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的江苏高校学科集群建设研究

2024-06-01 10:10:55赵爱栋
文教资料 2024年2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产业链

赵爱栋

基金项目:南京财经大学校级教学改革课题“面向产业急需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ZADXW23005)。

摘  要:学科集群建设已成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复杂问题和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在学科群对接产业链的过程中,高校的学科特色将不断得以彰显并保持其独特的学科优势和发展活力,而地方产业也会在高校学科建设提供的强有力的人才和高新技术的支撑下不断强化自我创新能力。本文以江苏16所“双一流”高校为例,发现大多数江苏“双一流”高校学科群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高校学科群服务江苏及国家先进制造业及产业链发展的能力仍显薄弱。本文从建立完善的学科群建设管理机制、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完善学术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强化先进制造业产业链背景下江苏省高校学科集群建设思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科集群;产业链

由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高校需要在“增强服务重大战略需求能力”、“优化学科布局”等方面加快“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和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需要根据地方及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培育学科方向,优化学科结构,以高校学科集群对接地方产业链,为产业发展赋能。因此,学科集群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学科建设进程中最具有探索性和方向性的新动向。[1]但是,当前学术研究中对强化先进制造业产业链背景下高校学科集群建设这一主题尚关注不足,部分学者虽然关注了“学科集群”,但未能进一步从对接先进制造业和产业链发展的视角探讨高校学科集群建设。少数学者虽认识到学科集群是支撑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引擎,但未能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在强化先进制造业产业链背景下高校学科集群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学科集群建设的具体思路。

江苏作为我国制造业大省,也是我国高等院校较为密集的省份,在持续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进程中对高校借助学科集群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方面提出了更为紧迫的需求。因此,本文在阐述强化先进制造业产业链背景下高校学科集群建设需求的基础上,以江苏“双一流”高校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当前江苏高校“学科集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后续“学科集群”建设原则、思路与建设策略,为此类高校提高学科群建设水平及竞争力提供参考。

一、强化先进制造业产业链背景下高校学科集群建设需求

学科集群就是围绕社会进步、科学发展、人才培养等具体的目标和任务,将相同学科有序结合或跨门类学科集合而成的学科群体。[2]具体来看,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高校学科集群建设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提升产业链安全水平需要高校淡化学科界限,以多学科协同集群来解决产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当前,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产业技术突破发生在不同学科融合的领域,尤其在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地缘政治博弈持续加剧的背景下,高校加快基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学科集群建设意义更为重大。

第二,建设“学科集群”不仅有利于解决某一重大问题,还可以提升学科本身的实力和竞争力。高校依托学科特色组建优势学科群可以为地区先进制造业集群及產业链安全性的提升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同时,区域产业集群对高校学科群进行“反哺”也可以使高校优质学科群不断开辟新的学科增长点。

第三,高校学科集群建设与地区先进制造业集群及产业链协同创新,有利于打造区域创新体系。高校若能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地区产业链发展重大需求产出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并转换为现实生产力,一定会与产业集群产生协同效应,形成良性循环,为打造区域创新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第四,学科集群建设也已成为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卓越发展的重要特征。如德国政府在21世纪初实施了卓越大学战略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通过设立卓越集群项目支撑卓越大学建设,有效地推动了德国大学内部学科的交叉融合。[3]在国内,众多“双一流”高校以学科群为口径探索一流学科建设新模式。如首轮进入一流大学建设序列的42所中有39所提出创建学科群,把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作为一流学科建设新的方向。[4]

二、强化先进制造业产业链背景下江苏省高校学科集群建设现状

(一)江苏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发展现状

近年来,江苏以集群和产业链培育建设为总抓手,以加快建设质量效益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强省为工业发展目标,先后出台《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和《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行动方案》,着力打造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产业链。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集群、纳米新材料集群、物联网集群、工程机械集群、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集群、新型碳材料集群、生物医药集群和高端纺织集群等10个产业集群入选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入围数量排名全国第一。

(二)江苏“双一流”高校学科集群建设现状

通过收集分析江苏16所“双一流”高校的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文本,统计发现这16所高校共提及建设49个学科群。拟建设学科集群较多的高校有东南大学(15个)、南京大学(9个)、南京理工大学(3个)、南京航天航空大学(3个),其余高校拟建设学科群均在1~2个左右。上述49个学科群中,其中,自然科学领域44个,占比90%;人文社科领域5个,占比10%;自然科学领域学科群布局比重达到100%的有14所,凸显江苏“双一流”高校的学科布局以自然科学为主导。从学科群的支撑学科方向来看,该49个学科集群共涉及学科方向115个,其中自然学科达到98个,占比85%。这14所“双一流”大学学科集群类型差异较大,综合性大学的学科集群较为多元,如南京大学作为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学,其拟建设的9个学科群涵盖了文理工医四大门类,既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物质科学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又有理论创新与社会治理、数据服务与经济管理等文科学科集群。而部分行业特色型高校,如南京农业大学,结合学校学科优势重点发展涉农学科,如作物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等。

(三)江苏“双一流”高校学科集群建设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江苏“双一流”高校在江苏及国家发展战略急需的应用学科方面持续推动学校学科建设与区域产业链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科集群与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有效对接。如苏州大学基于物质科学与工程这一国家“双一流”学科优势,将纳米材料与技术作为学校学科发展重点方向,与苏州纳米新材料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对接融合,服务区域新兴产业发展。但是当前,江苏“双一流”高校在与地区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对接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

1.  学科建设思路仍未实现

当前江苏“双一流”高校,尤其是行业特色型“双一流”建设高校内学科建设仍是依托二级学院,部分高校甚至仍停留在“双一流”建设方案中,以“学科群”建设推进组织架构、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师资队伍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

2. 优势学科群服务产业集群发展能力仍显薄弱

当前多数江苏“双一流”高校尚未构建分层分类、结构合理的学科群发展体制机制,尤其是未能有效瞄准区域先进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学科群发展机制的滞后使得高校优势学科群内教师科研成果缺乏应用性和市场性,不能有效服务区域产业集群发展。

3. 未能建立符合学科集群发展趋势的学术评价机制

在当前江苏“双一流”高校学术绩效评价机制中,普遍缺少优势学科群内科研人员科技成果应用或转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的评价及激励机制,使得优秀科研人员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意识不强,严重制约了江苏“双一流”高校对地区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发展的服务效能。

三、强化先进制造业产业链背景下江苏省高校学科集群建设思路

为进一步提高服务地区集群培育和产业强链行动,江苏“双一流”高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打造若干功能强大的高水平学科群,推动与地区先进制造业深度对接。

(一)建立完善的学科群建设管理机制

首先,江苏“双一流”高校建立优势学科群需要遴选学术领军人才担任学科群首席科学家,以确保学科群建设的方向与特色;其次,从校级层面建立校领导联系学科群机制,负责协调和解决学科群建设相关问题;同时,从院际层面建立跨学院学科群联席会议制度,从制度和运行机制上确保牵头学科、牵头学院与其他参与学科和参与单位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统筹推进一级学科和学科群建设。

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该校出台了《“工科一流工程”实施方案》,按照“学科群—一级学科—学科方向”三层级、“登顶学科—高峰学科—高原学科—潜力学科”四类别的形式开展有组织的学科建设,采取“揭榜挂帅”方式对主要建设任务进行激励攻关。同时,充分发挥“学科群首席科学家—学科群带头人—学科群负责人”三级学科建设工作责任制作用,分層分类赋予学科建设责权利,充分激发院士等高层次人才引领学科建设发展的创造性。工科瞄准世界一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航空航天重大装备的研制,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二)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团队建设是高校学科专业集群建设的关键要素。[5]学科群组建需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的趋势,凝练学科方向,建立分层次的高水平研究团队。高校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重点选择区域内领军企业联合申报纵向项目,积极邀请企业资助学校进行横向课题研究,有效整合校内校外人、财、物各种资源和实现共建共享,共同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和前沿问题。

以苏州大学为例,该校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世界一流学科为契机,发挥纳米学科集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先后成立国家级及省部级等科研平台7个,同时加速推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累计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00项,77项专利实现成果转化,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江苏产业研究院-有机光电技术研究所,形成了结合基础及工程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产品培育和企业孵化的完整链条。

(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无缝对接

江苏“双一流”高校优势学科群要将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对接,完善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形成招生计划、人才培养和就业联动机制,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吸引优秀学生进入关键领域、重大科研平台、重大项目导师团队。同时,相关高校还可以根据国家及地区产业技术急需,开展校企联合培养,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推进产教融合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进而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集群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以南京大学为例,为了顺应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该校在2024年面向全体本科新生开设了“1+X+Y”的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来提升本科生人工智能素养。“1+X+Y”是指1门必修通识核心课+X门素养课+Y门多学科深度融合的前沿拓展课。1门必修的人工智能通识课实施“集体授课+小班主题研讨+实习实践+AI助教”的教学形式;X门人工智能素养课发挥南京大学计算机、人工智能、软件以及数学等学科优势,包含一系列关于人工智能基本思维、基本技能的基础课;Y门前沿拓展课以“课程+项目”为主要形式,学生通过直接进驻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或产业平台来亲身体验和参与最前沿的科学研究项目。

(四)完善学术评价机制,提高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效能

为加快优势学科集群建设,江苏“双一流”高校可以建立以团队和质量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为此,相关高校需要将面向世界学术前沿和服务国家战略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作为考核评价、绩效奖励的依据。通过符合学科交叉发展需要的科研评价制度引导优秀的科技人才服务地区先进产业集群发展,从而激发高校科研工作者跨学科研究的动力和活力。

以南京大学为例,该校通过推行以质量和贡献为要素的综合评价体系来提高学校服务产业重大需求的能力。具体来说,南京大学对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的教师在学术评价机制中予以特殊对待。南京大学通过改革科研评价体系激励更多科技人才专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潜心前沿基础研究。

四、结语

江苏作为我国制造业大省,在持续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进程中,对高校借助学科集群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方面提出了更为紧迫的需求。本文以江苏16所“双一流”高校为例,发现以“学科群”建设推进组织架构、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师资队伍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优势学科群服务江苏及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发展的能力仍显薄弱。本文从高校建立完善的学科群建设管理机制、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完善学术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强化先进制造业产业链背景下江苏省高校学科集群建设思路。为了加强高校学科和产业链的相互融合,后续研究可以把研究范围缩小至江苏某一特定产业集群或产业链,同时把研究视角扩展至全省高校,通过详细分析每个高校学科配置与该产业链的契合程度来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参考文献

[1]沈忱,张旭,黄滋淳.“双一流”背景下学科群建设管理策略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56-59.

[2]尚丽丽.“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行业特色型高校学科群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9(5):36-43.

[3]陈洪捷,巫锐.“集群”还是“学科”:德国卓越大学建设的启示[J].江苏高教,2020(2):1-8.

[4]穆养民,宋广林,韦革宏.构建集群化建设机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J].中国农业教育,2022(5):24-28.

[5]黄孙庆,黄家庆,葛磊.服务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校涉海学科专业集群建设实践——以北部湾大学为例[J].高教论坛,2023(7):21-25.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产业链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08-14 01:38:10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今日农业(2020年18期)2020-12-14 19:08:44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当代陕西(2019年13期)2019-08-20 03:53:56
产业链春之奏鸣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2:22:25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51:57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33:08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7:5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