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靖 鲍硕来
摘 要:音乐素养即个体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及鉴赏的能力,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注意到大学生在乐理知识、作品欣赏等方面存在不足,音乐教育环境亦有待优化。本文在探究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提升策略:构建优质的音乐学习环境,激发大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是提升音乐素养的基石;坚守传统文化之根,深化音乐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在参与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利用新兴科技平台与媒体,创新音乐教育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路径。此外,探索音乐疗法的功能扩展与线上疗愈平台的构建,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为他们的身心健康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音乐素养;音乐氛围;音乐疗法;新媒体平台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4)04-0077-04
高校作为文化教育和艺术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承担着传承国家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维护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职责。《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与《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高校的文化艺术工作提供了明确指引,旨在加强新时代的文艺创作,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同时,这些意见强调了在高校中开展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鼓励高校设立并优化音乐教育等相关专业,以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全面文艺素养。
音乐素养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道德情操及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对多所大学大学生音乐素养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某大学专项调查数据显示,有52.7%的学生在音乐素养方面存在不识谱的问题,54.55%的学生不具备演奏任何乐器的技能,且普遍缺乏最基本的乐理知识。在欣赏音乐作品方面,学生偏好流行音乐的比例高达90.91%,而对于民族音乐和西洋乐的认知相对匮乏。此外,有15.61%的学生认为,大学在音乐教育及音乐氛围的营造上存在明显不足,师资力量和课堂设置也有待改进。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挖掘其在大学生培养中的价值,并采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音乐素养的养成教育。将音乐素养的提升作为学校美育工作的核心举措之一,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音乐素养强化的实现路径,是当前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内涵
雷默曾经说过:“音乐使我们能够直接体验感觉,音乐也许是我们培养、拓展和提炼感觉经历的最有效模式,而感觉经历则是人类意识和认知的基础。音乐具有认知、审美、教育和心理疗愈的功能,这些功能之间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互相渗透。”大学生音乐素养主要包括音乐实践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是大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音乐感知和想象能力,对音乐敏锐的反应和表现能力,以及对音乐文化内涵的审美判断和创造能力。
音乐素养是大学生通过音乐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历史和现实以及各种文化现象的感知过程;是大学生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调节情感、振奋精神,提高审美能力与审美趣味的体验行为;是体现高校音乐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质量的直接效果;是建构身心和谐,调适心理功能,降低适应负荷的能力体现。音乐对人的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只有提升大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自主性,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才会自然显现并不断提高。
二、大学生音乐素养提升的价值
(一)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及多元文化的交融,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发生显著变化。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他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日益提升。在现代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的影响下,大学生对音乐的态度和认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部分学生视音乐为单纯的娱乐方式。有些学生偏好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摇滚乐或爵士乐,而对那些充满艺术魅力的交响乐或民族音乐则了解不足。这反映出大学生对音乐艺术的认知尚显片面,缺乏系统的了解。因此,大学生在进行音乐学习时,应调整音乐学习的结构,以陶冶性情,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通过舒缓的音乐来减轻心理压力,用活泼的音乐调节沉闷的学习氛围。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还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养成健全的人格。
(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传承能力
音乐作为人类数千年来智慧与文化的瑰宝,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极高的传承与发展价值。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载体,音乐不仅感染力强,更融入了深厚的思想情感,体现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以及精神内涵。对于大学生而言,通过对民族历史、风土人情的深入了解,可以增强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进而坚定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品味民族音乐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与灵魂,吸收其中的优秀艺术元素,对于推动我国音乐传承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在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应充分利用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平台和优秀的师资力量,引导大学生认清民族音乐的价值,增强他们学习和传承民族音乐的自觉性。这不仅为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独特的视角,也为我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提升大学生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他们的思想活跃,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然而,学业压力、社交压力、情感压力、就业压力等多重压力可能让他们感到疲惫和困惑。在这样的背景下,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心灵的疗愈剂。在音乐的熏陶下,大学生可以暂时忘记压力和烦恼,让心灵得到短暂的休息和放松。此外,音乐教育也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和欣賞音乐,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音乐风格、音乐形式和音乐表达技巧。这些丰富的音乐元素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他们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问题。同时,音乐创作本身也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无疑会进一步推动他们的思维发展。
总的来说,音乐作为一种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通过流动的音符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不仅给予人听觉上的刺激,更能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大学生在欣赏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乐曲过程中,不仅能够学习音乐知识,更能获得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四)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
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能够直接作用于大脑的情绪调节中枢,对人的情绪产生深远影响。它不仅能够宣泄情绪,还能有效转换不良情绪。例如,当聆听旋律优美、节奏平稳、速度徐缓的音乐时,人们会感到轻松愉悦,从而有助于缓解压力。另一方面,旋律流畅、节奏明快、气势激昂的音乐则能激发人们的激情,使人乐观向上,对患有忧郁症、反应迟钝和自卑心理的人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波动期,他们的成长过程伴随着心理创伤,这使得他们成为社会中情绪最复杂的群体之一。在这个阶段,情感往往不易控制,而情感状态则是心理健康的直观反映。因此,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加强音乐教育,对于调节情绪、改善情感、干预和预防心理健康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的路径
(一)构建音乐学习环境,激发大学生音乐热情
在深入探讨如何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动力时,高校作为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应积极行动起来,塑造一个优质的音乐学习环境。这样的环境不仅有助于学生音乐技能的提升,更能激发他们的音乐热情和创新精神。首先,高校可以邀请业内知名的音乐专家学者进行专题知识讲座。这些专家学者通常拥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的讲座不仅能够普及专业的音乐知识,还可以让学生了解音乐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通过这些讲座,学生可以深入了解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素养,从而增强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其次,高校应关注音乐课程和教学方法的质量。音乐是一门艺术,它的教学应该充满创造性和灵活性。因此,高校应该鼓励音乐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引入多媒体教学、开展互动式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音乐课程的设计也应该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提升音樂技能。此外,高校还应定期举办与音乐相关的课外活动和主题班会。例如,安庆师范大学所重视的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在音乐表演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还能使他们在音乐学习中发现自我,找到独特的乐趣。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音乐,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音乐是一门需要交流和互动的艺术,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更好地表达自我。因此,高校要积极构建音乐学习环境,激发大学生音乐热情,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音乐素养和创造力的优秀人才。
(二)坚守传统文化之根,深化音乐社会实践
大学生暑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提升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例如,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组织学生赴陕西省华阴市的社会实践活动就很有意义。陕西省华阴市是我国传统戏曲华阴老腔的发源地。活动以“追溯文化根源,与共和国共同成长”为使命,访谈了多位华阴老腔与碗碗腔资深艺人,并观摩了他们的传统戏曲排练。通过此行,学生深入了解了艺人们的音乐传承愿望与所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在现代娱乐风潮冲击下,老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遭遇的困境。此外,还发现了华阴老腔与碗碗腔之间的创新合作模式,这种非遗间的相互扶持为传承工作提供了新的启示。此次社会实践不仅为华阴老腔这一传统戏曲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记忆,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感受音乐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同时,实践活动还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高校应当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引导,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
高校在音乐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是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源泉,更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的重要基地。高校在音乐教育中应当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激励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探究区域音乐的历史脉络、地方风情与民族特色,推动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对话,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繁荣与进步。同时,高校还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为培养更多具有深厚音乐素养和高度文化自觉的人才做出贡献。
(三)利用新兴科技平台与媒体提升音乐素养
科技的进步,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层出不穷,为音乐艺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如今,数字艺术和跨媒介艺术等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工智能写作和音乐创作等新颖的艺术手法不断拓展着人类的想象力。数字影像技术重塑了戏剧舞台和电视节目的形态,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则为音乐产业链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音乐形式与空间的创新,进一步激发了艺术创新的潜力,并塑造了全新的音乐审美方式。通过智能手机App等新媒体平台,学生不仅能够便捷地获取丰富的音乐学习资源,还能亲身参与音乐创作。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媒体技术,将课堂外的音乐知识引入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相较于传统时期,新媒体时代的音乐学习和教育方式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新颖的学习模式显著增强了大学生对音乐的吸引力,使他们能够随时随地学习、欣赏音乐,进而更有效地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
(四)音乐疗法的功能扩展与线上疗愈平台的构建
近年来,随着音乐疗法的持续进步,其在高校的应用也日渐普及。音乐疗法是一种通过音乐为媒介的方法,旨在利用音乐对学生情绪的影响,消除负面情绪,激发积极情绪,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各种形式的音乐表演,如器乐、声乐、舞蹈、朗诵和戏剧等,均能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压力,改善其情绪状态。这种以音乐为核心的治疗方法可作为预防和干预大学生慢性压力的有效手段。音乐疗法不仅鼓励情感的表达和成长,还帮助个体解决内在问题,丰富日常生活,提升洞察力,并增强整体幸福感。同时,音乐疗法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创新进行发展。高校可以依托网络,构建全面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利用互联网的实时交互功能,为音乐治疗打造在线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通过公众号推送有益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音乐,实现线上音乐治疗。此外,通过互联网渠道,还可以构建家校共联的音乐治疗模式,使家长能够及时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反馈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表现,从而提供精准的音乐治疗服务。这一创新性的家校共联音乐治疗模式,将互联网技术的便捷性与音乐治疗的专业性完美结合,不仅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还增强了家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通过互联网渠道构建家校共联的音乐治疗模式,将有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同时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应积极寻找高校大学生音乐素养提升的路径与新媒体时代科技的契合点。例如,利用互联网、移动应用等新媒体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音乐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同时,结合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打造沉浸式音乐学习体验,让大学生在互动和实践中提升音乐素养;还需要对当代高校音乐培育现状和大学生音乐素养水平进行整体把握,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了解大学生音乐素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改进高校音乐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持;针对大学生音乐素养水平的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因材施教,激发大学生的音乐潜能。总之,提升高校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新时代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应深入研究音乐素养的内涵及其价值,积极寻找与新媒体时代科技契合的路径,整体把握高校音乐培育现状和大学生音乐素养水平,迎接新媒体时代高校音乐教育所面临的挑战,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推动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为培养具有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音乐人才贡献力量。
——————————
参考文献:
〔1〕乔宽宽,宋政.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84-186.
〔2〕王伊泺.关于提高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研究——以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6(24):86-87.
〔4〕刘刈,张晓敏.高校大学生音乐素养现状与素质教育开展途径分析[J].艺术科技,2019,32(10):57-58.
〔6〕蒋长清.新媒体艺术背景下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意义研究[J].艺术评鉴,2017(11):80-82.
〔7〕李子薇.音乐社会学视角下音乐教育再思考[J].艺术评鉴,2022(15):168-171.
〔8〕王祈然,邓柯.当代大学生音乐素养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2019(08):40-44.
〔9〕辛雅靖.浅谈传播视角下的大学音乐教学有效性[J].戏剧之家,2019(14):180.
〔10〕乔雯.音乐作为心理治疗的方法探究[J].当代音乐,2020(03):164-166.
〔11〕胡建军.论大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路径[J].当代音乐,2022(06):36-38.
〔12〕馬磊.试论如何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04):46-48.
〔13〕王晓宏.高校音乐多元文化教育模式的构建[J].北方音乐,2019,39(01):139-140.
〔14〕张欣.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戏剧之家,2021(24):95-96.
〔15〕李继祯.音乐美学背景下大学生艺术素养提升探究[J].艺术评鉴,2018,19:110-111.
〔16〕耿云霄.刍议高职审美教育与当代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06):76-80.
〔17〕胡蝶,丁爱华,张思艳.大学生心理健康音乐疗法[J].戏剧之家,2017(13):63-64.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The Value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Music Literacy Cultivation in the New Media era
XIA Jing, BAO Shuolai
(School of Marxism,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 Anqing 246133, China)
Abstract: Music literacy is the ability of individuals to understand, express and appreciate music, 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recent years, we have noticed that there are deficiencies in the knowledge of music theory and the appreciation of work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music education environment needs to be optimized. This paper proposes practical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music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basis of exploring their musical literacy. That is, to build a high-quality music learning environment to stimulate college students'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for music, which is the cornerstone of improving music literacy, to adhere to the root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o deepen the social practice of music, so that college students can feel the charm of music in participation, and to use emerging technology platforms and media to innovate music education methods and provide diversified learning path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addition, exploring the expansion of the function of music therap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n online healing platform will not only help improve the music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provide beneficial help for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Keywords: Music Literacy; Music Atmosphere; Music Therapy; New Media Platforms
收稿日期:2024-02-22
作者简介:夏靖(1985-),男,安徽怀宁人,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鲍硕来(1976-),男,安徽芜湖人,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2018年度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8A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