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门听课”和“预约听课”

2024-06-01 06:33:06张祖庆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4年3期

摘  要:“推门听课”的方式,被不少学校和区域教研部门采用,成为一种教学质量管理的常态。对此,一线教师少数持肯定态度,大部分表示反对或希望从实际出发有所改进。听一线教师家常课,要立足于信任,立足于发现,立足于改进。尊重教师,要从尊重课堂私密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开始;尊重教师,要从信任教师、发现教师、成就教师开始。一所真正尊重教师,让所有教师都能体验职业成就感、幸福感的学校,是不需要推门听课的,而会倡导“预约听课”。

关键词:家常课;推门听课;预约听课

教学质量管理,重点在两端:一端在备课检查,一端在听课检查。当下,不少学校(区域)实行“推门听课”“飞行听课”制度。简单说,就是不提前打招呼,校长、教研组长或教研员想听哪节课就听哪节课,随时进入课堂听课。本校突击听课,叫推门听课;跨校突击听课,叫飞行听课。推门听课的方式,被不少学校和区域教研部门采用,且成了一种更为常见的教研方式。这种推门听课,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我们先来听听教师的回应——

一些教师认为推门听课“利大于弊”:

我们学校随时有领导推门听课,课后即点评,尤其对新老师帮助大,对其他老师也是一种无形的鞭策。我就是被推门听课逼着成长起来的老师。

我们学校针对年轻老师、实习老师会去推门听课,听课后会和老师交流课堂的优缺点,会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也会持续跟进一段时间,直到老师能够自己驾驭课堂。

不可否认,对于教学规范尚未建立,或者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的教师来说,适度适时的推门听课,是有一定作用的。至少让教师在重视程度上、时间投入上,跟不推门听课是不一样的。人,还是需要适当承受压力的。

也有不少教师认为推门听课流于形式,“弊大于利”:

我们最近也在实行推门听课,效果一般。大家本来课时就很满,还要应对突击检查,很疲倦;上完课以后也没有任何反馈,感觉像在走过场。

刚开始推门听课,效果不理想,后来为了让领导满意,校长、主任在得知要推门听课的时候,总是悄悄安排老师来讲,失去了推门听课的初心。

推门听课在我们学校一直都有,但以前的领导听完课能给出专业的指导;现在推门听课后的评课,就只是提意见,提不出建议。对被听课的老师而言,没有多少实质的帮助。也许是大家现在都忙,领导也忙,一线老师也忙,忙到大家对待工作都像是完成任务。

不少教师反映,这种推门听课,主要是出于领导对教师的不信任。因此,对这种听课十分抵触。尤其是一些所谓的飞行听课,搞得兴师动众,导致教师被听课的前一天下班后都不敢回家,集体在办公室备课。被抽到,如临大敌;没抽到,长出口气。因为,飞行听课的成绩,决定着学校整体的督导评估。

当一节课承载了太多东西,就会变味,导致人心惶惶。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课堂效率都不会高。还有的教师表示,这种听课,会给教师造成心理伤害和阴影:

学校开学第二周,早上7:30通知第三节课听课,结果教师的课上得不太理想,导致整个年级组都被批评了。

我被“推门”过,因为过于紧张,课没上好。至今在领导心目中,我还是一个不会上课的老师。

还有一些教师表示,这种推门听课,其实作用并不大,不少学校往往夸大它的意义和作用:

其实推门听课只是一种形式,一线普通教师无法干预学校和领导的决定。对于教师个体而言,只要平时上好每一堂课,把家常课当作公开课来对待,认真备课,那么无论是推门听课还是其他形式的考查,都会从容应对。上好家常课是教师成长最扎实、最长久、看似最难最慢却最有营养的路途。我身边的好多同事就是这样在一节一节家常课里成长起来的。

以下是一位优秀的年轻教师对这个问题的一番颇有见地的看法:

1. 从个人角度来说,我真正的成长不是来自推门听课,而是来自大量的阅读和对学生学习规律、课堂教学规律的探索。

2. 遇到懂的领导还好,遇到不懂的,只会从有没有PPT、PPT是否精美等方面去评课,那就没有意义。听课的前提是,听课的领导对课堂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对课堂教学有专业的认知。

3. 推门课会造成年轻教师紧张焦虑的心态。最好提前两天说,也好有所准备。

4. 帮助教师成长首先要帮助改变观念,改变观念才能改变行为。我以前每天背逐字稿,亲手做每一页PPT,自觉认真,但照本宣科,课堂的讲授仅仅停留在技巧层面。

5. 家常课本身和公开课有很多区别。比如,我可能会用一节语文课的时间教学生包书皮,或是写好一个字。不知推门听课的人会有什么感受?

6. 教师其实是需要“推门”前的帮助,不是“推门”后的劝说。

7. 当一个教师不认真面对课堂了,我们应该思考背后的原因。杂事太多,备课无法,自我成长的内驱力太低……

综上,对推门听课,总体上,少数持肯定态度,大部分表示反对或希望从实际出发有所改进。

对这个問题,我是怎么看的?

个人认为,学校领导或教研员进入课堂听课,出发点是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关键要回应好下面四个问题:为什么听?谁来听?什么时候告知?听后怎么办?

为什么听?我以为,有价值的听课,不是为了看教师有没有认真备课,不是为了让教师出洋相,不是用自己的经验去指导教师,而是为了:(1) 发现更多教师的卓越教法和带班经验,帮助教师提炼自己的教学经验,把好经验分享给更多教师;(2) 关注学生的学习常规与学习状态,收集更多数据,为学校各项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一句话,听课是为了发现和关注,而不是监督与指导。事实上,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的班级,教法是截然不同的。无论是校长还是教研员,都不如带班教师对这个班的学生了解。高高在上的指导,有时候对这个班级其实并不适用。听课者抱着发现与关注的目的,而不是督促和指导的目的走进课堂,上课教师会相对放松,更容易展示自己的真实水平。

谁来听?学科对口的领导、教研组长或教研员来听课。最忌讳的是不了解教学实际和学科特点的领导来听课;听了之后,不但起不到指导教师的作用,反而会夸夸其谈,误导教师。领导要千万忍住,主要研究哪门学科,就去听这门学科的课。对不懂的学科,不要随意推门听课;即便听了,也不要随意发表意见。

什么时候告知?我以为,听课最好提前一天或半天预约。这是一种必要的尊重和敬畏。事实上,在很多国家,课堂是不允许无关人员随意进入的。在他们看来,教室也是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是属于这个班级的小空间,非常神圣。领导要想听课,要征得上课教师和学生的同意方可进入。而且,预约听课,便于教师做更充分的准备,把更好的状态呈现出来。因为,对教师来说,在校长面前上课的机会是不多的,一旦遇到个别没有感觉的课文,或者恰逢学生或自己整体状态不好(比如,刚上完体育课,学生满头大汗;或教师刚好重感冒,没时间去医院),这种情况下上的课,一旦给领导留下差的印象,对教师来说可能是一辈子的阴影。预约,是一种基本的尊重。当然,为了避免过早过度准备,提前一晚或者半天预约,应该是比较恰当的。推门听课,体现的是一种不信任;预约听课,体现的是人与人的相互尊重。这大概是两者价值取向最大的不同。

听后怎么办?我以为,听后的环节,是整个听课过程最有价值的部分。常规来说,一定是听课的领导、专家说得头头是道。我以为,要换一个思路,要努力让上课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让他们说说这节课为什么这样设计;说说这节课最有亮点的地方和值得改进的地方;说说自己的学科平时有哪些好的教法。领导要认真记录,及时发现教师的闪光点和创新点,并努力帮助教师提炼成功经验。当然,也可以一起聊聊这节课有待改进的地方。如果有时间,让该教师在教研组长的帮助下,重构教案,选择另一个平行班,第二天再上一次,努力让这节课在各位专家和行家的帮助下,上得更出彩,让每一位教师体验成功的快乐。要努力让每一次预约听课,成为教师难忘的高峰体验,而不是垂头丧气的“批斗会”。这,非常重要。

总之,听一线教师家常课,要立足于信任,立足于发现,立足于改进,而不是立足于监控,立足于指导,立足于恐吓。尊重教师,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尊重教师,要从尊重课堂私密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开始;尊重教师,要从信任教师、发现教师、成就教师开始。一所真正尊重教师,让所有教师都能体验职业成就感、幸福感的学校,是不需要推门听课的,而会倡导预约听课。当更多的教师享受到职业幸福感,还怕教师不认真备课吗?

不用揚鞭自奋蹄!

(张祖庆,浙江省杭州谷里书院,特级教师。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名师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全国首届“有重大影响力”写作卓越名师,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曾获“全国多种风格流派教学观摩”特等奖。著有《张祖庆讲语文》《童年不可错过的文学课》《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从课堂到课程:教师专业成长12讲》《刚好遇见》《教育可以不同:让教育多一种可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