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祥
摘 要 对文化自信进行深入解读,并提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策略,以贯彻落实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培育要求,使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
关键词 文化自信 初中语文 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1]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是贯彻落实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培育要求的重要途径。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教育对学生文化认知及继承伟大民族精神不可或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能够对中华文化深厚认同,增强其文化自信,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文化自信的解读
1.文化自信的概念
文化自信具有信仰、心态、认同的特质,主要表现为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并对其给予高度尊重,由此衍生出源源不断的自信,并在文化的建设、发展和创新方面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文化自信应当展现出深厚的敬意和热情,持有真挚的骄傲和认同,并主动肩负起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任。文化自信不仅体现着一个民族或国家对于自身历史文化的肯定,也彰显了一个国家与地区对于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正确把握[2]。在定义文化自信时,文化的概念包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应深入挖掘教材蕴含的文化元素,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2.文化自信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培养文化自信与教育密不可分,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教学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文化自信的培养与教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文化自信逐渐被塑造为一种坚定的信仰和积极的态度。语文核心素养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当掌握的各种知识、技能和个人品质,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深厚认同、骄傲和责任意识。学生拥有了文化自信,他们在学习语文时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化的深意,从而提高认知水平和感知能力。因此,文化自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还能激励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活动中。
二、文化自信的形成
1.认知文化
在心理学领域,“认知”是一个核心概念,它不仅是最根本的心理活动,也构成了个体心理过程的根基。要产生自信,首先需要对事物有初步的了解,因此,文化自信的初步形成也是从认知开始。文化认知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认知主体利用文化工具对被认知对象进行认知,从而获取有价值的理解。认知文化的过程离不开人,人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同样需要认知文化,人对于独特的文化及其深层含义、文化属性等都会产生整体的了解和认知,只有对文化有了深入的认知,才能真正尊重文化,并认识到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这也是培养文化自信必不可少的条件。
2.理解文化
著名哲学家狄尔泰持有这样的观点:“真正的理解是对过去精神生活的重新体验。”在理解文化的过程中,人们不再简单地将外部事物视为“物”,而是视其为一个独立的主体,与之进行深入的交流,利用人类独特的情感和逻辑感受和理解文化,从而实现与之深度交流和融合。在语文教材中,文化元素主要通过文字展现,只有这些“文本”被转化为有效的文化结构时,它们才真正具有实际意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文本”转化为“文化”,并在与个体互动的过程中赋予文本“意义”,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教师在进行文化理解教学时,不能只是简单地解读“文本”,更重要的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意义”,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理解”和“意义”的形成[3]。再者,理解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心理状态,它与个体已有的文化认知也息息相关,一个人的文化知识越丰富,他对文化的理解就越深入。
3.認同文化
认同文化不只是“现代性”在社会进步中的文化展现,也是社会构造中的文化凝聚点。因此,对文化产生认同,并将文化自信作为核心观念,在语文教学的价值观中进行渗透,有助于其价值、理念最大程度吸收,从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跨越重重困难和阻碍,成为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明古国,成为一个多民族和谐共处的人口大国,是因为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对中华民族“根”这一文化的深厚认同,如果无法对文化产生认同,就无法建立起文化自信。
三、初中语文文化自信培养策略
1.通过阅读增强文化理解,丰富文化知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解读文本来增强文化理解,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加深对文化的认识,这能为他们培养文化自信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这些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有着丰富的文化和思想内涵。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和社会制度,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解读文本,如文学、历史、哲学等,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文本所传达的文化信息和思想内涵,从而增强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能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奠定坚实的基础。
2.创办阅读交流活动,拓宽文化素养来源
在教授语文课程时,教师可以采用阅读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同时阅读交流活动也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表达和交流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四大名著作为开展阅读交流活动的素材,设定周期性的阅读交流日程,组织富有趣味性、文化性的阅读交流活动,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加深对文化的认知,分享个人的阅读感悟和经验,实现信息共享,进一步拓宽学生文化素养来源,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构建生动课堂
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应仅依靠讲授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去主动思考、探究,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为此,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构建生动课堂。
(1)阅读指导教学法
阅读指导教学法,是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指导,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教学方法。比如教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依据教材事先设问并拟出阅读提纲,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综合运用准确略读、读思结合等策略,这有助于学生对阅读方式的把握,增强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能力和阅读效果。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除了教师的指导之外,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至关重要。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可以将他们对教材的理解扩展到课外阅读活动中,协助他们挑选适合自己的读物,为他们设计合适的阅读方案,拓展他们的文化知识储备,增强其阅读技巧,并助力其文化自信的形成。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语文课堂中实施情境教学。比如教师在讲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时,可以有意识、有目标地设计带有情感色彩的、生动的教学情境,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教材里的历史文化内容。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视频和图片,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氛围,使历史场景通过虚拟的方式在学生的思维空间中创造出来。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情境,发挥自己的独特想象力,在自己创造的历史情境中感受历史文化。但多媒体的应用也应适度,过度使用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4.利用革命文化资源,丰富课外实践活动
我国的革命文化融合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斗争历程,特别是不同地域的革命遗迹,它们代表了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各个地区的革命遗迹被保存和保护的原因在于,它们所象征的辉煌的历史记录和坚韧不拔的努力历程应当被后代深深记住,它们是无价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革命文化资源,并于课外組织学生参观革命文化博物馆,通过对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不屈精神的讲解,唤起学生内心的文化自信。
5.更新教育理念,丰富自身文化储备
在数字化时代,语文教育需要跳出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为此,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个人素养,扩充自己的文化知识储备,并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具体策略为以下三点:一是教师可以研读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等多个领域的书籍,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以及人类普遍面临的挑战;二是教师可以阅读与教育相关的报纸、杂志等文献资料,深入了解教育领域的指导原则、政策及法规,紧跟教育理念更新的步伐;三是教师要学习教育数字化技术相关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应当充分利用专业培训的机会,持有与时代同步的思维方式,主动参与教育培训项目,以弥补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实现师生素养双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是落实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拓宽学生文化素养的来源,丰富自身文化知识储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配合课外实践活动完成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落实核心素养培育要求。
参考文献
[1]季 勇.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教材文本解读实施要义——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文本解读为例[J].语文建设,2023(17):38-40.
[2]吴冠凡.文化自信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讨[J].品位·经典,2023(16):163-165.
[3]顾之川.初中语文如何培养文化自信[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04):19-22.
[作者通联:贵州毕节市大方县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