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翠玲
(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广西钦州,5354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中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应重点培养保育员。[1]《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基本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必须加快培养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人才进度,将婴幼儿照护服务人员作为急需紧缺人员纳入培训规划。[2]当前中职学校培养优质的保教师资队伍,是时代赋予职业院校的新使命。
经过对北部湾区域的中职学校进行调研,发现该地区中职学校的幼儿保育专业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育人机制模式单一、教师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平衡、专业办学缺乏特色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探索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了“三阶段、三协同、三并重”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了“伙伴式”专业教师团队,重构了保教人才浸润德育模式,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
通过走访区内多所中职学校了解到,目前一些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在办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保育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1年版)》规定,幼儿保育员是在托育机构及其他保育场所中,从事婴幼儿生活照料、安全看护营养喂养和早期发展工作的人员。[3]在部分学校的保育专业中,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托幼机构岗位要求脱节,教学没有完全结合或依据托幼机构岗位的实际需求开展,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联系不够紧密。幼儿保育专业传统课程多,课证融合不够深,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课程较少。总体上,课程设置更新滞后于当前托幼机构岗位能力的需求,课程学科体系理论知识偏多,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忽视专业技术的实际操作训练。各门课程知识联系不紧密、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训练不足。
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旨在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4]目前一些中职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还较单一,产教融合尚未落到实处。托幼机构与院校合作只停留在形式上,二者没有深度融合。面对专业新形势,部分教师缺乏幼儿保育方面丰富的教学知识[5],不了解保育机构、幼儿园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导致在教学中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割裂,“学”与“用”脱节,学生所学内容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工作实际,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缓慢。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幼儿保育专业建设时间短,校内实践教学设施投入不足,保教型和拓展型实训室不完善,导致毕业生能力与托幼机构保教工作要求脱节。
学前教育和幼儿保育专业都是国控专业,两者均属教育大类,旨在为幼儿园、托幼机构或早教机构培养师资人才。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幼儿教师,而幼儿保育专业则侧重培养协助幼儿教师工作的保育师、育婴师、幼儿照护者。这意味着两者需要不同的师资能力和专业知识。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国控专业设置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国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转设为幼儿保育或相关专业。中职幼儿保育专业建设时间短,师资队伍基本由原来的学前教育专业转岗组成。因此,存在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过度偏重理论知识、缺乏操作实践能力、仍使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法等实际问题。由于缺乏“双师型”教师,学校在短时间内无法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师资力量,教师团队结构不合理,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快速提升。
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在专业办学初期,课程体系中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实习课程共2360个课时,而德育思政课仅有160个课时,德育、技能、文化知识课程比例不合理。虽然课程体系中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等显性德育课程,但仅是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缺乏案例教育,教学方法、途径单一,课堂氛围沉闷。而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名人榜样等隐性德育课程比较缺乏,也没有得到很好利用。其他科目教学也没有真正体现课程思政,未能结合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相比德育,学校更重视岗位技术能力,如说唱弹跳画以及保育技能,出现重技轻德、重技轻知的现象,导致学生德、技、知发展不平衡,人才培养欠缺全面发展。
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的闪光点和聚焦点,也是其核心竞争力和优势所在。而专业特色则是办学特色的核心。目前,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同质化较为严重,专业特色不够突出。[6]特别是幼儿保育专业作为教育大类专业,在专业方向、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具有自身特色。但一些学校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没有结合幼儿保育专业的特殊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艺术专业没有差异。例如,中职幼儿保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包括服务0—3岁婴幼儿的托幼机构、儿童福利机构的保育师、生活指导教师和家庭育婴员,也可以在各类幼儿园担任教师辅助员,将来成长为幼师。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毕业生可以直接上岗就业,也可以选择大专、本科学历的早期教育专业或学前教育专业继续学习深造。
学生群体的特长和爱好多样化,如弹唱跳。然而,大多数职业院校没有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未能结合学生的特长、爱好灵活办学,而是仅简单地实施上级提供的人才培养方案,导致专业办学缺乏特色。另外,由于学生入学时均为初中毕业生,心智发展尚不成熟,对职业生涯的认识比较模糊,而学校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和理想教育方面存在缺位,未能创造有效的自主发展引导环境。同时,部分学生学习困难,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也没有明确的专业成长规划和终身学习意识,这些问题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从2012年至2020年开办了学前教育专业,2021年转办幼儿保育专业,在培养保教师资人才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在保教师资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可借鉴的经验。
“理实一体化”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充分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推式教学,转变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主动学习的拉式教学模式。[7]幼儿保育专业“理实一体化”模式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在课程体系中注重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结合。课程体系包含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课三个模块,每个模块课程都包含理论与实践内容。每学期开设保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实践课程,确保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科学比例。二是在教学过程中突出“理实一体化”,在课程体系中增设“理实一体化”课程。首先,幼儿保育专业可以推进教育实践基地的建立,如公办、民办、城市、乡村托幼机构,确保校内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数量。校内基地按托幼机构工作岗位需求设置,保证学生日常教学及岗位训练的需要。校外实习基地要确保每一名学生在见习、实习期间均有机会参与跟班、试教、带班等专业实践活动内容。在实习过程中,中职学校教师及托幼机构带班教师共同担任学生见习和实习的指导者,对学生进行直接指导。此外,“见习—实习—顶岗”层层递进,不断增强学生对保育工作岗位的了解及适应能力。三是积极开展“理实一体化”技能实训。以托幼机构师资标准为依据,紧密对接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提前设定理论学习任务和岗位技能操作目标,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学—做”一体化,做到理论学习有实践的经验感悟,实践操作有理论支撑,不断以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保教师资队伍的成长与其他专业师资队伍的发展一样,是一个贯穿于教师职前与职后知识、经验和态度持续变化的一个过程。[8]这里的“三阶段”指在校学习、顶岗实习和职后培训三个阶段,通过安排不同侧重点的德育、技能和文化知识学习内容,以确保内容之间的相互贯通和有机衔接。在校学习、顶岗实习和职后培训的三个阶段中,教育内容和重点有所不同。学生在校学习阶段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为顶岗实习和职业生涯做好准备。顶岗实习阶段侧重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提升技能。职后培训阶段则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已就业教师的专业水平,使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需求,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三阶段”安排,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和成长,从而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
《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9]实施“三协同”就是让学校、托幼机构、学生三方协同,实现产教融合,共同培育保教师资队伍,促进学生专业成长。在协同过程中,处理好各种关系,包括园校合作协议内容的制定、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的确定,明确“三方”在教育过程中的职责。在校学习期间,学校起主导作用,托幼机构起辅助作用;在顶岗实习阶段,园校双向协同,学习者发挥主体作用;职后培训阶段托幼机构起主导作用、学校起辅助作用。在校学习期间和职后培训阶段,学习者的归属比较明确。而在顶岗实习阶段,学习者同属学校和托幼机构,园校培训加强双向沟通交流,建立制度,明确对学习者的管理、教育和实习指导。
“三并重”是指德育、技能和文化知识三方面协同发展,保持三方面的平衡,共同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本着“德育、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并重的原则,重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合理安排三个阶段的课程内容。课程安排由简入深、循序渐进、相互衔接,每个阶段课程内容各有特点、各有重点,突出课程的特色和针对性,将德育、专业知识、文化知识放在同等地位。各阶段要权衡德、技、知三者的关系,在培育过程中应以德为先、技能为重、知识为本,不能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职后,托幼机构开展精准课程培训,高效助推保教师资队伍专业成长。
基于以上内容,构建了“三阶段、三协同、三并重”保教师资队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三阶段、三协同、三并重”保教师资队伍培养模式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10]要求采取多种措施,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即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并促进高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师的双向流动。
目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转设幼儿保育专业后,专业对口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特别是缺乏中高级“双师型”教师。这种现状使得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跟不上专业学生规模发展速度。因此,必须凝聚地方优质资源,真正落实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引领“搭桥”,组建一支由“行政指导+托幼机构园长+托幼机构骨干+中职学校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组成的“伙伴式”专业教师团队,凝聚优质资源共育人才,并通过四个途径打造“伙伴式”教师团队。一是结合地方政府的教育帮扶文件精神,由行政部门牵头组织职业院校专业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到薄弱乡村托幼机构授课,实现教学互助。二是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园长到职业院校开展讲座培训指导。三是邀请市级以上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给教师团队上示范课。四是职业院校的教研组长和托幼机构师资互派,教研组长代表职业院校教师,通过零距离接触托幼机构的工作,进一步丰富实践经验。通过互派,他们获得了直接的行业体验,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托幼机构的运作方式和专业要求。教研组长回到学校后,能够依据这些经验进行指导,有助于解决教师团队知识结构不合理、年轻老师缺乏托幼机构工作实践经验等问题,从而确保高素质师资团队教学能力的快速提升。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中职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1]中职学生作为未来的教师,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生力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要求中职学校要开齐开足开好思想政治课的同时,要推动加强校企协同育人、强化学校文化育人功能。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通过校本课程浸润、校园文化浸润和企业文化浸润三个环节,让学生在各种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中潜移默化地达到润德、润知和润技的目的,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浸润德育模式
一是校本课程浸润。注重课程思政、课堂思政,传承地域文化。刘永福、冯子材两位历史人物是广西钦州著名的英雄人物,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英雄。刘、冯爱国精神是钦州文化的灵魂之一,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将刘冯爱国精神融入保教师资人才的培养,旨在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为实现民族复兴梦想贡献力量。另外,学校还开设本土文化选修拓展课程,包括坭兴陶文化、采茶戏文化、烟墩大鼓文化等内容,旨在增强学生地域文化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扎根幼教事业的理想情怀。
二是校园文化浸润。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以文化体系建设为契机,让学生时刻沉浸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校建设了文化长廊,展现党史文化、二十四节气文化、二十四孝文化、中医文化、“五家”文化。学校还开设了各种主题园区,包括永福园、子材园、圆梦园、工匠园、星之路,不仅丰富了德育的内涵,而且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是企业文化浸润。在学生到托幼机构教育实习期间及园长专家进校实习前的讲座培训中,对企业托幼机构的制度文化、职业精神文化等进行宣传。以企业文化浸润实现润技,通过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以技服人等措施,实现对未来的保教工作根植幼教情怀、实现育人目标。
为发挥学生不同的特长优势、满足不同的爱好,让学生得到发展,实现人人成才的目的,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依靠区域教育资源优势,努力构建特色课程,打造专业特色。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三大模块课程。公共基础课模块包括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历史、艺术鉴赏八门课程。专业核心课模块包括婴幼儿保育与教育基础、婴幼儿身心发展与保育、婴幼儿卫生保健与照护、婴幼儿生活活动保育、婴幼儿学习活动保育、婴幼儿游戏活动保育、婴幼儿行为观察与引导、婴幼儿安全照护八门课程。在以上两个课程模块基础上,增加地方特色产业课程,如坭兴陶工艺、地方采茶戏民间艺术、校本舞蹈、校本音乐、琴法、书法、美术、围棋、蒙台梭利教育、感觉统合教育等十门专业方向课程供学生选修,构建“1+N”(即特长+合格)特色课程。“1”代表学生某一方面的特长,N是需要学习的专业技能课程数量。由于学生的学习要求是重点发展自己某一方面优势的技能,因此对“N”个专业技能课程学习成绩达到合格以上即可。这样的课程设置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潜能,突出需求导向,不仅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提升民族艺术素养,而且能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体现了专业课程体系的地域性以及培养目标的适切性。
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近五年来对托幼机构保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开拓了保教师资人才培养的四个创新。
一是教育理念创新。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理实一体化”教学和“自主发展、适合教育”的理念,以学生自主发展为主线,以幼儿教师标准为依据,以保育员职业标准为导向,以适合的教育方法为手段,以适合的教育内容为载体,培养具有乡土情怀的保教师资人才。
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理实一体化”及“三阶段、三协同、三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德育、技能和文化知识“三并重”的课程体系和制定幼师人才“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案,重构德育、技能和文化知识精准学习内容。
三是专业特色课程创新。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创新 “1+N”特色课程和德育、技能、文化知识“三并重”课程体系。把当地民族艺术融入学前教育和幼儿保育专业技能课程,提升学生民族艺术素养乡土情怀。把当地的人文历史和地方特色产业文化作为校本课程,让学生拥有地方悠久历史文化自豪感,培养他们爱家乡的情怀;推行“1+N”特色课程,培养学生专业特长和激发学习兴趣,解决职业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四是教学模式创新。在“理实一体化”培养模式下,把教、学、做贯穿教学模式全过程,建立“校、园、政”三位一体“伙伴式”的教师队伍;整合园校协同、人才共育的教学大环境,形成“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整合德育资源,重构保教人才浸润德育模式;创建地方特色课程和育人环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对托幼机构保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中,师生共同见证了教育的创新与进步。通过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和“三阶段、三协同、三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不仅注重了学生德育、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全面发展,还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实用的学习体验。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将继续坚持创新精神,不断完善教育体系,培养更多具有乡土情怀和职业能力的保教师资人才,为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