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育中“寓美于教”的综合施策

2024-06-03 01:18吴玲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4年2期

吴玲

[摘 要]以“寓美于教”推进中学美育创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为重点,整合大单元美育课程体系,强化美育课程实践,推进综合性学习,聚焦核心素养,精配课程内容,坚持校本研究,走“寓美于教”的中学美育创新课程探析之路。

[关键词]中学美育;寓美于教;大单元美育课程设计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强调了党和国家对中学美育实施的重视,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情操和审美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美育与艺术教育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美育同其他教育方式共同构建起完备的教育体系。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美育是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美育与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或艺术人才去教会学生各种艺术技能,而是要通过美育与艺术教育来陶冶情操,提升人文修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无穷的创造力,从而使学生成为具有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的全面发展的人。以美育人的高品质艺术教育需要美术教师转变观念,美术教师应立足美育,体现其基础性与全员性,树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学习的教学理念,不断深入挖掘“美术学科教育”内涵,结合新课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突破,落实素养本位的美育课程,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全面提升学生美的鉴赏力、美的创造力、美的表现力,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发展个性,形成校本化、独创性的“寓美于教”美育创新课程体系,坚持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指导性、实用性的统一,走出艺术教育的创新实践之路。

一、构建三级美育课程形态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术教师应将美育放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首位,切实强化美育育人目标,通过构建层次分明的美育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完成“感知—兴趣—体验—创造”的美育学习过程。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美术教师要以审美育人为宗旨,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情,突出课程的综合性,整合大单元美育课程,重视学生的艺术体验,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以任务驱动方式遴选和组织课程内容,基本确立了呈金字塔型结构的三级美育课程建构,即将义务教育教科书作为基础美育课程层级,将校本艺术课程作为中间的专业美育课程层级,将美育特色实踐课程作为顶层的拓展美育课程层级,加强课程内容与艺术实践、学生生活的联系,从而引导或帮助学生发现身边事物、教材作品、学习创作等蕴含的美,进而提高对美的感知、认知、体验与创作能力,培养出会审美、懂生活的新时代中学生。

(一)基础美育教学的实施

现行初中美术课程教材设计越来越艺术化、色彩化、形象化,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实际学情为起点,实施基于学习基础的美育教学实践活动,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以主题任务为教学的基本模块,融入价值观、情感态度、思维方式、行动能力的培养要求和必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要求,加强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精心设计的学习实践活动,要体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课堂美育文化,变单纯的知识学习为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变被动灌输式学习为美育自主探究式学习和美育实践体验式学习,通过对美的感知、认知、体验与创作,建立正确、积极的基础审美体系,弘扬一定的真善美,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

(二)校本美育课程的研发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探索核心素养与审美和人文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相互作用,构建学科之间互为支撑的育人模式。充分发挥学校各学科教研组的作用,构建教研共同体,探索本校有效实施课程的方法和策略。”美术教师可以围绕美术课程多种知识、技能的任务、主题和项目研发教学内容,在基础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结合所在地域文化、校园文化等进行适当的拓展整合,形成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校本课程研发。校本课程的推进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不仅是在教学实践中执行、落实,而且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创造。本着“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实践中创特色”的校本课程研发精神,美术教师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及教学经验研发并编写拓展型校本特色美育课程,充实美育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社区、家乡等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将美术所学知识、技能嵌入其中并综合运用艺术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创造出平面、立体或动态等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从而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使美育课程内涵得以丰富和延伸,学生审美素养得以锻炼和提升,实现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意义的建构和发展。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加强以能力、品格为指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综合探索与学习迁移的能力,从而实现美育课程的育人价值,提升人文素养,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专业化美育课程的发展

美术教师要在美育课程的构建中积极追求课程的动态性与过程性的有效结合,把美育课程的构建作为不断探索创新的动态过程,追求更为合理的课程结构以及更为有效的美育活动体验,为此,美术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龄和学情特点,在基础美育课程、校本美育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各类美育活动社团,通过日常教学和课后延时辅导时间,组织丰富的美育实践课程体验与活动,如写生、画展、特色展、艺术节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艺术个性和独特发现,加强个别指导,为学生提供充分施展不同特长的平台,使他们在实践中磨炼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从而进一步提升艺术审美素养,向更为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大美不言,悄然成形,跨越年级、内容丰富、可自主选择的美育社团活动使学生的一技之长在老师的指导下向更为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也引领他们通过艺术节、书画大赛、画展等美育活动展艺术风采,并拓展成“品牌化”的学生艺术展演展示活动,构建集学、练、展于一体的专业化美育课程体系,激活每一名学生的艺术潜能,发展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获得艺术创造的成就感,以美育人,以美成人。

二、校园文化美育活动的创新拓展

艺术实践是学生进行真实体验、学习的最重要的途径。对于学生来讲,大部分时间在校园学习、生活,校园文化或多或少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是文化的圣地,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好的校园文化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有效手段,进行校园美育文化的深度探索与有效挖掘在美育创新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作用不容小觑。美术教师要利用校园内的教学资源及学生熟悉的建筑与环境,不定期开展各类校园文化美育项目活动,如“井盖文化设计”“手绘T恤设计”“文化墙设计”等,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环境,并学会运用一定的美学知识与艺术技能开展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班级和校园文化建设,对校园区域如操场、走廊、教室等进行评估、设计、开发、美化,增添校园的艺术氛围,切实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主动性,打造文明、雅致、快乐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激发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及校园的热爱,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三、生活美学美育创新课程的延伸发展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核心素养为指导,鼓励学生在富有情趣化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审美感知。初中学龄段的学生对美术课有着较强的学习热情,审美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均有所提升。除了在课堂中渗透美育以外,在学生的第二课堂也就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更应该渗透美育。生活美学系列课程旨在普及美的教育,注重发掘学生身边的生活和艺术现象。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美术的实践能力。教师通过“我们与设计同行”的课程理念,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手工灯设计”“摆件巧安排”“我的服装我做主”等生活美学设计课程的开展,引导学生了解“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美学设计原则,强调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对美化生活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初步形成设计意识,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设计生活美学系列课程的目的。美术教师通过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代入感和参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启发学生大胆的想象和创作,增添生活情趣,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生活品位,体会设计能改善和美化我们的生活,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设计满足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传递社会责任”的大观念。

四、美育与信息技术的创新融合

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达,源源不断丰富与强化着美育的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和精彩的教具,将美育课程所要进行学习的内容加以动画、图像、声音、情景等多种形式呈现在课堂中,展现在学生面前,助力教学,展现美术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形象与意境的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动觉等多种感觉,发挥多种媒材的特性,融想象、思考、创造于一体,构建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实践经验,增强学生对艺术的深层体验。多媒体技术优化后的课堂教学,美术教师通过搭建数字化、信息化的艺术课程资源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量大、视听结合、互动共享等优势,指導学生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各种美术创作活动,如将传统绘画、剪纸、泥塑、皮影等作品借助热转印、3D打印等技术制作成文创产品、定格动画、数字绘画等,并进行线上或线下的展示与交流,形成各不相同的审美情趣,充分认识当代艺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紧密联系,从而增长智慧,培养创造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丰富的、不断更新的课程资源库,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数字化思维探索新时代的教学新形态,与时俱进。

在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网络艺术资源及相关信息的辨别、选择和运用的能力,使艺术教学具有直观性、互动性和时代感。

五、在美育中强化德育的渗透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艺术课程的根本任务做出规定:“义务教育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美育与德育是相互影响、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的。美术教师在美育中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内在美、品德美还有心灵美,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倾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课程中要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国家安全教育、法治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环境教育等内容,并在党支部和校团委的带领下,通过德育主题性鲜明的艺术节、画展、手抄报等形式,使其整体化、系列化、长效化,达到美育与德育的课程融合,不断传递正能量,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学生在心灵上受到启迪,知行合一。

六、大单元视域下的多元化美育教学方式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以美育创新课程为主体,美术教师应积极加强学科、跨科的内容融合,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并进行相关主题实施内容的大单元整合,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大单元的学习是课程内容整合后的多元化学习方式,可以是跨年级整合系统知识的大单元;可以是欣赏主题作品整合后的大单元;还可以是技法类整合后的大单元,所以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不同学习领域,引领学生进行搜集、观察、实践、感悟等探究性活动,从而实现课标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

七、全面提升艺术教师美育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

全面提升艺术教师开展美育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是有效推进美育发展的基础与保障。作为一名专业美术教师,要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教研学习主动性,在不断地美育课程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根据教研目标、内容和需求,通过参加多样化的教育科研活动,如专题讲座、工作坊、案例研讨等各类美育教研活动,充分理解艺术课程改革理念,探索核心素养与审美和人文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相互作用,开展单元学习、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主题性学习,构建教研共同体,提高教师上课、听课、评课水平,探索有效实施课程的方法和策略,并结合区域性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专项主题画展等形式不断增强艺术教师的美育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提升,认识和体会围绕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为美育的实施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阐释出美育活动的基本使命。美术教师通过以美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美育育人的目的,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通过各级各类美育实践活动的不断开展,增强课程的丰富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挖掘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美,优化了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感,拥有了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欣赏水平、创新素养、思维能力也得到均衡、全面的发展,学生的美育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艺术的世界中求真、崇善、尚美,走出一条基于核心素养下教学优化的美育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景瑶,刘笑.以美向善,以善审美——对中学美术教育的美育实践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23(23):130-132.

[2]马维林.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美育课程体系构建[J].创新人才教育,2023(05):12-17.

[3]柴培甲.中学美术教学中的美育素养培育对策研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3(11):101-104.

[4]陈默.中学美育跨学科整合设计的实践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3(12):62-64.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