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度科技化时代,理工科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基于“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现状和深度科技化时代与“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的强耦合关系,提出“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改革的针对性路径,旨在为“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促进我国“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技人才,助力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深度科技化;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6-0093-05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一直是工科院校研究生培养的思政课、理论课和哲学课……成为马工程体系中工科研究生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1],涵盖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等丰富内容,是融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综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连结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2]。“自然辩证法”课程主要面向理工科研究生,对理工科研究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思辨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理工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当前,我国学术界针对“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较为丰硕,有主张从教材体系转向教学体系的;有探索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也有重新审视教学目标,倡导侧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科研素养和人文素质的。但现有成果均未能使“自然辩证法”课程改革发展与当前我们所处的深度科技化时代建立起紧密的关联,相关方案和策略的实效性并不明显。鉴于深度科技化时代,“面向当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人类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最基本、最突出、最重要的基本方式”[3],有必要将“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改革置于深度科技化时代背景下考察,积极探索当今时代“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改革的现实因由与实施路径,从而助力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现实因由:“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效果总体不佳
“自然辩证法”课程主要为高等院校的理工科研究生设立,普及面尚不够广,其“在思政课领域中比较特殊,不仅各大高校在思政课建设规划中鲜有提及,自然辩证法学界发出的声音也常在思政课画面之外”[4]。在这种情境下,“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受重视程度明显不如
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前,我国“自然辩证法”课程在整体上存在教学体系整合度不高,教学内容创新性不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缺乏,学生对国家科技政策和科技创新进展认知度不够、科技伦理意识欠缺等问题。
(一)教学体系整合度不高
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覆盖范围有所不同,“自然辩证法”课程主要面向理工科研究生,且未明确要求使用全国统一的教材,因而各高校在教材的征订和选择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性。目前,各高校选用的自然辩证法教材就内容而言,有的偏重学理性,不利于实践展开;有的注重叙事性和实践性,不利于培养研究能力;有的注重系统性和完整性,精细度和时代性不足。此外,部分高校的“自然辩证法”课程内容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自主确定。教材选用的不统一和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的自主性,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体系整合度不高,不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其中的理论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创新性不足
“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启迪民智、引领创新的重要作用”[5],作为理工科研究生的学位课,其教学内容应该紧贴时代发展和实际应用需求。但总体而言,我国高校“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缺乏与时俱进的更新。“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需要不断吸收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以更新教学内容。然而,目前的教学内容大多停留在传统的理论范畴,缺乏对当今科技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深入分析与探讨。二是教学案例的丰富性和代表性不足。“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需要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但目前的案例教学内容较为单一,缺乏代表性和实用性。这使得学生难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三是教学方法不够多样。普遍地看,“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这种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缺乏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然而,总体而言,我国“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师资队伍远未达到高质量的标准。首先,绝大多数高校,尤其是地方非重点院校的教师资源配置不够,师资缺额较大。不少高校任教“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师只有寥寥两三人甚至是一两人,而且还要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他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难以满足现有需求。其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存在较大差异,专业化程度不高。“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课程,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学科综合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部分教师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甚至有的“自然辯证法”教师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临危受命”的,而“临危受命”者中,多数不具有相关学科的教育和研究背景,对至关重要的科学技术哲学知之甚少。教师队伍中存在着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参差不齐的情况,使得不同高校,甚至同一高校的不同学生接受着参差不齐的教育,教学效果总体不佳。最后,缺乏统一的教学标准和方法。由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学方法和标准也存在较大差异,教师之间甚少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使得学生在不同教师的授课中难以形成统一的学习体验,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四)对“科技向善”的认知度不够
引导研究生增强对国家科技政策和科技创新进展的认知,提升其科技伦理意识,培养科技向善能力,是开设“自然辩证法”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自然辩证法”课程并未很好地实现此目标。理工科研究生对国家科技政策和科技创新进展的认知度不高、科技伦理意识欠缺的问题仍需引起足够重视。一方面,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日臻完善的科技政策和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实践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但目前研究生对此的认知度普遍不够,缺乏对国家科技政策和科技创新进展的深入了解与把握。另一方面,科技伦理是科技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其核心是将科技发展与人类福祉相结合。但目前研究生对科技伦理意识的认识和理解不够,缺乏对科技伦理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这对我国培养“向善强技”的创新人才提出了极大挑战。
此外,我国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中还存在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第一是课程内容抽象,缺乏生动有趣的案例分析和实践引导,难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第二是教学方法单一,以灌输为主,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第三是评价方式偏重记忆考核和应试教育,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理论因由:“自然辩证法”教学与深度科技化时代呈强耦合关系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信息通信技术、生命科技、大数据与智能科技等新兴科技力量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深度科技化时代。深度科技化时代同传统“浅度”科技化时代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一系列新兴技术的加持下产生了变化,各国之间的高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类处在科技与价值相互激荡、科技发展与国际关系紧密联结的时代洪流之中,生存和發展方式深深打上了新兴科技的烙印,谁也无法做世界科技大变局的“局外人”。深度科技化时代对“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在推陈出新、跨学科思维养成、科技伦理意识培养、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拓展等方面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深度科技化的时代需求,必须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开放性转向,以塑造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责任伦理为价值导向,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目标积蓄力量。总之,“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与深度科技化时代呈强耦合关系,这种强耦合关系强烈呼唤深度科技化时代的“自然辩证法”实施高质量的教学改革,以适应深度科技化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一)解决科技发展中所面临的伦理问题
新兴科技(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的不断涌现,给我们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使我们面临一系列突出的伦理风险和伦理问题。应对这些风险和问题,需要具备自然辩证法思维和方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在深度科技化时代显得尤为重要。“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案例分析和集体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度了解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深入思考科技发展与伦理治理之间的关系,在科技发展领域中作出正确的伦理选择。例如,通过情境教学、案例分析和集体讨论,学生了解了人工智能的优势和弊端,教师引导其深入思考人工智能应该在哪些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以及如何规避人工智能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和伦理风险。
(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深度科技化时代,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成为理工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提高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国内和国际竞争力。首先,“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流程,提高其科学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其次,“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新兴科技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鼓励其进行科技创新和科技的社会应用,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毕竟,新兴科技领域也需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去开拓和应用。最后,“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不断提出新的想法、方法和解决方案。例如,“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入思考科技发展与伦理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推动科技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在深度科技化时代,科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与社会运行之间的密切关系,尤其是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使其从社会发展的高度看待科学技术的进步,以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良性运行。“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可以通过案例剖析和集体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深入认识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协调机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例如,通过剖析和讨论人工智能技术的社会应用,学生深入了解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进而从“负责任创新”的角度思考人工智能技术的科学化、人道化发展方案。又如,通过剖析和讨论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学生了解基因编辑技术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的影响,进而积极思考如何在科技领域承担社会责任。再如,通过讨论智能城市建设,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关于智能城市建设所需要的科技创新和社会治理的相关知识,进而深入思考如何以科技创新助力社会发展。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入探讨智能城市建设的各种技术及其应用领域,了解智能城市建设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潜在风险。与此同时,还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如何在科技创新中推动社会发展等重要问题,如关注智能城市建设给社会治理带来的挑战,探讨如何运用科技手段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推动科技与社会的融合发展等深层次课题。此类讨论和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为未来智能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路径探索:深度科技化时代“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向
“思政工作是生命线,守正创新是新时代思政工作永葆生命力的根本。”[6]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工作是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坚持守正创新。我国“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现状和深度科技化时代与自然辩证法教学的耦合关系对“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充分表明,深入推进“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一改革实践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应打好多方面协同并进的“组合拳”,具体可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
(一)优化教学体系
优化教学体系是“自然辩证法”课程适应深度科技化时代需求的重要举措。首先,“自然辩证法”课程应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前瞻性。就系统性而言,应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系统的教学内容体系,将复杂多样的教学内容化繁为简,使之清晰明了,助力学生更好地掌握“自然辩证法”课程内容和思维方法。就前瞻性而论,“自然辩证法”课程内容应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不断涌现的新技术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与新兴科技紧密贴合的教学内容。其中应包含新兴前沿科技,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使学生掌握最新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促进其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其次,“自然辩证法”课程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然辩证法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7]在深度科技化时代,“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应更注重将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
践应用相结合,并在现实社会中加以有效运用,充分展现“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现实关切”的课程特质[8]。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侧重引导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所蕴含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有效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此外,“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内容还应突出科技伦理意识的培养,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价值观,促进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延伸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
延伸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不仅可以扩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是深度科技化时代“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举措。就教学内容的延伸而言,深度科技化时代,新兴技术迅速发展并被广泛应用,教师应紧跟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步伐,依据当下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深度关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保持學科发展的前沿性。与此同时,鉴于“自然辩证法是横跨文理科的哲学门类,与其他思政课相比,有着突出的跨学科方法论资质”[9]。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还应该注重跨学科和跨领域的交叉融合,整合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就教学空间的延伸而言,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自然辩证法”的教学空间不仅仅是课堂,还包括实验室、科技馆、科技企业等多种实践场所。延伸教学空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以及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在多元的教学空间,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充分培养和提升其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打造“金课”教师团队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改革实践需要具备深厚的学科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团队予以推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打造高水平的“金课”教师团队,是推进“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首先,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方面,应注重提高教师的学科理论知识,以及运用“自然辩证法”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应该把“自然辩证法”课程放到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大对“自然辩证法”任课教师的甄选和培训支持力度,采用科学的培训模式和路径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自然辩证法”的教学方法和知识体系。其次,在提升教师创新能力方面,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应该为教师提供参加与“自然辩证法”密切相关的各类教育教学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
的机会,在深入学习与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提升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和实践创新能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教师开展与“自然辩证法”课程内容直接相关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对于提升教师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此外,由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牵头,组建一支高水平的跨学科师资队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家、自然辩证法研究专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者和技术工程界的专业人士整合在一起,亦不失为打造“自然辩证法”“金课”教师队伍的良策。
(四)嵌入最新科技政策与科技创新进展
首先,应密切关注最新科技政策,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发布的科技计划、政策文件和产业政策等,将其及时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及时、适时地了解相关科技政策。其次,应及时将最新的科技创新进展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和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应用方法,从而增强其科技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最后,可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创新企业、邀请企业负责人或工程技术专家做客课堂,或设计各种实践性教学活动等,使学生深入了解科技创新的实际应用范围,拓宽学生的科技视野,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的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科技创新的知识和技能。此外,还可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和科技园区等各类科技教育机构和资源等多样化载体,将最新的科技政策和科技创新进展融入教学,加深学生对科技政策和科技创新进展的把握。
(五)注重合作式、启发式教学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应该采用合作式、启发式和实践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究,在思考中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与团结协作精神。合作式教学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互助和头脑风暴获得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积极体验。“自然辩证法”课堂可就科技与社会关系情境下的重要问题和典型案例采用小组讨论、团队研究、角色扮演和课堂辩论等合作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改变传统简单纯粹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转为由教师提出问题,提供必要的信息,层层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行探究和解决问题,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大有裨益。习近平总书记有言:“要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10]“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内容涉及许多抽象的概念和思想,且这些概念和思想相互关联,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更易于使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从而更有助于其掌握课程知识点。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习得知识,提升知识应用和学术探究能力。“自然辩证法”实践教学要求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综合实验、科技创新实践项目,让学生亲身实践和体验,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增强学生学习科学,创新和运用技术的兴趣和动力。
(六)深化科技伦理教育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应注重科技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技向善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具有人文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一方面,“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应注重对科技与伦理关系的解读。需要指出,除了教师的“教”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阅读科学技术史和科技伦理学的相关文献,聚焦科学技术发展的边界问题,深入探究和解读科技与伦理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科技伦理观。另一方面,大力弘扬科技向善精神。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助其树立科技向善、负责任创新的伦理观,使其深刻认识到自身在深度科技化时代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科技创新人才,从而在未来自觉推动科技造福人类的实践进程,为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生态改善作出积极贡献,避免使科技成为人类文明的终结者。
(七)设计科学的教学评估机制
具体而言,此评估机制应涵盖学生学习成效、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资源、教师培训和支持、社会反馈等方面。就学生学习成效而言,应就知识掌握程度、思维方式转变、实际问题解决等维度进行评估,可采用考试、作业、项目报告和科技实践等方式。就教学方法而言,可通过教学观察、学生评价问卷、教学反思等途径进行评估。就教材和教学资源来说,应侧重考察选用教材和教学资源是否符合深度科技化时代需求,能否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能否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可通过教材分析、教学资源分析以及面向学生的座谈等方式进行评估。就教师培训和支持而言,应侧重评估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在“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改革中对教师的培训与支持措施是否有效,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可通过教师培训效果和教师满意度调查等方式进行评估。就社会反馈而言,侧重评估“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改革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度,以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学生就业竞争力为重要指标,可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等方式进行评估。通过这些多样化的评估机制,对深度科技化时代“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系统评估,目的是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结论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颠覆性新兴科技广泛应用的深度科技化时代,传统的“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已无法满足时代需求。因此,以深度科技化时代为依据的“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当前,就现实层面而言,“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在教学体系整合度、教学内容创新性、师资队伍质量和学生认知度等方面总体不佳,很难适应深度科技化时代对理工科研究生培养的现实需求。与此同时,就理论层面而论,深度科技化时代与“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呈现出强耦合关系,这就进一步要求高等院校改革现有相对传统的“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优化“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体系,延伸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打造“金课”教师团队,嵌入最新科技政策与科技创新进展,注重合作式、启发式教学,深化科技伦理教育,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改革效果评估机制势在必行。优化教学体系,是提高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前瞻性,促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深度科技化时代特征的客观要求。延伸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的必选项。打造“金课”教师团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关键一招。嵌入最新科技政策与科技创新进展,是学生及时了解相关科技政策,掌握最新科技成果和应用方法的重要途径。合作式、启发式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与团结协作精神的有效方式。深化科技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技向善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具有人文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设计多样化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改革效果评估机制是深度科技化时代“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改革取得成效不可或缺的检验和保障机制。可以说,深度科技化时代“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取得突破性、实质性进展,需要整个教育系统联合科技系统、政府系统和社会系统携手攻关。
参考文献:
[1] 计彤.新工科时代工科院校“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再认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3(4).
[2] 张明国.面向新时代的自然辩证法教学——基于新版“自然辩证概论”教学大纲的修订[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9(6).
[3] 冯鹏志.重温《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当代建构[J].哲学研究,2020(12).
[4] 王少.自然辩证法课现状调研及思考——基于对10所高校的考察[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1(4).
[5] 程海东,陈凡.建党百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与创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2(4).
[6] 邵志毅,任晓伟.中国共产党引领“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发展历史研究——纪念高校硕士生思政课自然辩证法概论正式开设40周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2(2).
[7] 张东锋.自然辩证法中国化百年的成就[J].社会科学文摘,2022(1).
[8] 李衡哲.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科技自立自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2年学术年会综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2(12).
[9] 杨渝玲.当代前沿科技方法融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若干理路[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3(4).
[10]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2.
[责任编辑 胡巍洋]
收稿日期:2023-11-14
作者简介:胡小玉,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基金项目:江西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项目“深度科技化时代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效果提升研究”(YJG2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