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志昂,陈鸿胜
(台州学院组织部,浙江 台州 318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树立正确党史观[1]。正确认识和把握历史对党的执政根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价值。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工作来抓,用正确党史观武装青年是重要内容之一。在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树牢正确党史观,对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行动认同至关重要。让青年大学生树立和养成正确党史观,运用正确党史观对待党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能够让青年一代明白过去我们为什么能成功,将来如何继续成功,从而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扛起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首要问题是弄清楚什么是正确党史观,也即青年大学生要树立什么样的党史观。“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2]7党史观是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正确党史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的正确认识、科学总结和客观评价[3]。要理解正确党史观的科学内涵,具体应当从四个方面把握。
唯物史观是正确党史观的第一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既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石,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进程,全面论述了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前进的基本方向、根本动力,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历史、改造社会的根本指导方法和范式。早在1921 年1 月,毛泽东就明确指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4],在毛泽东的革命探索过程中,总原则是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历史、总结历史,汲取经验和教训。邓小平提出研究、总结历史要坚持实事求是。他指出:“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研究和理解任何问题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6]
大历史观是正确党史观的第二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7]从纵向看,要把中国共产党历史进程放到“5 000 多年中华文明史”“500 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180 多年中国近现代史”的宏观历史视野中进行考察,尤其要重点考察党的百余年奋斗史。从横向看,要具有世界历史观的宽度视野,党的历史是世界近代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既是中国的历史也是世界的历史,必须立足于中外对比的视野和广度分析党的发展历程和历史贡献。要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发展与西方工业化发展道路、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和建设相对比,才能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辉煌业绩和历史贡献,充分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巨大成功。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世界历史和各国政党史的比较分析,他指出:“无论是处理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问题,还是处理对外开放中的问题,我们都应该放眼世界,具有宽阔的眼光。”[8]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决定了必须根植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百年党史始终彰显着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宗旨,贯穿着人民立场,谱写着党的人民公仆角色。”[9]因此,正确党史观必须站在人民立场看待党史,必须紧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价值在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0]党从成立之日起,始终把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作为奋斗目标,并进行了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奋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另一方面,百年奋斗实践,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实践无数次证明,只有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才能取得斗争的胜利;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实现解放群众的目标。所以,正确党史观必须要将党和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坚持爱党爱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6]
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和历史进程而言,正确党史观主要具有两个功能作用。首先是以史鉴今,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智慧、力量。其次是资政育人,能够为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助力;能够引导、教育、团结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及青年。历史是教科书,是清醒剂。一个成功政党所具备的素质就是能够站在历史的深厚基础上,善于总结历史规律和借鉴历史经验,并充分吸收和汲取历史智慧,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和知识上的武装,以发挥党史资政的作用[11]。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每个重要时期,始终坚持正确党史观,才能相继作出“三个历史决议”,推动全党统一思想,不断开拓创新,向着既定目标不断前进。
方法体系是认知评价事物的深层次基础,不同方法论体系指导下的认识和评价,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树立正确党史观首先要坚持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待历史、现实和未来上,要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其中的立场、观点和原则出发,以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而不是抽象的、主观孤立的、静止片面的观点来看待。其次要坚持大历史观。大历史观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从方法论角度看,大历史观是一种以长远、整体和纵深的战略性视野考察历史的方法论。它要求在全球宏观视野下,看清和辨明历史发展的主流主线,正确看待党在发展过程中的挫折、困难、失误和不足。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正确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看待成就与失误、成功与曲折,既不因噎废食,也不以偏概全。
谁拥有青年,谁就拥有未来。“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2]242只有让青年大学生树牢正确党史观,才能教育和引导他们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听党话、跟党走,从而使青年大学生在时代的伟大变革中,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奋斗定力、牢记使命担当,让青春在党和人民需要的事业中绽放光芒,共同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十分有害的错误思潮,影响甚广,危害极大。从根本上说,历史虚无主义是国内外某些敌对势力利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历史做文章,断章取义、混淆视听、颠倒黑白,以此来丑化马克思主义、丑化共产党,否定社会主义取得的一切成效,进而从思想和意识形态上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12]。
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青年大学生,不但明白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样的人生根本价值取向问题,而且具备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能力,尤其是拥有历史思维、辩证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等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在面对机遇和挑战时能更好地坚定人生的信念信仰,到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不懈奋斗,为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正确党史观不是凭空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原理揭示,它的形成与其他观念的形成一样,通过一定的机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对一个事物的认知往往建立在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之上,如果对一个事物和事情毫无了解和认识,就很难做到认知基础上的判断和评价,无法实现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就党史观来说,认知的基础是对党的历史基本知识掌握和理解,在掌握和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认知,因此认知的首要前提是基本知识。党史基本知识承载了具体党史的发生、发展、进程、结果,以及在整个过程中出现的人、事、物等内在要素及其内在关系,清楚展示了党的历史的总体面貌、趋势、特征与规律。正确党史观形成过程中,知识的基础作用在于通过对基本党史知识、价值、意义的获取和吸收,产生一定程度的了解与认知,进而形成判断与评价,推动从外部被动认知向内部自觉转化。知识一旦形成体系,其基础作用会更加明显,影响力会更大更广。因此,构建和完善系统完备的党史知识体系尤为关键,对树立正确党史观具有前提性价值。因为就知识体系本身而言,党史知识体系直接构成正确党史观的内在成分,其史料体系、概念体系、表达体系、问题体系、价值导向体系深深嵌入党史观内核;同时,知识体系清晰地体现和界定了历史史实内含的核心内容、主流本质、事实边界,对历史虚无主义扭曲、丑化、碎片化党的历史和历史人物起着澄清作用,为正确党史观提供知识支持、权威参照。因此,要形成正确党史观,需不断加强历史研究,构建历史史料知识体系,提供系统化、多层次、多角度的历史资料和历史载体。
党史知识学习过程,实际上是认识史料、理解史料、重构问题、了解真相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党的历史,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进程进行独立的评判,形成评价判断。“在历史认识中,只有通过价值判断,才能使历史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发生密切的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主动性、创造性。”[13]在接触和学习党史知识和史料的过程中,人们自然而然对历史进行分析和评价,体现出价值性。价值性往往表现为主观情感,这种主观情感一般呈现为支持或反对、认同或排斥、接受或抗拒、肯定或否定等。如果在整个过程中,认知主体所形成的评价和判断是正向的,进而可能激发认知主体产生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要运用正确方式方法给予青年大学生正确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认同是对某事某物一致性认识,从整体层面上只能说是可接受、可理解,从具体内涵层面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层次性。比如,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存在巨大的差距或鸿沟。认知认同反映的是“知与不知”的问题;情感认同反映的则是“愿与不愿”的问题。“愿与不愿”就关系到深层次的情感与态度问题。情感始终是人们积极活动的动力因素,是人们外在行为的主要内驱力。因此,在形成正确党史观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强化认同,推进认同层次不断升级、认同视域不断扩大、认同情感不断增强。把对党史的认识与了解,升级到对党的历史发自内心去欣赏、理解与支持,甚至主动分析与反思、总结与提炼,在认同基础上形成思想和行动的自觉。
从自发到自觉是巨大的飞跃。自觉是主体在价值、方法系统上对客体主动性的认识与行为,包括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树立正确党史观,实质上就是运用正确党史观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树立正确党史观,最终目的是在正确党史观的指导下,从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转化为拥党护党的自觉行动。因此,从知到行,从思想自觉到行动自觉,需要不断强化教育引导与自我养成。行动的体现,既表现在重大事件上的立场、观点、行为,也体现在与不良的倾向斗争中的各种表现。
综上所述,正确党史观的形成贯穿知、情、意、行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每个阶段的促进因素进行分析,探求和把握形成正确党史观的运行机制和核心要素,从而为正确党史观的养成路径提供选择。
青年大学生正确党史观的养成路径,重在系统学习、重在教育引导、重在实践养成、重在巩固强化。
青年大学生在小学与中学时代就有一定的党史知识积累,也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和情感倾向。纵观青年学生的成长,相较于小学与中学,大学时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塑造尤为重要,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观念的定型。因此,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重点在于扭转不良认识、强化正向导向,首要的是建立多渠道的系统学习路径。一要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校大学生都要系统学习的必修课程,当下思政课关键问题在于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要通过思政课的改革,使其更加贴近学生、更加易于被接受,不断增强吸引力和育人成效。二要加强“四史”教育。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开设专题课程,实现课程全覆盖,使青年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都接受过“四史”教育。在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爱党爱国思想。三要系统把握高校各级党校的入党教育。高校一般设有校院两级党校,党校承担着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训的职能。系统化设置高校党校教育培训课程与教育体系,把党史教育专题纳入其中,让广大的入党积极分子接受系统的党史知识、党史观教育,是一条非常好的教育路径。一方面因为入党积极分子在思想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具有更强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党校培训更具针对性,更贴近学生实际,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实效性更好。四要充分挖掘高校自身特色的党史党性学习教育。高校教育具有自身特点与优势,高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与当地党史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开设党史党性选修课程和平台载体,强化思政教育和党史观教育。现在许多地方高校都有地方党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育人系统,比如嘉兴学院的红船精神教育、台州学院的大陈岛垦荒精神教育等。
正确党史观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论引领和指导,党史观只能也必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础之上。要打牢正确党史观背后的方法论基础,需要不断厚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内涵。一是以共产党人的价值实现方式作为学习指向,追根精神之源,汲取智慧和力量。回顾百年党史,是一部共产党人的奋斗史,可以通过许许多多的重要历史人物,在他们人生奋斗过程中关键时刻的抉择,找到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人生目标、精神伟力。从战争年代的陈乔年陈延年兄弟、黄继光、邱少云等革命先烈,到国家建设时期的钱学森、邓稼先、焦裕禄、王进喜等,到新时期的袁隆平、吴孟超等,他们都是所处时代的楷模和标杆。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伟大的人格魅力和独特的精神力量,深刻地回答了共产党人是什么、要干什么、怎么干的根本问题。带领青年大学生走近这些历史人物,聚焦精神实质,汲取智慧和力量,夯实方法论最基础最深厚的底色。二是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方向,回答时代之问,明晰实践之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4],习近平总书记用最贴近人民、贴近生活的语言,深刻地告诉青年大学生,要到人民中间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才能走得更远,才能作出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业绩。引导青年学生走进人民、走向一线,到祖国与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努力奋斗,用行动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三是以“三个历史决议”精神要义作为评价指向,增强历史思维能力。党的历史上,共有三个“决议”,分别是《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三个历史决议”集中了党的集体智慧,为树立正确党史观提供了政治依据、理论依据和历史实践依据,具有不可撼动的说服力、解释力、指导力。推动青年大学生研读“决议”,全面领会背后的思想品质、理论价值、方法意义,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断增强历史洞察力、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定力,提升运用正确方法的自觉性。
“知行合一”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不谋而合。正确党史观的形成与作用发挥需要教育实践,教育实践能够不断强化正确的党史观。一是持续深化党内主题教育。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内先后开展了6 次全党范围内的教育实践活动,分别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这些教育实践目标任务明确、要求明确、方式方法路径清晰,通过自上而下强力推动落实,取得许多扎实有效的成果。这些教育实践活动,对党的自身建设与发展,对正确认识党的历史、现实、未来,对正确党史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非常有效的实践路径。坚持党内教育实践,不断总结和完善,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新发展新要求,继续开展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党内主题教育,扩大青年大学生党员的参与度,用大学生党员辐射引领青年大学生,不断强化正确党史观养成。二是高度重视关键节点的实践教育。关键时间点的实践活动,对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党史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比如每年“七一”“八一”“十一”的红色实践活动,组织和推动青年大学生到党性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和活动体验,让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其中,增强爱党爱国情怀。过去重大事件的纪念活动和当下突发事件的引导教育活动,也可以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载体。比如“五四运动”周年纪念日、抗日战争胜利日的纪念活动等,让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到什么是历史和时代潮流,坚信正义必胜,树立好正确历史观、党史观。三是精心组织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教育。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一种非常有价值与意义的实践路径。高校要精心设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主题,紧密结合当下形势和资源优势,将其作为形成正确党史观的重要载体,坚持不懈完善实践的形式和内容,到广大农村、革命老区、城市社区,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志愿服务、知识下乡、技术下乡等实践活动,让青年大学生有更多机会沉浸式体验生活,亲身感受发展变化,对未来充满信心。
正确党史观养成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强化、丰富和完善。一是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史学习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建设。不断坚持和完善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机制,不断完善制度和载体,通过规范化操作、持续性推进、创新性做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正确党史观教育纳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加强资源整合,综合集成效应;用好各方资源,积极挖掘各类教育资源,让党情、党史教育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实践。聚焦青年特点,贴近青年所思所想,加强教育教学方式创新,充分利用自媒体、互联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手段,激发青年大学生学习党史的自觉性、主动性,真正让青年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愉悦感、获得感、力量感。同时,加强党史教育人才的培养,建设一支有情怀、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推动党史观和党史教育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二是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将党史学在经常、融入日常。显性教育通过学校主渠道课程、学校组织的各类教育实践活动等,具有直接性和灌输性,是当前教育的主要途径。显性教育要坚持覆盖面,不断加强创新,立足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增强实效性和影响力。同时也要重视隐性教育价值和作用发挥,将隐性教育融入青年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发挥课程思政滴灌教育作用,发挥育人工作者言传身教作用以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间断发挥“润物无声”效能。强化服务功能,在服务中发挥育人教育价值。比如,在大学生生活区建设党员先锋驿站,直接服务广大青年学生,在近距离的沟通、交流和服务中,强化青年大学生对党的认知和情感。三是积极构建良好的育人整体环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党史育人氛围营造,以良好的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和推动大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不断完善党史育人文化场景建设,加强针对性的设计,充分发掘校内外资源,借势借力打造活动品牌,让大学生在浓厚的校园氛围中,在多彩多姿的活动开展中,不断淬炼正确党史观。高度重视和积极利用网络空间的育人功能,激发新媒体等线上育人活力,发挥好新媒体的独特优势,为大学生提供更具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党史学习教育方式,激活其学习党史的内生动力[15]。
正确党史观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青年是党和国家的未来,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正确党史观的武装,既是现实所需,也是未来之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推动青年大学生不断树牢正确党史观,拥护党的领导、热爱党的事业、夯实党的执政根基,才能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竭的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