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幼儿分离焦虑研究现状与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2024-05-31 03:27侯雪琪张莹楠李德明
教育观察 2024年9期
关键词:入园聚类幼儿园

侯雪琪,张莹楠,李德明

(1.吉林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117;2.长春东师中信实验学校幼儿园,吉林长春,130117)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多项与学前教育相关的政策法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1]分离焦虑是幼儿常见心理问题之一。在学前阶段,幼儿面临从熟悉的家庭环境到陌生的集体环境的转变,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容易导致分离焦虑的产生,这在小班幼儿或新入园幼儿群体中更为常见。[2]若在此关键时期未能给幼儿提供充分支持和帮助,幼儿就可能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在未来生活中产生负面影响。[3]鉴于此,本文拟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梳理与分析我国幼儿分离焦虑的研究文献,了解我国幼儿分离焦虑的研究现状,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涵盖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以“学前儿童”或“幼儿”并且“分离焦虑”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时间范围设定为1994—2023年,最终筛选得到459篇有效文献。在CiteSpace内部设置参数,时间段为1994—2023年,采用Pathfinder裁剪方法,时间切片为1,分析阈值为topN%=50%。基于上述参数,生成发文趋势图、关键词共现图、关键词聚类图、关键词突现图,以探究国内近三十年幼儿分离焦虑的热点主题与未来研究趋势。

二、研究数据分析

(一)发文趋势

一定时间内的发文数量变化是衡量话题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它展示了该时间段内学界对该领域的关注程度,并有助于预测未来的研究趋势。如图1所示,关于幼儿分离焦虑的发文数量在1994—2002年处于低位,而在2003—2014年期间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总体研究数量显著增长,特别是在2012—2014年,发文量急剧上升。这可能是因为2012年10月9日教育部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促使学界更加关注幼儿本身的发展及分离焦虑对幼儿心理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自2014—2019年,相关研究数量变化在波动中趋于平缓,在2019年后开始呈下降趋势,2019—2021年下降尤为明显。这种趋势可能同当时的政策与社会环境有关,幼儿并没有离开熟悉的环境和家人,因此分离焦虑现象出现较少,相关研究数量也相应减少。

图1 发文趋势图

(二)关键词共现

关键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对整篇文章的高度概括,体现研究的核心主题和重要概念。本研究对收集到的有效文献进行严谨的数据转化和处理,在软件内的Node Types面板选取Keyword作为分析节点,生成关键词共现图谱,为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提供可视化展示。在图谱中,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大小与该词在文献中的出现频率正相关。如图2所示,高频关键词主要包括分离焦虑、幼儿、焦虑、入园焦虑、小班幼儿、新入园幼儿、幼儿焦虑、策略、家园合作等,说明这是1994—2023年专家学者长期关注的核心议题。我国在研究分离焦虑时主要将焦点聚焦在幼儿身上,特别是小班幼儿或新入园的幼儿。[2]研究内容通常涵盖对分离焦虑现象的描述和缓解策略的提出,为缓解幼儿分离焦虑提供一系列可行性建议。为了有效应对幼儿的分离焦虑问题,幼儿园和家庭需要共同努力,实施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的建议。

图2 关键词共现图谱

(三)关键词聚类

随着文献量的不断增长,文献的提取、分析和归纳越来越具有挑战性。仅依靠人工阅读已经无法完成繁重的分析处理工作。此外,个人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差异也会影响分析过程的准确性和分析结果的客观性。因此,需要借助技术手段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词共现图谱主要对选定文献中涉及的关键词进行分析,以描述这些关键词的出现频率。关键词聚类图谱则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更上一层次的分析,将性质相近的事物归为一类,更能体现同一类属下的整合性。

使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聚类,设置相关参数K=10,运用LLR算法生成该领域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3所示。Q=0.7941(>0.3)说明图3的聚类结构效果达到显著水平,图中S=0.9478(>0.7),说明聚类信度较高。

图3 关键词聚类图谱

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幼儿分离焦虑相关研究分为四个主题,包括Ⅰ对象、Ⅱ现象、Ⅲ影响因素、Ⅳ策略。表1列出了十一个聚类标签包含的关键词。

表1 关键词聚类统计

1.主题Ⅰ:对象

对象研究包括幼儿教育、幼儿、小班幼儿三个聚类。在幼儿教育聚类中,关键词主要包括家长、渐近适应、社会性依恋、暂时性缺失;在幼儿聚类中,关键词主要包括家庭、社会适应困难、情绪特点;在小班幼儿聚类中,关键词主要包括亲子分离焦虑、新入园幼儿、幼儿焦虑、梯度入园。自1994年以来,对学龄前儿童分离焦虑的研究以小班幼儿为主要研究对象。然而,在实际中,分离焦虑不仅仅出现在小班幼儿或新入园的幼儿群体,中高年龄阶段的儿童群体也经常发生这种情况。[4]

2.主题Ⅱ:现象

现象研究包括焦虑、幼儿焦虑、入园适应、入园焦虑、分离焦虑、入园分离焦虑六个聚类,主要可以分为分离焦虑和入园适应两个概念。

(1)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指幼儿在与主要照顾者分离时表现出的一种情绪和心理反应。分离焦虑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包括情绪上的紧张、不安、恐惧、难过、压抑,身体上的腹痛、头痛、胸闷、心慌,以及行为上的躁动、拒绝、哭闹、逃避。[5]在某种情况下,分离焦虑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影响学业表现、职业发展、社交活动、亲密关系等。

分离焦虑出现在各年龄段的人群中,包括婴儿、幼儿、学龄前儿童、青少年以及成年人。[6-7]分离体验可以是短暂的,如幼儿初入幼儿园造成的分离;也可以是长期的,如留守幼儿与父母或主要抚养者的分离。[8]

(2)入园适应

入园适应是指幼儿刚开始进入幼儿园或学校时,需要适应新的环境、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的过程。对于幼儿而言,入园适应是一个重要的生活转变,也是他们从家庭生活逐渐迈向独立和社交化的重要阶段。一般来说,入园适应包括适应新的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适应新的日常生活。[9]

3.主题Ⅲ:影响因素

该主题下,仅包含影响因素一个聚类,该聚类的关键词主要包括依恋、同伴拒绝、儿童忽视、同龄编班、家庭背景、教师敏感性、物质准备、制度规约、情绪理解能力、男女差异、亲子关系等。通过文献梳理,将影响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因素做以下总结。

(1)幼儿自身因素

幼儿自身因素对幼儿分离焦虑的产生和表现有一定的影响。首先,幼儿的年龄是影响分离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10]1—3岁的幼儿常常会经历分离焦虑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发展出更强的自我认知和安全感,分离焦虑也会逐渐减轻。其次,幼儿的性格特点也会影响他们对分离的反应和焦虑水平。一些内向、谨慎的幼儿可能对分离有较强的焦虑反应,而外向、自信的幼儿则可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最后,幼儿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也会影响分离焦虑。建立稳定的安全依恋关系可以帮助幼儿更容易适应分离并减轻焦虑。相反,缺乏安全感或认同感的幼儿则更容易产生分离焦虑。

(2)家庭因素

家庭是幼儿分离焦虑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首先,幼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亲子关系质量对幼儿的分离焦虑有着重要影响。亲子关系质量指幼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亲密程度、情感交流和互动的质量。[11]如果幼儿与主要照顾者建立了稳定安全的依恋关系,通常会表现出较少的分离焦虑。相反,亲子关系存在冲突、不稳定或缺乏情感交流,则容易导致幼儿焦虑情绪的增加。

其次,家庭环境的稳定性也是影响幼儿分离焦虑的重要因素。在一个稳定、可预测的家庭环境中,幼儿更容易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更好地应对与主要照顾者的分离。相反,如果家庭环境不稳定、常常发生重大变故或分离事件,幼儿可能会感到不安和焦虑。

最后,主要照顾者的离开方式也会对幼儿的分离焦虑产生影响。如果主要照顾者能够采取主动、温和的方式与幼儿解释分离并提供安全感,幼儿往往会更容易适应和减轻焦虑。相反,主要照顾者的突然离开、缺乏解释或分离时间过长则会引发幼儿的不安和恐慌。

除上述因素外,幼儿父母家庭暴力、家长过度焦虑或控制、父母关怀缺失、睡眠和饮食不规律等因素也可能导致幼儿分离焦虑。[12-13]

(3)学前教育服务因素

在总结学前教育服务如何影响幼儿分离焦虑之前,首先需要区分学前教育服务因素与幼儿园因素。学前教育服务因素通常是指幼儿教育机构提供给幼儿的教育服务,包括教育环境、教育内容和教育师资等方面的因素;而幼儿园因素通常是指幼儿园内部的因素,包括建筑、设施、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因素。虽然学前教育服务因素和幼儿园因素有一定的重叠,但二者的重点不同。学前教育服务更加注重教育场所为幼儿提供的服务和支持,以鼓励他们的发展和成长;幼儿园因素更加注重被幼儿利用的物理和管理条件,以确保幼儿在幼儿园期间的健康和安全。

学前教育服务因素对幼儿分离焦虑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前教育环境的质量对幼儿分离焦虑起着关键作用。一个积极、安全、支持性的学前教育环境能够为幼儿提供稳定性和安全感,帮助幼儿逐渐适应与主要照顾者的分离。丰富的学习和游戏机会、积极的社交互动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都有助于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和情绪调节能力。[14]其次,学前教育内容也会影响幼儿分离焦虑的程度。培养幼儿情感和社交技能、开展分离适应的教育活动、培养自主性和安全感、提升情绪调节和应对技能,能帮助幼儿更好地处理分离焦虑情绪,提高应对挑战和适应变化的能力。最后,学前教育师资对幼儿分离焦虑的影响也十分重要。有经验且富有情感响应能力的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建立信任和情感依托,他们的支持与理解能够提供幼儿在学前教育环境中的安全感,帮助幼儿适应学前教育的分离情境。教师的支持和关怀可以减轻幼儿的焦虑,为其提供情绪安全感。[15]

4.主题Ⅳ:策略

策略研究包括应对策略和缓解策略两个聚类,且都位于聚类图谱较为中心的位置。这表明在以往的研究中,许多研究者将目光集中在如何缓解或解决幼儿分离焦虑的问题上。

(1)内部策略

内部策略是针对幼儿分离焦虑的一种策略性应对方法。首先,引导幼儿与主要照顾者建立安全感。通过与主要照顾者建立安全的、亲密的关系,为幼儿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以增强幼儿的安全感。主要照顾者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他们可以提供安全的、稳定的情感依托,与幼儿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其次,鼓励幼儿表达情感。[16]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创造一个开放的交流环境,让幼儿自由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担忧,并且给予理解和支持。这种开放的沟通环境有助于幼儿通过情感的发泄来缓解焦虑,从而更好地适应分离的情境。

(2)外部策略

外部策略是针对幼儿分离焦虑的另一种策略性应对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采取逐渐分离的方式,增加幼儿离开主要照顾者的时间。开始时可以尝试短暂的分离,随后逐渐增加时间长度,让幼儿适应分离过程。这样的渐进分离可以减少幼儿的焦虑感。其次,设置分离准备活动。在分离之前设置一些准备活动,例如讲述故事、角色扮演等,可以让幼儿了解即将发生的分离,并提前适应。这些活动可以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让他们准备好离开主要照顾者。最后,提供具有安全感的物品。可以让幼儿携带一些具有安全感的物品,如宠物玩具、毛巾或家人的照片等,以帮助他们在分离过程中仍感到安全和亲近。这些物品可以成为幼儿的情感支持和依靠。[17]

三、研究前沿分析

(一)现有研究热点总结

图4按时间顺序展现了各关键词出现的时间及突变的时段,呈现出近年来关于幼儿分离焦虑研究热点变化的趋势。在过去三十年中,高频词汇在文献中被采用的时间轴显示了关键词的出现时间以及突变的时段,加粗的线条表示该高频词汇在特定年份出现的高密度情况。例如,“焦虑”一词在2006—2010年出现频繁,这表明在这个时期内专家学者更多地关注了幼儿分离焦虑的相关问题,产出了很多与幼儿分离焦虑相关的文献资料。随着时间的变化,研究重点也发生了变化,主要集中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研究对象方面,重点从小班幼儿和新入园幼儿逐渐扩展到了更广泛的对象,包括了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群体。而在研究方法上,则出现了更多针对幼儿分离焦虑的治疗策略和缓解方法的探索,如音乐治疗。除此之外,家园合作、入园准备也被提及,表明研究者意识到幼儿分离焦虑不仅是幼儿园与幼儿之间的双向联系,更多地涉及了幼儿园、家庭和幼儿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合作。这种趋势预示着未来在幼儿分离焦虑研究领域中,将更加注重整体的幼儿发展环境和多方合作的重要性。

图4 关键词突现图谱

(二)未来研究趋势

未来关于幼儿分离焦虑的研究需要更加全面化和多样化,研究者应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探索幼儿分离焦虑的机制、影响因素和干预策略,为实际干预和支持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1.跨学科研究

现有研究集中在学前教育或幼儿心理学领域,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相对较少。未来的研究应更加注重跨学科的合作,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神经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深入探索幼儿分离焦虑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干预策略。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全面理解幼儿分离焦虑问题,并为制定更有效的干预方案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2.跨文化比较研究

国内现有关于幼儿分离焦虑的研究主要基于普遍社会和文化背景,缺乏专门针对跨文化的研究或者不同文化下的比较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之下幼儿分离焦虑产生的影响因素及异同之处,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对幼儿分离焦虑的态度、影响因素以及跨文化干预策略的适用性。此外,通过跨文化比较,可以发现不同文化间干预策略的适用性和差异,为制定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干预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3.纵向研究设计

除了横断面研究,使用纵向研究设计追踪幼儿分离焦虑的变化和发展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有益方向。通过这种设计,研究者可以追踪幼儿分离焦虑在时间上的变化和发展,了解分离焦虑的发展轨迹。纵向研究还可以帮助揭示潜在的风险因素,如家庭环境、个体特征等对幼儿分离焦虑的长期影响,进而为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

4.技术和方法的应用

未来的研究可借助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如脑成像技术、生理测量、虚拟现实等,来深入了解幼儿分离焦虑的生理和神经机制。此外,社交媒体和移动技术的应用也可以提供实时、客观的数据,加深我们对幼儿分离焦虑的理解。

通过对我国幼儿分离焦虑研究现状与趋势的可视化分析,深入了解了这一重要主题的发展轨迹和未来走向。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普遍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幼儿分离焦虑,而未来的研究趋势则呈现出跨学科合作、文化比较、纵向追踪和技术应用等多元化的特征。这一发展趋势为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和深入探索的机会,同时让研究者更深入地意识到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猜你喜欢
入园聚类幼儿园
免票入园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陕西筹措15亿元缓解“入园难”
宝宝入园巧加餐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
60天适应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