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文化传承与小学“五育”深度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2024-06-03 01:18陈松信黄永泉洪纯纯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4年2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实践与探索五育

陈松信 黄永泉 洪纯纯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非遗项目(妆糕人)文化传承与‘五育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FJJKZX22-096)。

[摘 要]非遗对传递民族文化、凝聚民族认同、重塑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的使命和担当,近年来,福建省闽南师范大学泉州市洛江区附属小学通过对非遗项目(妆糕人)文化传承,点燃学生内心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崇拜之情,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并且,学校以非遗项目(妆糕人)文化传承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五育融合育人”的育人途径,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育人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关键词]非遗文化;妆糕人;“五育”融合;实践与探索

非遗对传递民族文化、凝聚民族认同、重塑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的使命和担当,近年来,福建省闽南师范大学泉州市洛江区附属小学在“原点教育”办学主张的引领下,通过非遗项目(妆糕人)文化传承,点燃学生内心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崇拜之情,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并且,学校以非遗项目(妆糕人)文化传承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五育融合育人”的育人途径,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一、非遗项目(妆糕人)文化传承与“五育”深度融合的内涵与意义

“妆糕人”是闽南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源于中原地区的“捏面人”。“妆糕人”以传统大米粉、糯米粉、调色素、蜡油等为原料。制作‘妆糕人时,要先把米粉掺进面粉,加入适量水揉成面团,等锅里的水开后放进去加热,等面团浮到水面上后,再取出来和面,然后分别拌进不同的色素,形成不同颜色的面团;采用搓、捏、团、挑、揉、压、按、擦、拨等多种捏塑手法,再借助刀、梳子、剪刀等工具,将糯米团塑成高约10厘米的“妆糕人”。“妆糕人”于2007年8月被列为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我们推进“非遗”入校,并与“五育”深度融合,意义在于:

一方面,探索符合小学生特点的“妆糕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切实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水平,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让祖国优秀的非遗文化及其基因在学生心中扎根发芽,从而增进下一代的文化情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终实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2]

另一方面,在“双减”背景下,从现状出发,从“五育”并举入手,与非遗项目(妆糕人)文化传承进行深度融合,以非遗项目(妆糕人)为载体,举一反三,牵一发动全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助推办学水平提升,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研究的最新发展,结合当下推动非遗项目(妆糕人)文化传承与“五育”的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和研究现状,探讨如何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非遗项目(妆糕人)在学校的文化传承

福建省闽南师范大学泉州市洛江区附属小学地处泉州市洛江区双阳街道前洋社区,与“妆糕人”艺人张明铁先生居住地仅百米之遥。在“原点教育”辦学主张的引领下,学校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将学校当地特有的乡土资源及闽南特色文化“妆糕人”与学校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效整合运用,将“非遗”技艺请进校园,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妆糕人”课程,并成立“妆糕人”社团,让“非遗”技艺在孩子们的指尖“绽放”。

(一)统筹规划促工作开展

学校充分认识开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重要性,制订“妆糕人”课程实施方案,扎实开展“指尖艺术 韵香校园”活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妆糕人”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教职员工学习和研究闽南文化的有关知识,明确开展“指尖艺术 韵香校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聘请当地省级非遗传承人(妆糕人项目)张明铁老先生到校授课,讲解“妆糕人”的历史由来,让学生感受闽南文化,爱上家乡文化。并积极向社区、家长开展宣传活动,以保证“指尖艺术 韵香校园”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编写教材促课程实施

虽然我们有了特色的教师——“妆糕人”省级“非遗”传承人张明铁先生,但是教学内容的不稳定性对于课程的提升是一个较大障碍。在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任课老师经历了艰难的探索,创编出了“妆糕人”校本教材《妆园》。任课老师以卡通形象“愤怒的小鸟”作为第一个制作对象,用摄像机拍下每一步的制作过程,并把制作过程放进教材中,让学生依照制作。本着对闽南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张明铁师傅和学生共同探究挖掘闽传统文化的元素,捏造出许多传统的闽南传统文化形象,如拍胸舞、惠安女、火鼎公婆等人物形象,进一步还原了闽南地区的民俗文化,让学生对家乡本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通过不同系列的内容填充,学校的“妆糕人”校本教材逐步丰满完善,逐步走向成熟,如今“妆糕人”校本教材《妆园》已然成为学校师生喜爱的特色课程。

(三)队伍建设促计划落地

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课时数和学校班级数配齐、配足美育教师,以满足美育教学的基本需求。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妆糕人”项目专兼职师资队伍10人,其中专任美育教师6人,兼职美育教师4人。根据本校“妆糕人”项目的需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当地资源,聘请当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妆糕人”项目)张明铁老先生担任美育兼职教师,切实提高该传承项目的教育教学水平。定期开展美育和传承项目的研讨活动,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美育培训和交流研讨,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妆糕人”项目教学保驾护航,使得学校开展的“指尖艺术 韵香校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计划真正落地。

(四)优先政策促特色发展

学校切实把艺术教育摆在学校发展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战略地位。积极实施艺术教育发展的“三个优先”政策,即艺术组的问题优先考虑,艺术组的经费优先安排,艺术组的事情优先解决。随着“妆糕人”课程的推进,为进一步营建“妆糕人”课程实施的氛围,学校建设“妆糕人”工作室和“妆糕人”作品展厅共2间,面积达180多平方米,为“指尖艺术 韵香校园”的活动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使学生能在一个充满童趣的环境中,自由发挥想象,通过动手动脑,逐步形成创新的思维,活泼的性格,完善的人格,愉悦的情感。

(五)特色交流促品牌形成

学校将每年的5月份设为“妆糕人民俗文化节”,同学们与张明铁师傅千人同堂,一起现场制作有趣的“妆糕人”,充分展示“妆糕人”特色办学成果。展示形式以班级为单位在校园设立闽南传统的妆糕人摊位,每一张方桌上都展示着孩子们生动有趣的作品,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脸,并按年段分别评选出“妆糕人小小传承者”。指尖上的艺术,是与传统的一次对话,也是与未来的心手相连。这些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将为传统的“妆糕人”技艺,带来新鲜的活力!“妆糕人”传统技艺正在闽南师范大学泉州市洛江区附属小学这片沃土上蓬勃生长,焕发新的光彩!通过每年的作品展示从中挑选技艺娴熟的学生参加各级比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积极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将美育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2019年10月30日,《大美洛江》以“指尖艺术 韵香校园”为主题对学校“妆糕人”项目进行宣传报道;2019年11月2日,《洛江新闻》栏目再次对“指尖艺术 韵香校园”——“妆糕人”走进学生日常课堂进行播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因为“妆糕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成绩显著,2017年7月,学校被评为福建省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培育示范校(项目:妆糕人),2020年1月,获评泉州市优秀乡村(城市)学校少年宫“一宫一品”培育项目,2020年7月,获评泉州市中小学艺术特色学校,2021年11月,获评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三、非遗项目(妆糕人)文化传承与“五育”深度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随着“妆糕人”逐渐在学校流行了起来,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以非遗项目“妆糕人”为载体,把“妆糕人”这一传统文化整合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通过项目式整合“妆糕人”课程落实“五育”融合育人,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体验式融合德育

学校通过成立“妆糕人”社团,开发“妆糕人”教材、开设“妆糕人”校本课程、举办“妆糕人”作品展等一系列活动,形成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辅导相促进、传承传习和艺术熏陶相衔接的“妆糕人”传承发展新局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3]“妆糕人”深刻打造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美的认知,让学生在学习文化遗产知识的同时,掌握文化传承技能,让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在每一个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4]用闽南文化丰富小学校园课程,让学生对家乡文化有初步的认识,激发他们更主动地深入了解闽南文化,点燃学生内心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崇拜之情。

(二)探究式融合智力教育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积极探索基于“妆糕人”的跨学科课程整合研究,学生们在语文课上学习与非遗项目相关的诗歌,并制作科普手抄报;在科学课上通过观察“妆糕人”制作材料和工艺,了解交流“妆糕人”的制作方法;在英语课上,学会如何用英语向外国友人介绍“妆糕人”;在美术课上制作各式各样的“妆糕人”手工艺品。学校还积极探索通过“妆糕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妆糕人”制艺学习中,要求学生学习“妆糕人”的形象画面关系处理,学会将多种技法相融合,加强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自己特有的表现方法。在材料和题材选择的创新、作品形式的创新的基础上,学校还在考虑结合计算机技术和STEAM进行创新。我们期待,“妆糕人”能成为启智增慧的载体,成为校园文化和精神的一部分,成为师生在心灵上可以栖息和依赖的港湾。

(三)嫁接式融合體育

“妆糕人”是闽南极富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民间自古就流传着“一套糕人一台戏”的说法,这种深受古代梨园戏、木偶戏等闽南地方戏曲影响、以手捏方式塑造的艺术形象,被誉为指尖上的“表演艺术”。[5]“拍胸舞”是一种发源于福建泉州的传统舞蹈,在泉州地方,大到政府举办的各种重大文化活动、大型文艺踩街,小到各部门单位的集会庆典,里巷乡村民间的迎神赛会,以至于普通百姓家的婚丧喜庆,无不随处可见“拍胸舞”身影。[6]学校的“妆糕人”项目专兼职师资队伍,大家群策群力,融合学校体育,捏造出一套“拍胸舞”活动人物形象,并将其搬到学校的“大课间”活动中,使“拍胸舞”成为学校体育活动课程的又一张名片,成为学校大课间活动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四)多元化融合美育

“妆糕人”创作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在题材上,“妆糕人”彩塑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历史名人、戏曲人物等,而泉州“妆糕人”又更多地采用佛道传统造型及民间戏曲造型,例如,笑口常开的弥勒佛,象征幸福、吉利、长寿的福禄寿神仙等。在传承的基础上,学校“妆糕人”社团结合闽南文化进行创新,创造出了许多体现闽南文化精髓的“妆糕人”作品,散发出传统文化与美学魅力,使其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学校以“妆糕人”课程作为切入点,多元化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妆糕人”中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表现美、践行美。因为“妆糕人”艺术,我们的校园更加温暖,我们的生命更加精彩。

(五)沉浸式融合劳动教育

“妆糕人”多采用大米粉、糯米粉制作,结合调色素、蜡油等材料,以祖传工艺加工,配制出色彩缤纷、便于形塑的糯米团,再借助小刀、剪刀、梳子等工具,结合搓、捏、团、挑、揉、压、按、擦、掐等手法,粘贴不同颜色或形态的糯米团配件,塑造成尺寸不等的“妆糕人”进行艺术创作。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学、动手练习,实践“沉浸式”劳动教育,在实践中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提升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多方面经验解决问题、发展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养成吃苦耐劳、持之以恒、责任担当的品质。

总之,福建省闽南师范大学泉州市洛江区附属小学在“原点教育”办学主张的引领下,以“妆糕人”为载体,通过非遗项目(妆糕人)的文化传承,激活学校的特色课程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美育实践活动平台,让“妆糕人”传统技艺扎根学校,蓬勃生长,焕发新的光彩。孩子们在快乐中感受闽南文化的“润物细无声”,点燃学生内心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崇拜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并且,学校以非遗项目(妆糕人)文化传承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五育融合育人”的育人途径,让“双减”走深走实、提质增效,营造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推动了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2]常瑞芳,南钢.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N].光明日报,2018-07-12.

[3]姜涛.文以载道 汇则兴邦[J].声屏世界, 2014(12)

[4]汤学儒.非遗烙画把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到学生心中[J].教育家,2023(02).

[5]赵洋.泉州“妆糕人”艺术特征及传承与创新[J].装饰,2016(06).

[6]张丽蓉.以体育舞蹈为途径弘扬体育文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10).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实践与探索五育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略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企业“三议一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法的实践与探索
独立院校学业导师制度的实践与探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黄酒非遗文化数字记忆的内容、路径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