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有声课程的开发途径与拓展实践

2024-06-03 01:18熊丹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4年2期

熊丹

[摘 要]小学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基于以史育德视域,积极开发红色故事有声课程,帮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教师要从挖掘资源、丰富类型、拓展途径三个方面入手,设计有声课程。在资源方面,要挖掘英雄人物、经典事件、历史遗物等资源;在设计教学类型方面,可以安排配音式、解说式、演播式等丰富的类型,促使学生人格养成;在教学途径方面,要结合信息技术,采用线上线下结合、联动家长资源、融入社会实践等方法。

[关键词]以史育德;红色故事;有声课程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认为:“历史课程活动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由此可见,新课标提倡“以史育德”的教育理念。其实,不仅是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要遵循“以史育德”理念,在班级德育工作中,教师也要采用学科融合的方式,基于“以史育德”视域设计班级活动课程。教师可以挖掘历史资料,开发红色故事历史课程,让学生从历史资料中获得启迪,端正自己的品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基于认知特点,挖掘有声课程资源

(一)英雄人物,浸染家国情怀

教师要从历史课程中挖掘有用的资源,丰富红色故事有声课程的内容。在整合资源的时候,要避免选择枯燥乏味的内容,而要选择生动有趣、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资源。由于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所以他们在倾听英雄人物的故事,得到感染后,常常会激发模仿的欲望。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将英雄人物的事迹融入课程中,让学生感受他们的家国情怀。

英雄人物故事可以包含下面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用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现该英雄人物的感人时刻,激发学生的感怀。如在讲述董存瑞的故事时,可以重点讲述他舍身炸碉堡的感人场景。第二个方面是在故事中整合历史背景,要给学生介绍当时的社会现状是怎样的,思考主人公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出了什么选择。第三个方面是在讲故事之余,引导学生个人感悟。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述这些英雄事迹给了人们怎样的感悟,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从英雄人物的言行中获得了什么启迪。例如有一名学生表示在听了董存瑞的故事后,被他舍生取义的精神所感动,体会到了董存瑞对国家的忠诚和爱。该学生表示自己也要学习董存瑞的这种精神。英雄人物的事迹很多,教师可以选择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革命烈士、劳动模范等,用他们的事例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经典事件,激荡无畏勇气

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所以教师可以给他们讲述具体的历史故事,让他们通过想象还原的方式,再现这些英雄人物的形象,感受他们的无畏勇气,体会他们的精神力量。

教师可以将历史教材作为基础,选择其中的代表性事件,再补充一些相关的事件,这样就能形成系列性的有声课程,起到单元整合教学的作用。如“抗日战争”是一个核心事件,在抗日战争期间出现了不少著名的战役。教师可以将这些战役串联起来,设计系列课件。在课件中要给学生介绍战役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中日双方的兵力对比状况,出现了哪些英雄人物,战役的发展状况如何,结果如何。这一系列课件能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抗日战争。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基于“以史育德”视域,引导学生深度分析战役中出现的英雄人物,体会他们的无畏勇气。如可以让学生重点讲述杨靖宇的历史故事,了解他参与了哪些战役,做出了什么卓越的贡献。这让学生感受到了军人不折不挠、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在整理资源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主要事件带动相关事件的方法,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经典事件。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体会到英雄人物的精神。

(三)历史遗物,传承革命精神

小学生一般都活泼好动,对于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教师可以基于他们的认知特点,将有声故事和实践探索结合在一起,带领学生来到革命纪念馆,参观革命历史遗物,并倾听相关的革命故事,从而传承革命精神。

教师可以将红色故事课程设计成可视听的课件,并邀请学生也参与到课程的设计中。第一步,教师先带领学生来到烈士陵园、博物馆等地方,看看有哪些历史遗物,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遗物,请工作人员介绍一下这些遗物背后的故事是什么。第二步,学生整理归纳遗物的故事,并自主上网寻找与之相关的其他故事,丰富资源。第三步,学生和同伴组成互助小组,选择一件感兴趣的历史遗物,编写与之有关的红色故事,并配音诵读,配上图片,上传到网络上。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也参与到了资源挖掘的活动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编撰故事的基础上,说说切身感受是什么,谈谈什么是革命精神,当今时代的年輕人是否要将革命精神传承下去。历史遗物让学生体会到真实感,也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想要主动探究历史遗物背后的故事。这样可以从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逐步感悟革命者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二、聚焦人格养成,丰富有声课程类型

(一)配音式,理解坚定信念

在“以史育德”视域下,教师不仅要挖掘红色故事课程的内容,更要丰富课程的类型。只有课程类型多样化,才能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自主学习。教师要避免设计单纯的知识灌输式课程,而应该安排一些实践操作类的课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在做中学”。配音式课程指的是设计一些对话片段,让学生扮演其中的人物,为他们配音。这样能激发学生的代入感,让他们深入体会主人公的坚定信念。

配音式课程分为四个环节展开。第一个环节为“了解故事梗概”。学生要通过倾听故事,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第二个环节则为“自主编写台词”。学生可以结合故事梗概,分析人物关系是什么,试着编写符合他们性格特点的台词。如在编写《金色的鱼钩》的台词时,学生可以加入老班长关心年轻士兵的心理独白,还可以添加老班长和孩子们相互劝说对方多吃的对话。第三个环节为“配音中感悟精神”。学生分角色配音,一边扮演人物,一边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在第四个环节“交流心得”中,他们可以说说自己是否体会到了主人公的坚定信念,这对自己有什么启发作用。配音式课程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能在演绎人物的过程中体会到人物的精神世界。此后再让他们反思自我,就能起到“以史育德”的教育效果。

(二)解说式,熏染高洁情操

解说式课程的优点是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他们结合故事情节解说评论主人公的言行,说说自己是否能从他们的身上感受到高洁的情操。在解说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针对一些常见的反面观点进行反驳,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己的思想也更为端正。

在活动中,学生要通过“讲述故事、解说人物言行的合理性、辨析不同观点”这三个环节,展现自己的理性思考。如围绕“周恩来廉洁奉公”的故事,学生先行复述该故事:“周恩来常常收到老部下馈赠的土特产,他一概推辞,实在推辞不掉的,就给对方补上钱。”然后学生要试着分析一下周恩来为什么这样做。如有一名学生表述:“因为周恩来有着高洁的情操,他认为自己不能拿群眾一针一线,所以在得到了馈赠后,一定要给予回赠。”最后,学生还要针对不同观点,进行反驳。如某些人认为:“这些土特产并不值钱,就算是拿了也没有关系,周恩来的行为过于高洁,反而给人不近人情的感觉。”学生可以思考这个观点是否正确,从廉洁奉公、严于律己的角度加以驳斥,进一步感受周恩来的高洁情操。解说式课程给了学生表达个性化观点的机会。由于不同的学生思维方式不一样,所以他们的表述也各不相同。教师可以鼓励他们相互辩论,提升思维的逻辑性。

(三)演播式,感悟和平生活

演播式的作用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融入生活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采访、撰写调查报告等方式,了解自己家乡的过去和现在,并将结果用新闻播报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在客观评述家乡变化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感悟和平生活来之不易,认识到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在“调查研究”阶段,学生要分小组行动,收集历史资料,了解在战争年代家乡人民的生活状况,体会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他们还要收集和平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什么变化。在“整理归纳”阶段,学生要整合此前收集到的资料,用对比分析的方式,看看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出现了哪些喜人的变化,家乡人民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在“编写创造”环节,学生要将这些资料改写成新闻稿,配上图片、视频,用生动的形式展现家乡的变化。他们还要说说通过这次的演播活动,自己获得了哪些切身感受。如有一名学生表示:“通过此活动,我感受到为什么现在的和平生活是前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珍惜和平生活,它是来之不易的。”演播式课程集调查研究、整理归纳、编写创造等为一体,能提升学生的整体思考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融入生活、感悟生活,让他们体会和平生活的美好。

三、指向信息技术,拓展有声课程途径

(一)整合线上线下,立体传输

“以史育德”的课堂是多元整合的课堂,教师要将各种新时代的技术融入课程设计中,拓展课程形式。这样能让学生感受到新意,激发学习兴趣,自觉参与到搜索史料,感悟体会的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整合的方式,构筑立体化的传输体系,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学习红色故事课程。

“立体传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课程设计的立体传输”。教师可以设计红色故事有声课程的大纲,并设置一些基本内容,然后在多媒体课件中提出一些附加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收集资料,上传并整合在原课件中,丰富课件的内容。第二个方面是“学生互动的立体传输”。教师可以搭建网络沟通平台,让学生在学习红色课程后上传自己的阅读感悟,和其他同学分享。这样能构筑师生、生生、生本立体互动的平台,提升交流效果。如有一名学生在学习了“抗日战争”系列课程后,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抗日战争中,我军在军备上远远逊色于日本,为什么最后还能获得战争的胜利呢?”学生可以在网络上交流这个问题,并将获得的答案也上传到课件中,供其他学习者参考阅读。将红色故事课程和信息技术整合在一起,能有效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起到立体传输、多向沟通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联动家长力量,亲子活动

联动家长资源也是拓展课程的有效途径。教师要认识到“以史育德”的课程不能仅限于课堂学习活动,而且还要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如果能联系家长资源,组织他们参与亲子活动,则能将德育工作从校内拓展到校外,起到全面覆盖的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设计微信交流群,给家长推送红色故事有声课程,并倾听家长的意见。如果家长能在资料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化上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则教师可以酌情采纳,修改课程。这样就起到了联动家长力量的效果。此外,教师要用微信联系家长,让他们成为“以史育德”课堂的辅助力量。教师可以安排一些亲子活动,如“全家一起读红色课程”“亲子博物馆之旅”“家庭故事大会”“再现经典红色场景”等,让家长给孩子讲述红色故事,并交流阅读感受。如有一个家庭在阅读了红军长征的故事后,参与“再现经典红色场景”的活动,他们背上重重的行囊,去郊外亲子徒步旅行,体会红军将士的艰辛。活动后,该学生表示:“我只是背了一点东西,在爬山的时候就如此累。红军战士要急行军,还要面临恶劣的天气和敌人的攻击,他们真的是太不容易了。”教师要联系家长,给他们推荐亲子活动的方法,并了解他们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扰。这样能拓展教学途径,让学生在亲子活动中得到情感升华。

(三)融入社会实践,扩大影响

利用网络技术,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社会热点新闻。教师可以让他们选择重点事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能让学生了解社会,也能扩展红色故事课程的社会影响力,能起到双赢的效果。

在“家乡的劳动模范”活动中,教师先联系当地的政府部门或者企业,了解当地在改革开放时期出现了哪些劳动模范,他们的具体事迹是什么。然后,学生试着整合各种资料,为这些劳动模范编写故事,录制成有声故事。教师可以利用公众平台,将学生自编的故事上传到网络上,和全社会的人分享,让网友评价,说说感受。若有条件,还可以联系当地的广播、电视等媒体,播放这些有声故事,这样能起到扩大影响的效果。如果有声故事能引起社会共鸣或话题讨论,则学校可以进一步发起“全民编写故事”的活动,全体民众都可以了解自己身边的劳动模范,将他们的事迹编写成故事,上传到网络,丰富有声课程的内容。如此就会形成良性循环,能一步步扩大课程的社会影响力。在社会实践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和宣传活动。这样能扩大红色故事课程的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设计有声课程的重要性,加入课程规划设计的行列中。

教师要采用学科融合的方式,基于“以史育德”的视域,从历史学科中挖掘有用的教学资源,设计红色故事有声课程,组织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中。这样能让学生在了解并关注历史问题的基础上端正思想,逐步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的人才,未来也能更好地融入建设家园的行列中。

参考文献:

[1]许锦平.讲好真实故事 提升思品意识[J]. 启迪与智慧(中),2021 (10):80.

[2]张洪艳.线上德育的实践与思考[J]. 基础教育参考. 2020 (10):49-51.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