拥有儿科领域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新生儿、小儿呼吸、小儿消化、儿科重症、血液肿瘤等多个专科达到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在国内某知名学科排行中,浙大儿院的小儿内科排名第三名,小儿外科排名第四名。

其实,“浙大儿院”先后获批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双中心”,而“双中心”的落地又助推医院迈入儿科“国家队”行列,也肩负起更多责任。

那么,他们有哪些学科建设经验呢?据高志刚介绍,医院积极落地浙江省持续推动的“医学高峰”计划。其中将3个优势学科瞄准国际水平、4个学科对标国内一流学科、4个作为培育学科,同时设置多个学科中心和专病中心。

他认为,学科高质量发展喊口号没用,应具体到每个学科每个病种。不同的学科应设置合适的指标,遥不可及的指标,会让人望而却步,而跳跳便能够得着的目标,往往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同时,他分析称,医院学科中有的学科代表着方向,像器官移植等复杂的疑难重症,即使就收支而言处于亏损状态,医院也会全力支持,“因为专科儿科医院相对较少,复杂疾病往往又相对集中在浙大儿院,部分疾病比如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疾病按照DRG标准很多会亏损,但需要保持医院公益性,医院也必须支持,同时保障学科发展。”而有的学科涵盖短平快的病种,可以帮着弥补、平衡上述学科的运营短板。

“人才最重要,如果没有优秀人才,再好的平台、想法,也无法实现。”而业界也广传一句话,“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做小儿科”。为了解决普遍存在的儿科人才稀缺难题,浙大儿院分外用心,从人才培养、引进两方面入手。

首先,医院下大力气培养儿科人才,成立浙江大学医学院儿科学院,对儿科人才进行全链条式职业发展培养,打造了从医学生在校教育到毕业后规培、专培以及在职继续教育的闭环。同时,医院鼓励院内骨干人才“走出去”,积极派送到国际、国内知名医院进修学习,并建立了能上能下机制,为想做事情、愿意做事情的人才创造平台。“现在我们很多科主任都很年轻,也能感受到医院对人才的重视。”高志刚称。

除此之外,医院多方筹集资金,着重投入到以人才为核心的项目上。为了最大力度吸引争抢人才,浙大儿院对人才的引进政策,既有共性的高薪引人,又有个性化的“一人一策”,万一在博士期间科研产出不够、能力尚有欠缺,允许有过渡阶段。同时,医院十分重视科主任的引入和培养,面向全国引进学科带头人。近年来,医院引进了感染科、心脏外科、眼科、麻醉科,国家中心平台等相关的60多位科研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已经体会到了很好的带动效应。他感慨,“双中心”平台在某种程度上也形成了推力,助力医院引入了更多高质量、高层级的人才。

另一维度,晋级国家儿科医院第一方阵之后,医院十分注重创新,而创新背后需要新技术、新方法的支撑。浙大儿院在这方面有着极大的魄力,以引进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为例,2020年,浙大儿院决定投入数千万元,在全国率先引进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

Hospital CEOtalk

院长语录

❶国考是指挥棒,但也不能唯指标论,要紧密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去促进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情况有新变化时,不能只盯着一时的排名,要立足长远发展。

❷学科高质量发展喊口号没用,应具体到每个学科每个病种。不同的学科应设置合适的指标。

❸作为医生,不能小看每一件小事和细节,因为它对患者可能是一件天大的事,要养成了“患”位思考的习惯。

浙大儿院党委书记舒强领衔的达芬奇机器人主刀团队。

据高志刚介绍,在此之前,业界对于小儿外科是否适合开展机器人手术是打问号的——因为既往用于儿童的机器人手术,首先量很少,其次多是在综合医院使用第三代机器人做的,由于医生缺少经验,加之手术器械比较笨重,致使很多医生认为机器人手术只适合大龄儿童,而禁用于小龄儿童。“当时,观点不一,临床手术量也只能保守估计。”在做了多方调研后,浙大儿院十分有魄力地斥巨资引进第四代达芬奇手术系统。

后来实践证明,这个决策具有前瞻性。浙大儿院在国内儿童机器人外科领域,实现了多个方面的突破,外科团队积极探索和创新符合儿童生理特点的布孔法,扭转了低龄儿童腹部空间有限、手术操作受限的劣势,打破了低龄、低体重患儿不适用达芬奇机器人的以往观念,拓宽了机器人手术的适应证,引领我国小儿外科在机器人手术领域走在世界前列,相关文章在国际高水平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IF=15.3)发表,同时,借助机器人手术系统“切除更加精细,重建更加精准”的优势,实现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的期许,让更多的患儿享受医学进步的红利。

“我们不仅探索把第四代机器人手术运用到小儿外科领域各个专业、各个年龄段,还尝试赋能行业,成立机器人手术联盟,为业界人士提供学术交流机会,推动机器人在全国小儿外科同质化发展等,还编写了一本由Springer出版的Pediatric Robotic Surgery专著。”高志刚称。

浙大儿院还在国内率先开展儿童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打造儿童心衰研究型病房,有效提高了儿童终末期心衰患儿的救治水平。

有了前面的深耕,浙大儿院在2022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国考”成绩单中,四级手术人数、科研经费总额均排位全国第一。

有情怀、重人文、赢口碑

在四级手术人数排位全国第一的诊疗中,浙大儿院的患者满意度获得“满分”。

“满意度就是患者的就诊体验。”高志刚谈及了一件令他影响深刻的场景。记得是2015年,当时他还是普外科的副主任,一位妈妈在住院期间对于病房的医生沟通方式不是很满意,所以去找高志刚沟通,她说“你们医生可能对这个疾病已经讲了很多遍了,但是这对我来讲是第一次”。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高志刚的内心。他理解这位妈妈,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作为医生,不能小看每一件小事和细节,因为它对患者可能是一件天大的事。他带领大家养成了“患”位思考的习惯。

在这样的思考和逻辑下,建设智慧医院、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注重人文关怀等提高患者满意度的组合拳,成为浙大儿院的常态。

详细来讲,医院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以“互联网+医疗健康”为导向和抓手,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和医疗质量,让浙大儿院“最多跑一次”真正跑进患儿和家长的心坎里,让患儿和家长的就诊幸福感、获得感更切实、更可持续、更有保障。

医院通过APP、微信、支付宝、自助机挂号、查化验单等“互联网+医疗”的方式改变挂号、付费排长队现象;以微信智能就诊小程序为例,家长预约挂号、支付费用、查验化验单等都能通过小程序实现,就诊等候时间缩短2/3。同时,医院互联网医院平台,连接患者与医生、医院,连接上级医院与基层医院的院内信息系统,互通互联各医院的数据与业务,直接支持在线挂号就诊、医保在线支付、电子处方、药品配送等全新的服务形态。

与此同时,为给患儿和家属带来全新的就诊体验,浙大儿院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走深走实:启用了门诊综合服务中心、门诊检查预约中心、入院准备中心,实现门诊、住院多项事务“一站式办理”,患儿和家长再也不用在各个楼层、各个窗口间疲于奔走了。其中,门诊综合服务中心将医保办、警务室、预检中心、门诊办公室的部分功能重新整合,集中在门诊一楼,下设若干窗口。患儿家长办理不同事项只要稍微挪挪脚步,临近窗口即可办理其他事项。门诊检查预约中心实现预约一站式服务,变双脚跑为“数据跑”。

入院准备中心则促进术前服务提质升级,率先并针对日间手术开展试点。这很好地提高了效率。据医院统计,目前医院有十几个专科,50多个病种开设了日间手术,每年6000~7000台。

在浙大儿院举行的出生缺陷干预救助项目星光公益活动,图为高志刚副院长和奥运冠军管晨辰。

“我们希望做到的是,迎合病人的需求,如根据患者需要,推行寒暑假周末手术,开设周末门诊、动态调整号源等措施,人性化地满足患者需求。”高志刚称。

另外,在人文关怀上,医院也用尽了心思。除了开设母婴室、图书馆外,医院还联动公益项目,为患者提供资金支持,2012年至今,医院共开展40余项慈善项目,为患者发放救助基金超1.6亿元。与此同时,医院组织有社工、志愿者,每年服务达70万人次。

十分有特色的是,医院还推出了“护佑童馨·邻安小家”项目,以大病患儿及其家庭为中心,帮助解决异地就诊患儿住宿难题,为患儿及家长免费提供临时住宿及生活帮助。“符合条件的家庭可提出申请,最多可免费入住14天。邻安小家里有餐桌、厨房、独立卧室,不仅让患者家庭有落脚的地方,还能让孩子吃上父母亲手做的健康的饭菜。”

凡此种种,足以见得,医院在改善患者体验的用心。这大概也是浙大儿院成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儿童医院之一,及最受信赖、最可依靠的儿童医院之一的原因所在吧。

高志刚也从个人的角度谈了他的观点:一直对儿科有情怀,喜欢做一名儿外科医生,虽然儿外科紧急情况多、急诊多,但看到患儿治疗后预后好、茁壮成长,很有成就感。他不后悔自己做儿科医生的选择。相信浙大儿院有无数个“高志刚”。

猜你喜欢
高志浙大机器人
本期名家—高志祥
高志刚
有趣!浙大的实践课让网友羡慕不已
Jin Yong’s ZJU Years: “Wisdom is the Goal”
Shallow-water sloshing motions in rectangular tank in general motions based on Boussinesq-type equations *
浙大全球农商研究院
The dynamics of the floodwater and the damaged ship in waves*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