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宁夏近代工业兴起的原因探微

2024-06-01 06:15:52崔艺杰
文教资料 2024年2期
关键词:宁夏

崔艺杰

摘  要:自鸦片战争开始后,中国开始由封建的自然经济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但是由于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宁夏近代工业的兴起却是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其原因主要有应对日益严峻的抗战形势、国民政府及宁夏省政府的支持、人民创办近代工业的愿望、宁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等。在这些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宁夏近代工业兴起了。

关键词:宁夏;近代工业;兴起原因

众所周知,近代工业建设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近代工业的发展状况与民众的衣、食、住、行、教育、卫生、娱乐等各个方面息息相关。20世纪30年代之前,宁夏的近代工业发展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1926年,芬兰商人维利俄斯在宁夏平罗县投资建立了一家甘草药膏厂,这是宁夏历史上第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其只经营了两年便宣告停产。1928年建省之后,由宁夏省政府拨款建立了宁夏印刷局,首次使用了半机械化的印刷设备,但也仅仅存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在1930年因战争停办。同时,宁夏省政府还建立了“工业试验厂”,但其不生产任何产品,内部组织也形同虚设,后来在马鸿逵担任宁夏省主席之后便裁撤了该厂。20世纪30年代之前的宁夏近代工业发展速度十分缓慢,发展水平低下。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宁夏近代工业兴起。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宁夏集中开办了30多家近代工业企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35年由宁夏省银行和省工会共同投资开办的宁夏电灯公司,该公司采用了当时新式的人员管理模式,并使用机器生产;1936年由宁夏省政府筹资开办的普利机器面粉厂,后改为专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军的面粉厂;1940年由宁夏省政府使用中央拨款资金筹办的宁夏省毛织工厂。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研究的是依靠机器作为主要动力进行生产的近代工业,包括相关工业与矿业;部分手工工场和手工业因为采用了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因而也算近代工业。由于民国时期没有严格的标准区分近代机器工业与传统手工业,所谓“工业”一词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含义,所以本文在对“工业”相关史料进行引用的过程中,实际上包含着在现代被划分到传统手工业的部分。

一、客观需要:应对日益严峻的抗战形势

(一)日军对宁夏的政治袭扰逐渐加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我国东北三省,并开始把控制东起察哈尔、绥远,西至宁夏、甘肃、新疆的地区提上日程,以期达到封锁中国西北、隔绝中苏联系之目标。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中国的土地逐渐沦陷,在东部沿海地区,绥远、华北等地都被日军侵占,地处中国西北部的宁夏之形势也日益严峻起来。日军为了能够在西北抗日阵线中打开缺口,开始进一步对西北马家军进行拉拢。为了更好地对回族诸马进行策反,日军在1937年10月侵占包头后,成立了“包头回民支队”与“西北保商督办公署”这两个组织,还专门任命了马福祥原来的回族旧部蒋文焕为伪督办。[1]几天之后,日军又向宁夏省城空投了“满洲国”的信件。[2]再后来,板垣征四郎乘飞机至阿拉善,期望与马鸿逵在此进行会谈。根据《马少云回忆录》里的描写,这次会谈马鸿逵本人并没有出席,而是派遣了宁夏党部书记周百锽前去,后来表示其与日本势不两立。

(二)宁夏工业基础薄弱,无法抵御日军可能的军事侵略

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如何在与帝国主义国家对抗中求得生存与自强成为上至宁夏地方军阀,下至宁夏普通百姓要面临的头等问题。“本省工业,素极落后,一切用品,端赖外省输入,全面抗战爆发后,交通闭塞,货运受阻,军需民用均缺乏,为应需要起见,始有各种小规模工厂之设立。”[3]这说明在日本全面侵华的严峻形势下,宁夏地方政府清晰地认识到宁夏本身的实际情况,并且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国民政府以及宁夏地方军阀逐渐意识到发展宁夏近代工业的重要性,即发展近代工业不仅关系到整个“抗战大后方”的稳固与发展、国家战争潜力的建设,更关乎他们的切身利益。因此,国内外的双重形势是促进宁夏近代工业出现并持续发展的直接原因。

二、外部条件:国民政府及宁夏省政府的支持

(一)抗战爆发之前孙中山等人对开发西北的支持

近代以来,以左宗棠和孙中山为代表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建设西北的重要性。以孙中山为例,他早在1891年所著的《农功》和1894年所著的《上李鸿章书》中就向清政府谏言关注西北发展。清朝覆灭后,孙中山便积极投身到西北建设中去,在1917年至1919年创作出《实业计划》一文。这篇文章在兴修铁路、移民垦殖、增修水利等方面对西北建设做出了较为细致的规划,但是当时国内环境不稳定,国际环境不断恶化,该计划几乎不可能实现,且他本人也在不久之后,继续投身到反帝反军阀的斗争中。到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速度明显加快。随着战争的进行,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逐渐被日本占领,加之日军同时也侵占了华北和绥远,宁夏与平津的商路遭到阻塞,“货物来源断绝”[4],西北的重要性就愈加凸显出来,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前存在的不利因素在这时出现了一些转变。

(二)抗战爆发之后国民政府及省政府对宁夏的支持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国土逐渐沦陷,东部沿海的广大地区落入日军的手中,当地企业或是被日军吞并,或是向西南、西北迁移。同时,原聚集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先进人才为躲避战火,也开始向西部迁移。毫无疑问,这种迁移为地处中国西北部的宁夏带来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和先进设备,为商品的流通和人员的交流提供了契机,有利于宁夏近代工业的发展。《宁夏战时工业(二)》就曾写道:“以农立国,以工建国。”[5]马鸿逵在主政宁夏之后,为了长期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稳定局势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开始关注宁夏近代工业的发展。因此,在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国民党当局开始关注宁夏乃至西北近代工业的发展。

1938年,为了凝聚力量组织抗日、建设西北,国民党当局颁布了《抗战建国纲领》进行动员。纲领中明确宣称要在抗战的过程中不断建设国家,统一调集全国的人力、物力,共同服务于抗战胜利这一目标。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行政院又出台了《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对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建设进行统一的安排与部署。国民政府通过减免宁夏的赋税、派遣专家进行开发指导、直接拨款进行建设等方式推动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宁夏近代工业的发展。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1939年宁夏省政府决定从中央建设专款中每年拨出63 996元作为资本,修建了宁夏省毛织工厂。该工厂于1940年建成投產,设备以自制木机为主,有德国产织袜机三台和毛衣机一台。[6]其产品以军用的粗毯为主,毛巾、棉鞋袜次之,它的产品除了供本省军用之外,还远销绥西和甘肃等地。[7]由此可知,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相对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得宁夏的近代工业开始兴起。

三、内在动因:人民创办近代工业的愿望

(一)民间势力对创办近代工业的尝试

为了追求自身的不断进步,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国内外民间势力对创办宁夏近代工业进行过很多尝试。1926年,芬兰商人维利俄斯在宁夏建立了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机器工厂。但是好景不长,该厂在1928年因运输困难、盗匪众多,特别是税捐奇重,于是“停业他去”[8]。宁夏的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工业发展水平相当落后。长期以来,宁夏“民间泥于久安”“妇女历无纺织”[9]。为了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秩序,改变自身落后贫困的面貌,宁夏民间开始积极地兴办职业教育,提倡进行工业建设,以期“挽回颓风”[10]。于是在这种背景下,德昌煤矿、宁夏毛织股份公司等民办企业成立。

(二)统治阶级积极兴办近代工业

1933年,马鸿逵担任宁夏省政府主席,作为一个地方性的反动军阀,如何长久维持自己的统治,便是他所有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会治理方面,马鸿逵下令妇女放足,僮仆一律改为雇佣。[11]在经济方面,他广用外人。[12]马鸿逵倡导了很多工业的相关建设,设立了多所职业教育机构,同时也积极开办工厂,比如较成规模的宁夏电灯公司、兴夏毛织股份有限公司、兰鑫炼铁股份有限公司等。马鸿逵在工业建设方面的这些行为客观上促进了宁夏地区的工业发展。

四、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丰富

宁夏及其周边地区的自然资源种类多样、品质优良,为宁夏近代初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

(一)优良牧场与优质羊毛

黄河穿越宁夏而东去,自古以来就有着“天下黄河富宁夏”的说法。黄河为宁夏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与此同时,由于地处上游地区,黄河泛濫的弊端也不那么明显,宁夏由此被誉为“塞上江南”。宁夏发达的灌溉农业不仅能够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还可以为相关加工工业提供十分明显的帮助。动力机器纺织是现代工业革命的源头,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的纺织工业成为工业革命的领头羊。在欧洲最早进入工业化的几个国家中,纺织工业都成为现代工业的样本。而宁夏灌溉农业发达的另一面,是它还拥有天然的优良牧场而且盛产优质羊毛,这样的优势对当地的纺织业发展有巨大帮助。

(二)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

宁夏多煤,且盛产建筑、化工原材料,目前全宁夏发现可利用矿产近50种,有工业开发价值的矿产17种。煤炭是宁夏的优势矿产资源。宁夏有贺兰山、宁东、宁南和香山四大含煤地区[13],还有陶瓷黏土、石英砂、碱湖、盐池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后者是发展采掘、化学等工业的基础。宁夏的金属矿产虽然贫乏,对大工业无多大价值,但对小工业却不乏效益。[14]1940年秋季,宁夏省建设厅命令平罗县政府组织当地民众修筑通往汝其沟的道路,这一费用则由各个在此处开发的矿商分摊。道路的修筑改善了汝其沟煤矿的条件。宁夏省政府极其重视铁矿资源,查明中宁、同心、平罗等地均有铁矿,而中卫照壁山、麦堆山,中宁的银洞梁、老牛湾,平罗红土山五处的矿石,经过中央工业的实验所化验,证明含铁量均在40%以上。正因为如此,宁夏省政府主席马鸿逵于1943年2月成立了兰鑫炼铁股份有限公司,集股三百万元,在1944年由曾筹建设立第三炼铁厂。

五、结语

宁夏近代工业的兴起,是众多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晚清时期,宁夏隶属甘肃省,在左宗棠任陕甘总督以及清末新政期间,宁夏地区没有出现过一个近代工厂。甚至在1928年建省之前,宁夏也仅有过一家近代工厂和几个毡坊、毯坊、煤窑,日用产品全部依靠外地输入。换言之,20世纪30年代以前,宁夏基本上没有近代工业,传统落后的农牧业经济仍占主导地位。[15]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交通邮电业、轻工业、重工业的产生,标志着宁夏近代工业的兴起。在这一历史时期,宁夏近代工业的生产规模超过了之前各式各样的私人作坊,也采用了较为先进的机器设备,同时技术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这就结束了宁夏过去基本没有近代机器工业的历史,奠定了宁夏近代仅有的工业基础。[16]究其原因,首先是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抗战形势;其次东部地区的工业企业和专业人才的内迁以及中央和地方当局对西北的重视,为宁夏近代工业提供了一个较为良好的外部环境。但仅仅依靠外部因素无法使宁夏的近代工业顺利发展起来,这时宁夏对解决自身落后现状的实际需要、其本身拥有的丰富自然资源便成为宁夏近代工业兴起的重要内在原因。正是在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宁夏的近代工业兴起了。

参考文献

[1][6][7]吴忠礼,刘钦斌.宁夏通史:近现代卷[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188,204,204.

[2]马鸿逵.马少云回忆录[M].台北:龙文出版社,1994:425.

[3][9][11][12]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42:151,17,11-20.

[4][10]牛彩琴.宁夏近代工业的兴衰原因及其特点[J].黑龙江史志,2013(21):311,313.

[5]宁夏省政府建设厅.宁夏战时工业:二[M].银川:宁夏省政府建设厅,1943:1.

[8][14]杨旭东,隋志坚.宁夏近代工业述论[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5):85-88.

[13]宁夏矿产资源概况[J].中国地质,1985(12):23-24.

[15][16]张天政.马鸿逵与宁夏近代工业的兴衰[J].民国档案,1999(4):89-94.

猜你喜欢
宁夏
Hometown of stars 遇见宁夏,星光灿烂
《我爱你,老年大学》
——宁夏老年大学校歌
宁夏
宁夏画报(2019年5期)2019-09-19 14:42:26
宁夏
宁夏画报(2019年10期)2019-09-10 07:22:44
宁夏
宁夏画报(2017年12期)2018-01-30 21:29:36
宁夏煤电博弈
能源(2017年5期)2017-07-06 09:25:50
宁夏
宁夏画报(2016年5期)2016-06-28 05:48:08
“塞上江南”宁夏川
华人时刊(2016年16期)2016-04-05 05:57:19
宁夏水洞沟 西方与东方的最初相遇
大众考古(2014年4期)2014-06-26 07:06:10
宁夏:首办立法论辩会
浙江人大(2014年4期)2014-03-20 16: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