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中教育伦理问题的审视与反思

2024-06-03 20:28:34李德强陈界
关键词:学生管理以人为本高校

李德强 陈界

摘 要: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不断出现对学校形象产生负面影响的社会事件,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个别教师存在严重的“师德”问题,也从侧面反映了高校学生管理中教育伦理观念存在一定问题。基于此,文章从教育伦理学的角度针对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伦理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运用伦理学理论和行为准则,审视与反思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高校应创新管理者管理理念,优化管理工作队伍,并重视大学生主体地位,在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中健全学生管理工作制度,以此在人文关怀的践行中解决教育伦理问题,带动学生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教育伦理;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4)04-0094-05

引言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教育伦理的管理工作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事情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引导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大,高校不断扩大入学招生人数,大学生群体的数量逐年增大,使得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当中的伦理问题也不断增多,使得高校开始思考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伦理建设,以教育伦理制度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从而提升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目前,教育伦理没有形成准确的概念定义,相关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黄兆龙教授认为教育管理伦理主要研究的是高校教育管理者在实施教育管理过程中遵循现代教育管理道德原则、规范、范畴等道德要求,约束自身行为、进行职业道德修养,提升自身的价值观、道德评价能力、行为选择能力、道德调节能力、道德激励能力等道德素质,有效地处理与管理者个人以及教育组织系統有关的人际关系和公共关系,创建和优化育人环境,保证受教育者学会做人,不断提高其道德素质的状态[1]。高校学生管理中教育伦理制度指的是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要具有合理性和道德性,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因教育伦理制度的制定,通过管理者的道德反思,进而规范诸多对象,规范学生管理工作中不道德的行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以此来保护大学生的人权,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同时高校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要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出发点,以此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

一、高校学生管理中教育伦理的基本理论

(一)陶行知教育伦理思想

陶行知以培养真善美的活人为教育伦理目标,简言之,即学生具有真善美的品质,并且能用知识和能力服务社会,便是教育伦理的目标。这种教育伦理具体体现在教学做合一、教训合一两种实践路径上。其一,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在教育伦理思想中提出的新思想。教和学以做为核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能简单地认为,讲解是做、看书是做,而是需要从整体来看待。“做”不等于盲目行动,真正的“做”是在劳心上劳力,用心学习和实践,并非只知道死读书和读死书。其二,教训合一法。在传统教学中,教学与训育是分家的,教师只负责传授知识,忽略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陶行知先生反对这种做法。其认为这是知识和品行分家的二元论。应当知行合一,在教育中渗透训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和德育水平。

(二)杨昌济教育伦理思想

现代著名教育家、伦理学家杨昌济一生以教育为己任,期望借助教育活动来改造人心道德,唤醒民众的家国存亡意识。在其提出的教育伦理思想中,主要从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师生关系三个维度来讨论。其一,教育目的观。杨昌济首先对“什么是教育”作了明确界定。其认为,教育是心性成熟的人对心性不成熟的人进行的感化过程。这里的心性指的是意识,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与“知”相对应的是教育应以社会生存能力培养为第一目的。与“情”相对应的是,教育不能缺乏趣味性。与“意”相对应的是,教育需以贡献社会为最终目标。杨昌济将德育和被教育者有机联系到了一起,并将养成人格作为教育事业开展的依据,同时其又希望养成人格的主体既有独立人格,又有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公德心,从这一点来看,其主张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伦理思想。其二,教育方法观。在教育方法上,杨昌济指出,教育方法是教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教育方法需服务于教育目的。而教育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教学,以传授基础知识、社会生存能力为目的;第二种是训练,从思想层面感化被教育者,使其养成善良品质;第三种是养护,以锻炼身体和保护自己为目的。从这三种教学方法上来看,教育活动中包含理论教育、意志教育和身体教育,三者缺一不可。其三,师生关系观。杨昌济对教育中的师生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将这种关系视为一种主客关系,即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客体。在教育中,应尊重学生这一个体,不能将其当成无生命的“物”,指的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相互理解、平等相待,构建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徐特立教育伦理思想

徐特立是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其一心走教育救国的道路,用毕生精力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成果,并将其传播到教育实践中,影响了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其所提出的教育伦理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完整,主要在教育救国、勤俭办学、民主治校上有较为详细的阐述。具体来看,首先,教育救国这一思想的产生与徐特立本身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关。当时正处于国内动荡不安的混乱时期,家庭经济又濒于破产,迫切需要谋得一份职业维持生计,但其将目光放到了国家前途上,决然转入到了爱国运动中。他边办学边传播革命思想,寻求救国救民的有效手段,先后创办了多所学校和培训班,将教育思想和革命思想进行了有效融合。其在教育中坚持办学的目的是开启民智,救亡图存,而并非为了赚钱;同时其还注重在教育中贯穿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思想,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中多多关注国家大事。这一教育救国的理念成为早期教育伦理思想的启蒙点,虽然认知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对于之后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其次,20世纪初,由于办学经费极度匮乏,为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徐特立只能以有限的教育资源开展教育工作。从筹措经费、找校舍,到招生、图书室建立,他都身体力行。在办学中,平时用自己的工资来建设学校、购买图书,甚至向地方当局提出了只要吃饭,不要工资的主张。正是这种勤俭坚毅的主张,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逐渐使学校壮大,教育事业得以继续进行。最后,徐特立打破一系列封建教育伦理观念,以开明的思想和开放的态度重新界定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在教育观念上,徐特立提倡人人平等,人人都应给予平等教育,即使是平民,也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一主张突破了当时封建陈旧的教育思想和陋习的限制,让更多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的男生女生都受到了尊重。对学生,徐特立以礼相待,与学生同桌吃饭,了解伙食情况;对教师,其坚持选聘作风正派、思想进步人员担任教师,维护教师的合法利益。在其治校过程中,徐特立倡导民主作风,杜绝“一言堂”,反对专制思想;倡导新式教育,反对派系斗争;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反对纯理论教学。这一思想后来被广泛应用到了教育实践中,对解决人的发展和人才培养问题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教育伦理问题的现状

(一)教师主体地位凸显,引发伦理问题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事业的公益性使得教师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一方面,教师行业受到全社会的尊重,这种社会意识使得高校极个别教师无视自身师德建设,教育工作走入了误区。尤其高校教师主导着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以及大学生能否拿到毕业证、学位证以及奖助学金的权利,这种手握权力的现象给了部分教师可乘之机,这些教师接受诱惑,无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做出一些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举动,导致近些年高校“教师丑闻”事件不断涌现,极个别教授、导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科研成果威胁学生,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受到伤害,一些大学生甚至承受不了压力放弃生命。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教师主体论”思想,受这种传统思潮的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总是存在教师是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的思想误区。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使得高校教师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中以领导者自居,采取严格的、专制的方式开展管理工作。同时受到学校管理层级制度的影响,我国高校的大部分大学生自我维权意识不强,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者对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不满时,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暴露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许多弊端,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教育考核标准功利性严重,诱发伦理问题

高校教育主要目标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發展的人才。但随着高校教育考核功利性趋势的蔓延,部分地方高校走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高校把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竞争重点,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高校部分院系领导和辅导员为了绩效奖金,采用一些投机取巧的方式逼迫学生快速签订就业合同,以此来营造应届毕业生高就业率的假象,并以此获得更多的社会荣誉和经济支持,为新学期的招生工作奠定基础。但这种急功近利的管理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人权,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没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来解决问题,违背了管理工作中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个人发展层面看,高校在大学生入学时,便向学生传递高质量就业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始终朝着毕业就业方向发展,从而引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花费大部分时间考取工作资格证,对个人的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锻炼及思想道德修养、价值观选择等缺乏必要的重视。此管理模式目的性较强,忽视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过程,较易引发教育伦理问题,也不利于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三、高校学生管理中教育伦理问题现状反思

(一)管理者管理理念相对传统,忽视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的发展本应是国家建设的基础性公益事业,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但目前,高校管理者管理理念相对传统,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更多地追求自身利益,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发学生管理中教育伦理问题,进而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水平。其一,部分高校管理者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将自己的科研任务、管理工作等委派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定期完成,如完成不了便会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受到管理者的惩罚或打压。例如,高校部分教师以追求金钱利益或者职位升迁为主要目标,在班干部的选用、奖助学金发放、入党名额确定、优秀工作推荐等方面,存在偏袒亲信、教工子弟、官员子弟等不公平做法,在利益为先的管理工作中,那些平常学习努力、积极参加校园活动的大学生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学生自己追求的奋斗价值得不到体现。这种管理方式使得许多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而无法在专业学习、技能锻炼及价值观实践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二,受中国传统思维人情世故的影响,学生管理中不公平、开后门的事情时有发生[3],这些现象暴露了学校管理者教育伦理意识的缺乏。例如,学生会主席选举工作或班干部的选举工作中,虽然采取了民主的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但是很多学生干部在选举之前已经内定,有的甚至直接任命,这种方式使得班内很多组织能力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不能公正地竞选,会使学生对高校管理者产生不满情绪,对其失去信任。管理者是学生的表率。这种管理方式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使大学生产生考试作弊、逃课旷课、不积极履行义务等行为,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严重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值得注意的是,管理者管理理念的传统、教育伦理意识的缺失,主要是由于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队伍组建、教育培训及价值观引导等工作的不到位,无法以最新的管理理念和教育伦理观武装管理者,也无法为管理者提供提升自身管理能力、转变自身管理理念的系统化途径,从而导致学生管理工作中教育伦理问题的频发。

(二)大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在管理中缺乏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大学生更多地处于被动接受管理的地位,高校领导及管理者则处于权威主体地位,在具体实践中,高校教师提出的管理制度学生必须遵循,否则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这种方式直接影响了高校师生间的民主关系[4]。再加上当前阶段,部分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着明显的层级分化。在高校中,处于层级分化最上层的是学校领导和负责学生管理的教师,接下来是各学院领导、班主任和辅导员。受这种层级制度的影响,教师的权利本位思想严重,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中以“教师唯上”“制度唯上”处理相关问题,忽视学生的个人权利。如部分高校管理者对学生违纪事情作出处分时一事多罚,不仅要给予纪律处分、克扣学分,而且学生也会失去奖助学金、党员评优的资格。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目前高校大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在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时难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个人的实际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管理工作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在长期学习生活中养成了独立自主的个性化特征,在以管理者为主体的管理模式下,大学生不仅无法直接参与管理工作,更无法明确表明自身意愿,从而导致管理工作者无法实现特定目标,更无法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提供必要保障。

(三)高校管理制度僵化,人文关怀难以融入

目前,虽有高校开始逐步重视学生管理工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工作规范,力求全面提升管理工作实效。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管理模式的僵化,导致学生管理工作无法真正深入学生内心,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阻碍管理工作实效的提升,也不利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实施。部分高校管理者过于强调学生管理制度,导致管理工作实践僵化,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办事,强调惩罚,而忽视人文关怀在管理工作中的融入。这种管理方式使大学生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变得疏离,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消极影响。究其原因,一方面,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制定时,更多地从学校发展、教育规划、社会需求及政策落实等角度出发,并未真正将大学生的全面成长置于其中,导致相关制度的人文关怀融入不足。另一方面,在学生管理制度的实践中,管理者更多地从惩罚角度出发,强调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的惩罚,而忽视从学生成长角度出发,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和帮助,体现出学生管理工作中伦理观念的缺失,也导致学生对管理制度敬而远之,无法真正发挥管理制度的规范、保障等作用。

四、高校学生管理中解决伦理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创新管理者学生管理工作理念,优化管理队伍建设

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导者,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管理水平对管理工作实效产生重要影响,为解决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伦理问题,一方面,高校应创新管理者管理理念,立足本校管理者工作现状,结合其现有管理工作理念,有针对性地组织必要的管理者培训,为管理者带来最新的管理理念,指导其学会在管理工作过程中避免出现伦理问题。高校应以培育时代新人为导向,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规划中,融入管理者培训,引进学生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或组织本校管理者外出学习学生管理工作新理念、新方法。需强调的是,高校在针对管理者的培训中,必须重点关注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伦理问题,要通过管理理念的传授,帮助管理者明确伦理问题对学生管理工作及高校带来的负面影响,以此带领管理者在创新自身理念的同时,掌握正确的管理技能。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持续优化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师德师风问题是引发管理工作中伦理问题的重要因素,除培育管理者新型管理理念外,高校还需开展必要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结合管理者队伍人员结构的调整,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有效引领和队伍保障。为此,高校应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引领师德师风教育的经常化、制度化,积极开展讲学习、讲师德、树形象的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师德模范评选活动,树立个人先进典型,在榜样示范中提升全体教师的师德水平,同时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以评促改,敦促各类教师认真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强化自身道德修养,并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具备人文关怀,在以身作则中带动学生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二)重视大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大学生参与管理积极性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的有机统一,在管理者的主导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大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提升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也在大学生与管理者的充分互动中解决部分伦理问题,以此带动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持续提升[5]。首先,高校及管理者都应重视大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此,高校应立足本校大学生学情实际,使用信息技术开展必要的学情实际调查,全方位掌握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的需求,并结合必要的数据分析和资源整合,为学生设置专属数据库,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参考。其次,高校及管理者应带领学生主体积极参加管理工作,通过培养学生意見领袖、发挥朋辈效应,提升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有效避免伦理问题的出现。在具体实践中,高校可组织成立学生管理工作委员会,或在各级学生管理机构中设置一定数量的助教、科研及助管等岗位,定期召开学生管理工作会议并邀请学生代表参加,为学生主体提供参与学生管理工作、主张个人需求及发表管理意见的机会。此外,高校还可通过在学院网站设置专门的学生管理工作意见板块等途径,拓展学生参加管理工作的渠道。最后,对大学生而言,其也应树立主体意识,将自己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人翁,在学习生活期间,积极与管理者进行交流,明确表明自身需求,以此促进管理工作有针对性地创新。同时,大学生还应积极主动参加各类学生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既为学生管理工作注入活力,又带领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主体还应以学生行为守则要求自己,结合管理者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不断提升个人思想道德修养,摆正自身在学习生活中的地位,使自己真正成为强国建设所需的时代新人。

(三)健全学生管理工作制度,融入人文关怀提升亲和力

为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伦理问题,高校还需健全学生管理工作制度,为各项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规范和保障,并在其中融入必要的人文关怀,以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亲和力。首先,高校应完善学生管理工作顶层设计,结合本校学生学情实际及新时代新要求调整学生管理工作规划,强调人文关怀在学生管理工作各环节的融入。其次,高校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和责任机制。高校要将管理者的伦理观念加入高校教师考核标准之中,成立相应的监督委员会,组织专门人员监督管理者的管理工作,营造公开透明的学生管理工作环境,促使管理者在工作时更多地遵循工作制度,融入人文关怀,能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管理工作实效。最后,在制度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发挥学生民主监督的重要作用,以此保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符合学情实际,并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在具体实践中,高校管理者还应深入学生内部,了解学生主体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在综合分析学情实际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从而在提升学生管理工作实效的同时,体现管理者的人文关怀,也在师生充分互动和有效交流中解决伦理问题,保障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6]。

五、结语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教育伦理问题主要以大学生为主体,体现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用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来服务和教化学生,切实体现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对于大学生的关心与爱护,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教育伦理化。因此高校应加强管理者的管理工作理念培育,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并逐步健全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在人文关怀中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亲和力,结合管理者队伍的引领,在解决管理工作中伦理问题的同时,全方位提升学生管理工作实效。本研究从教育伦理角度审视学生管理工作,以期为高校实现高质量学生管理提供参考,助推高校高水平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参考文献:

〔1〕刘博.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伦理问题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0.

〔2〕徐廷福.学生管理中教育伦理问题的原因探析[J].韶光学院学报,2019(10):106-108.

〔3〕〔4〕刘博,焦娇.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伦理问题透析[J].基础理论研讨,2010(07):466.

〔5〕吴炜炜.对当前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伦理反思[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09):21-22.

〔6〕张东伟.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伦理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8):48-49.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Examining and Reflecting on Educational Ethical Issues in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 Management

LI Deqiang, CHEN Jie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000,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social events that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image of the university are constantly occurr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which to a certain extent reflects the existence of serious "teacher ethics" problems of individual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and also reflects the existence of certain problems in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al ethics in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launched an in-depth study on the ethical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ducational ethics, using ethical theories and codes of conduct, examining and reflecting on the reasons for the ethical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s and proposing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innovate the management concept of the administrators, optimise the workforce of the administrators and pay attention to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system of student management work through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It is proposed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innovate the management concept of students, optimise the workforce of managers, pay attention to the subjective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improve the student management system with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and solve the ethical problems in education with the practice of humanistic care, so a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tudent management.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ent Management; Educational Ethics; People-oriented

收稿日期:2023-12-27

作者簡介:李德强(1985-),男,辽宁中医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陈界(1965-),女,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学生管理以人为本高校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06:34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57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06:39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7:20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