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思颖
趁着假期,打算去打卡一座网红古镇。存放在我的收藏夹里好久的旅行清单,被推送了无数次。离福州市区不算太远,两个小时左右的车程。一座位于闽东的千年古村落——龙潭古镇。所幸的是高速畅通无阻,大部分的车都是南下的,只有我们往闽东偏西的方向走。快进村的时候,导航路线就从绿色变成黄色再到大红,我们预想村口应该是堵车了,只能提早停好车,徒步进村。
我们沿着山路进村,离公路越来越远,人群的鼎沸声和焦躁的喇叭声,像是从另一个山谷传来的。六岁的儿子没有走过这样的山路,也不曾见过山里的风景。一路上很是新奇,欢喜得很。我与先生则是依着景色聊起儿时的故事,对于我们这种本就在闽东小县城长大的人来说,这样的古村落并不稀奇。先生比我更习以为常一些,因为他儿时住的外婆家,也是一座古村落。但即便是尋常景色,人对没有去过的地方大多都是保留了一份新鲜感。
龙潭古镇,眼前所见与网络照片无异,那份古朴与宁静依然如故。我凝视着村口那棵古树,想象着它在秋天挂满柿子的模样,虽然此刻柿子已然不在,但它那历经风霜的枝干依旧傲立,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村落依水而建,溪水潺潺,沿岸是一排精致的咖啡屋和小酒馆。这里确实有着大理的韵味,难怪宣传文案上称之为福建版的“去有风的地方”。在这里,时间似乎比往日要走得慢一些。我戴上耳机,点开郁可唯的那首《去有风的地方》:“迷失的脚步,也慢慢被抚平……”
龙潭古镇虽美,就是假期人太多了,原本想去咖啡馆小憩一下的想法也破灭了。阳光正好,还未及西山的肩头,她赐予这广袤大地的暖意,让人舍不得归家。于是先生提议去周边的村子逛逛,旅途不设限,漫无目的些。车辆缓缓行驶在蜿蜒曲折的县道上,阳光被古树的叶子打散,一道道柔和的光倾泻而下,斑驳的光影投射在车内,后座是儿子自言自语的玩闹声。我在山路的转角处看到一个路标,写着闽东黄酒第一村北墘村。作为土生土长的闽东人,我们只知道红曲酿红酒,竟不知还有红曲酿黄酒一说,于是我们驱车前往。
走进北墘村最显眼的就是一座古廊桥和边上的吊脚楼。廊桥是闽东的特色,也是我们为数不多能拿得出手的文化遗产。廊桥的顶部覆盖着斜坡式的屋顶,巧妙之处就在于不使用一根铁钉,完全采用榫卯结构。屋顶之下,是通透的廊道,两侧设有长椅,供行人歇脚。走过那么多村落的廊桥,我发现每座廊桥里都会供奉一座神明,大概是和各地的信仰有关,每座廊桥供奉的神明都不相同。北墘村供奉的这尊神明,我不认识。只听我儿子在旁边说,这个蜡烛我们老家的廊桥也有。我们老家也是廊桥之乡,事实上闽浙交界这一带的县城大多都是廊桥之乡。只可惜我们家乡的廊桥大多都被翻新过,不如北墘村的复古,北墘村的廊桥保留了原始的色调和功能。大概只有坐落在这里,这座被岁月打磨过的桥梁,才能真正让时光慢下来一些。
经过廊桥,就是村子错综复杂的巷子,每条巷子都仿佛藏着故事。踏入第一条巷子时,一阵诱人的香气扑面而来,带有红曲的酒香,醇厚而迷人。即便是对酒并无多少喜爱的我,也不禁被这香气所吸引,想要探寻其来源。原以为这香气来自巷子深处的一家酒坊,但随着脚步的靠近,才发现这香气其实是从一栋老厝的厨房里飘出来的。那香味,熟悉而遥远,让我想起了爷爷在世时,家中常常飘散的饭菜香。那时的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坐在餐桌旁,期待着每一道菜肴的出现。如今回味,那香气仿佛是上辈子的事了。沿着青石板路继续前行,老木屋和黄土墙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两旁,在这古朴的巷子里,唯一显得崭新的,是新年刚挂上的红灯笼。它们鲜艳而夺目,为这古老的村落增添了一抹喜庆的色彩。先生走在我身边,他连连感慨道:“这里比乌镇、凤凰还要真实多了。”是啊,这里没有商业化的喧嚣和浮躁,只有纯朴的民风和真实的生活。每一步行走,都是光阴的味道。
沿河的吊脚楼,家家户户的院子里摆放的酒缸,傍晚的炊烟,温和的阳光,懒洋洋的小黄狗,和故意放慢脚步的时光……在这烟火乡间,别有一番自在与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