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溪
基金项目: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创新项目“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防范化解政治风险能力研究”
(MYYJ23S04),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创新机制研
究”(YCSW2023184),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廉政课题项目“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大学生廉洁教育制度化研究”
(MYLZ2308)。
摘 要:立足“乡村振兴”背景,本文试图突破传统风险研究的“宏观”书写范式,确定以农村党员为研究对象,并形成以社会、政治、思想多元素交织的微观风险防范研究。本文基于满足基层政权制度安全需求、顺应基层政治建设要求等适应基层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要求,探索农村党员防范化解政治風险的价值意蕴,并以此提出,农村党员以观念的科学化、体系的合理化和机制的常态化来防范化解政治风险的实践进路。
关键词:农村党员;政治风险;防范化解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强化自身的能力和本领。据此,针对政治建设过程中的困境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防范化解政治风险”的重大命题。2019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要求,在全党“净化政治生态,及时清除两面人等政治隐患,防范和化解政治风险”[1]。基于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农村基层成为发展和治理的重点领域之一。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统领。
防范化解政治风险直接关系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和政治信用,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强化全面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关键因素。现阶段学术界关于政治风险的研究具有哲学思辨,充分吸取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辩证思维。其中,胡洪彬以“主体依托”“内在根基”“体制保障”“根本旨归”四个方面来概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防范政治风险的具体内涵,将经典理论和现实相结合,形成具体化的政治风险防范理论。国内聚焦基层防范化解政治风险的研究并不多,且大多相关研究主要从宏观维度进行剖析。
王林林、双传学从建党百年探析中国共产党防范化解政治风险的历史进程中,得出了“党的领导、政治信仰、政治生活、政治立场”的多方面历史经验。有学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实际,
分析和研究了中国共产党防范化解政治风险的历史、经验和启示。还有学者分别从“转型时期”“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全面深化改革”等重要时段分析和研究政治风险防控。但防范化解政治风险不仅需要宏观理论,而且要从微观主体等新的研究视角切入。据此,探索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党员防范化解政治风险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进路,致力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推进中国共产党风险防范理论的学理化程度。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党员防范化解政治风险的价值意蕴
(一)满足党在基层政权和制度方面的安全需求
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家政策和发展战略一定程度的倾斜,“基层”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热词。洞悉近年来的“推进基层民主”“激发基层活力”等口号,“基层”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历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党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中国社会具有合法性的基础和合理性的逻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村成了基层治理的重点部位。只有党在农村基层的政权和制度安全稳定,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才有基本依托。在农村基层,潜在隐含的政治风险一旦发生,就容易诱发政治危机,破坏党的基层组织政权和制度安全,进而影响党在基层的政治信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2]。农村党员是农民群众表达利益需求的第一顺位对象,也是解决人民群众矛盾的重要负责人,其防范化解政治风险的能力是基层党组织维护政权以及制度安全的重要基点。据此,农村党员应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对于农村可能产生诱发政治风险的事件和因素提前进行预防,时时刻刻做到为民办事、为民解忧,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位。
(二)顺应基层党组织强化党的政治建设的需求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3]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坚持党的领导上,我们是不能动摇和质疑的。防范化解政治风险是中国共产党强化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之一,农村党员防范化解政治风险的成效关乎基层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聚焦党的政治建设,要求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防风险、保稳定。农村党员是强化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践行者之一,理应提升自身防范化解政治风险的能力,保证基层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防范政治风险”。能否处理好群众之间的矛盾,能否着力打击侵蚀农村基层政权的黑恶势力,能否有效妥善防止潜在复杂的政治风险转化为政治危机,反映了农村党员防范化解政治风险能力建设的成效与否。现阶段是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时期,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建设做不好,农村基层的发展就缺乏一定的力量,其他各项建设就难以开展和延续。然而,基层党组织面临的最大的政治风险就是脱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村党员作为人民群众表达利益诉求、寻求帮助的第一顺位对象,为民解忧、为民解困是其防范化解政治风险的内在要求。为民解忧、为民解困是农村党员防范化解政治风险、实现党的政治建设的具象聚焦,更是适应基层党组织的党的政治建设的新需求。
(三)适应基层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需求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化的治理体系。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基层治理首先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全面领导。据此,农村基层须形成以党委为领导、政府为主导、多方协同治理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政治风险的发生必然会使党的全面领导在基层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基层治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和淡化。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基层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复杂多变的世情和各类潜伏的政治风险,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能力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首先,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要注重风险管理,在政治风险潜伏之前或者潜伏期间,农村党员要提供相应的预防机制,避免政治风险的现实发生,有效防范化解政治风险,进而才能助力政治、经济等各项事业的顺利平稳发展。其次,政治风险作为系列重大风险的首位,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关乎根本性、原则性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基层社会治理的政治环境。而农村党员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骨干,其防范化解政治风险的能力是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水平的保障之一。最后,基层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内在地包含了风险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政治风险的发生会导致社会发展的滞后甚至是倒退。因此,发生政治风险时,农村党员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化解政治风险,并在最后妥善处理风险残余,成为有效防范化解政治风险的重要措施。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党员防范化解政治风险的实践进路
(一)以观念的科学化防范化解政治风险
正确地认识政治风险是防范化解政治风险的首要条件,形成正确的政治风险认知和风险意识,从风险发生前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做到“预防为先”。在农村,党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学习观念的科学化,有效预防政治风险。首先,基层党员应带头学习相关的政治风险知识,自觉夯实自己的政治信仰和政治定力,提高政治判断力和政治领悟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为此,农村党员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形成良好的对政治风险知识学习的认知和意识。认知和意识是推动学习由自发到自觉的重要内在动力。农村党员应端正对于风险知识的学习态度,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摒弃以往只关注经济发展的错误思想,形成警惕政治、经济、生态等多方面的隐含风险的全新思维认知,并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第二,农村党员应自觉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提高自身政治风险防范化解的能力。农村党员在党的理论素养和政治水平方面相较而言处于一个弱势状态,因此,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农村党员应充分利用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多种平台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行学习,积极参加党日活动,自觉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提升自身“防”的本领。第三,农村党员要丰富理论学习的方式和途径。现代化手段的发展拓宽了农村基层组织政治风险理论知识学习的途径。农村党员应积极利用线上和线下平台来进行理论学习,线上利用学习强国、网络党课等形式,线下通过党校培训和党性教育基地走访等形式进行多维化的理论学习,通过多种渠道强化自身“防”的本领,进而强化自身防范化解政治风险的能力。其次,农村党员应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做到未雨绸缪,在风险发生前识别和预警政治风险。政治风险具有内在隐蔽性、复杂性。因此,农村党员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最后,实现观念的科学化不能仅限于干部队伍,还要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引领力,积极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政治风险防范化解的过程中来,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充分进行教育、学习,进而帮助大众精准辨别诱发政治风险的具象事件,做到合理规避和防范。同时,农村党员应在观念上形成科学的风险预防意识和风险识别本领,铸牢政治风险预防高墙。
(二)以体系的合理化防范化解政治风险
自2003年非典(SARS)危机之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为风险事件的防控提供了基础性的框架,使得
农村党员
在应对系列风险时做到有章可依、有法可依。宏观层面的框架制定为微观的基层党组织应对各类风险提供了良好的运行范本和参考模式,但基层组织应对各类风险的系统能力仍需增强。首先,要逐步推进我国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的体系构建。从以往的以“危机—应对”为中心的模式转化为以“风险—预防”为中心的模式,逐步将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细分为三个阶段,即风险发生前、风险發生时和风险发生后,以更加合理化的过程性体系防范化解政治领域的风险。其次,是垂直工作分散权利,在基层处置风险时要做到权责明晰,做到“谁有责、谁负责”,不能将责任全放在某一人身上,将政治风险防范化解的整个过程分散化、细化,进而将各个责任交付于各个不同的部门和人员,尽量保证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等积极参与到政治风险防范化解的过程中来。同时,农村党员在整个过程中,须主动积极承担先锋模范作用,做到有责必有行。再次,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做到风险防范化解体系内的及时沟通交流,实现信息的公开透明。风险沟通是防范化解政治风险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处置政治风险离不开信息的及时交互沟通。农村基层党组织可通过合理化的沟通体系将不同部门、不同资源进行整合,进而实现工作次序的最优化,保证农村党员之间的信息交互及时有效,在政治风险防范化解的各个阶段保证风险沟通的及时高效。
(三)以机制的常态化防范化解政治风险
目前,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农村党员面临的政治风险愈发复杂多变。风险防范观念的科学化、风险处置体系的优化都是农村基层强化其自身风险应对能力的重要举措;形成高效的、常态化的机制是充分应对政治风险,并且保证积极有效应对政治风险的重要保障。首先,农村基层党组织应根据科学化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认知,制定合理高效的预案机制,建立风险治理责任机制,走向“组织的权责明晰”,使得农村党员在防范化解政治风险的过程中有制可依、有度可循。这就要求无论是基层党员、基层党组织,还是政府、非政府组织都须直面政治风险,担当各自的风险责任,不得漠视、逃避和转嫁风险责任。其次,农村党员应发挥作用,形成有效的风险沟通机制和高效的风险处置机制,在政治风险发生之时及时作出反应并且高效沟通处置。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党员要利用现代化的媒体技术,保证在农村基层发生政治风险事件时,能够及时进行沟通和交流。最后,要在农村基层形成“风险管理—危险管理”的常态化管理机制,并要让农村党员了解熟悉整个机制的运行过程,让机制在农村基层中真正地起到良好作用,充分发挥重要作用,积极有效地防范化解政治风险。
三、结语
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防范化解政治风险工作做好做细是新时代维护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基层执政安全的重要支撑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强化党的政治建设的具象衍生之一,更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之一。农村党员要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积极主动带头自觉学习政治风险知识和理论,形成良好的政治风险意识和认知,做到未雨绸缪;积极利用现行的风险防范化解体系和机制,将政治风险防范于未然,及时和有效化解,保证农村基层党组织良好的政治信用和政治形象,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全面领导地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33.
[2]习近平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32.
[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12.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