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铸
2022年版课标明确提出了语文课程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这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关系到“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核心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依据“核心素养导向”这一根本原则对现有课堂教学做出改进,这是一个需要深度探究的问题。
一、课堂转型的实质是育人
方式的创新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转型,是在2022年版课程方案和课标精神的指引下,突破原有课堂的教学样态,实现一种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新型课堂。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种创新,既有育人方向、育人观念的创新,又有育人方式、育人策略的创新。
首先是育人观念的创新。这是从语文课程的价值导向来做分析的。核心素养是什么?钟启泉教授认为:“核心素养区别于应试学力的最大特质在于真实性。真实性是核心素养的精髓。”刘徽认为:“所谓的真实性是指‘超越学校价值的知识成果,也就是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当前提倡的深度学习的内核也是解决真实问题。”崔允漷教授指出:“核心素养就是能做事,‘关键能力指能做成事,‘必备品格指习惯做正确的事,‘价值观念指坚持把事
做正确。简单地说,用语文‘做成事的过程,就是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上述论述从各个不同角度阐述了对核心素养的理解。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按照课标的要求,正确理解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在实践中加以落实。
其次,是育人方式的创新。课程目标是大方向,是总纲领;课堂目标是具体的执行方案和计划,是微观具体的教学方向。要实现这两者之间融会贯通,就必须对现有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流程、教学评价做出改变,以此来适应素养导向的新型课堂。再往微观处探究,实现这种素养导向的课堂转型,一是要在教学内容的提取上做好文章。要能够将教材内容与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对应起来,优化选择每一节课的教学关键点,这是课堂转型升级的源头。二是要在课堂教学情境上做出改变。要努力为学生构建一种为生活、为运用、为交往、为发展的语文学习情境,努力引导学生自发完成一种自主构建的生长历程,这是课堂转型的支点。三是学生参与学习模式的创新。素养导向的课堂,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语文学科的力量深度唤醒学生发展的过程,是以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任务、内容、形式和评价的变革为起点,促进学生学习内驱力和主动性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综合学习力,从而向更高层次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上述两个方面紧密联系,融为一体,共同为素养导向的语文课堂教学转型搭建实践的平台和体系。
二、素养导向的课堂转型实施策略
1.目标升级——“在语文课堂中实现自我”
(1)提高指向性。
指向性是目标升级的第一要素。素养立意的教学目标要经历一个从有机统一到分解细化再到统整融合的过程,仅仅强调教学目标的统整融合而忽略其中间环节的分解细化,将会使素养立意的教学目标飘在天上而无法落地。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关键的能力和素养,是一个状态,而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达到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过程,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认为将教学目标一伪装就变成了核心素养。这里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必须进行实践化的处理才能成为教学目标。如何进行实践化的处理,那就是提高教学目标的指向性。按照课标设定的课程总目标,阶段分类目标,再结合具体年级、具体单元的教学要求,让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都能找到归处,这样的教学目标就有了指向性。
(2)突出实践性。
“素养型目标与知识本位的目标不同,前者更加丰富,更加综合,更具有实践性。”这是陆志平研究员对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语文核心素养的这四个方面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融合在学生的语文经验与生活经验中,是在经验的土壤里生长与拔节的。”薛法根老师所说的“语文经验与生活经验”也是在强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具有实践性特点。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实践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情境化教学策略上,也就是需要在具体的语言运用和实践情境中培养和落实核心素养,在多样化的生活和实践情境中再现和迁移核心素养。
(3)凸显差异性。
核心素养是课程的顶层目标,具有深度内隐性和高度概括性。我们无法从一个学生身上直接看到所谓的核心素养,而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活动、语言行为才能评价一个学生素养的高低。同理,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是微观具体的课堂执行方向,是与具体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课堂愿景。在做目标规划时,需要具体考虑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再对照课程阶段性目标做精准设计,才能避免教学目标的空泛化。虽然统一化的教学目标不仅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便于在整体上取得教学质量的提升,但值得关注的是,教学目标在国家层面上具有统一性,在具体的制订和实施的过程中则需要彰显目标的层次性,以提高教学目标的适切性。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要有指向全体学生达标的最低标准,要体现差异性,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消化和自主建构的能力,不能在较短时间内用一把尺子量所有学生,而是用动态的、差异化的方式对待学生的发展过程。
2.活动进阶——“在语文课堂中找到自我”
活动进阶的实质是以学习的进阶为特质的教学双边活动的进阶,是一种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的建构过程,是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结构化、具体化、项目化的落实过程。素養立意的课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落实这种学习活动的进阶。
(1)活动的指向:学以致用。
素养立意的课堂活动设计变革,教师不仅要设计基于文本的理解、消化、吸收、探究等学习活动,还要设计在此基础上的拓展、应用、迁移和内化等活动,用以将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基本概念、知识、方法在实践中转换成一种认知、一种能力、一种行为方式。
(2)活动的结构:层级建构。
“活动进阶”最主要的思想理念,就是进阶特性。在表现形式上,是课堂教学流程结构的进阶;在内涵意义上,是素养发展的进阶。按照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不同属性,可以把课堂教学活动的进阶分解成两个类别:一类是语言素养本身的进阶,一类是由语言素养向其他综合素养的进阶。
以《自相矛盾》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的教学活动可以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①导入文本,学卖矛和盾。这一活动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抓住重点字词理解文言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能够读好文言文。②角色对话,体悟矛盾。主要是让学生以楚人和路人的不同身份角色对话,指导读好语气,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采访的形式,了解双方的思维过程,重点是感知路人质疑楚人的思维过程,从而学习路人分析问题和推理问题的能力。③出谋划策,助卖矛和盾。这一步是让学生在了解楚人所犯错误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而以“帮手”的身份,帮助商人解决问题。④引入生活,发展矛盾。这是进一步提高站位,用今人的视觉,看古人讲寓言故事的智慧,并了解矛盾之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从而上升到文化的层面。
上述四个环节,环节①侧重于语言,活动环节②、③突出思维,环节④指向审美和文化。这种设计就是一种典型的进阶型学习设计。
虽然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体的、综合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需要教师从不同角度加以引领和点拨,学生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完成内化。因此,活动进阶的实质是学习的进阶,是课堂认知的进阶,更是思維的进阶。只有活动进阶了,课堂才更丰富,更多元,更立体,更加指向学科育人。
(3)活动的支撑:团队合作。
活动进阶不仅在于活动内容的发展性,更在于活动对象和范围的变化。传统课堂的学习活动以自主探究为主,虽然也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革,但是这种变革很多时候是非必要的,只是教师一种自发的行为。素养导向的课堂变革,则强调这种小组合作、团队学习的必要性。只有在深度的同伴交往、互助、合作、共同学习过程中,才会有更多的生活场景和实践场景。
3.情境支持——“在语文课堂中再现自我”
素养导向的课堂离不开情境的创设和利用,这也是课标背景下语文课程教学最主要的理念变革。课堂教学情境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可以从下面三个层面加以理解。
(1)情境创设要为目标服务。
精心设计的情境任务应该是教师基于教学目标建构的,应该是能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并为达成教学目标而设置的。充满挑战性的情境任务应该是能让学生有抓手,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能让学生成为活跃的参与者,能让学生主动寻求合适的方法共同解决问题,能让学生真正拥有活动的体验。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鼓励创设积极而富有意义的情境活动,但是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这种情境活动本身是指向课堂主要教学目标的,不能出现一种“穿靴戴帽式”的情境,使课堂教学偏离原来的目标主旨。
(2)凸显语言情境的真实性。
情境源于生活,发展于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我们提倡一种源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真实情境。只有这样一种真实情境,才能助推学生核心素养的真正形成。真实情境就是指紧扣学生生活、实践和感知的情境,就是指引发学生思考并产生学习兴趣的场。即使是虚拟的情境、文学的情境,也不能完全背离学生的真实认知基础。
(3)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
素养导向的语文课堂,情境创设还要注意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正如苏格拉底要把学生带到麦田边上课一样,只有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并给予学生“挑选最大的一束麦穗”这样富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任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才能被调动出来。
4.评价驱动——“在语文课堂中超越自我”
(1)评价主体的内驱性。
这里所说的评价主体,不是
课堂旁观者对课堂执教者的评价,而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他们对自身课堂学习过程的评价,是一种基于课堂学习过程和效果的交互评价,可以把这种评价定性为课堂学习的一部分。从认知的层次来说,参与评价的能力是属于认知的高级阶段,通过设计和引导学生参与对自身和同伴学习过程的评价,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站位,对于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和主动性,具有较为显著的激活作用。
(2)评价内容的针对性。
设计评价是为了促进课堂转型。素养导向的课堂评价,要在评价内容的选择上精心设计。课堂的学习活动是有基础性、准备性的学习活动,是有研究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也是有交互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针对这些学习活动做出及时的课堂评价,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加以取舍。一般来说,要紧扣与课堂教学主目标相关联的学习活动和效果设计评价,这样可以避免评价的盲目性与低效性。
(3)评价标准的导向性。
有了课堂即时性的微评价,还要有与评价活动相匹配的评价标准。这种标准首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能过于机械和拔高。其次是这种标准要体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这是评价的基本前提。另外,评价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才能兼顾不同学生的要求,体现出学生的差异性。
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转型,影响要素还有很多。如课堂氛围、学生管理、技术支撑、资源应用、文化氛围、课型差异等等,笔者在这里只能就其中几个主要方面阐述自己的一点粗浅的见解,就教于各位方家。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江北新区教育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