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五下)教学及评析

2024-06-03 14:43:26牛筱琼柯孔标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兵器楚国文言

牛筱琼 柯孔标

环节一:分步揭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对于矛和盾,你有哪些了解?

生:矛和盾都是兵器,它们是相生相克的。

师:好一个“相生相克”,说得好!这两件兵器,谁能分别介绍一下?

生:矛是古代将士进攻时使用的,最早是在棍子的一端装一块磨尖的石头,后来变成装有青铜或铁制成的枪头。盾是用来防御的一种兵器,最早是用很多树皮或木头制成的护具,后来改用铁板制成。

师:介绍得很详细,相信你一定是个兵器爱好者。这幅图里就藏着矛和盾这两个字,(出示图1)古人在造字时就是根据这两件兵器的样子来确定字形的。我们一起写一写。

(师范写,生书空。)

师:写“矛”字的时候不要忘记这笔撇;写“盾”字的时候第一笔是横撇,第二笔是竖撇。我们看如果把它们中间的“和”去掉了,那“矛盾”连在一起是什么意思?

生:“矛盾”就是产生的一些争吵、分歧。

师:是的,今天這节课,我将带着大家去了解“矛盾”一词最初的意思。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韩非子的一则寓言故事里,这个故事的名字叫——

生:(齐)自相矛盾。

环节二:初读课文,梳理文意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文言文版的《自相矛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借助注释读好断句。

(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给我们读一读这篇文言文?请你读。其他人仔细听,看他有没有把字音读准。另外,听他朗读时的断句和你是否一样。

(生朗读全文)

师:谁听出来了,有一个字音没读准。

生:“夫”读fú,不读fū。

师:请你再把这句读一读。

生:夫(f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

(生齐读)

师:你们怎么在“夫”后面很自然地停顿了一下,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注释里说了,“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也就是还没有发议论,这里停顿一下,表示我要说了,能引起别人的注意。

师:没错,“夫”的后面的确应该停顿一下。你们的断句读得很准。老师建议这里停顿的时间可以再长一些,因为这里要说重点,让别人有思考的时间,再读读这句。

(生齐读)

师:很好!借助注释还能帮助我们断句。刚才那位同学读得不错,但是语速有点快,要想把文言文读好不能着急。谁能慢慢地读一读课文,读出古文的韵味儿?

(一生朗读全文)

师:真棒!文言文这么读,就能让人百听不厌了。故事读得好,还要讲得好。想一想,如果让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你认为什么是必须要讲的呢。

生:人物的对话必须要讲。

师: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因为这个故事是用对话写成的。

师:了不起!在阅读的时候,还能关注写法。如你所说,如果我们分角色读,需要几个人?

生:需要三个人,一个读旁白,一个读卖矛和盾的人,还有一个读提问的那个人。

师:很清楚,请你分配大家就近三人一组,分角色练读对话吧。

(生分组练读)

师:同学们刚才练习得很认真。现在哪一组同学想展示一下?(生举手)请你们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认真听他们在说什么。

(小组展示分角色朗读)

生:他们说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说自己有一块盾特别坚固,没有任何一个矛可以刺穿。然后,他又说自己的矛非常锋利,没有任何盾牌能抵御。听了他的话,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环节三:聚焦言语,解析思维

师:特别好!对话都读懂了,但是你知道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要这么说吗?要知道,一个人说出的话通常反映了他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他想把自己的东西卖个好价钱,所以在尽量推销,把自己的东西说得特别好。

师:怎么往好说的?

生:他把自己的矛和盾都夸成了“世界之最”。说他的盾是最坚固的,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刺穿;又说他的矛是最锋利的,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师:(相机板书:莫能陷/无不陷)“最坚固”和“最锋利”,这个楚国人把自己的两样东西都夸到了极致。再看,他说的话里,还有推销的技巧。

生:这个楚国人都挑最好的说。

师:来具体说说。

生:楚国人在说“盾”的时候,夸盾的坚固,而没有说“盾很好看”之类的。在说“矛”的时候,也只说矛的锋利,因为这样才会有人买。

师:这个楚国人心里想的,全被你猜中了。他在推销矛和盾的时候,紧紧抓住了它们各自的功能、特点去说。你看,他的想法都藏在这两句话里。现在我读旁白,你们读他说的话。

(师生合作共读)

师:读得真好,我仿佛看见楚国人正眉飞色舞地向别人推销自己的矛和盾呢。这句话里有个生字“誉”,它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

生:“誉”是夸赞的意思。

师:这个人的夸赞明显言过其实。能换一个更准确的词语吗?

生:夸耀。

师:“夸耀”一词的感情色彩更符合这篇寓言。仔细观察,“誉”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生:“言”字要尽量写在下半格。“言”的第一横写在横中线上。

师:“誉”是上下结构,这个字在写的时候,结构上还要注意些什么?

生:上面的“兴”字比较大,左右要舒展,包住下半部分,所以“言”的第一横不能写太长。

师:观察很细致。“誉”字的结构特点是上大下小,上包下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师范写,生练写。)

师:知道了“誉”在文中的意思,你能试着用“誉”组个词吗?

生:荣誉、称誉、名誉……

师:高年级同学积累词汇,可不能只满足于两个字的词语。四字词呢?

生:誉不绝口。

师:很好!再积累一些。(出示:誉满天下、交口称誉、沽名钓誉、毁誉参半)

(生开火车朗读词语,抄写词语。)

师:刚才我们通过语言,了解了卖矛和盾的人的所思所想。那么,正当他夸耀自己的矛和盾的时候,有一个人向他提问了——

生:(齐)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你说,这个提问的人,他是怎么想的?

生:他想,这个楚国人如果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盾被刺穿了,那说明盾不怎么样;如果没有刺穿,说明矛不锋利。所以,他已经知道这个人在吹牛,他的两样东西不可能都那么无敌。

师:他的确是一个智慧的人。他已经知道这个人在吹牛了,为什么不直接指出来呢?

生:提问的这个人是想让所有人都知道卖矛和盾的人在吹牛。

生:那他还不如直接说“你吹牛”。

师:对呀,这样岂不更加直接?

生:他是想让卖矛和盾的人没面子。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从“其人弗能应也”看出,他哑口无言,根本回答不出来。

师:真好,你理解了“弗”的意思是“不”。那你说,他为什么答不上来?

生:他吹牛吹得有点大,不知道该怎么收场。不管他怎么回答,都说明他前面的话有漏洞。

环节四:多维思考,揭示寓意

师:是啊,面对这个两难的问题,他大概只能张口结舌了。那他到底哪里说错了呢?请读文中最后一句。

生:(齐)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师:同学们想想看,世上有没有“无不陷之矛”和“不可陷之盾”?

(生议论)

生:我认为有这样的兵器,因为用最好的材料、工艺、师傅,肯定能打造出来。

生:我认为没有,因为总是会有更厉害的兵器出现,那时就不是“天下第一”了。

生:虽然更厉害的矛或者盾会出现,但是如果它们没有交战,那它们各自都挺厉害的。

师:几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无不陷之矛”和“不可陷之盾”存在与否,关键看它们是否“同世而立”。那什么是“同世而立”?

生:就是同时存在的意思。

师:是啊,“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是因为——

生:它们会相互抵触。

师:(板书:抵触)你看,这就是“矛盾”的本义——相互抵触。故事里的楚国人夸耀自己的矛和盾的做法,就是成语“自相矛盾”。(板书:自相矛盾)现在,我们把整篇故事连起来读,我请一位同学读旁白,男生读卖矛和盾的人说的话,女生读智者的提问。

(生合作共读全文)

师:我们想一想,卖矛和盾的人,他的错误能不能避免呢?

生:这个人可以说:“我的盾除了我的矛之外,

其他什么都刺不穿。我的矛能刺穿所有的盾,也包括我这块。”

师:这样说的确避免了自相矛盾,可是他只能卖出矛。如果他想把两样东西都卖出去,并且还说原来的推销词,你有什么办法帮他?

生:这个人可以先把矛卖出去,然后换一个地方卖盾。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矛和盾不能“同世而立”,我想如果他不在同一个地方卖矛和盾,它们就不会相互抵触了。

师:真棒!你看,抓住问题的症结想办法,就能两全其美。同学们,再想想看,还有什么办法能避免“同世而立”?

生:他還可以在同一个地方先卖矛,等买矛的人走了,再卖盾。

师:时间上不一样,也能避免“同世而立”。还能怎么样?

生:还可以不是同一个人卖,他可以让家里人给他帮忙,各卖各的。

师:非常好!我们学习这则寓言故事,其实更多的是希望你从中得到启示。(出示课本单元主题页上的一句话)“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不知道这篇寓言故事的火花,照亮了你对现实生活的哪些思考,把你想到的和同伴交流一下。

(生相互交流感悟)

师:谁来分享一下?

生:我得到的启示是说话或做事情之前要认真想一想,不能相互抵触,否则就会出现自相矛盾的尴尬。

师:你很善于思考。其实,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自相矛盾的例子。(出示带★的句子)读读看,有什么发现?

生:第一句里的“死难者”和“幸免”相互抵触,因为“死难者”表示人已经遇害了,所以不能出现“幸免”。

生:第二句里把“运动员”比喻成“野马”不太对,因为野马是不可能听口令的。

生:野马在跑的时候也不可能沿着赛道跑,它们会到处乱跑。

师:有道理。还有发现吗?

生:野马是不套缰绳的。

师:是呀,这句话有这么多处错误,可是平时的习作里同学们常常会这样表达。

生:第三句里的“拉马”和“下马”是矛盾的。

生:“来到潼关”和“不知是何地面”自相矛盾。

生:“潼关”是两个字,这和“三字”相互抵触。

师:同学们,《自相矛盾》这则寓言对我们非常重要,它提示、警醒着我们以后在说话和写文章时,切不可相互抵触。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教学评析

《自相矛盾》是一篇经典课文。文章以一个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揭示了形式逻辑中矛盾律的实质。本节课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在不断诵读中,解文言之意,感文言之美,悟文言之蕴。整节课聚焦单元重点学习内容,目标明确,环环相扣,寓意理解与语言学习水乳交融,思维训练与语言表达有机统一,很好地体现了阅读课的多重教学价值。

文言阅读课,先要教会学生读懂文本。本节课非常重视语文基本功训练,以朗读为主线,统筹兼顾识字、写字、词义理解、生活应用等基础训练,努力把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落实到各个环节中。

这篇文言文,是训练思维的好材料。本节课通过读好文、明思辨、会其意、知寓意的层进式教学,引导学生透过人物对话,明晰逻辑矛盾的本质,感受提问者“归谬反驳”的思辨力量。最后联系生活中自相矛盾的表达,让学生指出例句中不合情理之处,使学生在语言运用中,获得思维的生长。

本节课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外显言行,探析其内隐思维过程,感知楚人“自吹自擂而自相抵触”“被人诘问又哑口无言”的滑稽形象,告诉学生平常说话写文章要讲逻辑,不要出现“弗能应也”的尴尬局面,德育渗透自然无痕。

(作者单位:广州协和学校 /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责任编辑 杨   伟

猜你喜欢
兵器楚国文言
《自相矛盾》扩写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艺术品鉴(2020年7期)2020-09-11 08:04:56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中华诗词(2019年4期)2019-10-08 08:54:16
小燕子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推断法
论楚国乐律的自成体系及其乐学实践
兵器图解
现代兵器(2017年10期)2017-10-14 16:53:23
兵器图解
现代兵器(2017年8期)2017-09-15 21:4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