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超
(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要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协同育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格局。[1]《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积极与家庭和社区紧密合作,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劳动教育环境。[2]在国家政策引领下,学校和家庭积极合作开展劳动教育。然而,目前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合作仍存在部分问题。因此,本研究以交叠影响域理论为依托,探究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以期为家校合作开展小学劳动教育提供思路。
教师和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存在差异,会影响家校合作过程中双方的态度、行为以及劳动教育的效果。在学校方面,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不足,存在劳动教育弱化和异化现象。例如,学校的劳动课程存在课时不足、劳动实践活动内容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等问题,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和主动性不高。[3]在家庭方面,家长的教育观念与学校不一致,家长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缺乏对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和引导,则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校劳动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目前,在家校合作中,存在劳动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在学校方面,主要体现为硬件设施的匮乏和师资力量的薄弱。一方面,硬件设施不足,学校由于资金或场地限制,缺乏一定的劳动教育设施和工具,如农场、手工艺室等。劳动场地和设备对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至关重要。然而,在硬件设施有限的情况下,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困境,不能满足学生的劳动体验和生活实践需求。另一方面,师资力量薄弱。具有专业背景和丰富劳动教育经验的教师是推动家校合作的关键。然而,目前具备专业劳动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教师较少,大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劳动教育专业培训,不了解劳动教育的理念和教育实践。这不利于劳动教育质量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影响家校合作在劳动教育领域的深度发展。在家庭方面,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学生缺乏劳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这不仅削弱了学校劳动教育的成效,也使孩子错失了通过劳动锻炼独立性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此外,随着科技进步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学生很少参与传统劳作。这不仅限制了学生劳动技能的学习,而且减少了学生体验劳动乐趣和领悟劳动价值的机会。
在家校合作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在劳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教师和家长在家校合作中存在缺乏有效沟通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和家长在沟通时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行为问题,对于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活动情况和成果等方面的交流相对较少,教师和家长不了解学生劳动教育的真实情况,不能为学生的劳动教育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指导。另一方面,家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虽然传统的沟通方式一定程度上能传递信息,但内容不具有及时性和全面性。教师和家长很少进行面对面交流,部分家长可能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无法与教师保持联系,导致劳动教育信息传递不畅,使教师和家长难以达成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共识,影响劳动教育家校合作效果。
交叠影响域理论是爱普斯坦等人通过对美国中小学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后,为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新的关系模式而提出的理论。该理论由外部模型和内部模型构成,对我国小学家校合作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外部模型(图1)主要阐释对学生成长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三大环境即家庭、学校和社区,它们彼此之间相互配合或分离,对学生的成长发展产生交互叠加的作用。[4]由图1可以看出,非重叠区域是指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不一致的经验、价值观和行为,是三者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特有功能;重叠区域是指三者在认知与协作上的统一,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需要重视家庭、学校、社区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交叠影响。同时还应注意,随时间、年龄和年级的变化,三者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4]
图1 交叠影响域理论外部模型[5]
内部模型(图2)反映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外部模型的内部机理。[6]由图2可知,当三者存在共同的经验和价值取向时,会对处于中心地位的学生产生交叠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机构和个体两个层面,从机构层面来看,影响可以是面向家庭或社区的群体性活动;从个体层面来说,影响的对象可以是教师、家长或社区人员等个体。[6]从内部模型可以看出三者对学生的作用是交叠且不断累积的,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应发挥其主导作用,积极主动加强与家庭和社区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图2 交叠影响域理论内部模型[5]
爱普斯坦通过对各级各类家校合作活动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六大家校合作模式,即当好家长、相互交流、志愿服务、在家学习、参与决策和与社区协作。[7]此外,爱普斯坦对六大家校合作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挑战以及预期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可以为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的高质量合作提供具体指导。
交叠影响域理论强调,学校和家庭要想对学生的成长发展产生交叠影响,需要基于双方共同的经验和价值观采取一致的行动。因此,家校双方要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保持相对一致性,共同促进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
1.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劳动教育素养
教师在劳动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教师的劳动素养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教师的劳动教育素养对提高家校合作的质量至关重要。结合交叠影响域理论,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劳动教育教师参加劳动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劳动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方法等,使他们全面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和要求,提高他们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和教学能力。学校也可以对教师全体进行劳动教育培训。目前,劳动教育专业教师匮乏,学校的劳动教育教师通常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对全体教师在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方面的培养与强化,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例如,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劳动的文学作品,感受劳动的美好;在数学课上让学生计算家庭开支,了解劳动成果的珍贵;在科学课上组织学生开展实验研究,探索劳动的科学原理。由此,学生可以通过学科活动感受劳动的价值。学校还可以将劳动教育的评价结果作为劳动教师绩效考核的依据,激励他们提高劳动教育教学水平。
2.提升家长对劳动教育价值的认知
交叠影响域理论的六大家校合作模式之一是当好家长。然而,目前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家长未能正确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也就无法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因此,学校需要引导家长明晰劳动教育的价值,重视劳动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家长进行家庭劳动教育指导,提升家长对劳动教育价值的认知。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公众号等形式加强家庭劳动教育宣传,让家长了解国家对于劳动教育的政策和指导意见,向家长普及劳动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使家长认识到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勤奋努力、团结协作等品质。同时,学校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劳动教育活动,如学校组织的劳动技能培训、劳动实践等,让家长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和价值,从而认识到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为学校的劳动教育工作提供支持。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从制度层面上确立了家庭、学校、社区三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强调中小学要推动建立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形成共育合力。[8]交叠影响域理论认为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组织机构,对国家提出的劳动教育政策更能准确把握,并能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征有效开展劳动教育。[9]学校可以从三个方面提升劳动教育质量。
1.做好劳动教育整体规划
学校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计划,确保劳动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包括确定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等。同时,学校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设计不同层次的劳动教育项目,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此外,学校需要定期对劳动教育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交叠影响域理论认为家校合作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强调评价的重要性。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对劳动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应积极探索一套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劳动素养。学校在完善评价体系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二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参与评价。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并向教师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家长和开展劳动活动的相关人员也可以参与评价,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劳动实践情况。学校还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的参与度和成长变化。
3.联合社会力量,拓宽劳动教育渠道
为提供丰富和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资源,学校可以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关系。例如,学校可以与当地的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合作,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农场等劳动场所,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帮助学生获得实践经验,进一步了解社会的运行机制。
爱普斯坦认为要构建一个持久、均衡的协同育人运行体系,各主体间就必须相互协作,完善合作机制。[5]家校合作模式,如志愿服务、相互交流及参与决策等,需要完善的家校合作机制作为保障。
1.构建有效的双向交流沟通机制
交叠影响域理论提出要构建有效的家校双向交流沟通机制,学校应与家长交流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学生在校表现。[4]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校合作模式。通过网络家长会、在线家长学校、远程家庭教育等多种形式同家长进行实时的交流和互动,如分享学生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等。家长也可以及时提出意见,这种方式有利于调整学校的教学策略和劳动教育内容,丰富家校互动的形式,提高家校合作的实效性,促进家长对学校劳动教育教学情况的了解。另一方面,学校应鼓励家长参加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是交叠影响域理论实践机制中的一种家校合作模式,学校要鼓励家长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劳动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为学校的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帮助和支持。此外,家长可以参与学校的决策过程,为学校的劳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建议。双向的交流过程可以增强家长与教师、其他家长的互动,促进家长参与学校的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劳动教育家校合作效果。
2.搭建劳动教育资源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交叠影响域理论强调要将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因素联系起来。[10]学校可以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搭建劳动教育资源平台,为教师、家长和学生提供获取劳动教育资源的途径。学校在劳动教育平台中可以设计五个板块的内容。板块一是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包括视频教程、课件、教案等,供教师和家长参考和使用。此外,提供特色劳动项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板块二是劳动实践活动信息,用于发布学校组织的劳动实践活动信息,包括活动主题、时间、地点、参与对象等,促进家长了解学校的劳动教育活动安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板块三是劳动教育专家讲座。学校可以邀请劳动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在线讲座,分享劳动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提高家长和教师的劳动教育认识水平。板块四是与名师对话: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上的视频连线功能,与各行业的名师对话,通过实时指导,优化操作流程。板块五是劳动教育成果展示,用于展示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果,包括作品展示、实践报告、评价等,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成长和进步。
交叠影响域理论认为在家校合作过程中,要以关爱为核心,将关爱贯穿家校合作开展劳动教育的整个过程。[5]学校和家庭应共同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尊重和支持的教育环境,这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劳动,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具体来说,家校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共建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
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学生在交叠影响域中处于中心地位,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学校在组织劳动活动时,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设计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劳动项目。同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关爱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是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可以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有利于劳动教育的环境,包括完善物质设施、塑造学校文化(如尊重劳动、崇尚实践的精神)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体验劳动的价值。
三是鼓励家长参与劳动教育活动。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活动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例如,组织家长和学生进行园艺活动、烹饪活动等,促进家长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形成良好的家庭劳动教育氛围。
四是建立反馈机制。学校要对反馈意见予以重视,建立健全劳动教育反馈机制。例如,鼓励家长、社区等多方参与劳动教育的监督和评价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五是整合社区资源。识别和整合社区资源与服务可以改善学校教学和家庭实践的薄弱环节,学校应积极与社区合作,充分利用社区的劳动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学校可以与社区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环保、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学校还应加强与社区的互动交流,共同营造关爱、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交叠影响域理论为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合作提供了理论支持,指导我们更好地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资源,形成协同育人机制。然而,这些策略的实施还面临诸多挑战,如家校双方如何有效配合、如何确保劳动教育的持续性和深入性等问题。这些问题仍有待做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应更加注重家校合作具体操作层面的探索,以期更好地推动小学劳动教育的深入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小学生贡献力量。