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局·布局·破局:中职生升学问题刍议

2024-05-31 10:09
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12期
关键词:升学对口中职

李 娟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张掖市山丹培黎学校时指出,虽然我国区域之间发展条件有差异,但在机会公平上不能有差别,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1],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和理想目标[2]。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来促进教育公平,尤其是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以下简称中职生)的教育公平问题。中职生与普通高中学生(以下简称普高生)是中等教育阶段同等重要的两类群体,但中职生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如何保障其公平地享受高等教育权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职生升学政策发展历程

关于中职生的升学政策,零散地出现在我国教育政策中。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来,中职生升学政策大致经历了严格限制、小幅提高、适度放开和快速增长四个阶段。

(一)严格限制阶段(1985-1995年)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明确高职院校的三类招生对象,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但在1987年3月24日,国家教委在《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少数职业技术学校应届毕业生的暂行规定》中指出,采取“对口升学、单考单招”的升学政策,并限制升学人数为毕业生总人数的1%。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国家虽然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却严格限制中职生的升学比例,并不鼓励中职生升入高一级学校,而是鼓励直接就业,再次明确了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

(二)小幅提高阶段(1996-2010年)

1996年5月1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其第十二条规定: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的提出为中职生升学提供了政策法律支持,不再严格限制中职生升学。但这一阶段,中职生的升学比例也仅是小幅提高。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中指出: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步伐,探索多种招生方法,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有一定比例(3%左右)可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2006年1月24日,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关于编报2006年普通高等教育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的通知》中指出:规范现行的高职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工作,各地安排高职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教育应届毕业生的规模不得超过当年本省(区、市)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的5%。2007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做好各类招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进一步严格规范各类招生计划安排。高校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计划不超过当年应届中职毕业生的5%,并纳入当年普通高校招生计划总规模。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中职生的招生比例由原来的1%以内提高到3%左右,再到5%以内。

(三)适度放开阶段(2010-2018年)

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纲要》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2013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2016年1月,教育部在《关于做好普通高职(专科)招生计划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统筹应往届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职人员、接受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初中毕业生等各类生源入学需要,合理安排各种考试招生形式的普通高职(专科)招生计划,全部纳入统一管理。到2017年,使分类考试录取成为高等职业学校招生的主渠道,并适度提高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

(四)快速增长阶段(2019年至今)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提高生源质量,为中职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职扩招100万人。为贯彻落实高职扩招精神,同年5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通知指出:“取消高职招收中职毕业生比例限制,允许符合高考报名条件的往届中职毕业生参加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招生。”这意味着,中职生的升学大门被完全打开了,中职生升学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

二、中职生升学困局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成败的解释不外乎四个因素,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运气,前两者被视作个人内部因素,后两者被视作外部环境因素[3]。升学空间的大小、升学质量的高低和升学途径的多少对中职生来说是升学的外部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职生的发展前景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对于中职生而言,顺畅的高层次入学通道不但可以促进中职生的个性发展,为中职生提供核心竞争力,还能为中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持。目前,中职生与普高生在升学空间、质量和途径上却有天壤之别。

(一)升学路径狭窄,限制了中职生高质量发展

由于普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正统”地位,普高生的上升空间广阔通畅,途径已臻完善。资料显示,普高生升入大学除了普通高考,还有单独招生。就普通高考来说,其招生方式多样,如三大专项计划(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保送生、军校生、公安院校招生、航海类专业招生、民航招飞、公费(免费)师范生等十几种入学方式。以河南省为例,2023年河南省三大专项计划录取人数突破万人,但这些具有高度社会认可度的升学路径均与中职生无关。

目前,中职生的升学路径主要有对口升学、高职单招和技能选拔人才免试招生,虽有途径,却相当狭窄。如技能选拔人才免试招生主要招收获得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奖项的中职生,因免试条件高,符合免试要求的人数非常少。据统计,2018年至2023年,河南省每年获得国家级技能大赛奖项的中职学生不足200人①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公布历年参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获奖人数整理而得。,且免试入学的学校都是专科学校,剥夺了这些优秀的中职生通过免试进入本科高校的机会,限制了中职生的高质量发展。

(二)本科录取受限,降低了中职生学习积极性

前景理论告诉人们在面对潜在收益和损失时,是如何决策的;个体在面对收益时表现出风险回避的倾向,在面对损失时显示出风险追求的倾向[4]。中职生未来有升入高职专科和本科高校的前景,但是,中职生升入本科高校需要付出较大的学习成本,当这种成本与将来的收益还不相匹配的时候,中职生就选择较低的目标去考取高职专科,以回避考不上本科高校付出较大成本的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学习预期和积极性。

1.中职生的本科录取率低

因教育政策的严格限制,导致中职生的升学比例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近年来虽有提高,但与普高生的升学比例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中职生升入本科就读的比例极低,大大降低了其学习预期。调研显示,中职生具有很强的升学意愿,且以本科为主要期望学历,中职生的自我学历期望中,本科占比达到47.96%,其次分别为大专(29.07%)、研究生(17.10%)和中专(5.87%);有54.73%和54.60%的父亲和母亲希望自己的子女未来能够获得本科学历,这与中职生的自我学历期望一致[5]。由此推断,接近2/3的中职生有获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期望,相对而言,中职生升入本科高校的比例极低。据统计,2022年,河南省普通高考报考人数约960000人,中职对口高考报考人数约20000人,而普通高考本科录取320382人,中职对口高考本科计划录取3045人,经粗略计算,普通高考本科录取率约是中职对口高考录取率的20倍②根据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教育考试院公布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2.中职生报考本科受限

人们普遍认为中职生不是“学习那块料”,教育行政部门以及高校对中职生存在较大偏见,在升学报考本科的学校、专业、地域上,对中职生有更多限制。

第一,中职生报考学校有限制。中职生升学质量的高低、升学积极性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可报考学校社会声望的高低。一般来说,本科学校的社会声望较高。单独招生的招生主体是由省教育厅审核确定,涵盖本省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和极少数本科院校的专科专业。对口招生分为本科对口招生和专科对口招生两个层次,专科对口招生涵盖省内所有高职高专院校和少量本科高校。据统计,河南省2019-2023年具有招生资格的本科高校均为57所,而参与本科对口招生的本科高校在12~15所之间徘徊,约占本科高校总数的1/4,且参与招生的高校中约1/2为民办本科学校,见图1。众所周知,民办学校在师资力量、教学投入等方面不及公办学校,而且需要支付高昂的学费。看似为了选拔优秀的中职生进入本科学校学习,但从招生主体的数量和办学质量上就可以看出中职生面对着升学机会的不公平。

图1 河南省本科对口招生高校数量统计

第二,中职生报考专业有限制。关于专业,中职生并没有过多的选择机会。从进入中职学校开始,他们就已经选择了专业,进行了分流,即使升入高一级学校,也只是在原有专业基础上的细化、原有专业大类下的再选择。参与对口招生的高校会限定专业,如河南省近几年基本确定了种植类、养殖类、计算机类和财经类等21个专业大类,根据行业特征和各招生院校的实际情况,在具体专业和数量上每年会有少许调整。仔细分析河南省历年给定的专业大类可以发现,很多给定的专业大类与中等职业教育的19个专业大类的重合度低。很多在中职设立的专业,在对口招生专业中无对应,致使中职生失去了参加对口高考并继续深造的机会。2019-2023年,河南省每年本科对口招生的高校所提供的专业在65个左右,专科对口招生的高校所提供的专业在175个左右。参与招生的本专科高校从给定的专业大类中结合本校实际选出一些专业对口招收中职生,因为专业大类的限制,中职生选择原攻读专业继续深造的权利被剥夺。另外,有少部分本科院校面向中职生招生,看似中职生有机会进入本科院校的本科专业学习,但实际上这些对口招生的本科高校尤其是公办本科高校,仅是个别专业,并不是所有的本科专业都招收中职生。如图2所示,2022年和2023年,中职生认可的热门专业如计算机类、财经类、医科类、汽车类等均未面向中职学校招生;而在养殖类、种植类、烹饪类、学前教育类、旅游管理类等当前中职生不太喜爱的专业上投放的招生计划较多。同时,在2023年本科招生计划中,21个专业大类,有13个专业大类招生总数还不到100人,对于河南每年约50万的中职毕业生而言,可谓杯水车薪,本科升学的吸引力极小,再加上学校招生计划的随意减少、取消,大大降低了中职生的升学积极性。

图2 河南省2022-2023 年各专业大类本科对口招生计划

需要说明的是,在单独招生中,中职生在专业选择上存在隐性和显性的限制。参加单独招生的院校,在本校开设专业范围内自主确定单招专业,而这些院校几乎不会拿出自己的特色优质专业去招收中职生,这是一种隐性的专业限制。还有一些政策上的显性限制。如河南省的相关政策明确要求高职院校不允许安排医学、教育、公安、司法等国控专业以及医学美容技术、呼吸治疗技术专业入选单招专业[6]。中职生在报考专业时不仅要考虑学校因素还需要考虑专业因素,两者交叉结合才能选出心仪的专业,这大大挫伤了中职生的升学积极性。

第三,中职生报考区域有限制。无论是对口招生还是单独招生,中职生可报考学校地域十分狭窄,有省域限定。以河南省为例,从2015年至今,参加单独招生的高校全部是省内高校。对口招生中有个别省外高校微量招生,2015年、2016年天津大学和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2所省外本科高校在河南省本科对口招生中招收中职毕业生,招生计划分别为9人、2人,两年共22人。2015年参加专科层次对口招生的107所高校中,有11所省外高校,主要来自北京、天津、山东、湖北、江西。2016年有10所省外高校,占参与对口招生高职高专总数的10%。从2017年至今无省外高校参与河南省的对口招生,参加本科层次对口招生高校全部来自河南省内。中职生的省外升学限制在其他省份亦是如此。而对普高生而言,可以报考全国各个省市的高校,选择面广,志愿填报数量多,也没有地域的限制。对很多中职生的家庭而言,职业教育是改变家庭命运的机会,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人口流动和社会流动功能却被限制,大大挫伤了中职生的升学积极性。

三、中职生升学布局

布局中职生升学,需要从教育的根本问题入手,明确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一)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崇高使命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要贯彻落实为人民服务,为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等教育如此,中等职业教育亦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中职学校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宗旨,除练好内功,外部政策导向也不容忽视,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在政策上支持中职学校,尤其是扩大中职生升学机会,以提升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中职学校和中职生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

(二)确立中职学校“就业与升学并重”培养目标

国内很多学者指出应该确立“就业与升学并重”的培养目标,如李梦卿[7]、唐文瑞[8]、李钰[9]等,徐国庆前瞻性地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已进入历史性转折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基本完成历史使命后,它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正在出现,即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教育[10]。中职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由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所确定的。新中国成立后,中职教育长期以就业为导向,升学受到较大限制。近年来,虽然国家放开了政策限制,但是,受高等学校招生政策和惯例的影响,中职生升学还有较多限制,尤其是升入本科及研究生层次受到的限制更多。中职生具有强烈的升学需求,尤其是对获取本科学历的期望,教育部已经在顶层设计上作出调整。2022年2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表示:教育部将调整定位,推动中职学校多样化发展,从单纯“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抓好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升学教育,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扩大贯通培养规模,打开中职学生的成长空间[11]。

当前,需要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落实国家教育政策,中职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调整的要求,为中职生升学提供保障。

(三)确立中职学校“三融”培养路径

如何培养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为中职教育指明了方向。职普融通,就是要求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中,不仅要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也要注重基础性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拓宽中职生成长成才通道,全面促进中职生的发展,同时为中职生升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特点,也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中职学校要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培养产业需要的人才;中职学校要开展校企深度合作,联合培养社会实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为高层次职业教育深造奠定技术技能基础。科教融汇要求中职学校也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用到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将实用专利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激发中职生对科学的兴趣,进而推动学生深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中职生升入高等学府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确立中职学校“三融”培养路径关键在于中职学校自身,中职学校是“三融”培养路径的实施主体,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也要积极参与、支持中职生的培养。

四、中职生升学破局

中职学生就业有能力、升学有优势、发展有通道,既是党和政府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期望,更是产业发展对人才层次高移的现实需要[12]。破解中职生升学难、升本科难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各利益相关者纳入组织决策,既是一种伦理要求,也是一种战略资源,而这两点都有助于提升组织的竞争优势[13]。政府作为教育的组织者,决策时要把中职生、中职学校、高等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统筹考虑,对招生考试制度进行改革。否则,“打开的大门”依旧如镜中花,中职生依旧无法摆脱“升学无门,深造无望”的局面。所以,政府要强化政策支持、高校要勇于担当,从招生政策上确保中职生升学有优势、发展有通道;中职学校要练好内功,始终把学生能力提升放在重要位置,确保中职生就业有能力、升学有优势。

(一)各级政府强化政策支持

为什么同一领域的所有组织常常会看起来或行动起来都一样?制度会对组织施加强制性、模拟性、规范性的同构压力[14]。政策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动力[15],各级政府是制定职业教育政策的主体,要强化政策支持,确保各项政策落地生根,有效保障中职生的升学权益。

1.量身打造中职生职教高考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加强省级统筹,确保公平公正。职教高考面向中职生量身定做,因材施考,择材录取是关键。当前,中职生对口升学考试一般采用“3+X”的形式,三门文化课为语文、数学、英语,“X”为专业综合(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倾向于考查学生的基础学科知识。河南省近几年的对口招生考试中,除美术、音乐、体育类外,其他各类专业均设置有公共必修课(语文、数学、英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笔试,没有任何技能性测试。早在2013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规定:“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升高职的专业技能考试,进一步完善以专业技能成绩为主要录取依据的招生办法。”用考核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方式考核中职生,不适宜中职生的学习和发展,应为中职生量身打造,着力考核其专业技术能力,探索出与普高生不同的“升学之道”。

目前,教育部正在改革完善文化素质考试制度。《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工作的通知》(教学厅函[2021]36号)指出,“中职学校毕业生的文化素质成绩使用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以下简称省级招委会)统一组织或经省级招委会批准的少数优质高职院校组织的文化基础考试成绩,有条件的省份可使用中职学校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逐步建立面向中职学校毕业生的文化素质省级统考制度,并根据《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统一制定文化基础考试的内容和标准”。因此,面向中职生的招生考试可以逐步取消中职生理论考试,取消文化素质考试(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的考试)和专业课卷面测试,把理论考试作为基础性考试,可分散在各学期也可集中在中职生毕业时进行,完全以专业技能考试成绩的高低来录取。

2.统筹确定中职生招生计划

《职业教育法》第五十三条规定:“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高等职业学校和实施职业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在招生计划中确定相应比例或者采取单独考试办法,专门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确定招生计划是高等院校开展招生工作的基础,招生计划是由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发展情况确定的。首先,对于中职生的招生计划,需要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确定,根据当年各个专业中职生的毕业人数按合适的比例确定本省份的本、专科各专业的招生计划,该比例应不低于普通高考的录取比例,这样才能真正拓宽中职生的升学通道。其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明确规定各高等院校,尤其是职业本科学校、应用型本科学校的招生计划并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时,招生高校所有与中职生专业相近的专业均应对中职生开放,并设置一定招生计划。最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各高等院校申报的招生计划,按照本专科中职生总的招生计划,统筹确定各高等院校对中职生的招生计划。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通过教育部或省与省之间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协作,鼓励省外高校对本省中职生投放招生计划,以打破对中职生的招生地域限制。

3.构建多样化的中职生录取制度

当前,中职生的对口招生并不能满足广大中职生的求学需求,需要构建多样化中职生录取制度。一是加大职业本科单独招生力度。单独招生也是中职生的一种升学方式,但因单独招生同时面向普高生,大大降低了中职生的招生计划和录取率。对中职生而言,要保证基本的公平,普高学生不应再分食单招考试的“蛋糕”,或至少明确普高生的单独招生名额要低于中职生。此外,要继续探索本科高校对中职生的单独招生制度,同时加大本科单独招生的力度。二是完善职业技能大赛选拔录取机制。由于国家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高难度、省级层面职业赛事的狭窄覆盖面,每年符合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条件的中职生寥寥无几。如要贯彻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的招生制度,不仅需要提高国赛、省赛获奖选手的奖励力度[16],还需要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的大赛机制,层层完善,实现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的有机对接,建立技能大赛的垂直体系,完善职业技能大赛选拔录取机制。具体可以规定在县级赛事获奖的中职生免试录取到专科学校,在市级赛事中获得奖项的中职生可以申请录取到一定范围的本科学校,在省级赛事中获奖的中职生可以免试申请录取到社会声望较高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国家级或世界级赛事上获奖的中职生可以允许他们任意挑选高校,获奖学生所申请的高校无特殊理由不得拒绝学生的录取申请。三是建立特殊院校专业选拔中职生的体制机制。参照普高生的三大专项计划、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保送生、军校生、公安院校招生、航海类专业招生、民航招飞、公费(免费)师范生等多种入学方式,建立适宜中职生的特殊院校专业选拔体制机制。

(二)各类本科院校勇于担当

本科大学人才培养观念需要及时更新,深入贯彻“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要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有担当,切实为中职生提供更多的求学机会。

1.职业教育本科学校应主要为中职生提供学习和深造机会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以河南省为例,《2022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河南省2022年招收高职高专学生52.68万人,要想达到5万多的招生规模,应该在中职学校加大投放计划,而不应该把计划投放在参加普通高考的普高生上。此外,通过查询国内职业本科大学的招生计划,几乎所有职业本科学校在本科招生上仍以普高生为主,很多职业本科学校对中职生的本科招生计划不足100人。建立职业教育本科大学的初心就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打通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通道,职业教育本科大学的招生定位应主要面向可以参加对口高考的中职生,招生考试录取方式也应该建立技能考核的录取评价体系。

2.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加大中职生招生比例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按照国家教学标准和规定职责完成教学任务和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职业教育是其职责所在,应加大对中职生的招生比例,招收中职生的优质生源,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普高生的录取。

3.研究型大学应担当培养有应用研究潜力中职生的使命

2022年4月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由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可以看出,研究型大学也可以实施职业教育。当然,研究型大学也不能把中职生拒之门外,现实中并不乏中职生有较强的应用研究能力。如澳大利亚的迪肯大学是综合性大学,也是研究型大学,并不影响其开展职业教育,并培养了大批应用研究型人才。我国研究型大学也要打破思维定势,通过特殊的单独招生方式录取那些有应用研究潜力的中职生。

(三)中职学校练好内功

当前,很多高校尤其是一些本科学校不愿意招收中职生,原因在于这些高校对中职学校的培养质量不认可。中职学校要练好内功,始终把学生能力提升放在重要位置,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打铁还需自身硬,中职学校需要在练好自身本领上下功夫,不能把招生生源质量差作为借口,推脱应该承担的教学质量不高的责任。中职学校要完善办学条件,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和现代学徒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中职学校的教师或管理人员要尽可能多地开展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研究,积极参加学术组织,在重要的学术会议或官方组织的行政会议上多为自己发声,让社会各界关注到中职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中职生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促进教育更加公平。

猜你喜欢
升学对口中职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对口帮扶这一年
从对口帮扶到合作共建
别让熬夜毁了升学梦
升学啦
对口支援的6篇“代表作”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