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静
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关键。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究竟在何处,应如何有效地施导?
一、“导”在设疑激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兴趣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在新课前几分钟教师可以采取各形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课前组织一次别开生面的师生“竞猜”活动,或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一个数学故事、介绍一位数学家、出一道趣味数学题或提出一個使学生感到疑惑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注意,使他们在兴趣盎然的心理氛围中,跟着老师进入新知的探索学习过程中。
二、“导”在以旧引新,促使知识的迁移
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或延伸。因此,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就要靠教师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或共同点上去充分展开思维,探索规律。以旧引新的“导”,要注意既要有利于学生充分运用已掌握的旧知识点“穿针引线”,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又要考虑到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能过于降低学习和探索思考问题的坡度,使他们觉得兴味索然。
三、“导”在学法提示,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通过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长知识,还要长智慧。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并及时提示他们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用思考题引路,指导学生学法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训练过程,从中年级到高年级要经历老师拟定思考题、师生共同拟定思考题到最后基本上由学生自己独立看课本三个阶段。
四、“导”在重难点突破,加深知识的理解
每章节知识都有重难点,而往往一些知识的重点也就是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就“难”在知识的抽象性上,它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一对矛盾。为了将这一对矛盾很好统一起来,教师在学习的重难点处施导时要注意:①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引导的起点;②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③引导学生初步运用观察、分析、判断、联想的方法进行推理。
五、“导”在规律的归纳概括上,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数学中的公式、法则、定律、概念等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将具体直观的表象概括成规律性知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他们感到最困难的一点。因此,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引导:①对于有关概念的概括,注意引导学生从有关诸多因素中,抽取出体现其本质特征的因素进行概括;②对有关计算法则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的过程及步骤去归纳概括。③对于有些计算公式,如几何图形的面积、周长及体积计算,引导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历由操作思维到形象思维最后到抽象思维的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知识理解深、记得牢、用得活。
六、“导”在开拓学习思路,促使知识融汇贯通
传统的习题,条件完备,结论明确。一般情况下,解题就是找出唯一的正确答案。学生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即只要得了一个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解题时很少对题目作深入地探索。为了打破学生解题时思路狭窄的禁锢,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引导学生放开思路,积极探索,打破常规,设计开放性习题,将知识构成一个整体,达到融汇贯通的目的。
综上所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注意从思维的兴趣、目标、方法、过程及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并注意把握“导”的时机,掌握“导”的方法,才能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