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永彩?郑潇
摘 要 提出 “以诗为引,用诗促写”这一写作教学理念,并从“提炼诗意词句,为写作润色添彩”“借鉴诗词修辞,让写作情感更丰富”“探索诗词结构,助写作思路更清晰”三方面,探究古诗词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与实践策略。以期能够让学生在鉴赏文本的过程中掌握写作技巧、学会润色,发挥古诗词教学的促写价值,从而稳步提升初中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 以诗为引 用诗促写 古诗词 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古代诗文的诵读积累,感受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将古诗词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不仅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古诗词独特的语言风格、丰富的审美意蕴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而且能促使他们将阅读中积累的素材转化为写作的语言素材,为作文增添文采,充分发挥古诗词的促写价值。
一、提炼诗意词句,为写作润色添彩
熟读古诗词者,往往能“妙笔生花”于文章,深度的阅读、有效的积累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石。艾青说:“诗是艺术的语言——最高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 古诗词的魅力不仅在于其韵律和意境的美,更在于其言简意赅、意蕴深远的语言艺术。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鉴赏基础,但在很多时候,对古诗词的学习仅停留在表面的背诵,忽略了深入的理解和应用。古诗词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锤炼的,不仅体现了诗人的匠心独运,更融入了他们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独到见解和深沉感慨。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于描述春风的影响——春风是轻柔的,带有生机和活力的,当它轻轻吹过,万物复苏,大地回春。而“绿”字恰好捕捉到了这一动态过程,让读者能够想象出春风如何使岸边的环境从冬天的沉寂中苏醒过来,变得生机勃勃、绿意盎然。这些诗人精心锤炼的字词,不仅赋予了古诗词无尽的艺术魅力,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炼诗意词句,培养他们在写作中锤炼语言的习惯,使其文章的表达更加生动传神,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写作练习有“文从字顺”这一实践要求,是指语言表达清楚明白,行文通顺流畅。“文从字顺”需要反复锤炼作文的词、句,也是古诗词写作的基本准则。本单元的写作实践任务是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景或物写一个片段,需要注意语句的连贯、顺畅。教师可以将古诗词的鉴赏融入写作教学中,以诗为引,引导学生通过提炼诗意词句来为写作润色添彩,实现“文从字顺,言之有物”的表达。首先,教师选取典型诗句,让学生深入赏析古诗词文本,分析诗人如何通过字词的选择和运用来描绘景物和表达情感。再让学生尝试替换古诗词中的某些词句,并对比替换前后的差异。如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学生尝试将“大漠”替换为“平原”、“孤烟”替换为“炊烟”、“长河”替换为“小溪”,并进行对比赏析。将“孤烟”替换为“炊烟”,替换后的句子为“大漠炊烟直,长河落日圆”。 “炊烟”通常给人一种温馨、家的感觉,而“孤烟”则具有孤独、寂寥的意味。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孤烟”在表达情感上更加独特,更能够突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寥。基于以上对比鉴赏,学生对词、句的精炼应用有了一定的掌握,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写作任务:联系现实生活,以“窗外”为题,选择三个关键词(如“雨”“绿叶”“窗框”),并围绕这三个关键词合理行文,要求写出景物的特点、观察视角以及心得感悟。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巧妙地运用提炼出的诗意词句,以三个关键词为主线串联起整篇文章,同时注意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和准确性。在完成初稿后,教师再指导学生进行反复修改和完善,使用锤炼词句的方法对文章中的表达进行仔细斟酌,尝试替换文章中的某些词句,并对比替换前后的差异,提高语言表达的精准度。如此,不仅能够达到“文从字顺”的要求,还能让学生在修改过程中更好地体会古诗词的用词之妙,并将其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增加写作技能[1]。
二、借鉴诗词修辞,让写作情感更丰富
在古代文人的笔下,修辞手法是他们用以描绘世界、传递情感的工具。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不仅赋予静态事物以动态之美,赋予抽象概念以具象之形,也让读者能更好地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表达。古诗词中,诗人常常使用修辞手法来描绘景色、抒发情感,比如李白的《清平调(其一)》,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云想衣裳花想容”以云彩和花朵来表现杨妃的衣裳和容貌,“春风拂槛露华浓”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景色之中。修辞手法的使用可以增强诗词的表现力,也能使情感表达更加细腻,是学生在写作中可以学习和借鉴的素材。修辞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在写作中灵活使用修辞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文采,表达丰富的情感。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析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鼓励他们在写作中加以运用,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2]。
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深远的意境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更在修辞手法运用上展现出独特魅力。教材中编选的古诗词广泛运用了拟人、比喻、夸张、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为初中生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素材。例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以河水东流不复回比喻人生的短暂与宝贵,使读者深感时光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也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析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并在写作中迁移运用,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例如,教学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的《晚春》。教师先提问:“诗中哪些词句使用了拟人修辞?”学生能找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一句,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来描写花?”启发学生思考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分析诗词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将花朵人格化,赋予其生命,生动地描绘了百花争艳的场景,传达出诗人对晚春的赞美和留恋之情。接着教师可以布置改写任务,让学生选择《晚春》中的一句或几句进行改写,要求保留原意,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在改写过程中,学生需要抓住景物的特征,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描写。例如,“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可以改写为“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离去,便纷纷展开各自的花朵,进行一场盛大的比赛,争夺最后的美丽”。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在写作中有意识地借鉴这种修辞手法展开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再让学生尝试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布置以下写作任务:以“春天的公园”为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让学生将所学的拟人修辞手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在模仿中逐渐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提高他们的写作技能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相关的古诗词和现代文学作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拓展閱读和学习,提高其写作水平,增强其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三、探索诗词结构,助写作思路更清晰
“诗贵有奇趣,却不是说怪话,须得至理,理到至处,发以仄径,乃成奇趣。”古诗词的结构精巧,常见的有开门见山、逐层深入、起承转合等,这些结构形式可以为学生写作提供新的思路[3]。教师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借鉴这些结构形式,使自己的文章更加紧凑、有逻辑,提高写作水平。可以引导学生解析诗人的构思技巧以及诗词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各部分的作用和特点,理解诗词结构的精妙之处。再布置写作任务,设定一个话题,让学生模仿古诗词的结构形式进行构思和写作,在写作过程中,让学生注重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衔接,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这一结构形式的特点和应用,让自己的文章更加紧凑、有节奏感[4]。
以“起承转合”这一结构形式为例,其中的“起”是引出话题的部分,“承”是承接上文的部分,“转”是转折或者高潮部分,“合”是最后的总结部分,这一紧凑的结构使古诗词内容完整、脉络清晰。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的“起承转合”。 “起”为首句的“故人西辞黄鹤楼”,明确地点和人物,交代这是一场离别,直接交代了诗歌的主题——送别;“承”为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承接上句,具体描写了离别的环境和时间,烟花三月的扬州,既是友人要去的地方,也是友人此行的背景,给离别增添了几分诗意;“转”“合”为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笔锋一转,从对离别环境的描写转向对离别情感的抒发,友人的船只消失在水天相连之处,只见长江向遥远的天际流淌,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留恋,也暗含诗人对友人旅途的关切。“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完整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离别的无奈和对友人的祝福。再为学生设置写作任务,续写古诗词,根据“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续写诗词的后半部分。要求学生考虑原诗的主题、情感和意境,使续写的部分与原诗能融为一体。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在逻辑和情感表达方式,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或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与离别相关的情境或主题,如“车站送别”“毕业告别”等,让学生借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起承转合”的结构,写一篇短文,要求文章结构紧凑,情感表达丰富。借鉴古诗词的“起承转合”,学生在写作中能够更好地安排文章布局,使文章更具逻辑性和条理性。
四、结语
以诗为引,用诗促写,古诗词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与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在认识到古诗词鉴赏教学对写作教学的助推和促进作用后,教师应当从锤炼诗词字句、鉴赏修辞手法和探索诗词结构三个方面开展以读促写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鉴赏和分析古诗词中的优秀语言元素、修辞手法和结构技巧,深入挖掘古诗词中的审美要素和文化深意,并学以致用,创作出兼具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作文。
参考文献
[1]杨 宏.古诗词在初中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江西教育,2023(46):67-68.
[2]陈斯珠.品言·创境·析象: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路径探讨[J].名师在线,2023(33):20-22.
[3]陈 杰.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现实问题与改进策略[J].文学教育(下),2023(09):128-132.
[4]高申菊.古诗词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思考与应用[J].作文,2023(04):61-62.
[作者通联:靳永彩,山东淄博市张店区
第八中学;
鄭 潇,山东淄博市张店区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