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研究知识图谱

2024-06-01 07:59:02孙泽鑫
文教资料 2024年2期
关键词:斗争精神知识图谱中国共产党

孙泽鑫

摘  要:斗争精神是新时代研究党的建设的关键词。本研究采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针对2016年至2023年CNKI(中国知网)期刊的456篇关于斗争精神研究主题的学术论文进行了数据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相关研究成果在

2019年呈爆发式增长,主要聚焦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实践途径等方面。但就整体而言,现有的研究成果还不够全面,斗争精神的概念界定还不够清晰、研究方法还比较单一,未形成核心研究机构群。未来,我们需要拓展学科视角,加强与其他政党的比较研究,进一步深化对斗争精神的探究。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知识图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屡次强调“斗争精神”这一概念。这引起了学术界对此议题的高度关注,掀起了学术界对党的斗争精神进行研讨的热潮,并集中钻研、深度解读斗争精神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从多个角度梳理总结党的斗争精神的研究现状,分析其中的薄弱环节,厘清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未来深入研究斗争精神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路径提供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斗争精神”为检索条件,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剔除题材偏差、论文品质较低和参考性不足的文献后,筛选2016年至2023年间的452篇文献进行数据统计和研究分析。

(二)研究工具

通过CiteSpace,本文将时间跨度设置为2016年到2023年,设置时间间隔为1年,生成文献年限分析图谱、研究机构图谱、关键词共现图谱和研究时区演进图谱等。

二、知识图谱分析

(一)斗争精神研究的时间分布

本文详细梳理了所选样本的时段分布,截至2023年12月。学界对于斗争精神的研究兴起于2012年,直到2018年,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成果甚少。2019年,更多的学者开始将目光聚集到斗争精神上来,大量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呈现爆发式增长,如图1所示。

图1  党的斗争精神文献年限分布图

(二)关键词突发性图谱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发表讲话,强调发扬和培育斗争精神的必要性。从突变词影响周期来看,斗争精神的热点议词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文章等,才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其中,斗争精神的“实践”作为突现词的影响周期最长(3年),其他关键词突变影响周期大多集中在1~2年。2019年是斗争精神研究呈爆发式增长的关键时期,与斗争精神相关的词语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讨论,如表1所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伟大斗争排在“四个伟大”的第一位,作为统揽“四个伟大”的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从“两個务必”到“三个务必”,党深化了对新时代执政党长期执政规律的认识,深化了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深刻洞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我们在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其中,第五条原则“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进一步阐明了斗争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重要时代价值。可以预见,学界对于斗争精神的研究将会持续增长。随着理论的发展、实践的认证和经验的积累,斗争精神的研究成果将更为全面、系统。

(三)斗争精神研究机构和作者共现图分析

采用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计算公式(M≈0.749×Nmax,其中M为核心期刊最低发文篇数,Nmax为发文最多机构的发文篇数)对研究机构的分析显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与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各自有4篇的论文发表量。按照该计算规则,M的值推算为1.498,只有当论文数超过2篇时,该研究机构才被视为高产的候选对象,如表2所示。

从研究领域核心机构统计来看,研究机构主要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党校为主,且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但是,研究机构之间呈现分散状,机构与机构之间的联系疏远,合作密度仅为0.0021。这表明研究只是存在少数机构之间,并未形成核心研究机构群体,如表3所示。

(四)斗争精神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文章的重要指标,也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内容。通过CiteSpace,笔者列出出现频次高于5次的关键词,并且对检索结果按照频次从高到低排列如下:“斗争精神”(222)、“新时代”(65)、“斗争本领”(33)、“伟大斗争”(16)、“实践路径”(11)、“实践要求”(10)、“生成逻辑”(9)、“敢于斗争”(9)、“共产党人”(9)、“价值意蕴”(9)、“时代价值”(7)、“大学生”(7)、“领导干部”(5)、“自我革命”(5)、“实践进路”(5)。由此可见,学界关于党的斗争精神的研究还存在着研究成果数量不多、研究主题不聚焦、相关概念界定不清晰等一些问题,如图2所示。

(五)斗争精神时间线图谱分析

时间线图谱分析主要侧重于展现聚类之间的关系和某个聚类的时间跨度,可以直观的显示随着时间推移该聚类下关键词的发展演变,节点越大说明该关键词在学界的引用频率越高。以2016—2023年为时间周期,关于斗争精神的研究聚类主要包括伟大斗争、新时代、生成逻辑、斗争本领、实践进路、共产党人、善于斗争、实践要求、时代价值(见图3)。由图可知,在伟大斗争聚类下,斗争精神、红色文化关键词等方面研究开始早,跨度久,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时代价值聚类下的斗争态度、斗争理念以及实践进路聚类下的社会革命等研究虽起步较晚,但目前已成为研究热点和主要趋势。

三、党的斗争精神研究的热点主题

经过CiteSpace对文献数据的关键词聚类分析,本文初步建立了党的斗争精神研究知识图谱,凝练出党的斗争精神研究的三大主题,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了直观数据。

(一)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基本内涵

新时代的斗争精神包含了三大基本内涵: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品格;坚定信念、攻坚克难的斗争志气;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艺术。

1. 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品格

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工作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想人民所想、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以人民为中心、坚定的人民立场是我们党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的根本立场。王晓丽、韩东旭认为,政治上的衷心,站在人民的角度考虑问题,最能凝聚人心,团结奋进。[1]吴超晟认为,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品格,就是要求领导干部敢于担当、敢于斗争,意味着要在根本的、重大的任务面前挑起重担,党和人民的利益是永远放在第一位的。[2]

2. 坚定信念、攻坚克难的斗争志气

理想信念作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使中国共产党得以在充满挑战的逆境中不断迈向胜利。张秀认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拥有超越自我、善于斗争的气魄和勇气,在百年斗争取得阶段性成就重要密码,就在于坚定信念、迎难而上的攻坚克难精神。[3]

3. 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艺术

经历百年征程的中国共产党,懂得在形势复杂的环境下调整自己的斗争策略,同时找到有利于自己的积极因素,弱化不利因素。蔡珏、董晓辉认为,我们党有理有利有节地应对了各种风险和挑战,通过提高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注重提升斗争精神内涵的智慧,抓住了主要矛盾,捍卫了党和国家的尊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4]

(二)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生成逻辑

新时代的斗争精神具有一套严密的逻辑体系,贯穿于理论探索、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境之中,深植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华之中,并鲜明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面对困境毫不畏惧、奋发向前的杰出品格和政治形象。

1. 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理论逻辑

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是在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的立场上形成的,经过百年党史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的实践检验,形成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学界主要集中探讨以下两个维度。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的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因此,一切事物的变迁过程均是由矛盾的同一和斗争所塑造的。在马克思主义中,“斗争”一词包含理论和哲学的双层含义。赵亚楠、安俭认为,一方面,斗争是我们认识分析以及解决矛盾的基本手段,矛盾的普遍存在伴随着斗争;另一方面,斗争是无产阶级政党实现使命的方式,不同性质的矛盾选择不同的斗争方式。[5]王新想、何兵兵及黄义灵认为,任何事物间的矛盾都需要通过斗争来解决,当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只有借助斗争才能使事物的性质发生突破。[6]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党的斗争精神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和精华。学界普遍认为,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和党的历代前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构成了杰出国粹的核心元素。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历代党的领导人便不懈吸纳国粹的精华,铸就了坚毅的信念和决心,推进振兴民族的大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征程上矢志不渝,将斗志化作思想的利刃,屡创辉煌成就。王潇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因素,在苦难中前行呈现了中华民族的斗争历程。[7]还有一部分学者用辩证思维进行阐释。李群群认为,“物极必反”表现着中国古人的辩证思维,是体现矛盾转化的词语,矛盾的对立面必然会导致变革,就会使矛盾对立的一方克服另一方,使事物不断革新。[8]

2. 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一段充满挑战与荣耀的百年征程,这也是党的英勇斗争的历史缩影。学术界目前将中国共产党展现出的斗争精神划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开始孕育形成,在革命期间播下的火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主要以革命为主题,主要表现为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张立娟认为,中国共产党展现出勇于抗争的民族精神,将阶级责任与民族责任相互转化,成为国家存亡关键时刻的坚强支柱。[9]思想建党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强大的一个重要秘密。何玲玲认为,理论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斗争精神的关键体现,它不仅防御了错误思想对党员干部、革命战士和革命群众的侵蚀,同时也使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为我国革命事业指明了道路。[10]

第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懈奋斗,主要表现为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斗争精神。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7舰队入侵台湾海峡,中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并肩战斗,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强敌,打出了国威军威,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捍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安全。徐俊认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取得了正义之战的胜利,有力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誓死捍卫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的决心和意志,抗美援朝精神是党的斗争精神的典范之一。[11]还有学者指出,这一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充满荆棘,党并没有认清斗争的主体目标是什么,也没有把握正确的斗争方法。侯玉环表示,党在探索过程中,将阶级斗争看作主要矛盾,给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带来深刻教训,必須认准方向,掌握适当的斗争尺度。[12]

第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中国人民突破多重层面的挑战,并实现了自党创立之时起具有标志性的深刻变迁。在这一充满转折的年代,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促进了其繁荣发展。这一阶段的核心精神是创新拓展和勇敢奋斗。在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过程中,经过多次重大斗争的考验,实践证明了我们党的主流是好的,是有战斗力的,是有能力的、有办法解决问题的。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各方面的挑战。赵敬仪、王俊杰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建党、如何发展的问题上解放思想,知难而进,展现出实事求是、锐意进取的斗争精神。[13]王前军、孙明月指出,保持斗争精神是我们党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法宝,坚定斗争方向,才能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4]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在发展道路上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15]。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自尊自强、守正创新的斗争精神。面对西方霸权国家的制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斗争中争取团结,在斗争中谋求合作,在斗争中争取共赢。”[16]这是中华民族从历史发展中提炼的政治谋略,也是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积累的重大财富,这为增进与西方国家的合作共赢提供了有效途径。骆郁廷、余焰琳指出,我国在革命战争年代,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对于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至关重要,如此斗争艺术对于当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尤为重要。[17]

3. 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现实逻辑

斗争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總书记强调,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而且必须取得斗争胜利。[18]王均宁认为,斗争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组成部分,新时代新征程上党的使命和任务能否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伟大斗争能否取得胜利。[19]

发扬斗争精神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中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在西方的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盛行之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面临极大挑战。我们如何在西方语境中寻找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路径?对此,王霂凡提出,要推动中国特色现代化进程,就要在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之路上进行抗争,这就需要强化我们的斗争意识,并努力在制度、理论、实践及文化层面上持续创新。[20]

发扬斗争精神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从严治党、自我革命、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风险”,其中,执政考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外部来自西方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攻击;内部一些党员干部丧失信仰信念,影响着党的长期执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杨俊认为,党的自我革命意味着需要有敢于斗争的勇气,意味着要敢于直面自身的问题,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21]

(三)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实践途径

党的斗争精神的发展是与中国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生和相互促进的过程。发扬伟大斗争精神是我们党能够在新时代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路径。学界对于党的斗争精神实践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 发扬伟大斗争精神必须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在进行伟大斗争的过程中,必须认清所处的历史方位,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有力思想武器。蔡志强认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要有方向的,正确的方向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离开党的领导,斗争就失去了方向和根基。[22]

2. 发扬伟大斗争精神必须把握斗争规律,提高斗争水平和能力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国内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新时代的敢于斗争不再是激烈的“你死我亡”,而是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把握发展道路上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这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邱其霖、吴瑾菁认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是要认清斗争形势,把握斗争规律,学懂用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23]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向全党提出要求,要提高善于斗争的本领。因此,对于新时代的党员领导干部来说,不仅要提高理论知识水平,还要提高坚实苦干的实践能力。王浩峰认为,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必须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在斗争实践中敢于担当,不断提高斗争水平和能力。[24]

3. 发扬伟大斗争精神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当前,我们正处于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党始终不变的原则。我们党之所以拥有刀刃向内的勇气,是因为人民群众的拥护与信任。在新形势下,发扬斗争精神,党就必须要依靠人民群众,使党的政策能够成为人民的自觉行动。郭佳楠、陈婉莹认为,坚持人民立场,不仅仅是我们党从始至终的政治立场,也是我们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政治保障。[25]

四、党的斗争精神知识研究的未来展望

近年来,斗争精神逐渐成为热点议题,学界对于党的斗争精神的研究也有了显著的成果,为斗争精神的后续研究提供了积极的引导和借鉴。但是,从整体来看,现有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研究视角单一、方法传统、成果不多、研究机构和作者合作不够紧密等问题,宏观上并没有形成相对聚焦的核心研究群体。本文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可以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构建交流平台,在加强研究机构和学者间的多层次合作、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丰富党的斗争精神深层次内涵等方面进行努力,推动和深化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研究。

(一)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提升斗争精神的研究热度和关注度

学术期刊和学术研讨会是研究成果传播的重要渠道和方式。本文研究发现,虽然目前研究机构种类多样,但是研究机构之间并没有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在未来,各级党校、各大高校等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学科特长,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为学者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和机会,在斗争精神的研究中发挥引领作用。

(二)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强与其他政党的比较研究

各领域知识的综合与互通才能助力开拓学术研究的新境界和开创性的方法。参考历史、社会、统计等领域的知识,深入开展调研工作,能够为党的斗争精神研究注入全新的洞察力。同时运用比较政治学的学科方法,进一步探索发扬斗争精神,走出始终能经受住各种考验并不断创造出伟大奇迹的实践路径。参考文献

[1]王晓丽,韩东旭.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内涵、溯源、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6):28-31.

[2]吴超晟.新時代斗争精神的内涵实质与实践路径[J].领导科学,2019(7):65-67.

[3]张秀.中国共产党百年斗争精神的多维内涵与价值意蕴[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8):59-62.

[4]蔡珏,董晓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生成逻辑、主要内容与践行路径[J].科学社会主义,2023(5):46-53.

[5]赵亚楠,安俭.中国共产党百年斗争精神的历史诠释与现实建构[J].理论视野,2021(4):5-13.

[6]王新想,何兵兵,黄义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斗争精神的三重逻辑[J].理论导刊,2020(8):27-34.

[7]王潇.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文化基因与时代特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15-16.

[8]李群群.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理论依据与历史探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1-15.

[9]张立娟.以伟大斗争精神涵养民族复兴磅礴伟力[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3):14-16.

[10]何玲玲.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百年演进及其主要经验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6-30.

[11]徐俊.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百年演进及其规律昭示[J].理论探索,2021(4):18-25.

[12]侯玉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斗争精神的内在逻辑与弘扬路径[J].理论视野,2022(2):85-90.

[13]赵敬仪,王俊杰.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理论学习),2022(12):17-22.

[14]王前军,孙明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扬斗争精神的重要论述及价值意蕴[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3):35-39.

[15]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7.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27.

[17]骆郁廷,余焰琳.论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弘扬[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9):1-5.

[18]习近平.发扬斗争精神 增强斗争本领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顽强奋斗[N].人民日报,2019-09-11.

[19]王均宁.新征程上伟大斗争精神的生成逻辑、内涵意蕴与践行之路[J].学理论,2023(5):1-4.

[20]王霂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生成语境、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向[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96-103.

[21]杨俊.习近平关于发扬斗争精神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J].理论视野,2023(11):39-46.

[22]蔡志强.伟大斗争精神:政治品格、时代要求与实践路径[J].国家治理,2022(22):2-8.

[23]邱其霖,吴瑾菁.论中国共产党伟大斗争精神的生成逻辑[J].江西社会科学,2023(1):20-28.

[24]王浩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逻辑理据[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47):12-15.

[25]郭佳楠,陈婉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伟大斗争精神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与实践路径[J].现代交际,2023(3):1-8.

猜你喜欢
斗争精神知识图谱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在反“台独”斗争中掌握国家统一主导权
领导干部如何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人民论坛(2019年16期)2019-06-24 17:38:58
红色文化培育民办高校党员斗争精神作用探析
学理论·下(2018年7期)2018-10-23 08:21:24
从马克思的“三大精神”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论断
理论导刊(2018年9期)2018-10-18 10:57:20
近十五年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对策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6:2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