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O分类理论下的阅读教学组织与任务设置

2024-06-03 05:05莫小利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SOLO分类理论深度阅读故乡

莫小利

摘 要 《故乡》的主题,学生往往不易理解,在实际教学中,阅读任务活动的设置常常呈现无序化特点,缺少有机联系,导致学生阅读思维的断层。运用SOLO分类理论的后三个层次结构内容,结合阅读教学三个基本阶段设置任务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循序渐进进行阅读学习,提升其思维水平,促进学生深度阅读。

关键词 SOLO分类理论  《故乡》  深度阅读

《故乡》是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人文主题是“少年成长”,单元能力要求为“学会梳理小说情节”“能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结合自身体验,理解小说主题”,层级发展明显,要求教师有梯度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符合当前中考阅读命题考查趋势。本篇课文课后的“思考探究”也呈現这一趋向,三个任务“梳理故乡的变化并绘制示意图”“探究造成‘我和闰土隔膜的原因”“分析环境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层递上升,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去学习课文,培养其阅读学习能力。教师教学《故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任务设置简单随意,常常先有结论性内容,然后让学生“按图索骥”,去文章中寻找事实和依据。又或是任务与任务之间缺少有机联系,无法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文本细读,对文本内涵进行思辨性理解。

比格斯和科利斯的SOLO分类理论(可观察的学习结果的结构)把学习的思维层次从低到高划分为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五个层次,符合学生阅读思维过程的层级发展特点。运用这一理论的后三个层次结构组织《故乡》的教学,在初读、细读、深读三个阶段设置相应任务活动,引导学生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进行阅读学习,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阅读难点,提升思辨水平,进行深度阅读,达到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的目标。

一、 初读多点覆盖,奠定探究基础

SOLO分类理论的多点结构层次,基本上只注意有限的、孤立的素材。以阅读学习为例,学生可以找到文本中的多个相关点,但各点之间还无法有效联系起来,两个同一水平层次的回答利用相同的素材,结论却可能完全不同。由此观之,这一结构层次符合初读的特点。学生初读文本时,教师设置的任务活动应多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为下一阶段更深层次的阅读奠定基础。

1. 全面阅读,把握人物形象

《故乡》中作者花大力气着重描写的人物主要有闰土和杨二嫂,人的变化展示了故乡的变迁。少年闰土与现在的闰土有比较,当年的杨二嫂和现在的杨二嫂也有比较,两者性别不同,社会分工不同,两者相加,代表了整个故乡的困境。由此,教师可设置如下阅读任务。

任务一:填写表格,抓取闰土(杨二嫂)的人物表现,分析内涵,把握人物形象。

杨二嫂的表格同上参照处理。

任务二:探究闰土和杨二嫂的生存境遇是否能够改变。

以任务二来强化任务一的多点思考,使阅读活动更深一步。闰土和杨二嫂能否改变自己的生存境遇?就全文来看,无论是他们还是“我”,人生都处于沉沦的态势,闰土由活泼、机灵、勇敢变得沧桑、麻木,杨二嫂由年轻美丽变得自私、势利、泼辣,“我”流落在外,故乡的房子也变卖了,这些都说明我们和故乡的命运走向沉沦破败的必然性。

任务二要求学生回溯文本,建立多点之间的联系,关注小说的细节和内涵。如闰土崇拜“偶像”与其身处现实困境且无力改变具有相关性,找不到出路也造成了他生活的“辛苦麻木”。综合考虑多个叙事点之间的有机联系,是学生解读这篇小说的一把“钥匙”。

2.聚焦细节,探索内部联系

找出细节后不能戛然而止,应该进一步发现细节之间的联系。找到联系,才能发现细节的意义指向,真正深入文本。

任务三:填写表格,找出三个故乡的特点,比较分析,寻找意义指向。

此任务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找出相关细节,建立联系,由微观到宏观,整体把握作者对于故乡的看法。

任务四:师生交流,体会和领悟叙事者“我”对故乡人和事的思考。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带有神异色彩的美丽的地方,寂静而富有动感,辽阔而鲜活。然而,这样一个理想的世界只存在于“我”的回忆中,当成年后的“我”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时,这个回忆中的故乡一去不复返了,这时“我”看到的是一个纯粹由成年人构成的现实的故乡。通过初读,现实故乡的几个重要叙事点学生已经把握,把这些叙事点串联起来,现实故乡的图景就清晰起来了。发出“尖利的怪声”,只讲利不讲情的杨二嫂;现在“懂事了”,却成了“木偶人”的闰土;失去了精神落脚地,没有了精神故乡的游魂似的“我”。现实故乡的人精神各个分离,丧失了生命活力,处处隔膜,早已没有了幸福和真情。现实的故乡让人绝望,因绝望而必须逃离。现实的故乡令人难以忍受,“我”很自然地产生了一种希望:追寻理想的故乡。“我”有了一个理想故乡的观念:人与人之间不再隔膜,不需辛苦辗转,不再辛苦麻木,不用辛苦恣睢,“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串联三个故乡,学生需要基本理解读到的材料,从材料的联系中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并尝试做出评价。

二、 细读意义关联,探寻文本内涵

细读文本后,学生的阅读思考已走向深入,能尝试依据“问题线索+相关素材+相互关系”的模式主动关联文本细节,在细节与细节之间建立联系。SOLO分类理论的第四层次为关联结构层次,是归纳和概括的具体运思阶段。在细读阶段运用关联结构设置任务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深入探索小说细节之间的联系,形成对文本的理性印象。

1.“幻景”“现实”之间看“故乡”

《故乡》有“心里的回乡”,有“现实的回乡”,文本内容始终在两者构成的张力中展开。在这种张力中,“幻景”和“现实”互相剥离,惊醒了“我”的幻梦,让“我”深刻思考故乡。教师可设置如下任务,帮助学生关联思考,加深认识。

任务一:填写表格,对比“幻景”故乡和“现实”故乡,思考分析,挖掘内涵。

2.“现实”“未来”之间寻“希望”

故乡的现实让人感到痛苦,那么故乡的未来会怎样?作者希望宏儿和水生的将来不要像“我”和闰土一样,他们会有全新的明天,重现“奇异的图画”。对此,教师可设置如下任务。

任务二:填写表格,对比“我”和闰土,思考宏儿和水生的未来。

上面两個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关联思考,揭示其中的内涵,探索小说的主题。“我”回到故乡是为了重新找到那幅“神异的图画”,然而现实的图画惊醒了“我”的幻梦。现实的图画里,是“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是闰土的一声“老爷”,是杨二嫂细脚伶仃的“圆规”形象,这使“我”打了一个寒噤,从幻景回到了现实。“我”进而感到被隔成孤身的“气闷”和“悲哀”,“所谓希望”原来只是自己“手制的偶像”,因而“绝望”。行文至此,叙事者“我”否定了“故乡”的价值,始于篷船,终于篷船,只想离去,于是完成了“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循环。但“绝望”并非“我”心路历程的结束,“绝望”也有其“虚妄”的一面,不满于现实,就应该寻求变革。在宏儿和水生那里,“我”寄托了希望,希望他们不要像我们这一代人,他们要走自己的“路”。

当学生关注于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能关联思考一系列问题,对如“希望”的象征意义这样的深层问题可以发表见解,他们就进入了深度阅读的大门。

三、 深读抽象拓展,提升认识水平

SOLO理论的抽象拓展结构层次,能对文本要素进行抽象概括,揭示主旨,并尝试用习得的问题解决策略解决其他问题。在阅读教学活动的深读阶段,学生可尝试超越情节本身,归纳文本要素,形成抽象性的认识与回答。迁移运用,对未经历的情景进行概括,用习得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演绎。

1. 寻找“希望”,寻找“故乡”

《故乡》表现出一种忧郁的美,其美的一个重要的体现在于于无希望中寻找希望。希望是这篇小说叙事中的亮色调,对其内涵的解读是《故乡》阅读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对此,教师可设置如下任务。

任务一:谈一谈小说中“希望”的内涵。

(提示:找出小说中作者赞同的表现,思考其内涵,分析与“希望”的联系。)

完成此任务要总结普通民众身上的优秀品质,进而寻找民族的文化基石,找到民族的“希望”,找回精神的“故乡”,这正是小说主旨所在。小说的结尾,“神异的图画”再现,也蕴含深意,引导学生在这一点上展开思考,探究作者匠心所在,亦可作为一种探究方向。

2. 迁移运用,思考“故乡”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编选了三篇小说《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它们都与“人生成长”相关,细细品读,可以发现蕴含其中的或浓或淡的故乡情结。组织学生开展多文本联读,能够活跃学生的阅读思维,强化其阅读思辨能力。对此,教师可设置以下任务。

任务二:完成表格,梳理情节,感受“回乡之痛”,思考分析,体悟“故乡之义”。

三篇小说中,三位主人公都对“故乡”深深眷恋,但都回不去“故乡”。这种回不去,是一种精神上的疏离和背离。从这一层面来讲,“故乡”是精神性的,是人物心灵的故乡。多个文本联读,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关键叙事点,分析比较,归纳与演绎出合乎情理的结论。

将SOLO分类理论用于阅读教学,为阅读教学的设计和任务活动设置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三个阅读阶段对应分类理论的后三个层次,进阶梯度分明,便于学生循序渐进,深入阅读文本,提高阅读思辨能力。

[作者通联:杭州市萧山区金山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SOLO分类理论深度阅读故乡
故乡的牵挂
走在故乡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问题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SOLO分类理论探讨化学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与教学衔接
戴着镣铐起舞
多元化引导促学生深度阅读的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中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