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感情地朗读』真有感情

2024-06-03 14:43张勇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调动感情文本

张勇

“书声琅琅”鲜活地体现出语文课堂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叶圣陶先生曾将有感情地朗读称为“美读”。

有感情地朗读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虽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师最常用到的课堂话语,但是,学生读文章的感情从何而来,则很少被关注思考。在不少的课堂教学中,朗读依然仅仅滞留于感知文本、熟悉语句的技术工具层面。老师们经常强调朗读要注意抑扬顿挫”,但如何“抑扬顿挫”,何时“抑扬顿挫”,学生却不知其要领。因此,有感情地朗读的教学价值没有得到语文实践层面更深远的体现。

吴非老师说:所谓“感情”,靠阅读理解,读通了,读懂了,“悟”出来了,触动了自己,感情才会出现。因此,有感情地朗读不应只是声音的技巧变化,它应该是阅读者走入文本,“披文入情”,领悟文意后的以声传情,其表达出的情感与文本所体现的感情具有内在适切性。

“抑扬顿挫”外在的表现是朗读节奏的变化,内在的是对文章作品理解程度的反映。朗读始终是与感受、体验、想象等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心同其心,耳醉其音”,饱含感情的朗读是文字情感和朗读技巧的协调,深层考量的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分析理解和体察感悟,是学生语文素养在语文实践中的体现。

学生要读得“真”读得“切”,首先要深入理解篇章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然后调动自己的情感,运用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把作品的思想内涵阐释出来,把自己的感情抒发出来。在有感情朗读中对作品细微处的声音处理,离不开学生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

因此,有感情地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过程。朗读指导不能只着力于语调、节奏的外在指点上,还需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深度学习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审美体验。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下,基于对作者生活境况的联想或创作意图的明确,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深入理解,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从而围绕文字内容将自己的思维、情感、审美等綜合调动起来。

支玉恒老师曾说:“我们指导学生朗读,这看起来是在进行工具性训练,但学生在一次比一次读得更好的同时,就一次比一次更好地阐发和接受了所读文章的人文因素。”有效的朗读指导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深化对文字作品的认知,使语中之情和言外之意逐渐彰显,从而逐渐读出“真味和真情”。

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者在语言、思想、文化、精神、审美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可以被视为学生参与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从语文素养的养成角度看,有感情地朗读既是促进素养的工具,又是综合素养的自然体现。

(作者单位:陕西咸阳师范学院教科院)

猜你喜欢
调动感情文本
调动多方资源 加快成果转化
合作学习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调动感官,描绘多彩的世界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