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宏学
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应利用好思政课这个“主战场”。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要坚持制度跟进上“零延迟”、施行过程中“零差评”、践诺环节上“零距离”、问题解决上“零容量”四种零思维,把握好大历史是思政课的鲜活教材、大实践是思政课教学资源、大理论是思政课的实践基础三个大方向,打牢在学生思想引导与价值引领上下功夫、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上下功夫、在关切学生心理上下功夫三个基本功,发挥好校内外资源、有利契机、线上线下两级平台三个网络优势,做到持续加强一流人才培养和师生思政融合发展。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工作策略;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3-0029-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讲好思政课,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重要问题,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贯通,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高校应以思政多元化培育为基础,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影响力,同时聚焦重难点问题,加快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不断增强思政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通过教学理念和方式的创新,打好组合拳,让思政课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让思政课“活起来”。
高校作为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主战场,应通过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政治素养。思政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加强思政教育工作不仅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所在,更是统领学校各项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1]。对教师而言,工作标准要求高、涉及人员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这就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工作中需要做到四个“零”。
1.制度跟进上“零延迟”
坚持思政工作“零延迟”制度,就是对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不欠账、不逾期,发现学生思想上存在问题后不拖拉,有问题不积压,解决问题上不过午、下不过夜。在对学生日常教育中“念好紧箍咒”“拧好螺丝,上紧发条”,用实事求是的精神查苗头、找隐患,做到发现问题时与大学生及时沟通、妥善处置,并做好后续跟进观察工作。在报告制度上按照学生会干部定时报、学生处及时报、寝室管理者主动报、思政工作者全面报的原则,一级级、一层层落实,不为事故案件留下隐患,用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困难的精神对思政工作负起责、谋好篇,坚决杜绝小情漏报、大情瞒报、急情缓报,任何时候都不懈怠、不大意、不侥幸,始终压紧压实“零延迟”制度。
2.施行过程中“零差评”
学生的成长、成熟、成才、成功是一个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思政工作的目标性和经常性特征,也就是一个反复抓、抓反复的过程。实现“零差评”的目标,要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未雨绸缪,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提前规划好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每一细节、环节,不能出现忙时紧、闲时松,上级有检查时就抓一抓,没有就放一放的“形象工程”,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少走、不走弯路,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个人档案记录“零差评”。
3.践诺环节上“零距离”
实施过程中坚持“零距离”,是做好思政工作的基石。做好大学生的思政工作,要以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切实做好学生思想动态的调查工作,多听他们的意见,真听他们的想法,完善课堂授课的内容与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思政知识。课堂外,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不做旁观者,积极参与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与学生达成心灵沟通,寻找共同语言,赢得学生的信赖,让“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实现与学生之间“零距离”。
4.问题解决上“零容量”
将事故消灭在初始状态最有效的方法是坚持思政工作“零容量”。学生思想行为所表现出的问题带有很强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优先做到“三个第一”,即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理、第一时间上报。学生遇到班级纠葛、情感纠纷、生活困难等思想情绪不稳定时,教师就要主动作为、靠前服务,积极帮助大学生解决困难、化解矛盾、消除风险,不能使问题矛盾积少成多,小问题演变成大事故,单一问题转变为繁杂问题,增加日后处理的难度。
1.大历史是思政课的鲜活教材
历史孕育了无数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思政课堂的宝贵财富。当前,我们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发展的重要契机,要上好思政课,就要用好大历史这部饱经风霜和人民检验的鲜活“教材”,发挥好思政教育奋楫争先、思来知往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来时的路,使学生体会每一个成就背后孕育的伟大精神谱系,深刻领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选择,坚定对党的领导的自信,这是思政课的历史逻辑。
2.大实践是思政课教学资源
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精准扶贫、抗疫斗争的胜利等社会生活实践是思政课的根本依托,是思政课最鲜活的素材,只有与社会生活的生动实践紧密结合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社会生活与实践要走进高校思政课,高校思政课也应回归到社会生活与实践中[2],才能真正使人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转化为推动实践的具体成效,这是大思政课的实践逻辑。
3.大理论是思政课的实践基础
高校思政课要引导学生认知大历史,把握大实践中蕴含的理论逻辑力量,掌握其背后的规律性,引导大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形势、指导实践,用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推进发展,做到知难不畏难、遇险敢涉险,善始善终、善作善成。要引导学生不仅要做国家富强的见证者、受益者,更要做民族復兴的参与者、推动者,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增强理论自信,这是思政课的理论逻辑。
1.在学生思想引导与价值引领上下功夫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代青年学子继续努力。高校在思政工作中,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面向未来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书写砥砺奋进人生新篇章,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道德修为,激发学生投身国家建设事业的热情,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
2.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上下功夫
高校要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抓牢学生思想状况,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人规律,做到对症下药、量体裁衣,让思政工作有热度、有深度、有广度,要做好高校校训、校园文化、校纪校风等办学文化精神的凝练,还要从提高思政内容的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方法推进结构调整,深挖思政育人优秀资源,融入高校元素,坚持靶向发力,做到“冒热气”“接地气”,提高“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真正让学生爱学、爱听,学后受益终身。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强师培训计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路线的主要宣讲者,课程教学实践的主导者,也是大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3]。高校要坚持目标导向,通过强监督、抓考评、抓典型、强引领等方式,深入挖掘思政课程建设优秀成果,大力营造“对标先进,比学赶超”的氛围,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实抓细,还要实行听课与被听课制度,加强思政课教学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外出观摩教学、教学大比武等方式激发教师讲好思政课的主动性。第二,加强院系落实,协同课堂驱动。高校应着力构建系统化、协同化、集成化、专业化、制度化为一体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努力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合力效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边研究边探索,边总结边推广,着力将课程思政做细做实,还应通过组织领导、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能力提升,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协调稳步发展。
3.在关切学生心理上下功夫
时代的高速发展,为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提供了更多便利,也为学生发表意见、反映诉求和心声提供了更多渠道。高校要做好思政工作,提高育人成效,必须将服务学生的理念贯穿育人始终,将落实落细的精神融入思政工作全过程,还要将育人视角切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及时获取学生反馈信息,做好答疑解惑工作,回应学生关切的问题,赢得学生的信赖,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高校服务学生日常、关心学生成长的温度和真诚态度。
要实现大学生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高校就要在强化育人上多想办法、多动脑筋,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做到围绕学生、关怀学生,触及学生思想,培养时代新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搭建了广阔平台。高校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思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政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其时代感和吸引力[4]。
1.用好校内外资源
做好思政教育工作,主要在学校,但并非只限于校内。因此,高校一方面要深挖网络思政工作的教育元素,另一方面要利用互联网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邀请专家学者通过网络直播与校内师生就新形势下如果做好思政工作展开交流合作。
2.把握有利契机
思政教育的接续性直接影响教育实效,因此,在学生走进校园、在校学习、毕业离校的各个阶段,思政工作必须抓常、抓牢,实行闭环管理,层层压紧、压实责任,不松劲、不懈怠、不停步。一是入学拉一把,帮助新生多做学前预习。高校应为新生定制网络云平台,通过VR虚拟现实、慕课教学等技术帮助其提前熟悉校园环境、了解校情校史,运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提前联络对接新生,就学生关心的学习规划、用餐住宿、入党入社等问题进行答疑。二是在校拔一层,用活课堂教学这个思政教育主阵地,勾画出以综合素养课程为骨干、思政课为核心、专业课程为支撑的同心圆。三是毕业送一程,为毕业生多做有效助攻。要搭建互联网云平台,助力学生就业,引导毕业生将个人奋斗目标更好融入国家发展。
3.活用线上线下两级平台
思政工作要全面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就要活用线上线下两级平台。一要创新思政教学方式。课程思政教育方式的创新,应结合高校不同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及当前阶段教学调整,科学地进行创新设计[5]。高校应探索“互联网+思政”教学模式,通过“云平台”拓宽理论教学视野,把握学生课前、课堂和课后学习风向标,加强师生之间线上线下的有效沟通。二要构建网络实践平台。高校应设置实时监督和考评机制,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感悟、感受。三要实施网络思政靶向发力。高校要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大学生常用的网站和APP,采用“互联网+思政”混合教育模式,更好地教育学生、引领学生、培育学生[6]。
1.高校思政工作要持续加强一流人才培养
第一,抓好思政工作,促进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要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着力加强思政工作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必修课,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现实需要。第二,克服短板不足,培育一流人才。从高校思政工作的效果与质量上来看,有的高校虽然认识到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与质量问题,却没有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反馈体系,导致课程思政的精准化和科学性水平难以持续提升[7]。要实现思政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必须补短板、强弱项。只有克服这些工作中的不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方骖并路。
2.高校思政工作要持续加强师生思政融合发展
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新时代,高校应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放到重要位置,推进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协同融合,顺应“大思政格局”的发展趋势。第一,促进师生思政同频共振。铸魂育人,教师思政是学生思政的助推器;强基固本,学生思政是教师思政的助跑器。教师思政能够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学生思政能够提升学生主体的思想素养和主体意识。教师思政和学生思政同频共振,有利于实现教育與自我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第二,加强教师思政,为学生思政保驾护航。教师思政,培育政治素质是基础。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在思想观念多元化的今天,高校已然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夺取话语权的前沿阵地。只有广大高校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面对危机和诱惑时经受住考验,传递给学生积极健康的正能量。教师思政,提高业务水平是基本。从小学到大学,教书育人都是教师的本职。高校应推动教师以课堂为主旋律,扎实落实课程教学,优化学生上课体验,还应使教师顺应时代发展,持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式,将新课程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第三,加强学生思政,为教师思政领航掌舵。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意义重大,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和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学生思政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有助于营造高校全方位育人的环境氛围,促进教师思政工作更快更好发展。学生思政,思想建设是根本。高校教师应全面承接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接力棒,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学生的使命担当,提高协同育人成效,不断推进思政工作融入高校教育全过程。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培育是关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的保证。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要聚焦学生品行培育,注重学生全面提升,使学生将个人目标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像浩瀚汪洋中行驶的一艘巨轮,掌握好航舵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正确的工作方向是解决具体工作问题的前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把抽象的理论从课本中拽出来,转化为立体的、可触摸的知识,并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切实解答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疑惑。高校还应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又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让思政课“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教研究, 2021(01):5-9.
[2]丁晓东,子华明.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三个触动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04):94-97.
[3]刘川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與针对性[J].中国高教研究,2018(02): 1-6.
[4]王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14):67-69.
[5]张永红.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03):85-87.
[6]刁柱,汪沅.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06):3-4.
[7]周松,邓淑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路径优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0):58-60.
Discuss on the Multiple Strateg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he New Era
Du Hongxue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136000, China)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re the key course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s the "main battlefield". In the new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should adhere to the four zero thinking methods of "zero delay" in institutional follow-up, "zero negative evaluat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zero distance" in the commitment process, and "zero capacity" in problem-solving. We should grasp the three major directions of "big history is a fresh teaching material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big practice is a teaching resourc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big theory is the practical foundation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We should focus on three basic skills of guiding students thoughts and values, serving their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caring for their psychology. We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the network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favorable opportunities, and online and offline platforms to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first-class talents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inking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Politic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work strategy;talent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