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辅学
健全人格是指具备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7-9年级)学段目标中对“健全人格”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懂得生命的意義和价值,热爱生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认识自己,能够自我反思,不断完善自我,保持乐观的态度,学会合作,树立团队意识;能够自主调控自身的情绪波动,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自尊自信的人生态度,在生活中磨炼意志,形成良好的抗挫折能力;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自我改进;理解个人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认识青春期的身心特征,建立同学间的友谊,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在此,笔者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作了一定的实践研究。
一、转变课程教育教学观念,培育学生健全人格素养。
现在的初中学生大多在长辈的溺爱中长大,导致了部分学生自私自利、争强斗狠、自尊心强等极端性格,一旦受到管理指责就会产生叛逆、反感的逆反情绪,有些学生甚至会做出极端行为。这对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非常不利。初中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又往往十分脆弱、不堪一击"。由于部分教师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无从入手,所以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和家长依旧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方面比较忽视,没有及时教会学生辨别是非、勇于承担的能力。初中学生心智并不成熟,很容易被社会氛围影响,对他人的评价极为重视,稍不留意就会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叛逆阶段,正是需要学校和教师对其进行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时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培养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道德思想的有效途径,能够让学生受益终生。教师应该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切合实际,更全面的关心学生,努力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这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努力提升自我,教师只有先具备了爱岗敬业的精神,才能做到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廉洁从教、严谨治学,从而培养出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教师实现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价值体现,教师可以从中获得成就感,完成自我人格的升华与塑造。由此可见,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对学生有着深远意义,更对我国素质教育方式创新有着重要的指引意义。
二、挖掘教材人格教育内涵,培育学生健全人格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中涵盖的内容非常多,领域也较广,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教材中更注重融合知情、意、行,这也正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条件。比如,在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就涉及诸多健全人格素养的内容。《中学时代》《学习新天地》这两课要求养成自尊自信的人生态度,在生活中磨砺意志,形成良好的抗挫折能力。《发现自己》一课要求正确认识自己,能够自我反思,不断完善自我,保持乐观态度,学会合作,树立团队意识。《友谊与成长同行》一课要求认识青春期的身心特征,建立同学间的友谊,把握异性交往的尺度。《交友的智慧》一课要求认识青春期的身心特征,建立同学间的友谊,把握异性交往的尺度。《师生之间》一课要求增强与老师的交往能力。《亲情之爱》一课要求知道亲情对自己的意义;理解亲人之间爱的碰撞;掌握应对爱的碰撞的方法。《探问生命》一课要求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热爱生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珍视生命》一课要求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热爱生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养成自尊自信的人生态度,在生活中磨炼意志,形成良好的抗挫折能力。《绽放生命之花》一课要求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热爱生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因此,教师的首要工作就是全面深入地掌握教材的内容,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重要目标,将教材内容和培养健全人格的条件要求相融合,达到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三、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育学生健全人格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不仅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懂得道德素质理论知识,更要积极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学校与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踊跃参加,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例如,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勇担社会责任》这一单元中的《积极奉献社会》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福利院帮助失去家人关爱的小朋友找回笑声;去养老院给老年人打扫卫生、嘘寒问暖;走上街头为辛苦工作的环卫工人递上一瓶水等等,让学生通过奉献自己、快乐他人的方式懂得积极奉献社会的责任和意义。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的道德素养,从而完成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塑造。
总之,重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应该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常规要求。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打破原有的机械化教学模式,转变课程教育教学观念,深入挖掘教材人格教育内涵,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从知识灌输向有意义学习转化,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化,从内容教学向素质教育转化,加大学生健全人格素养的培育力度,从而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的拔高,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