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滟霞 孙永兰
摘 要:辞格教学在小说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小说文本内涵,又符合新课标提出的相关要求,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分析鲁迅小说作品中所运用的辞格,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在小说辞格教学时,教师应遵循辞格教学的动态性原则,创新多种小说辞格教学方法,重视小说辞格教学的课后训练,以此来提升中学语文教师的小说辞格教学水平和中学生的辞格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鲁迅小说;辞格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4)04-0048-04
在《汉语修辞学》里,王希杰这样定义辞格:“辞格是为了语言表达效果的提高,有意识地采用新奇特意的表达,以至于逐步形成的具有固定的格式和特定的模式。”[1]辞格能够增强小说的文学魅力,使其具有可读性与可赏性。
新课标指出要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与小说辞格教学息息相关。小说辞格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热爱,帮助学生了解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训练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带领学生欣赏语言文字的美感。由此可见,小说辞格教学是对新课标相关要求的贯彻与落实。
一、鲁迅小说中的辞格运用
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一直占有较大比重。中学语文教材收录了鲁迅四篇小说作品:《社戏》《故乡》《孔乙己》《祝福》。四篇小说均运用了多种辞格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本文对四篇小说所运用的辞格进行了简单统计和分析:
由表1可知,鲁迅小说作品中的辞格较为丰富,其中比喻、对比、反复等辞格使用频率较高,下面将对几种重要辞格举例分析。
其一,比喻。比喻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甲事物来描绘乙事物或用甲道理说明乙道理的辞格[2]。《故乡》运用了诸多经典的比喻辞格。一是当“我”与心心念念的闰土见面时,却感到彼此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此处将“隔膜”比喻成具体可感的“厚障壁”,形象地体现社会封建等级观念带来的悲哀。二是经历了“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闰土“苦得像一个木偶人了”,中年闰土被比喻成木刻的人像,生动刻画出麻木呆滞的闰土。三是作者描写杨二嫂出场的形态:“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一比喻神形兼具,展现了杨二嫂干瘦、憔悴、放荡的形象。
其二,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或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3]。对比使小说中两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对立特点更加鲜明。鲁迅在《故乡》中巧妙运用对比辞格。在环境上,现实的故乡是“萧索”“没有活气”,回忆的故乡是“神奇”“美好”。二者的对比,突出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的衰败惨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人物上,少年闰土的活泼健康与中年闰土的困苦衰落形成的对比,揭示了农民的悲苦命运,表达了作者对这类农民的深深同情。而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年轻漂亮,人称“豆腐西施”。二十年后,杨二嫂“干瘦”“老丑”。两者的鲜明对比,将杨二嫂庸俗的小市民形象刻画得生动和具体。《孔乙己》中孔乙己的脸色和动作对比,是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的重要抓手。孔乙己出场时,作者的描写是“青白脸色”,当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书時:“孔乙己便涨红了脸”,当众人嘲笑他:“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最后一次孔乙己出现时,“他脸上黑而且瘦”。这一系列的脸色对比,展现了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走向。
其三,夸张。夸张是一种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的辞格[4]。《故乡》中出现了两处夸张辞格,第一处是母亲向“我”提起闰土时,“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记忆怎会像闪电般复苏?此处的夸张辞格,突出了“我”对回忆故乡的眷恋和喜爱。第二处是杨二嫂自认为自己发现了闰土埋的碗碟,洋洋得意,“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此处的“飞”字,运用了夸张手法,生动塑造了爱贪便宜、工于算计的杨二嫂形象。《祝福》中也运用了夸张辞格,开篇对下雪场景的描写:“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里的夸张写法,渲染了恶劣的环境,暗示了祥林嫂的不幸命运。此外,当“我”见到木刻似的祥林嫂时,作者描写到:“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此处的夸张,突出体现了在吃人社会中,祥林嫂濒临崩溃的悲惨状态。
其四,反复。反复辞格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情感,而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5]。鲁迅十分擅长运用反复辞格,在《孔乙己》和《祝福》中表现得极为突出。经过简单统计,《孔乙己》出现了5次反复辞格,《祝福》出现了8次反复辞格。《祝福》中的反复辞格最为经典。第一,小说三次重复出现:“祥林嫂,你放着罢!”,形象地展现了四婶对祥林嫂触碰祭祖用具的紧张和恐惧,也揭示了封建礼教思想对人们的毒害及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必然性。第二,在遭受夫死子亡的打击后,祥林嫂精神状态濒临崩溃,文中四次重复出现:“我真傻,真的。”絮絮叨叨地重复话语,突出体现了祥林嫂的极度痛苦、无奈和悲伤。第三,在叙述“我”在鲁镇的所见所闻时,作者两次写到“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此处的“反复”辞格,表面说明了四叔及朋友们未改变,实际揭露了鲁镇封建礼教思想的根深蒂固。
通过以上鲁迅小说作品中重要辞格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辞格的运用和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发展、思想主题的揭示等具有紧密联系。因此,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把握相关辞格,挖掘其对小说的价值意蕴,采用合适方法进行辞格教学,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读懂小说。
二、小说辞格教学的策略
新课标颁布后,教师对小说辞格教学有所关注,开始重视学生对辞格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本文结合新的辞格教学理论并联系实际,以鲁迅小说作品为例,提出相应教学策略,以期给中学语文教师的小说辞格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遵循小说辞格教学原则
进行小说辞格教学,教师应遵循动态性原则。“修辞教学不能只在静态知识上着力,而要把主要着力点放在动态的过程上,要让学生在动态的欣赏和应用过程中学会修辞。”[6]所以,教师进行小说辞格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的辞格敏锐感,掌握辞格语言规律,并能够合理准确运用辞格。
1.动态地品读辞格
小说是具有深厚内蕴的文本,进行辞格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态地品读辞格。例如,《孔乙己》中的反复辞格对于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教学中需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动态品读这一辞格。文中四次出现了“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第一次,中秋结账时,掌柜想起了长久没来的孔乙己,只因他还欠着十九个钱。第二次,掌柜见到被打断腿的孔乙己,开口就是:“你还欠十九个钱呢!”文章最后,又两次出现“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通过一次次的反复,冷漠无情市侩的酒店掌柜形象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时,展现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和“苦人”形象。
2.动态地运用辞格
小说辞格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学生能够动态地运用辞格。即在文学阅读时,学生能通过掌握的辞格知识,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在文学写作时,能灵活运用辞格技巧,进行表达与交流。这就需要教师将小说辞格教学与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例如,《社戏》所在单元的写作主题为“学习仿写”,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读促写,提升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社戏》中将“起伏的连山”比作“踊跃的铁的兽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比喻辞格,达到化静为动的效果,并以此让学生仿写自己经历某件事的心理活动,进行写作训练。
(二)创新小说辞格教学方法
随着学生学习方式与需求的发展,教师应克服单一老套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小说辞格教学时,教师在坚持“随文学习”原则上,可根据学生及教学情况,采取诸如情境法、举隅法、比较法等新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辞格的兴趣。
1.情境法
《修辞学发凡》指出:“题旨和情境可以说是修辞的标准、依据。”{1}因此,教师在进行小说辞格教学时,应关注“情境”这一要素。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理解辞格知识,感悟小说的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孔乙己》开篇可以设计一个情境片段,让学生感受两种不同身份顾客的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在角色扮演中,学生将感受长衫主顾和短衣主顾的鲜明阶层对比,从而体会孔乙己所处的复杂人际关系背景。感受人物身处的境地和内心情感后,再对具体的语言描写进行探讨,一“里”一“外”,一“长”一“短”,一“坐”一“站”,学生便可以真正体味到对比辞格的艺术魅力。此外,文章中人际关系对比,孔乙己的脸色、动作对比等都可以采用情境教学。
2.举隅法
目前,语文教学十分提倡“对比阅读”,其有利于学生的经验积累和思维锻炼。在小说辞格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总结相似的辞格知识,进行举隅练习,以强化学生对辞格知识的理解,提高表达和运用能力。例如,《孔乙己》可以运用举隅法进行辞格教学。文中一共出现了七次笑声,掌柜的笑、伙计的笑、短衣帮的笑、孩子的笑等,反复出现的“笑”,体现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及社会的冷漠黑暗。因鲁迅非常擅长运用“反复”辞格,在教学过后,教师可以补充鲁迅其他作品中的“反复”辞格。如《药》的“包好”《伤逝》的“空虚”“寂静”《祝福》的“笑”“我真傻,真的”等等,以此强化学生对“反复”辞格的理解和运用。
3.比较法
比较法,是小说辞格教学的一种常用方法。将同一小说文本或不同文本中两个及以上相似或相反辞格比较分析,发现异同,总结辞格运用的特点和规律。比较法形式多样,同一修辞的比较、不同修辞的比较、转换比较等等,教师应根据文本并结合实际,合理进行比较教学。《故乡》中几处经典的比喻辞格,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传神,教学时可以采用比较法。“木偶人”的比喻,展现了麻木呆滞的中年闰土形象,揭示了畸形社会的黑暗病态。“圆规”的比喻,塑造了干瘦、精神堕落的市侩女人形象。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比喻辞格在不同语言对象上的表达作用。学生通过分析不同喻体的特点,把握鲁迅巧用熟知事物设喻的辞格技巧。同样,《祝福》中的“核桃”“死尸”也可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
(三)强化小说辞格教学训练
课后小说辞格知识的巩固训练,将产生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进行课后训练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两个要点:设计需注意层次性、设计应与实际相结合。
1.注重层次设计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具有层次性的课后辞格训练。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高难度作业将使其产生心理落差,降低其学习兴趣;而对于基础较好学生,简单作业没有挑战性,不利于其自我提升。因此,教师要分层次设计小说辞格教学的课后作业,给基础较差的学生设计基础类的作业,如背诵、练习题等;给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拓展型的作业,如写作、课外对比阅读等。以《社戏》为例。课后,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设计背诵作业:理解性地背诵相关比喻辞格的段落和语句。此外,还可以让他们有逻辑地回答课后训练系统中关于辞格知识的题目。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理解完比喻辞格知识后,对比阅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作品,整理总结比喻辞格,加深对这一辞格的理解,并且进行写作练习。
2.結合实际设计
小说是源自生活的艺术,其包含着作者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小说辞格课后训练。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学习、掌握、运用相关辞格。例如在学习完《故乡》中的借代辞格后,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分析和品读生活中的借代辞格,如“红领巾,生活因你而美丽!”这里借用红领巾来指代少先队员,既具有语言美感,又起到了鼓舞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寻找生活中的辞格知识,采取有趣的形式去积累辞格知识,培养学生对于辞格美感的感知力。
综上,在小说辞格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应辞格知识,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自信的发展与进步,达到知识与素养的和谐统一。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小说辞格教学时,应遵循辞格教学的动态性原则,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情境法、举隅法、比较法的应用,均可为小说辞格教学增光添彩,以产生良好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小说辞格教学的课后训练,课后的强化和巩固才能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和运用辞格知识。
——————————
注 释: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文法简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20-22.
参考文献:
〔1〕王希杰.汉语修辞学(第3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4.
〔2〕〔3〕〔4〕〔5〕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91,216,200, 218.
〔6〕傅惠钧.修辞学与语文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387.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8〕鲁迅.呐喊[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21.
〔9〕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文法简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10〕王玉莹.《孔乙己》课例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2.
〔11〕马洋洋.初中语文鲁迅小说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22.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Exploring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Rhetoric in Lu Xun's Novels
ZHANG Yanxia, SUN Yonglan
(School of Arts,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Rhetoric teaching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novel teaching, which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novel text, but also in line with the relevant requirements put forward by the new standard, whi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to enhance students' language a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ction used in Lu Xun's novels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teaching strategies. In the teaching of novel rhetoric, teachers should follow the dynamic principle of rhetoric teaching, innovate a variety of novel rhetoric teaching methods, and emphasize the after-school training of novel rhetoric teaching, so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of second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ers' novel rhetoric teaching and students' language ability.
Keywords: Middle School Language; Lu Xun's Novels; Teaching Rhetoric
收稿日期:2024-01-13
作者簡介:张滟霞(1998-),女,福建宁德人,赤峰学院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育教学。
通信作者:孙永兰(1966-),女,内蒙古包头人,赤峰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汉语言文字学、文化语言学。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语文辞格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2023NGHCZ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