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方 唐德新 程方 沈航
摘 要 “菜篮子”关系人民生活、农民致富,陕西安康蔬菜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分析安康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发展建议,旨在提升全市蔬菜生产保供能力,推进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 安康;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1 发展现状
近年来,安康市蔬菜产业按照“做优设施菜、做强高山菜、做精露地菜”的发展思路稳步发展。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安康市常年蔬菜种植面积维持在7.33万hm2左右,产量160余万t,全市蔬菜生产类型丰富、品种多样,主要包含根茎类、叶菜类、茄果类、瓜果类等50余种。
1.1 栽培方式
1.1.1 设施蔬菜 全市种植面积约9 333.3 hm2,产量28万t。春提早蔬菜当年3月定植,5月开始采摘,多为茄果类、瓜果类等经济价值较高的蔬菜,如辣椒、番茄、茄子、黄瓜等,种植面积较大;秋延后蔬菜7月以后定植,11月前采收结束,多为豆类、瓜果类和茄果类蔬菜;反季节蔬菜面积较小,一般9—10月定植,12月开始上市,多为茄果类和瓜果类蔬菜。为调整茬口,结合不同的设施种植类型,适时搭配叶菜类等蔬菜。
1.1.2 露地蔬菜 全市种植面积约4.47万hm2,产量92万t,农民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自发生产应季菜,面积广、产量大、上市集中,如春季的韭菜、蒜苔、莴笋、菜豌豆等,夏季的辣椒、黄瓜、菜豆、豇豆、茄子、西红柿、南瓜等,秋季的冬瓜、南瓜、莲藕等,冬季的白菜、萝卜、菠菜、芹菜等。
1.1.3 高山蔬菜 全市种植面积约1.93万hm2,产量47万t,主要是马铃薯—玉米—十字花科蔬菜套种模式,1—2月播种地膜马铃薯,4月播种玉米,马铃薯收获后播种秋季菜。中高山区农户自食的茄果类、瓜果类、十字花科蔬菜,一般从5月开始种植。
1.2 生产主体 全市蔬菜生产主体是规模种植的农业园区或基地、村合作组织,一定种植面积的专职菜农和海量零散种植的农户。据调查统计,全市组织化经营20亩以上规模的蔬菜生产园区、基地60余处,面积1.5万余亩(1 000 hm2),其中设施面积7 000余亩(466.7 hm2),产品主要在市内销售;专职种植蔬菜的菜农众多,单户种植面积一般在5亩以内,主要是简易的塑料大棚,搭配露地蔬菜,是全市商品蔬菜供给的重要来源之一;广大农户利用房前屋后自留园地种植各种露地蔬菜,以满足自己食用为主,多余产品拿到市场销售,是全市农村农户蔬菜自给的主要来源。
1.3 经营情况
1.3.1 规模化经营的园区或基地 近年来受劳动力、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成本上涨,外来蔬菜低价冲击,各种灾害突发等影响,生产效益下滑。根据调查和分析,园区每亩地用工成本在9 000元/年左右,大棚及棚膜折旧费1 000元/年,土地流转费用平均250元/年,种子、肥料、地膜、农药和机耕费等1 000元/年,每亩蔬菜的种植总成本为11 250元/年。其中不包含蔬菜育苗1~3个月的材料及管理费用,若购买蔬菜种苗,1亩地一季的种苗成本约1 250元。园区、基地蔬菜多为批发价出售,单价较低,以黄瓜为例,亩产4 000 kg,平均单价5元/kg,产值20 000元/亩,收益7 500元/畝。
1.3.2 专职菜农 多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成员承担了主要人工成本,属自产自销,蔬菜销售单价高于园区、基地,因此蔬菜的生产效益也高于园区、基地。根据调查和分析,一个专职种植蔬菜的家庭,主要有两个青壮年劳动力,加上两个较老的劳动力,经营10亩左右的蔬菜,纯收入约为15万元/年。
1.3.3 广大农户 利用自留园地种植应季露地蔬菜,优先满足农户自身蔬菜消费,将多余产品拿到市场销售,收入几百到上千元不等。
2 存在问题
2.1 政府重视不够,统筹协调不足 安康作为传统农业区,农业生产一直以粮油种植为主,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粮油安全高度重视,加之蔬菜不是安康的特色农业产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力度有限。目前政府部门对蔬菜产业发展统筹协调不足,重基建、轻种植,相关项目补贴、政策支持等多集中在初始建园时期,针对持续性的生产经营扶持补贴力度较少,业主生产经营资金压力大。
2.2 生产效益下滑,生产者积极性降低 蔬菜种植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劳动力紧缺,人工费用不断上涨,农药、化肥、种子、地膜等生产资料价格也逐步上涨,蔬菜销售价格却相对比较稳定,导致蔬菜生产经济效益逐步下滑,生产者积极性降低。随着城镇化发展,传统的城郊蔬菜生产基地被基础设施建设占用,面积逐步缩减,居民食品消费需求变化,部分园区停止生产,或者转型果品等生产,如汉滨区建民、尚晒和阳晨园区、恒口示范区宏盛园区、旬阳市丰裕和隆科、石泉嘉盛等农业园区等,造成蔬菜经营主体减少。
2.3 蔬菜特色不明显,市场竞争力差 安康蔬菜产业受土地、气候、经济、交通等因素叠加影响,设施面积少、基地规模小,露地和高山专业菜田少,农户零散种植面积大,商品率低;大路菜、时令菜规模大,反季节菜、精细菜、特色菜少,缺乏市场竞争力;商品蔬菜品种多、规模小、供量小和持续性差,产品损失浪费严重,蔬菜进超市困难;冷藏保鲜设施不足,冷链物流不完善,产品损耗大。
2.4 技术人员紧缺,科技支撑薄弱 安康蔬菜种植品种多、茬口多,对技术要求高,全市推广系统中科班出身的技术人员少,且年龄整体偏大,缺少年轻的专业技术干部;农业园区、基地多从外地聘请技术人员,生搬硬套外地技术,适应性不强,缺少本土有专业知识、有实际经验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传统菜农经验丰富,但年龄较大,对新技术、新知识接受度不高;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病虫发生严重,扰乱正常生产计划,增加种植难度。
2.5 产业链条不全,品牌意识不强 蔬菜产品加工滞后,精深加工企业少,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一二三产融合程度不深,“蔬菜+”的发展广度深度不足,产业业态单一;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安全生产意识不强,蔬菜品质及商品性有待提高;品牌意识不强,未能将品牌建设与安康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富硒优势相结合,“两品一标”建设力度不大,蔬菜特色少、知名品牌少。
3 建议与对策
3.1 加大支持力度,加强统筹协调 “菜篮子”事关民生,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菜篮子”工作,以省、市各级蔬菜项目和农业园区认定为抓手,配套政策、资金、物资等支持,加大对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冷链仓储、温室大棚新建及改造提升等的投入,新建一批蔬菜生产基地和冷链仓储基地,改造提升老旧设施蔬菜基地;实行蔬菜种植扶持补贴和奖励政策,针对蔬菜生产经营主体情况,对主要商品蔬菜生产经营者,如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根据种植面积实行分档奖励或补贴,提升菜农种菜积极性及信心,激发生产活力;积极发展中介组织,指导建立蔬菜行业协会、蔬菜专业合作社以及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在技术服务、经验交流、规范经营、协调价格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2 合理规划布局,鼓励多主体参与 坚持设施蔬菜、高山蔬菜和露地蔬菜发展不放松,在区域布局上以城郊与月河川道为重点,其他川坝、平地为补充,科学合理优化新建扩建、旧棚改造和巩固提升蔬菜生产基地;以《安康市“1+10+N”蔬菜保供基地建设方案》为抓手,在中心城区、县城、重点集镇社区等周边新建一批蔬菜保供基地,便利用工和销售;每个县(市、区)至少规划配套1个工厂化集中育苗基地,保障本县(市、区)蔬菜种苗供应,降低蔬菜种植户育苗风险和成本;鼓励支持有资金、有技术、懂销售等人员参与蔬菜生产,如本地生产经验丰富的菜农、蔬菜生产批发人员、外地蔬菜生产者等到园区承包大棚,充分利用园区现有的基础设施,发挥这些人员的技术、资金、销售等优势,取长补短、互利互惠开展蔬菜生产。
3.3 积极挖掘特色,提高市场竞争力 发挥安康富硒资源和优良生态环境优势,统筹谋划茬口,月河川道等川坝地区以设施春提早和秋延后栽培为主,主要生产果菜类精细菜,搭配生产优质叶菜;高山地区利用低温冷凉的气候优势,大力发展高山十字花科蔬菜,填补夏秋十字花科蔬菜市场空白;全市各地积极挖掘特色,探索发展富硒蔬菜、有机蔬菜、水生蔬菜、特色山野菜等特色蔬菜产业;建立和完善蔬菜生产和营销体系,种植、销售两手抓,可在市区、中心城镇等专门划定本地菜集中销售摊位,方便消费者购买,确保菜种得好,卖得也好。
3.4 加强科技服务,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蔬菜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壮大蔬菜技术人员队伍;积极鼓励退休技术人员通过技术入股、有偿技术等方式参与蔬菜产业建设;通过外出参观学习、课堂专业培训、关键技术现场培训、全生产季实操学习、线上“云课堂”、农技微课堂等,全面系统提升农技人员和种植人员的技术水平及工作能力;积极引进“良种、良法”进行试验示范,探索出适宜本地的配套栽培技术;及时关注蔬菜产业前沿,掌握最新技术动态,积极跟进技术发展趋势,做好技术储备;加强与科技院校、科研院所、各级农业技术部门等合作,针对生产、经营等环节的技术难题进行科研攻关,破解生产难题。
3.5 延长产业链条,做强蔬菜品牌 加强产品加工,积极引进企业,开发净菜、配菜、预制菜、脱水菜、腌制菜、醬菜等蔬菜产品,延伸蔬菜产业链,提高蔬菜产品附加值;加强一二三产融合,积极推广“蔬菜+”的发展模式,将蔬菜与采摘体验、休闲观光、研学、康养、电商等产业融合,打造产业新业态,提高产业经济效益;以绿色、富硒为引领,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健全完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追溯”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进“两品一标”认证,鼓励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注册商标、培育特色品牌,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蔬菜品牌,做优做强蔬菜产业。
参考文献
[1] 王罡,陈方,张旭.安康市蔬菜产业发展思考与对策[J].长江蔬菜,2022(02):74-76.
[2] 霍国琴,王周平,张伟兵.陕西高山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西北园艺,2015(03):4-6.
[3] 罗菲.浅谈汉滨区蔬菜产业化发展思路与对策[J].蔬菜,2014(05):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